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语文期末复习题.doc_第1页
八年级上语文期末复习题.doc_第2页
八年级上语文期末复习题.doc_第3页
八年级上语文期末复习题.doc_第4页
八年级上语文期末复习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上期末复习 课内部分第21课 桃花源记一、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划线的词语。1渔人甚异之。 捕鱼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异:对感到诧异。2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豁:开阔。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属:类4问所从来。 问(渔人)从哪里来。所:处所。5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咸:都。6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邑人:同乡人。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这个人(为他们)详细的介绍了自己所知道的事。具言:详细地说出。8.落英缤纷 落花繁多而杂错的样子。 缤纷:繁多而杂错的样子9.阡陌交通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交通:交错相通。 10.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子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怡然:高兴的样子。11.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值得向外面的人说起。 足:值得。 道:说12.后邃无问津者 后来就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问津:探访、访求;津:渡口。13.便要还家 于是邀请他回到家里。 要:通“邀”,邀请。14.15.二、重点句子翻译:(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渔人感到很诧异。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里)鸡鸣狗叫的声音到处都能听到。(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都生活得悠闲愉快,自得其乐。(5)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他们自己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县的人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从这里出去过,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6)问今世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问(他们)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7)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目标)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后来就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三、解释划线字的含义,并指出它们的词性。1便舍船 舍弃、离开。动词2屋舍俨然 房屋。名词 3处处志之 做记号。动词4寻向所志 标记。名词 5. 寻病终 寻:不久。(副词)6. 寻向所志 寻:寻找(动词)四、区别下边几个词古今意义的不同。1阡陌交通 2妻子邑人古义:交错相通。 古义:妻子和孩子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今义:男子的配偶,专指妻子 3无论魏晋 4来此绝境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不论,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5.屋舍俨然 6.仿佛若有光 古义:整齐的样子 古义:隐隐约约 今义:庄重严肃 今义:好像。五、简要回答下列问题。1课文结尾处写道:“寻向所志,遂迷”,“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说明什么?答:这篇文章带有传奇色彩,而非实事实记。作者生活于东晋末期,当时社会政治黑暗,动乱不安,民不聊生。文章中描绘的桃花源景象,只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理想社会。课文结尾的几句话,说明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这种幸福美好的生活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2课文按照渔人行动的顺序,记叙了他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分析说明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答:文章的主要意图是通过桃花源中的生活情形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所以中间部分写得详细,无论是写村落的概貌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动人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地,如见其人。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略。3举例说明文章的前后呼应之处。答:“忘路之远近”跟下文的“处处志之”是相互照应的,说明渔人此前没有到过这个地方。从“问所从来”可以看出,通向桃源的路一向不为“外人”所知;从下文“遂与外人间隔”也可以看出,在此之前的确没有“外人”来过。渔人离开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下文重寻桃源的行动埋下伏笔。“处处志之”是指做了记号,“寻向所志”,寻的正是这些标记。4. 全文虚构了一个怎样的理想生活图景?韩愈说“桃源之说诚荒唐”,那么陶渊明为何还要“荒唐”地虚构出这样的一个美好的理想社会?答: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理想生活图景答:与当时战乱纷扰、社会黑暗、人民生活困苦的现实形成鲜明强烈的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愿望。5.全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写作顺序。事情的整个过程是:渔人发现桃花林、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6.出自本文的成语有:世外桃源、无人问津、豁然开朗、怡然自乐7、第一段描绘桃花林的奇异景色有什么作用?答:为下文写桃花源美好的社会生活埋下伏笔,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8、第二段中哪些语句写出桃源人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生活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社会风尚: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9、第二段用 “豁然开朗”总写渔人的感受。用 “大惊”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之久。10、第三中中表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语句有:答:“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11、第三段中哪句话表现桃源人厌恶战争,追求没有压迫剥削的理想社会?答: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2、第三段中表现桃花源是与世隔绝的地方的句子是哪一句?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13、第三段中表现桃花源人安居乐业生活的句子有哪些?答:“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14、为什么桃源人“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用原文语句回答)答: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15、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答:“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6、为什么桃源人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答:因为他们不想让外人知道,不想外人来打扰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17、简答:“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究竟渔人一一向桃源人说了些什么?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答:(1)渔人告诉桃源人的内容大概是秦末以来的历史;朝代变更,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困苦不堪。 (2)当桃源人听过后,A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B为桃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C 为源外社会的变化而叹惋。18、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答: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若无,似真似幻的世界,暗示桃源是虚构的,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第22课 短文两篇一解释下列画线的字。惟吾德馨 惟只馨香气,指品德高尚阅金经 指佛经谈笑有鸿儒 有学问的人亭亭净植 树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亲近而不庄重斯是陋室 这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妖:美丽而不端庄。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认为陶后鲜有闻 少宜乎众矣 应当11.可爱者甚蕃 蕃:多。12、不蔓不枝。 蔓:长枝蔓。枝:长枝节。1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少。14.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名:出名 灵:成为灵异的水15. 无丝竹之乱耳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乱:使乱。(使动用法)16. 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官府的文书。 劳形: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17. 何陋之有? 何:什么 (倒装句,有什么简陋的呢?)二、翻译下列句子。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不白丁。 