路基宽度33.5m全长3500m双向六车道公路-Ⅰ级(计算书89页,CAD图8张)
收藏
资源目录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
编号:567819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2.52M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16-01-10
上传人:小***
认证信息
个人认证
林**(实名认证)
福建
IP属地:福建
30
积分
- 关 键 词:
-
路基
宽度
全长
双向
车道
公路
计算
89
cad
- 资源描述:
-
路基宽度33.5m全长3500m双向六车道公路-Ⅰ级(计算书89页,CAD图8张),路基,宽度,全长,双向,车道,公路,计算,89,cad
- 内容简介:
-
本科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题 目: 东深高速公路 00 000 段施工图设计 院 (系): 建筑工程学院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教师职称: 黑龙江科技学院本科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姓 名 班 级 学 号 所学专业 土木工程 专业方向 开题日期 成时间 2007 年 3 月 26 日 2007 年 7 月 2 日 指导教师 毕业设计题目 东深高速公路 00 000 段施工图设计 题目性质 工程实际 一、选题依据及题目背景 选题依据 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口东岸,东江下游的珠江三角洲。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东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发挥地理人文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以科技推动经济发展。二十年来,东莞的经济以平均 每年 22%的增长率蓬勃发展,是中国综合经济实力 30 强城市之一,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 之一, 形成了以制造业为主,以电子资讯产业为支柱的外向型经济结构,是国际性的加工制造业基地和中国重要的外贸出口基地。 今天的东莞已成为一个冉冉升起的现代制造业名城,是广东省的中心城市之一。 深圳在东莞南部,是沿海城市。关于深圳的经济就不用多说了, “深圳速度 ”不仅创造了亚洲 经济发展之最,即使在当今世界大中城市中,深圳的发展速度也堪称世界之最。 另外,现在工作和生活在深圳的 1000 万人口中, 95以上是 1980 年建立经济特区后来到深圳的新移民。如今的 “深圳人 ” 包括了全国 31 个省、市和自治区的新移民,而且成为北京之后第二个聚齐了全国 56 个民族的城市。 两个经济高度发达,人口非常稠密的城市,况且人口流动性有非常大,对交通的要求就相应的会很高,因此修建东莞 题目背景 1 地形地貌 东莞市和深圳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地貌以丘陵、台地、低山和冲积平原为主,地 区内母岩以花岗岩为主,东部和北部有较大面积砂页岩分布。 2 气候 东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长夏无冬,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温差振幅小,季风明显,雨量集中在 4 9 月份,其中 46 为前汛期,以锋面低槽降水为多, 79 为后汛期,台风降水活跃,常受台风、暴雨、春秋干旱及冻害的侵袭。 深圳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区,气候温和,阳光充沛。夏季长达 6 个月。 冬三季气候温暖。年平均气温为 ,最高气温 为 ,最低气温 为 ,无霜期为 355 天。年曰照时数 小时,年平均降雨量为 米 米。夏秋两季偶有台风。 3 水文 东莞市主要河流有东江、石马河、寒溪水。 深圳依山临海,大小河流 160 余条,分属东江、海湾和珠江口水系 ,但集雨 面积和流量不大。流域面积大于 100 平方公里的河流有深圳河、茅洲河、龙岗河、观澜河和坪山河等 5 条。 二、设计的内容与方法 1、公路路线方案设计; 7、路面结构设计; 2、路线平面设计; 8、沿线交通设施设计; 3、公路纵断面设计; 9、工程概算; 4、横断面设计; 5、公路排水设计; 6、挡土墙设计 设计方法 : 1. 