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作文命题的“金科玉律”.doc_第1页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作文命题的“金科玉律”.doc_第2页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作文命题的“金科玉律”.doc_第3页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作文命题的“金科玉律”.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作文命题的“金科玉律”有人说,作文没有规律,“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所以用“锦囊妙计”来教学生作文“那是最笨的老师”(台湾博士王财贵语)。只要多读书,便“腹有诗书”自然成文,汩汩而来哉!也有人说作文有规律,那就是“定体则无,大体则有”,这些“大体”是什么呢?便是作文的“规律”,比如结构上的起承转合,心境上高洁雅致,语言上的和谐对称,气势上的排山倒海,语脉上的行云流水,等等,都需要后学者用心去悟去感的,也需要老师那“专业的心做专业的事”的点拨。我是赞成作文有“规律”的,这最高层次上的作文“套路”,是需要“列出”来让人“习练”的。那么作文命题有规律吗?命题者“会”或者“应”如何命题呢?老师们的指导如何更能贴近或者同步于命题者的“思路”呢?让老师的作文教学和学生的写作不在“雾里云里”不知其所以然,只要努力,只要投入,就能如数理化那样得到一个自己考后就清楚的分数,我想这总有一定的“命题规律”。我以为作文命题规律,也和作文一样:定体则无,大体则有。本来全国一个作文题,如今则不同了,各路诸侯各显神通,大放异彩。作文题拟得如何,往往代表着一省的文化修养和精英一族的精神追求。一. 回首望尽天下路王国维说,搞学问首先要重视积淀,要“独上高楼,望尽天下路”,只有这样,做好最原始的积累工作,才能从“繁花似锦”中看出作文的门道来。我们不妨看看各地的作文题目,也许能从中悟出点东西来。从2004 年开始,全国语试卷作文题变一“目”统天下为“17目”领风骚。面对异彩纷呈的作文题目,好之者,骂之者,析之者,评之者,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以为全国这么多作文题目,总而言之,括为三类:1跟风型。所谓“跟风型”,即跟时代之谓也,跟“政治”之谓也。文革前的作文题目全是“政治型”,当年有什么政治运动,作文就出什么运动的题目,比如1965年题:“给越南人民的一封信”,1961年题“一位革命先辈的事迹鼓舞着我”,1958年题“大跃进中激动人心的一幕”。这些作文命题,不像语文题,而更像政治题、伦理道德题。现在似乎更靠近文学了,但一直关注当年的重大事件,引导学生从重大事件出发思考重大意义。出题人的历史习惯,传统思维还在“原地”运转,虽然出题人从全国一人变为全国17人(至少),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还是跳不出“政治跟风型”的如来佛手掌。如铭记与忘记其背景便是抗日60周年纪念;双赢的智慧那简直是对政治课术语的诠释;说“安”,那是社会稳定、和谐之同义词;今年花胜去年红那就是给“政绩”唱赞歌,歌舞升平。“人文素养与发展”的话题也是典型的“政治题”。命题者常出跟风型题,会强化应考者的投机心理,久而久之,言不由衷,人格低下了,自我不见了,民族的大气没有了,世界的眼光没有了,浩然之气不存了,真正的精英人物就很难出现。2生活型。坚持这类内容的命题者,似乎坚守这样的理论:语文要贴近生活,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同。05年最贴近学生生活的是上海题,其次是重庆卷的“筷子”,这双筷子几乎人人要用到,天天要用到,与生活实在是紧了,还有江西的“脸”也是同理。重庆卷的“自嘲”题更是“颓废型”的,眼下的学生个性张扬,你再让它自嘲,他不是更要反叛,更要走向生活的反面了是不?命题者常出生活型题目,会让应考者世俗起来,庸俗起来,书生气会少了,那些文化精神大师会远离他们的视线,久而久之,就会数典忘祖,还美其名曰:创新。3本真型。作文题目到底应该如何出,虽可“百仙过海,各显神通”,但基本的底线是不能突破的,那就是要回到语文的本真上来,至少包括两点:一是单一姓“语”而不是“百家姓”,二是能激发心灵中的高级情感。一个好的命题应该是一个“指路牌”,考生循牌走去,会找到一块“独特的精神天地”,那里有自我个性之花盛开,那里有精神领域畅游。它是一段“引芯”,能把学生“冬眠状态”的“文思”,“唤醒”“引燃”,学生摊开试卷,面对考题,就文思泉涌,特别有利于情思自由展现、精神真实伸展。