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课程改革展示首都特色——2007年高考数学北京卷对.pdf_第1页
促进课程改革展示首都特色——2007年高考数学北京卷对.pdf_第2页
促进课程改革展示首都特色——2007年高考数学北京卷对.pdf_第3页
促进课程改革展示首都特色——2007年高考数学北京卷对.pdf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0 0 7 年第4 6 卷第1 2 期数学通报 促进课程改革展示首都特色 2 0 0 7 年高考数学北京卷对高中教学的导向述评 连春兴李振雷郑新春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1 0 0 0 7 3 北京1 2 中1 0 0 0 7 1 丰台 二中1 0 0 0 7 1 随着北京市2 0 0 7 年秋季高中课程改革的实 施 许多教师都对新课程 模块化的教学内容 全新 的教学理念及目 标要求 能否应对当前的高考 表 现出深深的疑虑 在巨大的高考压力面前 甚至有 人发出这样的感慨 高考不改革 课程改革无异于 带着镣铐跳舞 高考对于中学教学具有权威的导向作用 这是 广大教育界同仁不争的事实 难道 高考 一定要成 为制约课程改革的镣铐 难道 高考 必然制约着教 师教学理念与行为的转变 难道 高考 就不能发挥 强有力的素质教育导向作用 进而成为课程改革深 人发展的助推剂 这一系列困惑 昭示着研究高考命题导向作用 的意义所在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 笔者对 2 0 0 7 年 全国高考北京数学理科卷 以下称试卷 的若干导 向进行了深人研究 并草拟成文 谈谈一孔之见 不 妥之处 敬请同行指正 导向之一完整地把握中学数学 高考中出一些基本上用初中所学过的知识 方 法就可解答的题目 并注重在不同知识单元交汇处 命题 通篇试卷就会给人一种浑然一体 融会贯通 的感觉 这对中学生从知识结构上完整地把握中学 数学 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 试题的命制者在这方 面 可谓匠心独具 图所示 1 2 3活动次数 例如 1 1 在 A B C中 若t a n A 1 5 0 0 B C 1 则A B I 求合唱团学生参加活动的人均次数 n 从合唱团中任选两名学生 求他们参加活 动次数恰好相等的概率 lu 从合唱团中任选两名学生 用z 表示这两 人参加活动次数之差的绝对值 求随机变量e 的分 布列及数学期望E 本题把统计知识中柱状图表达数据的方法与 概率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统计与概率的知识从 初中到高中一脉相承 并着意考查了学生面对崭新 的情境 捕捉隐含信息的能力 若学生能把柱状图 转化为 1 0 0 名学生中 参加1 次活动的有1 0 人 参 加2 次活动的有5 0 人 参加3 次活动的有4 0 人 问 题便迎刃而解 u a s 二 1 曰 了 而 二二丫 此题若由t a n A 告得S 1 n A共芳 再由正弦 分 一 一3 一1 0 J J 月 定理得月 刀稍繁 若由初中知识 过B作A C垂线 与 A C延长线交于点D 则在 R t AB C D R t AA B D顺 次求B D A B更易 又如 1 8 某中学号召学生在今年春节期间至 少参加一次社会公益活动 以下简称活动 该校合 唱团共有1 0 0 名学生 他们参加活动的次数统计如 再如 1 9 如图 有一块 半椭圆形钢板 其长半轴长 为2 r 短半轴长为r 计划将 此钢板切割成等腰梯形的形 下底A B是半椭圆的短 上底 刀的端点在椭圆 D I 4 2r B 记 I 2 x 梯形面积为s 状轴上 I 求面积 其定义域 n 求面积 s以x为自 变量的函数式 并写出 5的最大值 万方数据 数学通报2 0 0 7 年第4 6 卷第1 2 期 该题通过 m在椭圆内平行移动 引发x 在 0 r 内变化 使中学数学中两大主干内容 函数 与 解析几何 结合得天衣无缝 朴实无华 毫无人为 做作之瑕 导向之二优化知识的学习过程 一个中学生优化的知识学习过程 应该是既关 注知识的发生 又关注知识的应用 但长期以来 无 论是高考还是应试备考 我们都非常关注公式 定 理 概念的应用过程 而忽视其发生过程 这就造成 了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不完整 试卷着意矫正此类 偏差 在知识发生处命题 就是对中学生优化知识 学习过程的很好导向 例如考查均值定理 过去的考法通常是运用它 