收集相关资料 2. 根据相关资料、道路勘测设计中所学知识和查阅其它材料来进行路线设计 3. 根据相关资料 、路基路面中所学知识和查阅其它材料来进行路基路面的设计 4. 根据相关材料和书本知识来进行附属设施设计 整理设计内容,编制说明书 三、设计的成果 1、设计说明书一份; 2、主要技术指标一览表; 3、平面设计图; 4、纵断面设计图竖向 5、标准横断面设计图 6、路面结构设计图 7、排水设计图 8、路基设计表及土石方数量表; 9、概算表; 四、设计的进度计划 1、实习 1 8、 路面结构设计及结构图 14 周 2、路线平面设计 6 9、沿线交通设施设计 15 周 3、路线纵断面设计 8 10、施工图概算 16 周 4、路线横断面设计 10 周 11、设计说明书 17 周 5、路基路面排水及防护设计 11 周 12、整理图纸 18 周 6、路基土石方调配 12 周 7、 挡土墙设计 13 周 五、参考文献 李嘉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6 周亦唐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5 黄晓明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 交工发 1992 六、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 签字 年 月 日 七 、开题小组意见 组长: 签字 年 月 日 八 、毕业设计 领导小组 意见 组长 : 签字 年 月 日 本科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题 目: 东深高速公路 00 000 段施工图设计 院 (系): 建筑工程学院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24 号 指导教师: 教师职称: 黑龙江科技学院本科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姓 名 班 级 学 号 所学专业 土木工程 专业方向 交通土建 开题日期 成时间 2007 年 3 月 26 日 2007 年 7 月 2 日 指导教师 毕业设计题目 东深高速公路 00 000 段施工图设计 题目性质 工程实际 一、选题依据及题目背景 选题依据 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口东岸, 东江下游的珠江三角洲。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东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发挥地理人文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以科技推动经济发展。二十年来,东莞的经济以平均 每年 22%的增长率蓬勃发展,是中国综合经济实力 30 强城市之一,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 之一, 形成了以制造业为主,以电子资讯产业为支柱的外向型经济结构,是国际性的加工制造业基地和中国重要的外贸出口基地。 今天的东莞已成为一个冉冉升起的现代制造业名城,是广东省的中心城市之一。 深圳在东莞南部,是沿海城市。关于深圳的经济就不用多说了, “深 圳速度 ”不仅创造了亚洲经济发展之最,即使在当今世界大中城市中,深圳的发展速度也堪称世界之最。 另外,现在工作和生活在深圳的 1000 万人口中, 95以上是 1980 年建立经济特区后来到深圳的新移民。如今的 “深圳人 ” 包括了全国 31 个省、市和自治区的新移民,而且成为北京之后第二个聚齐了全国 56 个民族的城市。 两个经济高度发达,人口非常稠密的城市,况且人口流动性有非常大,对交通的要求就相应的会很高,因此修建东莞 题目背景 1 地形地貌 东莞市和深圳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地貌以丘陵、台地、 低山和冲积平原为主,地区内母岩以花岗岩为主,东部和北部有较大面积砂页岩分布。 2 气候 东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长夏无冬,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温差振幅小,季风明显,雨量集中在 4 9 月份,其中 46 为前汛期,以锋面低槽降水为多, 79 为后汛期,台风降水活跃,常受台风、暴雨、春秋干旱及冻害的侵袭。 