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鞍山二小 李春红十五从军征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大意,能够运用联想和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难点: 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 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教学准备:学生:读通诗句,对难字注音,标注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1、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你都知道哪些与战争有关的诗词呢?有歌颂战争,抒发立功壮志情怀的(如高适的塞下曲),有表现战争苦难的(如王瀚的凉州词),有抒发将士思乡之情的(如范仲淹的渔家傲),还有吟诵边塞风光的(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2、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是与战争有关,题目是:(齐读诗名)十五从军征。 二、解诗题,知诗人:1、在诗的题目中,从哪儿可以看出是与战争有关的?(从军征被征到军队里打仗)。这首诗是两汉时期的乐府诗,选自乐府诗集(生齐读)。我们曾学过哪些乐府诗?生齐背: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乐府诗有的来自民间,有的是文人模仿乐府古题所作.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它来自劳动人民中间,没有具体的诗人。再读课题:十五从军征 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1这是一首叙事诗,诗中的主人公是谁?(一位现年80岁的老兵)从哪里知道的?主要写的是这位80岁老兵的一件什么事呢?(学生交流)通过写老兵回乡的经历是想告诉我们有关战争的哪一方面呢?2、要解决这个问题,读通这首诗是基础。我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诗,看看大家预习的情况怎么样。(请一生读)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出示课件),正音,跟读:冢,窦,雉,舂,羹,贻.3、在预习中,除了字音,还有哪些词不太理解呢?始:才冢:坟墓累累:“累”同“垒”窦:孔、洞旅谷:“旅”同“稆”,谷物不种自生舂:把谷类的壳捣掉贻:赠送4、了解了词语的意思,请大家结合刚才的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生自己说一说)5、谁能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四、展开联想,把握情感1、这是一位15岁参军,80岁才得以回乡的老兵。这首诗开篇第一句就给我们介绍了老兵一生的经历。我们齐读诗中表现从军历时之久的诗句(生齐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65年。这是人生绝大部分的岁月。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 从这里你能体会到什么?(板书:兵役的残酷)这位老兵十五岁参军,80岁才离开战场踏上回乡的路程,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么样? 2、虽然历经了艰辛,但终归活着回来了,这毕竟是件可喜的事。道逢乡里人,便向乡里人打听“家中有阿谁?”乡里人是怎么告诉他的?齐读乡里人说的话“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假如你是乡里人,会带着怎样的心情告诉老兵这个消息呢?不仅是乡里人,连我们每一个人心里也是充满悲伤。(生再齐读)假如你就是老人,听到乡里人的话,这时候的你会是什么反应,什么心情? 3、可是,这样的打击才刚刚开始。80岁的老人拄着拐杖,一步一步,由远及近,走进自家小院,看到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发挥你的想象:配乐,师读那四句诗)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4、这就是他现在的家,剩下的只有(女生读中间4句)他曾经的家人在哪儿呢?(出示,生读:松柏冢累累)是啊,他再也见不到曾经熟悉的亲人,感受不到曾经热闹的家园了,唯一能看到的,只能是男生读: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这番情景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板书:无限的凄凉) 5、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生齐读5,6句: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结合刚读的句子来谈。 6、 面对这一切,他只能是:(生接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只能是老泪纵横,无声地哭泣呀!他在泣什么?他为什么而泣呢?让我们用朗读读出他心里的苦吧! (板书:不尽的悲哀)五、升华主题:1、从老人的经历中,你对战争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和看法呢?请大家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交流。2、其实,除了这首诗,还有很多从不同角度描写战争的诗,比如后面要学习的出塞,课外也还有很多描写战争的诗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下课后继续搜集阅读,相信会让你对战争有更深刻的认识。 六、作业:把十五从军征改写为一篇不少于400字的现代文。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兵役的残酷 无限的凄凉 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不尽的悲哀 出塞教学目标:1、了解背景资料,理解诗句含义。2、在熟读的基础上,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3、体会边塞诗的风格,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人希望朝廷任用良将镇守边关,消除边患的感情。教学准备:学生:读通诗句,查阅资料。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部反映战争生活的诗歌,我们从一位返乡的老翁的经历中,感受到了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痛苦。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反映战争生活的诗歌,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出塞二、交流资料 出塞:汉朝乐府诗旧题,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塞”指军事要地。 王昌龄(689757):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是盛唐时期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代表作有从军行、出塞、芙蓉楼送辛渐等。 二、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大意 1、诵读:可教师范读、学生诵读、自由散读、全班齐读 2、交流预习中生字、词语的掌握情况但使:只要。 龙城:即卢龙城,乃唐朝北平郡(汉朝的右北平)的郡治所在。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屡败匈奴军队。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 不教:不让,不叫 胡:古代汉族人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胡马”代指少数民族的军队。 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汉时匈奴常度过阴山南侵。2、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秦时明月汉时关”,意思是秦朝的明月秦朝的关,汉朝的明月汉朝的关。秦、汉是两个朝代,表明年代的久远。明月和关隘,是边塞的两种典型情景。从秦到汉,自古至今(唐代),朝代更迭,明月依旧,然而边关战火连绵不断,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万里长征”,写出了老百姓服兵役,参加征战,行程之遥远,战斗之艰苦。“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是指戍边征战的士卒。“人未还”能让你联想到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了解汉朝“飞将军”李广屡败匈奴军队的故事。作者为什么在这里要提到镇守边关的名将李广?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希望唐王朝任用像李广那样英勇善战的将领来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医药费支付协议书
- 硬质合金精加工工岗位知识竞赛考核试卷及答案
- 没有房产证有购房协议书
- 风轮叶片制造工冲突处理能力考核试卷及答案
- 山西省乡宁县2026届数学九上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
-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26届七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
- 重庆九龙坡区2026届数学九上期末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推广普通话课件教案
- 中国生物质能源元宇宙投资热点区域研究
- 2025标准居间代理合同范本
- CVC堵管的处理及预防
- 2025高考复习必背译林版高中英语全七册单词表
- 2025年人教新课标高一地理上册月考试卷
- 屋顶防水施工方案
- 江苏省南京市协同体七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合考试英语试题含答案
- 2024-2025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七校联考九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
- 国家开放大学《统计学》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
- 2024版联合摄制电影片项目解散合同
- GB/T 44521-2024刮板输送机安全规范
- “五育并举”视域下美育对工科大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研究
- 焊工工艺及技能训练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