苔藓给石阶铺上绿毯,芳草将帘内映得碧青。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2.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身心。3. 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的呢4.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惟独喜爱莲花(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里洗过但(并)不(显得)妖艳。6.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7.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像我一样喜欢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课文要点1、统领全文的一句是什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文中点睛之笔是哪句? 何陋之有。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的是什么?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5、表现主人生活环境清幽的句子是什么?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6、文中孔子云:何陋之有?有何作用?答:与前文“斯是陋室”遥相呼应,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用什么写法?有何作用?答: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圣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8、文中最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什么? 莲,花之君子者也。9、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是哪一句? 出淤泥而不染。10、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寄寓了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保持高洁风格的思想感情。11、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 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12、文中的莲花比喻君子(道德高尚的人),写“菊花”和“牡丹”的作用是突出君子的高尚气节。13、“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求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14、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 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1) 牡丹-“ 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2) 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3) 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思想感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15、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 答:莲花代表的可品质是: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不拘繁文苟礼,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16、本文所用的修辞有:排比、设问、比喻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 答: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菊正衬莲,用牡丹反衬莲。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多种句式:分别有感叹句(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设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陈述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7、作者将莲与壮丹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洁身自好(或正直、高洁)品行的追求,对追名逐利世风的厌恶。18、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追求隐逸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第26课 三峡26 三峡复习一.给加点的字注音。略无阙处( qu ) 曦月( x ) 素湍(tun ) 飞漱(sh )沿溯(s ) 属引(zh ) 绝巘(yn ) 乘奔御风( y )二.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1.略无阙处:毫无。 通“缺”,缺口 2.飞漱其间: 冲荡 3.属引凄异: 延长 4.虽乘奔御风:飞奔的马 5.夏水襄陵: 上 6.沿溯阻绝:顺流而下 7.自非亭午夜分:如果不是;正午;半夜 8.虽乘奔御风:即使;驾驭;飞奔的马9.回清倒影:回旋的清波 10.哀转久绝:悲哀婉转 三. 比较、解释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思。【自】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或】或王命急宣:有时 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良】良多趣味:很 有良田美池:肥沃的【故】故渔者歌曰:所以 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原来【属】属引凄异:连接 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绝】沿溯阻绝:断绝 绝巘多生怪柏:极 哀转久绝:消失 来此绝境:隔绝四、翻译下面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译:在三峡七百里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译:到了夏季,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了。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译:常有悬泉和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译: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译: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的路程,即使骑上飞奔的骏马,驾着疾驰的风,也没有如此迅速。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译: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影着各种景物的影子。五分别指出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并解释它的意思。1、虽乘奔御风: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快马 2、回清倒影: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3、晴初霜旦:名词用作动词,降霜 4、空谷传响: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5、素湍绿潭:湍: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急流六、理解性默写1、从视觉角度描写两岸连山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文中从正面写山峡两岸山峰连绵高俊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3、文中从侧面突出山峡两岸山峰高俊的句子是: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4、文中从正面写三峡水势湍急的句子是: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5、文中从侧面写三峡水势湍急的句子是: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6、三峡中描写三峡夏季景色的句子:至于夏水襄陵,沿泝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7、描写三峡春冬之景的句子: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8、描写三峡秋季景色的句子: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七、问题理解1、写“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作用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你由此想到了李白的哪首诗?作用:烘托夏天的水涨流急,也突出了三峡夹江对峙、狭窄险要的特点。写法:侧面描写。想到李白的早发白帝城。2、分别概括三峡夏、春冬、秋三段时间三峡景物的美点。奔放美 清悠美 凄婉美3.文末的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有何作用?答:突出秋天三峡的凄冷,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 4.