深圳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区,气候温和,阳光充沛。夏季长达 6 个月。 冬三季气候温暖。 年平均气温为 ,最高气温 为 ,最低气温 为 ,无霜期为 355 天。年曰照时数 小时,年平均降雨量为 米 米。夏秋两季偶有台风。 3 水文 东莞市主要河流有东江、石马河、寒溪水。 深圳依山临海,大小河流 160 余条,分属东江、海湾和珠江口水系 ,但集雨 面积和流量不大。流域面积大于 100 平方公里的河流有深圳河、茅洲河、龙岗河、观澜河和坪山河等 5 条。 二、设计的内容与方法 1、公路路线方案设计; 7、路面结构设计; 2、路线平面设计; 8、沿线交通设施设计; 3、公路纵断面设计; 9、工程概算; 4、横断面设计; 5、公路排水设计; 6、挡土墙设计 设计方法 : 1. 收集相关资料 2. 根据相关资料 、道路勘测设计中所学知识和查阅其它材料来进行路线设计 3. 根据相关资料、路基路面中所学知识和查阅其它材料来进行路基路面的设计 4. 根据相关材料和书本知识来进行附属设施设计 整理设计内容,编制说明书 三、设计的成果 1、设计说明书一份; 2、主要技术指标一览表; 3、平面设计图; 4、纵断面设计图竖向 5、标准横断面设计图 6、路面结构设计图 7、排水设计图 8、路基设计表及土石方数量表; 9、概算表; 四、设计的进度计划 1、实习 1 9、 路面结构设计 14 周 2、路线平面设计 6 10、沿线交通设施设计 15 周 4、路线纵断面设计 8 11、施工图概算 16 周 5、路线横断面设计 10 周 12、设计说明书 17 周 6、路基路面排水及防护设计 11 周 13、整理图纸 18 周 7、路基土石方调配 12 周 8、挡土墙设计 13 周 五、参考文献 李嘉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6 周亦唐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5 黄晓明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 交工发 1992 六、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 签字 年 月 日 七 、开题小组意见 组长: 签字 年 月 日 八 、毕业设计 领导小组 意见 组长 : 签字 年 月 日 毕 业 设 计 任 务 书 (交通土建 2003 级) 设计题目: 东深高速公路 00 000 段施工图设计 任务下达日期: 2007 年 1 月 10 日 完 成 期 限 : 自 2007 年 3 月 26 日 至 2007 年 7 月 2 日 学 生 姓 名 : 学生班级、学号: 指 导 教 师 : I 毕业设计任务书 设计题目:东深高速公路 00 000 段施工图设计 工程范围:东莞 23+500 00 段 一 设计技术标准 (一)路线部分 1. 公路工 程技术标准 .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20 2006 3.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01.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50. 公路排水设计规范 1397 (二)挡土墙部分 1. 设计荷载:公路 级 2. 洪水频率:按 100 年一遇设计 3. 地震烈度: 7 度。 二 设计资料 材料供应:钢木水泥供应充足,砂砾石就地取用,块、片、料石运距 10 地形图( 1: 5000) 三 应完成的设计文件和一般要求 (一) 应完成的设计文件 1、 设计说明书 设计说明书 中一般包括如下内容: 中英文摘要 第一章 设计任务和沿线自然条件 第二章 路线设计与计算 第三章 路基设计与计算 第四章 路面设计与计算 第五章 挡土墙 设计 第六章 工程概算 第七章 设计总结(包括展望与谢辞) 第八章 参考文献 、图 纸 路线部分 ( 1)路线平面设计图( 1:5000) ( 2)路线纵断面设计图 ( 3)路基横断面设计图 ( 4)路面结构图 ( 5) 挡土墙设计图 ( 6)路基排水设计图 (二)一般要求 1、 路线平面设计图、路线纵断面设计图、路基横断面设计图、路面结构图、 挡土墙设计图 、路基排水设计图、路线施工图概算、设计总结是必须完成的设计内容。 2、 除完成 1 的设计任务外还应完成某路段边坡挡土墙设计。 3、设计图纸要求 纸至少 两张 。 4、交通量、土的物理力学参数、地质剖面可查当地资料。 四 设计期限: 2007 年 3 月至 2007 年 7 月 五 论文要求 ( 1) 字迹清楚,图文准确,英文摘要,说明详细,要有详细的说明过程。 ( 2) 广泛收集和阅读参考文献,力争做到设计依据资料完善充分; ( 3) 运用所学知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 4) 独立完成设计; ( 5) 在设计中认真、刻苦、提交设计文件要齐备,完成质量要好。 六 主要参考资 料 1.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2003) 2.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20 2006) 3.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30 2004) 4. 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 5. 公路路基设计手册 (32I 摘 要 在本设计中 , 主要是进行东深高速公路的设计。 设计部分的 公路全长3500m, 设计车速 100km/h, 双向六车道 , 设置中央分隔带 。 对交通量进行了分析 , 查找相应技术规范 , 确定公路的等级以及设计需要的各种参数。 在平面图中进行 选 线 , 然后又对 道路路线进行了平面线形设计 , 本路线有两段曲线设置缓和曲线 , 并设置超高。纵断面的设计中有五个竖曲线 , 并且也满足了平纵面线形组合设计中的各种要求。在横断面的设计中 , 确定了横断面组 成及各种要素后 , 绘制横断面图。路基设计的基本内容 ,就是确定路基边坡的形状和坡度。在挡土墙设计中满足了各种稳定性的验算。路面设计内容中包括路面类型与结构设计。 最后的概算设计为计算机辅助计算 , 同时也给出了各部分内容相关的表格与图纸。 通过这次设计不但了解建设公路的各个步骤 , 而且也能熟练的运用行制图 。 关键词 高 速公路 线形设计 路面 路基 挡土墙 n is of we 500m, of 00km/h up of on to of to of of on in on to of in of up of is In of is to a of is of of to in I 目 录 摘 要 . I . 1 章 绪论 . 1 题意义 . 1 国公路发展概况 . 1 文研究主要内容 . 1 第 2 章 总体设计 . 3 述 . 3 计要素确定 . 3 线方案确定 . 3 要技术指标确定 . 3 第 3 章 路线设计 . 6 线步骤 . 6 面线形设计 . 6 形 . 6 缓和曲线的圆曲线计算 . 6 断面设计 . 11 断面设计原则 . 11 坡设计要求 . 12 曲线设计 . 12 高设计 . 17 高确定 . 17 高值计算 . 17 断面设计 . 23 断面设计原则 . 23 项技术指标 . 23 石方计算和调配 . 24 石方计算 . 24 基土石方调配及防护工程 . 24 第 4 章 排水设计 . 26 基排水目的和要求 . 26 基排水设计一般原则 . 26 沟 . 26 沟的作用 . 27 沟的纵坡 . 27 沟流量 . 27 水沟 . 29 第 5 章 挡土墙设计 . 31 土墙作用 . 31 计资料及断面尺寸 . 31 计资料 . 31 面尺寸 . 31 墙断面强度验算 . 32 压力和弯矩计算 . 32 面应力验算 . 36 顶截面应力验算 . 36 裂角 . 36 压力 . 37 压力对验算截面的弯矩 . 38 身自重及 对验算截面产生的弯矩 . 38 重台上填料重及弯矩计算 . 38 面强度验算 . 39 底截面强度及稳定性验 算 . 40 裂角 . 40 压力 . 41 压力对基底截面的弯矩计算 : . 41 身和基础自重及对基底截面产生的弯矩 . 42 衡重台上填料重及对基底截面产生的弯矩 . 42 底截面应力和稳定验算 . 42 第 6 章 路面设计 . 44 面设计原则 . 44 面类型与结构方案设计 . 44 面建筑材料设计 . 44 面结构设计 . 44 面设计步骤 . 45 面设计 . 45 计资料 . 45 载分析 . 45 算石灰土层厚度 . 49 第 7 章 交通沿线防护设置设计 . 52 述 . 52 通安全设施设计 . 52 第 8 章 工程概算 . 54 算定义和作用 . 54 算定义 . 54 算作用 . 54 算费用组成 . 54 线工程概算主要内容 . 54 结 论 . 55 致 谢 . 56 参考文献 . 57 附录 1 . 58 附录 2 . 69 1 第 1 章 绪论 题意义 公路交通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 是国民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必不可少的公共基础设施。