从而升腾起摇曳多姿、七彩斑斓的“精神虹云”。04年江苏的“山水”话题,福建的“名人”话题,和05年浙江卷的“一枝一叶”话题,即是典型的语文本真型题目。据网上调查表明:浙江省的题目为05年13省市作文题目的第一名。04年江苏省的作文题目也被思想境界高者热烈赞扬。命题者常出本真型的题目,会让考生回归语文,回归经典,回归精神之追求。能让他们树立起这样的理念:作文要得高分必须脚踏实地,老老实实与书为伴,在精神领域里修炼自己。长久为之,国人就能“参天地之玄,修身心之妙”于国于家有望了。我简括为三,也许还有更多“疏漏”的,不过已经代表了三种命题思路,其高下如何,大家都是明眼人,一见即知,无须赘述。二拨“雾”见日找真理人的行为得有理论指引,坚持怎样的理论,便有怎样的行动。邓小平的“不管是白猫还是黑猫”的理论,让中国拉近了与世界的距离,让中国也享受了“彩色电视机”要丢在垃圾箱里的“富裕待遇”,“理论”实在功不可没。不过“理论”往往被一些“烟雾”遮住,看不清其真面目,有时让“政治烟雾”、“势利烟雾”笼罩,“理论”见不到了。“雾”在何处呢?1贴近生活有“雾”。贴近生活,重视学生的切身体验似乎是作文命题的一条根本原则。但何为生活?如何贴近?那是大有文章可做的,丰子恺先生认为人生有三种生活,那就是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懒得(或无力)走楼梯的,就住第一层,即把物质生活弄得很好,锦衣玉食,这样的就满足了。这也是一种人生观。抱这样的人生观的人,在世间占大多数。其次,高兴(或有力)走楼梯的,就爬上二层楼去玩玩,或者久居在里头,这就是专心学术文艺的人。这样的人,在世界也很多,即所谓的“知识分子”、“艺术家”。还有一种人对二层楼还不满足,就再走楼梯,爬上三层楼去,这就是宗教徒了,他们做人很认真,必须探求人生的究竟,满足“灵魂欲”。这三种生活,作为命题者你将选取那一种“生活”作为出题的角度呢?我想至少应选取精神生活而不是俗世生活入题,提高“天子骄子”人生修养的档次。但近两年的作文命题有些省份就生怕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大用俗世生活入题,这样做其实是降低了读书求学者的人品格调,让人变得庸俗起来,世故起来。比如用“筷子”命题,用“聊天室”命题,用“自嘲”命题,用“跑步”命题,这种命题的角度与精神生活命题相比,大有高下、粗俗、文野之分。比如福建省的用“名人”命题,浙江省的用“一枝一叶”命题,江苏省的用“山水”命题,那就要雅致得多,文明得多,这样的文章只有“读书人”才能做。为人喜与鸿儒交,禀*书不惜财。所以贴近生活,要贴近精神生活,贴近高格高雅的生活。2适应学生身心特点有“雾”。有一种观点认为学生还小,不能用太高的甚至大师级的标准去要求他们,应该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不能操之过急。于是题目稍难一点,批评的声音便纷至沓来,认为这几年动不动要考生谈道德、谈人生、谈事业,甚至论述生命的意义,而且总要求考生能辩证思考或哲理分析,对于中学生,人生之书刚刚打开,根本谈不上事业,而且生活内容又十分单调(从书本到考试,从家庭到学校),话题太大,要求太高,明明没有切身体验,硬要他写,那他就只能谈套话,讲大话了。事实并非如此,汉语有其独特的魅力,人可在幼稚期学习祖国最有价值的经典文化,如在小时候学到高格的作文方法,将一生得益无穷,一路便是风景。茅盾先生就是最有力的佐证。茅盾小时的作文题目有:武侯治蜀王猛治秦论、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论、祖逖闻鸡起舞论、苏季子不礼于其嫂论、马援不列云台功臣论等十几篇。单看这些题目,就知道茅盾在小学时代读了许多史书。十三岁的茅盾知识之丰富,见解之新颖,推论之严密,志向之远大,的确让人叹为观止。 茅盾进植材高等小学读书时,曾在试论富国强兵之道的作文里,把过去听到的父母的议论,凑成四百多字的作文,以“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作结。老师阅后大加叹赏,评为“十二岁小儿,能作此语,莫谓祖国无人也。” 茅盾自己说“我这十岁才出头的儿童 实在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和见解,结果,硬在地上掘黄蟮,发明了一套三段论的公式。每星期写一篇史论,把我练得有点老气横秋了,可是也使我的作文在学校中出了名,月考和期末考试,我都能带点奖品回家。” 看看茅盾自己的体会,推敲国文老师在茅盾作文上所加的眉批和批语,是很耐人寻味的。他称赞茅盾具有史识,在武侯治蜀王猛治秦论一文眉批为“思想深沉”,批语为 “堂堂之阵,正正之旗,确是史论之正格”。他称赞茅盾作文的气势 “词严义正,笔意超然,”“精细熨贴,毫无滞机” “慷慨而谈,旁若无人,气势雄伟,笔锋锐利,正有王郎拔剑斫地之慨!” 