求某变量的最大 最小值或取值范围 在学生掌握 了求导方法后 利用均值定理求最值的作用有所降 低 但仍不失均值定理作为重要不等式模型的地 位 所以 试卷在均值不等式的知识发生处命题 考 查等号成立的条件 并兼顾知识的应用 例如 7 如果正数a b c d 满足a b c d 4 那么 A a b 簇c d 且等号成立时a b c d的取值唯一 B a b 十d 且等号成立时a b c d的取值唯一 C a b 簇c d 且等 号 成 立 时a b e d 的 取 值 不唯 一 D a b 十d 且等号成立时a b c d 的取值不唯一 此题由a b 4 之2 杯 丽得出a b 压4 再由 d 之2 V c d 4 即 得a b 兰4 二c d 当 且仅当a 二b 二d二2 时等号成立 故选A 又如 1 5 数列 a 中 a 2 a 二a c n c 是常数 n 1 2 3 且a l a z a 成公比不为1 的 等比数列 I 求 的值 II 求 a 的通项公式 该题的 II 考查了推导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 基本方法 叠加 若在教学中只关注等差数列通项 公式的应用 此题将变得束手无策 导向之三强化理解性学习 美籍华人数学大师陈省身教授有一句名言 数 学就是理解 真正意义的学习要把 理解 放在第一 位 而不是表面的 模仿 并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 持续提高理解的层次 但遗憾的是 许多学生学不好数学的原因 恰 恰在于忽视对数学本原意义的理解 长期在机械记 忆与模仿层面上徘徊 就大的方面而言 这类学生 的思维缺陷 往往表现为把常量数学中孤立 静止 看问题的 思维习惯迁移到高中学习变量数学中来 所以高考试题如能引导学生认识到运动 变化是变 量数学的灵魂 认识到数学中的运动 变化比比皆 是 函数的定义域 值域 某个量的取值范围 无不 与运动 变化有关 最后形成连续 变化看问题的思 维方式 并认识到事物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辩证规 律 以促进学生数学的理解性学习 这对中学教学 而言 可谓功莫大焉 试卷中 6 1 2 1 6 1 9 就是此类题目 例如 6 若不等式组 x 一y 0 2 x y 镇 2 y 0 x y簇 a 表示的平 面区域是一个三角形 则a 的取值范围是 A 音 C 镇 音 在线性规划的问题中 顶点逐个带人目标函数 a0 a 1 二 4 D 1 或 言 确有学生只关注把区域 再筛选其解的程序性操 作 而忽视目 标函数所确定的直线在可行域的约束 下平移 视其y 轴上截距变化获最优解的过程 本题 对症下药 突显斜率为一1 的直线x y a 在第一 象限从左至右的连续平移变化 带来平面区域形状 变化的考查方式 这使单纯依靠机械记忆 模仿操 作的同学不得分 使重视意义理解的同学能迅速判 知直线A B x y a 平移至点C 点D之间时不合 题意 得到答案D而不失分 这是绝好的教学导向 又 如 1 6 如 图 在 R tA O 1 B 中 Z Q 4 B 一 晋 斜边A B 4 R t AA O C可以通过R t AA O B以直线 A O为轴旋转得到 且二面角 角 动点D在斜边A B上 B 一A 一C是直二面 血 B A l eeeeee卜叼Vl 工 求证 平面C o l 土平面 II 当D为A B的中点 时 求异面直线A C 与C D所 成角的大小 m 求 刀与平面A O B 所成角的最大值 此题在题干中有运动 说 明R t AA O C L R t AA O B 在 题 F 0 因而函数 对命题丙不成立 故选 D 又如 1 4 已知函数f x g x 分别由下表给 归纳 操作确认提供了机会 学生只要列出f 1 1 f 2 3 f 3 l g D 3 g 2 2 g 3 1 一切迎刃而解 再如 2 0 已知集合A a i a 2 a k k 之 2 其中a E Z i 1 2 k 由A中的元素构成 两个相应的集合 S a b I a E A b E A a 十b EA T a b aEA b EA a 一b EAl x123 f x 131 x123 g x 321 则兀g 1 的值为 满足兀g x g l f x J 的x 的值是 此题一反解析式表达函数的习惯 用表格列出 对应值的方法确定两函数f x g x 给学生枚举 其中 a b 是有序数对 集合S 和T中的元素个 数分别为m和n 若对于任意的a EA 总有一a 诺A 则称集合 A具有性质尸 I 检验集合 0 1 2 3 与 一1 2 3 是否具 有性质尸 并对其中具有性质尸的集合 写出相应的 集 合S 和T II 对任何具有性质 P的集合A 