公路建设的发展速度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 拉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高速公路在中国内地的出现和发展仅仅走过了 17 年的历程 , 在今天 , 多公里的高速公路和总量达 公里的全国公路网正在为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着便捷、和高效率的运输服务 1。 国公路发展概况 50 年来 , 我国公路建设已取得巨大成就。回顾我国公路发展历程 , 对比世界公路发展趋势 , 可以认为 , 我国公路交通正处于扩大规模、提高质量的快速发展时期。但是 , 由于基础十分薄弱 , 我国公路建设总体上还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 与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从公路技术等级看 , 在全国公路总里程中还有近 20 万公里等外公路 , 等外公路占公路总里程的比重达到 , 西部地区更高 , 达到 , 技术等 级仍不理想。 从行政区划分布看 , 由于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的不平衡 , 公路发展在各地区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 , 总的来看 , 东部地区公路密度较大 , 高等级公路的比例也较高 , 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 更高于中、西部地区水平 2。 因此 , 为逐步实现我国交通运输现代化的总体战略目标 , 按照道路的使用功能和交通需求 , 重点提高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公路技术等级 , 根据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 , 大力扶持西部地区公路基础设施建设 , 将是本世纪末以至下世纪初我国公路交通发展的战略重点 3。 文研究 主要内容 本毕业设计的任务就是在教师的指导 下独立完成东莞 具体内容包括真理分析、平面设计、纵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公路排水规划设计及概算 、 设计文件的编制和图纸绘制。 设计资料是设计的客观依据 , 必须认真客观地分析。首先要对设计任务书提供的各种资料加以理解和必要的记忆 , 明确对设计的影响 , 在头脑中对 2 工程要求、自然条件、材料供应情况 和施工条件等 , 构成一幅明晰的画面;其次要对资料进行分析、概括和系统地整理 , 从中抽取、确定有关设计数据4。 断面及横断面设计。 毕业设计文件包括设计说明书和计算书。说明书交代设计内容、设计意图。计算书交代设计中的具体计算方法和过程。 一般要求绘制路线平面图、纵断面图、路基标准横断面图、横断面设计图、路面设计图、路基排水设计图等主要图纸 , 编制直线、曲线及转角表 、路基设计表、路基土石方数量计算表等表格 , 其中一部分图纸需要计算机绘图。 3 第 2 章 总体设计 述 高速公路 是 20 时机 30 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出现的专门为汽车交通服务的基础设施。高速公路在运输能力、速度和安全性方面具有突出优势 ,对实现国土均衡开发、 建立统一的市场经济体系、提高现代物流效率和公众生活质量等具有重要作用 5。 总体设计除了路线方案做出选择外 , 还需要对公路设计中的一些重大原则问题做出确定 6。 计要素 确定 线方案 确定 在本设计中 , 地形复杂、地区范围很广 , 路线方案的选择首先是在 1:5000的航测地形图上从较大面积范围内选定一些细部控制点 , 连接这些控制点 ,形成路线布局 , 此时路线雏形已经明显勾画出来。 要技术指标 确定 已知交通量 N=56000 辆 /日 , 查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 拟定该公路为高速公路 六车道 , 设计车速为 100km/h。 (1)计算行车速度 :100km/h (2)车道数 :6 (3)行车道宽度 :24)路基宽度 :5)中间带宽度 : 高速公路整体式断面必须设置中间带 , 中间带由两条左侧路缘带和中央分隔带组成 , 其各部分宽度应符合 : 高速公路应在左(右)侧硬路肩宽度内设左(右)侧路缘带 , (6)停车视距 :160m (7)圆曲线最小半径 : 一般值 :700m 极限值 :400m 4 表 2 1 中间带宽度 表 一般值( m) 最小值 (m) 中央分隔带 侧路缘带 间带宽度 8)路肩宽度 : 表 2 2 路肩宽度表 一般值( m) 最小值( m) 右侧硬路肩宽度 路肩宽度 速公路应在左(右)侧硬路肩宽度内设左(右)侧路缘带 , (9)停车视距 :160m (10)圆曲线最小半径 : 一般值 :700m 极限值 :400m (11)不设超高最小半径 : 当路拱 为 4000m;当路拱 2%时为 5250m。 (12)最大纵坡 :4% (13)最小坡长 :250m (14)最大坡长 :如 表 2 3 表 2 3 纵坡最大坡长表 纵坡坡度( %) 3 4 5 最大坡长( m) 1000 800 600 连续上坡(或下坡)时 , 应在不大于上面所规定的纵坡长度范围内设置缓和坡段。缓和坡段的纵坡应不大于 3%, 其长度应符合纵坡长度的规定。 (15)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 (如表 2(16)限最小半径 :250m (17)停车视距 :110m (18)计算荷载 :公路 - 级 5 表 2 4 竖曲线最小长度和最小半径表 凸形竖曲线半径( m) 一般值 10000 极限值 6500 凹形竖曲线半径( m) 一般值 4500 极限值 3000 竖曲线最小长度( m) 一般值 210 极限值 85 6 第 3 章 路线设计 线步骤 由于设计的是高速公路因此应采用 纸上 定 线 。 可见路线平面设计图 一条道路路线的选定是经过由浅入深、由轮廓到局部、由总体到具体、由面到带进而到线的过程来实现的 , 一般要经过以下三个步骤 : (1) 全面布局 (2) 逐段安排 (3) 具 体定线 7 面线形设计 形 (如图 3示) 图 3形 图 由量角器在图上量出 :125 9 ; 3 5 缓和曲线的圆曲线计算 已知 1 59 取圆曲线半径1 750 如图 37 图 3曲线图 1 路线转角 曲线长( m) 切线长( m) 外矩( m) 校正数( m) 曲线半径( m) 缓和曲线( m) 圆曲线( m) (1) 计算缓和曲线长度 : 设 : : 1 : 1 : 1h y hl l l 则有公式 1 0 12 2 3180 l l 1111 8 0 1 8 0 取 300为了满足线形舒顺和美观的要求 , 回旋曲线参数 A 应满足 : 113R 8 即 1113 hR l R R1 1 8 3 . 3 3 m 7 5 0 m9 l R l 。 所以 取 300满足要求。 缓和曲线上离心加速度的变化率为 : 3 0 . 0 9 447s (2) 曲线几何元素的计算 : 321 1 4 9 . 8 4 0 24311 5 . 0 2 3 8 4 0 190 1 1 . 4 7 11 t a n 5 7 7 . 1 3 R 1 1 1 1 0 7 1 . 7 9 l 2 4 7 1 . 7 9 l 11 1 1s e c 1 1 7 . 5 R R 112 8 2 . 4 7 L (3) 曲线主点桩号计算 : 在地形图上用直尺量得 835, 即得1 2 4 3 3 5J D K则 1 1 1 K 2 3 + 7 5 7 . 8 7Z H J D T 11 K 2 4 + 5 7 . 8 7 Z H l 9 11 K 2 4 + 5 2 9 . 6 6 H Y l 11 K 2 4 + 8 2 9 . 6 6 Y H l 1 1 1 / 2 K 2 4 + 2 9 3 . 7 7Q Z H Z L 1 1 1 / 2 2 4 3 3 5J D Q Z J K 图 3曲线图 2 路线转角 曲线长( m) 切线长( m) 外矩( m) 校正数( m) 曲线半径( m) 缓和曲线( m) 圆曲线( m) (1) 计算缓和曲线长度 : 10 设 : : 1 : 1 : 1h y hl l l 则有公式 2 0 22 2 3180 l l 2221 8 0 1 8 0 274取 270为了满足线形舒顺和美观的要求 , 回旋曲线参数 A 应满足 : 2 23R , 即 2 223 hR l R R2 2 1 0 0 m 9 0 0 m9 l R l 。 所以 取 270满足要求。 缓和曲线上离心加速度的变化率为 : 320 . 0 8 847(2)曲线几何元素的计算 : 322 1 3 4 . 9 4 0 24322 3 . 3 7 2 3 8 4 90 8 . 6 222 t a n 4 1 9 . 7 3 R 2 2 2 8 1 9 . 4 6 l 1 2 2 7 9 . 4 6 l 11 22 2 2s e c 4 8 . 5 4 R R 2 2 22 2 0 L (3)曲线主点桩号计算 : 在地形图上用直尺量得 1795, 即得 : 2 1 1 2 6 1 3 0 J D l J K 则 2 2 2 K 2 5 + 7 1 0 . 2 7Z H J D T 22 K 2 5 + 9 8 0 . 2 7 Z H l 22 K 2 6 + 2 5 9 . 7 3 H Y l 22 K 2 6 + 5 2 9 . 