在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论一文后,这位老师赞叹道:“好笔力,好见地。读史有眼,立论有识。小子可造,其竭力用功,勉成大器。”我们可以据此得出结论:大气文要从小就写!一起笔就从高格进去,学一些与年龄不“相称”的思想和境界,往往是最经济的学习方法。所以,有意识地用高格去写作,用人类最项尖的思想去营养,与大师同步共振,也许这是最有效,也是最经济的学习写作的方法。3创新求异有“雾”。为文贵创新。英国杨格也说:“创造性的作品就是这个春天最美的花朵。”南宋戴复古曾云:“意匠如神变化生,笔端有力任纵横。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发展的灵魂。写作的“创新”,要重在对人文精神的深层理解上,重在悲天悯人情感的孕育上,重在与自然和谐融合的感悟上。历年高考作文为求“创新”,有些同学就用“我是禽兽”立意,用“衣冠禽兽”取题,为潘金莲伸冤,与王国维较劲,庄严神圣的高考作文成了被嘲弄的对象,可悲啊!作文就是要表达真情,让人看了之后“真善美”起来!那就是真正的创新。 “雾”者,误也,不纠正此“误”,作文的春天不会到来,语文的个性就不能张扬。三.“金科玉律”明方向于漪老师说: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知识、能力是在精神世界里攀登的阶梯。作文教学是语文学习的重头戏,理应朝这方面努力。我想,作为命题者是否能朝着以下几方面探索和着力,让作文命题具有正确的导向性、高尚的精神性和魅力的文学性,使作文教学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命题者、教学者和求学者形成“合力”,有一个大致明确的方向。高考作文命题今后会怎么走,有哪一些“金科玉律”呢?1提供大学背景。北大校长蔡元培曾在对于教育方针的意见里面提出“教育独立议”,他认为要以学者为教育行政之领导,主张以“学术化代替官僚化”,主张分全国为若干大学区,每区设立一大学,凡中等以上各种专门学术,都设在大学里,一区内的中小学教育,与学校以外的社会教育,都由大学办理,大学的事务,都有大学教授所组织的教育委员会主持。蔡元培的教育独立说,在过去、现在或者将来,也许还是乌托邦的空想,但其精神却有先驱者和现实的意义,尤其是到了国力增强,考试命题省级化的今天,其精神大可借而用之。 考试命题的背景应是一省的文化。何谓文化?品位、道德、智能,这些就是文化。在一个文化厚实深沉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智能。说到底,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作文命题就要体现这些文化,文化的传承应是大学责无旁贷的,那是因为一流大学聚集了社会的精英,其文化、思想、理念是一省的主流,是一省的“带头羊”,作文题目不管如何变化,一定要暗含大学的人文背景和大学精神。(1)传播一种大学理念。比如坚持人文理念,要从人文的道德层面转到人文的文学层面,要用文化拉动和提升学生,培养学生悲天悯人的情怀,树立学生高尚的人格,养成一种立于天地之间的正气,一种越挫越勇舍我其谁的豪气等。(2)提倡一种大学文化。大学提倡经典文化、高雅文化、学术文化,反对世俗化、庸俗化、市侩化。提倡孔孟精神,拒绝“超女”浮躁。(3)坚守一种大学精神。何谓大学精神?“大学精神就是传承文化传统、开发人的潜能、塑造高尚人格”。坚持一种理念,不被“收视率”所左右;坚守一种的操行,不被金钱所诱惑;彰显知识分子的良心,不为权势所摄服。 2张扬文学个性。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文学的,才是作文的。作文命题始终关注两个基本点:(1)文学的个性,(2)精神的个性。作文命题要让学生在文学的海洋里畅游,在精神的世界里遨游,在灵魂的空间里游走。3崇尚人格修养。人的修养是一辈子的事,作为个体来说,要从小培养;对于社会来说,则要把握住人生转折的关键期,比如各种升学考试,尤其是大学考试,要努力体现国家意志和人格修养。人格修养无小事,高考命题可从以下几方面给考生以引导。(1)人格就是学问。(2)修养就是知识。(3)境界就是灵魂。4培养读书人。学琴的孩子不会变坏,读书的孩子懂得文明。文明是一个道德指数,一种精神的涵养,一种人性的范型。一位学者说:“我坐在这里,就是我看过东西和总和,如果没有阅读,我将一文不值。”有位教授说:“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在一定意义上说,读书就意味着教育。”举目世界,凡是发达国家,其国民必爱阅读,阅读决定国民的素质。所以我们的作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