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条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理由1: 水势急 原句:“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理由2: 落差大 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古诗词理解性默写句子望岳1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2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语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3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语句: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4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现作者志向高远、坚定)的语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春望1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语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2诗人感时伤别、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伤感(或运用拟人抒发伤感之情)的语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3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受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4诗人刻画自身形象,抒发忧国念家悲愁的语句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石壕吏1表明捕吏凶暴,老妇凄苦的语句: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2表明老妇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语句: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3老妇口述生死,暗含凄苦无奈的语句: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4表明家无壮男,凄婉可怜的语句: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5表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与困苦的语句: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6写老妇为保家庭,自请应役的语句: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7暗示老妇人被抓走的语句:天明的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归园田居1表明诗人带着闲适、自豪的心情,写一日的情形,可见诗人勤奋、执著的语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2表明诗人热爱田园、怡然自得、不愿在污浊的现实中迷失自我(画龙点睛)的语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使至塞上1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语句: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2以传神之笔勾画出一幅塞外雄浑景象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渡荆门送别1点明出发地、目的地的语句: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2化静为动,表现诗人过荆门入楚地的壮阔景象,含喜悦开朗心情、朝气蓬勃活力的语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3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句: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4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语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登岳阳楼1诗中以洞庭湖为和长江为背景,写景最浓墨重彩的是: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2.写出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的诗句是: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3.诗人顾影自怜,写出自己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名句综合运用1在野望中描绘了一副萧瑟恬静的景色的句子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表达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的诗句是: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2农民早出晚归,辛勤劳作,引用归园田居中的诗句表达: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3表达矢志不移的坚定信念,引用归园田居中的诗句最合适的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引用望岳中的诗句表达应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4古诗长歌行中劝青少年要珍惜时间以免老来伤悲的诗句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5我们想达到某个目的,又苦于没有途径,可以引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诗句: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6表达豪迈乐观之情,引用秋词中的诗句应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7劝他人要老当益壮,珍惜时间,可引用苏轼浣溪纱中诗句: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8.崔颢在黄鹤楼中登楼后最能体现作者思乡之情的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9.孟浩然在早寒江上有怀中想乘船返乡的诗句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然而他却对前途迷茫的句子是: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10.李白在送友人中看到落日将下,依依不舍故人的情是: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作者还借马鸣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的诗句是: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11.梅尧臣在鲁山山行中诗人山路上没有其他行人,却兴致勃勃赶路并欣赏千姿百态的山峰和山间各川景象的诗句是: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12.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尽管年老体衰,闲居乡下,却仍然盼望为国尽力的句子: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芦花荡复习1.敌人来密地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 答:提示:可由歌声想象战士的情绪,想象战士和部分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的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时放声歌唱,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2.课文中有很多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请谈谈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这句话眯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3.“张皇失措”的本义是什么,这里为什么写老头了张皇失措? 答:本义是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这里是老头子为了诱惑敌人上当故意装害怕的样子,表现出了老头子的机智。4.写老头子敲打鬼子时,为什么又写“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答:这里的景物描写意在表明美丽的荷花淀是不容侵犯的,如果有人来犯,必然没有好下场。5.分析语言:老头子打般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老头子举篙砸鬼子的脑袋比作敲打顽固的老玉米,生动地传达出老头子对敌人的蔑视和仇恨,也讽刺了侵略者可耻的下场。阿长与山海经复习1.当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么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答: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既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一部书,更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也不会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心情。这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及至轻视。2.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应? 答:“我似乎遇到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又使我发生了新的敬意,别人不肯做,或者不能做的事,她却 有能够成功。她确有伟大的视力。谋害隐鼠的事,从此也完全消灭了。真可谓又惊又喜,感激不尽。3、如何理解“仁厚黑暗的地母阿,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灵魂。” 答:抒发了作者对长妈妈真挚的感情,表现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从对长妈妈的厌烦、埋怨、畏惧到对她的爱戴、敬爱、祝福,在“我”的人生历程中,长妈妈曾起过重要的作用,但他竟不知道她的姓名和经历,这是多么叫人内疚的事。他所能做的,只是祈祷仁厚的地母安慰阿长的灵魂,作者对她的深沉感情在这里表现得深切感人。4.写叔祖的“疏懒”别人的不肯真实的回答“我”,这同表现阿长有什么关系? 答:从侧面衬托阿长。她给我买来了山海经与叔祖和别人的漠不关心形成鲜明的对比。5.“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的理解。 答: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却是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让我产生过感激和新的敬意。同时这四本书蕴含着阿长对我深沉的爱,这四本书也开启了“我”对未知事物的探索兴趣,开启了我的求知之路,所以他是四本宝书。背影复习1.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的理解 答:“聪明”在这里是反语,应为“太幼稚,太不理解父亲”的意思,这句话体现了“我”深深的自责和内疚,悔恨自己的幼稚和无知,表明“我”现在才真正理解了父爱,懂得了父爱。2.在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文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为什么要写得这么详细? 答:作者这样描写像样的背影:先写外貌描写,写衣帽,然后是动作描写,用特写的镜头精细地描写爬月台的动作,还用自己的感情烘托这个背影。这个背影在全部故事情节中是重中之重,是全文的主旨,最能体现父亲的爱,所以写得这样详细。3.课文写父亲离去时报背影,是怎样写的,有什么作用? 答:像样离去的背影,放在人流中写,由近而远,由显而陷,并用自己的感情加以烘托。写这个背影,能表现:为父爱感动得不能自己,一旦分手,格外依恋、惆怅,想到父亲前程艰难,又格外悲悯、辛酸。4.文中四次背影和四次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