7 3 Y H l 2 2 2 / 2 K 2 6 + 1 2 0Q Z H Z L 2 2 2 / 2 2 6 1 3 0J D Q Z J K 断面设计 根据道路的等级、沿线自然条件和构造物控制标高,确定路线合适的标高、各坡段的纵坡度和坡长,并设计竖曲线。 具体路段设计 可见纵断面设计图 L 2。 断面设计 原则 线形设计应平顺、圆滑、视觉连续 , 保证行驶安全。 伏和缓、坡长和竖曲线长短适当、以及填挖平衡。 并保持视觉的连续性。 12 坡设计 要求 准的各项规范 。 起伏不宜过大和过于频繁。连续上坡或下坡路段 , 应避免反复设置反坡段。 下管线、地质、水文、气候和排水等综合考虑。 使挖方运作就近路段填方 , 以减少借方和废方 ,降低造价和节省用地。 曲线设计 竖曲线是纵断面上两个坡段的转折处 , 为了便于行车而设置的一段缓和曲线。设计时充分结合纵断面设计原则和要求 , 并依据规范的规定合理的选择了半径。 竖曲线元素可见图 3标准规定 :如 表 3 1 和表 3 2。 图 3曲线几何元素 表 3 1 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 计算行车速度(km/h) 视距要求 缓和冲击 标准规定值 2w/3.6(m) 极限最小半径 m) 一般最小半径值 (m) 竖曲线最小长度 (m) 100 6450 2780 6500 10000 85 (1)根据设计得知 : 121 0 . 9 % - ( - 2 . 0 7 % ) 2 . 1 6 % 13 拟定 6000m, 凹形竖曲线。 表 3 2 凹形竖曲线最小半径和 最小长度 计算行车速度(km/h) 前灯照射要求 (m) 跨线桥下视距 要求 (m) 缓和冲击 (m) 标准规 定值 (m) 2 1001 5 0 3 . 4 9 停 停2 1002692停 2 极限最小半径般最小半径 100 3620 951 2780 3000 4500 表 3 3 竖曲线纵距计算 结果表 1 桩号 x(m) 标高改正22(m) 切线高程 设计高程 0 23+900 23+950 3 24+000 24+30 1 24+50 2 00 24+150 24+200 24+ 0 几何要素计算 : 1 1 1 1 6 0 0 0 2 . 1 6 % 3 4 5 . 6 竖 曲 线 长 度 : m 11 1 7 2 . 82切 线 长 : m 21110 . 9 32竖 曲 线 变 坡 点 纵 距 : m 竖曲线的起终点桩号 : 起点 : 终点 :00 14 竖曲线上纵距 y 的计算 : (2)根据设计得知 : 221 2 . 4 7 % 0 . 9 % 2 . 5 6 % 拟定 6000 m, 凸 形 竖曲线。 几何要素计算 : 竖 曲 线 长 度 : 2 2 2 2 11 6 0 0 0 2 . 5 6 % 4 0 9 . 6 2 . 4 7 % 0 . 9 % 4 0 9 . 6L R i i 0 4 . 82切 线 长 : m 22221 . 3 12竖 曲 线 变 坡 点 纵 距 : m 表 3 4 竖曲线纵距计算结果表 2 桩号 x(m) 标高改正22(m) 切线高程 (m) 设计高程 (m) 0 24+350 24+400 24+450 24+500 24+550 6 00 4 24+650 24+700 24+ 0 61 61 竖曲线的起终点桩号 : 起点 : 终点 :竖曲线上纵距 y 的计算 : (3)根据设计得知 : 321 0 . 6 6 % ( 2 . 4 7 % ) 3 . 1 3 % 15 拟定 6000m, 凸 形 竖曲线。 几何要素计算 : 3 3 3 1 6 0 0 0 3 . 1 3 % 5 0 0 . 8 竖 曲 线 长 度 : m 33 2 5 0 . 4 切 线 长 : 竖曲线的起终点桩号 : 起点 : 终点 :竖曲线上纵距 y 的计算 : 表 3 5 竖曲线纵距计算结果表 3 桩号 x(m) 标 高改正22( m) 切线高程 (m) 设计高程 (m) 0 25+50 25+100 25+150 25+200 0 25+250 25+280 8 25+300 25+350 25+400 25+450 9 25+500 25+ 0 4)根据设计得知 : 421 2 . 4 7 % 0 . 6 6 % 1 . 4 % , 拟定 6000m, 凹 形 竖曲线。 几何要素计 算 : 4 4 4 1 6 0 0 0 1 . 4 % 2 2 4 竖 曲 线 长 度 : m 16 44 1122切 线 长 : m 24440 . 