证明n S k k 一 1 2 班 判断m和n的大小关系 并证明你的结 论 该题的 I 根据题干信息 不难判定集合 一1 2 3 具有性质P 进而可用枚举的方法 写出 相应的 集 合S 和T 该题的 II 只 要弄 懂 具 有性质 P的集合A 一定有 a a 任T故而n丛嵘 k k 一1 2 一 题 m 则是把基础知识与创新思维有机融合 的典范 而创新思维的表现就在于运用归纳推理的 方法 建立两有限集S T之间的映射 来判断其元 素的多寡 我们可以试想 m n 是两个抽象集合S T 元素的个数 无从 数 起 如何解决 万般无奈之 际 从集合S T的定义所提供的信息出发 作探索 性分析又成解题的关键 如设 a b E S 则由aE A b EA a b EA 立得 a 十b 一b EA 于是 a 十 b b T 即得S中任意元素 a b 在T中有唯一 的像 a b b 与之对应 这就有归纳的意味了 进 一步 映射 f a b 卜 a b b 会不会 多对一 呢 这还离不开枚举的方法 如设 a b 1 C a t 乓 是S 中两个不同的元素 易知T 中的像 a b l b a 2 b 2 b 2 也不同 反过来 T 中的元素在S中都有 原像吗 类比 上述推证 可得肯定的 结论 于是 f 为 一一映射 即 有m二n 导向之五 关注基础 回归课本 试卷选择题 填空题关注基础 回归课本 平和 清新 绝大部分题目 都能在大纲教材 人教社版 中 万方数据 数学通报2 0 0 7 年第4 6 卷第1 2 期 找到出处 见下表 题号大纲教材 人教版 中的位置 备注 1 第一册 下 P 2 2 习题4 3 第 9 题 相同 2 第一册 上 第6 2 页表格改编 3 第二册 下A 习题9 5 的第 8 题 改编 4 第一册 下 第1 6 1 页复习参 考题五的B组第6 题 改编 5 第二册 下A 第1 2 4 页参考 例题 简单改编 6 第二册 上 第8 7 页复习参 考题七B组第1 1 题 简单改编 7 第二册 上 第2 6 页小结与 复习中的参考例题1 极为类似 9 是对学生复数四则运算的 基本要求 教材中比比皆是 1 0 第一册 上 第1 3 5 页复习参 考题三中B组第2 题 简化 1 1 是解斜三角形的基本题目 教材中俯拾可见 1 2 第一册 上 第4 3 页复习参 考题一B组第3 题 简化 如此导向 对中学数学教学中事实存在的 重 教辅 轻教材 的倾向 无疑是绝好的矫正 导向之六z a 氏 难度 规避题型 遏制 题海战术 试卷解答题简洁明快 难度降低 淡化技巧 规 避题型 它首先破除了三角题作为解答题之首的惯 例 而把长期以来经常放置压轴地位的数列题降低 难度后作为解答题的第一题 1 5 解析几何一反涉 及直线与圆锥曲线关系一道大题的惯例 出了两道 较为简单的题 其中一道以直线型题干 1 7 为基 础 另一道则是 前面提及的 1 9 利用导数求半个 椭圆的内接等腰梯形面积最大值的题目 而对大家 关注的也是过去常考的利用导数研究三次函数图 像与性质的题目 予以回避 也许正是因为把去年高 考中六大知识板块匹配六道综合题的模式破的无 影无踪 才被多数考生诙谐地称之为 不按套路出 牌 笔者曾走访过部分考生 他们有人甚至谈到考 前几个月的解题训练 对提高成绩作用不大 这是 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试想我们最后的几个月 所 有的高三学生都在进行解题的强化训练 它的作用 竟受到质疑 难道我们长期青睐的 题海战术 真的 受到遏制 就 题海 战 禾 的 本质而言 它追求对知识点 技能点的全面覆盖 追求对各种题型的解题技巧 方法乃至从中总结出来的各种解题原则 能够准确 记忆与熟练应用 这些对学生学好数学固然重要 但它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重视技能 的熟练应用 而忽视学科思想的全面掌握 重视结 论的运用过程 而忽视知识的发生与意义的理解过 程 就试卷的风格而言 它不追求对知识的全面覆 盖 而追求重点知识重点考查 如函数与解析几 何 它不追求对已形成套路的人为技巧的熟练运 用 如根系关系 而加强对基础知识 通性通法的 考查 追求崭新的题干情境 灵活的表述方式 如理 1 4 1 8 着意考查学生面对现实的问题 捕捉 隐含信息 并以研究者的心态分析 解决问题的能 力 如理 2 0 这些考风的变化无疑遏制了 题海 战术 优长之处的发挥 造成部分考生面对 生面孔 的容易题 束手无策的尴尬 这一点从今年考题大 大易于去年 但市平均分仅比去年高 2 分的事实可 以佐证 难怪学生发出 考前几个月的解题训练 对提高成绩作用不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