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舒城县百神庙镇中心学校:胡军教学设想: 一位伟人曾说过“不会善待自己民族文化遗产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前途的民族”。史书典籍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所以读史书就是去了解继承我们民族的文化。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提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吸收人类进步文化”。并且也明确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具备初步地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中也明确规定 “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文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难点: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导入,激发兴趣 我国自古有句话叫“一夫敌百万之师”。这当然不是指匹夫之勇,而是策略、智慧,明朝的刘伯温就说过:“凡用兵之道,以计为首。”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无数这样的人物:身佩六国相印的苏秦,轻摇羽扇的孔明、运筹帷幄的张良,提到他们我们无不赞叹他们的大智大勇,今天我们将去拜访他们的“祖师”,请同学们翻到烛之武退秦师。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1,诵读课文,完成以下思考题。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通读原文。 (汜(fn) 南佚(y) 之狐 夜缒(zhu) 而出 亡郑以陪(be) 邻 共(gng) 其乏困阙(ju) 秦 秦伯说 (yu) 逢(png) 孙) ()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及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中的地位及左传的语言特色。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左传主要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年)到鲁哀公年(公元前年)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一些事情。它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历史散文。在文学上和语言上的成就很大。作者善于用简洁的语句写出复杂的事物(特别是长于写战争),也善于用极少的笔墨刻画出人物的细微动作和内心活动,使人物跃然纸上。左传中有许多出色的外交辞令和形形色色、多彩多姿的历史人物形象,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为后代历史著作和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后代的一些伟大作家如司马迁等,从中吸取了营养。) 背景资料(在课文赏析中涉及到时给学生做补充)(1)、秦立晋君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公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纳大臣吕省、卻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2)、惠公背约 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3)重耳过郑 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4)郑楚结盟 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之“贰”。烛之武退秦师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仅隔两年。因此,秦、晋围郑可以说是城濮之战的余波。()反复诵读,含英咀华师范读生自由诵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生齐读课文。(师点拨字音、停顿)生结合课文注释初步梳理课文。(边轻声朗读,边梳理)()画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及难点。 2 、课堂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3 、教师小结。 三、合作探究,体悟情感 1 、 梳理课文脉络 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根据本文主要人物和事件,依据文章顺序思考、讨论、交流下列问题。 本文记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什么?(课文题目即是。由此可加深对文章题目作用的理解。) 主要人物(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场”的?(是在秦晋两个大国围攻一个小小的郑国,郑国面临覆灭的危险情形之下,郑大夫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他去见秦伯,以退秦师。)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一是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并晓之以理;一是烛之武深明大义,有爱国思想且腹有良谋、成竹在胸。)烛之武为什么能够说服秦伯退兵呢?(主要是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言谈中又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从而打动了秦伯,让秦怕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呢?(主要是晋文公并不昏庸,很有理智,能隐忍不发,随机应变。因为如果这时进攻秦军,晋军就有可能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而由此,也就证明了烛之武说退秦师的成功。)2 、重点赏析部分语言 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赏析这篇文章最有特色之处描写烛之武说服秦穆公退师的那段话,教学时,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下几个问题: ()烛之武是怎样一步步说服秦穆公的?这说明他具有哪方面的突出才能?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达到了怎样的水平? ()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第二自然段 诵读指导: “国危矣”要读出心情沉重之感。“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要读得坚定,露出胸有成竹之意。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是烛之武对只能虚度人生的无可奈何慨叹,要读出伤感的基调,而郑伯,面对烛之武的牢骚,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而是从谏如流,反省自己,情真意切,因此,郑伯之言一定要读得心平气和。 提问:面对为难,郑国君臣的表现如何? 佚之狐出谋划策,力荐烛之武。郑伯从谏如流,情真意切,感动了烛之武。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诚意,深明大义,承担了赴秦说秦师的重任。 第三自然段 诵读指导: 本段是全文的重点段落。烛之武“夜缒而出”,只身赴秦,以他的能言善辩说服了秦君。他的义无返顾,他的胸有成竹,他的不卑不亢、侃侃而谈都需要在诵读中表现出来,例如“秦、晋国郑,郑既知亡矣”一句,要读得心平气和,诚恳可信,博得秦君好感。充分表达出烛之武欲扬先抑的论辩技巧。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句,是言亡郑只对晋国有利。但烛之武采用的是以退为攻的论辩技巧,因此要读得平缓而又委婉。但“言用亡郑以陪邻?”这一反问句,语调要略高一些,反问语气要读出来;然后缓而较轻地读出“邻之厚,君之薄也”。因为这几句话意在动秦伯之心,点明秦晋联盟的虚伪性。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句,则是烛之武另换角度,从礼仪上引诱秦伯,态度要更加诚恳,用中速读,“若”字要拉长些,注意“共其乏困”中“共”的读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句,则是烛之武在析之以利害,诱之以利益之后更为成功的说服,即职责晋国的背信弃义和贪得无厌,因此读时要有激愤之感,速度较前要快,尤其是“夫晋,何厌之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两句的反问语气一定要读出来。接着用平缓、诚恳的语气读出“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句。 提问,在此段中,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退兵的? 本段的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说辞仅125个字,却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地道出了秦、晋联盟的虚伪,亡郑对秦的不利,晋国的贪得无厌和背信弃义,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 第四自然段诵读指导: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微”后果作停顿,因“微”是连词,表假设,为“假如没有”之意,“夫人”的“夫”是指示代词,为“那”。“因人之力/而取蔽之”句“因人之力”后要略作停顿。 提问:本文是如何结尾的? 以晋文公再风云突变中,头脑前行,毅然撤军作结。而这也正是烛之武所想达到的目的。 小结: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晋文公面对风雨突变,亦毅然去之。郑国忠于转危为安。全文处处注意伏笔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繁简得当,有始有终,层次井然,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 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这段说辞,只有字,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他看准了秦晋联合攻郑各有所图,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祸。若秦穆公明白了这一层,就很可能反过来弃晋帮郑,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这说明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尤其是在描写外交辞令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3 )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及时背诵烛之武的这段说辞,再扩展到熟背全文。 (背诵既是学习文言文的手段,也可以说是目的之一。通过背诵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也可增强文言文语感和积累文言文素材,为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奠定基础。) 3、集体背诵全文。 四、归纳知识,打牢基础 实词: 1、贰 “二”的大写。(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副职(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不专一(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离心,背叛(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再,重复。(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从属二主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 边远的地方(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庸俗,鄙陋。(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看不起,轻视。(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 准许。(同现代汉语) 答应,听从。(例:“许之。”、“许君焦、暇”) 赞同。(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约数(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表处(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阙 qu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qu城楼 qu皇宫,引申为朝廷 qu通“缺” ju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 5、微 细小,轻微(同现义) 衰败国势衰微。 卑贱(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幽微,精妙。微言大义(成语) 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如果没有。(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6、敝 坏,破旧。(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谦词敝人 疲惫(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损害,衰败。因人之力以敝之。(本文) “说”“辞”见课后第三题。 虚词 1、以 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 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 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2、而 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 3、焉 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 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 “之”的意义和用法见课后第三题。 词类活用 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越国以鄙远(鄙,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 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 通假字 焉用亡郑以陪邻?(陪,通“倍”) 共其乏困(共,通“供”) 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秦伯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