3 92竖 曲 线 变 坡 点 纵 距 : m 竖曲线的起终点桩号 : 起点 :68 终点 :92 竖曲线上纵距 y 的计算 : 表 3 6 竖曲线纵距计算结果表 4 桩号 x(m) 标高改正 22 ( m) 切线高程(m) 设计高程(m) 68 0 0 25+800 32 25+850 82 25+880 112 2 00 92 25+950 42 0 土木工程专业 毕 业 实 习 报 告 (交通土建 方向 2003 级) 设计题目: 东深高速公路 00 000 段施工图设计 学 生 姓 名 : 学生班级、学号: 指 导 教 师 :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实习报告 这次去沈阳实习,让我了解了很多东西,这次实习让我学到了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见到了具体的实例跟书本上的东西有很大区别,我们这次实习参观的有 世博园凤之翼 、 奥体、沈大高速公路、浑河大桥。 我们乘车来到沈阳奥体中心, 当我们去的时候,工地里正在紧锣密鼓的施工中。我们 看到工地里,有带着不同颜色的帽子的工人正在施工,这令我们很好奇,为什么带着不同颜色的帽子呢?后来经过工作人员的介绍才知道, 黄色的是施工人员,白色的是管安全的,蓝色的是监理,红色的是甲方 。 整个沈阳奥体中心工程为一场三馆式布局,“一场”为主体育场;“三馆”为综合体育馆、游泳馆、网球馆。主体育场是奥体中心建设的重中之重。奥体中心主体育场建筑面积为 14万平方米,占奥体中心总面积的一半还多,建成后可保证 6 万名观众在体育场中同时观看比赛。 再来之前我们在网上查到, 外观 是 “水晶皇冠” +“翅膀”从外观上看,主体育场 犹如胜利女神手中的水晶皇冠(见一版报眼图),而东西方向的三个室内场馆犹如胜利女神的一双翅膀。”沈阳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如此诠释着奥体中心的设计构思。 它由两个结构主体组成,看台部分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屋盖采用拱形钢结构,拱形屋盖一共由 6 片钢结构组成,东西各分 3 片,这样的结构布局既减小了施工难度,又使场馆的外观形成流线型效果。 内部 两层看台 +100 个包厢 , 在主体育场的设计上,奥体中心主体育场应用了很多国际流行的理念。 在 6 个拱形片中,每两片间留有一定缝隙,不仅保证场馆内的空气流通,还可以有效避免其它大型场 馆产生回声,观众听不清广播的问题。 引人注目的是,主体育场屋顶全部采用阳光板、玻璃等透光材料,这使场内的草坪充分享受阳光照射,提高草坪的养护周期。 此外,奥体中心主体育场将打破大多数场馆的三层看台模式,采用两层看台结构。 三层看台视线非常陡,坐在第三层的观众看比赛很不人性化,相比之下两层看台舒服得多,另外还在一、二层看台之间专门设置了 100 个贵宾包厢,迎接国 内外贵宾的到来。沈阳奥体中心开工 2008 年奥运会足球赛在此开战。两年后,当您傍晚徜徉于浑南大道时会发现前方出现一座外型如水晶皇冠般的建筑,热烈的呐喊声不时地从建筑中传出这座“水晶皇冠”便是沈城 720 万市民期待已久的沈阳奥林匹克体育中心, 2008 年奥运会的足球赛场 。我们从奥体中心出来时,工作人员给我们介绍,其实奥体中心不但外表好看,其最特别的是他的安全体系,在一楼与二楼之间的房间设置的是电力供应室,如果出现意外,供电室可在观众根本感觉不到的情况下把电力补充上,以免停点之后场内发生混乱。真实太令人惊讶了。看完奥体中心后,感到在这里看球赛,一定是一种享受。 沈阳世博园凤之翼位于沈阳市沈河区的世博园,也是世博园的四个标志性建筑之一,是一座斜拉桥。 凤之翼位于世博园主入口广场,是园区的大门,建筑面积 4168 平方米,主塔高 72 米“凤翼”长 210 米中间贯穿 10 根斜拉钢索,建筑整体造型如凤凰展翅,象征振兴腾飞,这座建筑初名为“盛世之翼”后经专家建议,正式命名为“凤之翼”,象征沈阳像凤凰涅盘“浴火重生”后正在腾飞。 我们下一个参观的是 浑河及其两侧滩地是集生态绿化、运动休闲、旅游观光、防洪排涝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生态带,由城市中心区连接东部旅游风景区,向西贯穿“西部工业走廊”。滩地内建设体育运动区域。结合滩地主要出入口,将公共服务设施如餐饮、零售、厕所、码头、游览 车站、自行车租赁点等集中设置在停车场周围。 未来,浑河滩地内的交通方式将包括:小汽车、电瓶车、自行车、步行、乘船五种。游览路按机动车路、自行车道与游人步行路三级设置。北滩地内规划机动车路,宽度为 7 至 9 米;南北滩地均设置滨水自行车道,宽度为 6 米;游人步行路规划宽度为 2 至 3 米 浑河桥于 2003 年 11 月 14 日竣工通车,该桥总造价 4000 余万元,桥宽 向 10 车道,其中机动车道宽 ,两侧非机动车道各 ,极大地改善了浑河桥通行和负载能力,日车流量将达五万辆,两侧路灯采用可定时的光控路灯,车行道边缘设置每组 6 到 8 个直径为 10 厘米的泄水孔,河桥地处沈阳的南大门,是连接沈阳市区与浑南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