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11卷第 2期集 美 大 学 学 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Vo l 11 No 2 2008年 4月Journal of Ji mei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Sciences Apr 2008 收稿日期 2007 10 29 修回日期 2008 01 14 作者简介 于 莹 1971 女 吉林梨树人 副教授 主要从事跨文化交际学研究 认知视角下的隐喻与翻译研究 于 莹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摘要 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 而翻译也是一种人的思维活动 认知语言学摒弃了耽于绝对真理的客 观主义和只凭直觉不受任何约束随意想象的主观主义两种极端倾向 提出了主客观相结合的体验主义认识 论 认为体验主义认识论在隐喻与翻译间架起一座桥梁 并利用隐喻映射理论分析了隐喻和翻译思维过程 的认知相似性 通过认知视角下的隐喻与翻译研究 进一步明确了隐喻 认知及翻译三者的关系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 隐喻 翻译 中图分类号 H 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889X 2008 02 80 05 认知语言学从认知角度对隐喻作出了全新的 解释 隐喻不只是一种修辞手段 它是人类语言 的普遍现象 也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 认知语 言学对隐喻的描写凸显了隐喻的认知性质 对翻 译而言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给翻译研究提供了一 个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 由于源语言与目的语在 文化 历史 地理等方面的背景千差万别 即两 种语言读者对同一喻体认知的出发点不同 我们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认知的因素 所以 认知 既是隐喻的基石 又是翻译的基础 认知视角下 的隐喻与翻译研究必将进一步明确三者的关系 一 认知视角下的隐喻研究 一 隐喻研究 人们对隐喻的研究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Lakoff和 Johnson的M etaphorsWeLiveBy 我们 赖以生存的隐喻 一书对传统的隐喻研究和理 论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和冲击 他们认为 We have found on the contrary thatmetaphor is perva sive in everyday life not just in language but in thought and action Our ordinary conceptual syste m in ter m s of which we both think and ac tis funda mentally metaphorical in nature 1 隐喻在我们 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它不只存在于语言中 还存在于我们的思维和行为中 存在于我们的概 念体系中 我们的思维和行为实质上来说都是隐 喻的 隐喻首先是一种思维现象 它是人们在 日常生活中谈论和思考抽象概念和现象的一种基 本的认知能力 他们把隐喻定义为 跨概念域 的映射 即人类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 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 是新的 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 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 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 隐喻的过程是人们借助具体的客观事物和熟 悉的概念来认知抽象 陌生的事物和概念的过 程 语言隐喻实际上是概念隐喻在语言中的一种 体现 莱柯夫等人提出的隐喻意义的实质是源域 和目标域的映射关系 源域和目标域就是传统隐 喻中的载体和话题 隐喻意义的理解实际上就是 将源域的经验映射到目标域 从而达到重新认识 目标域特征的目的 源域图式中的空缺 关系 特征 知识都可以映射到目标域上 Gibbs在概 念隐喻基础上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假设 即隐喻并 不是把两个系统简单地联系在一起 而是建构 激发和限制概念 遇到一个语言隐喻时 存储在 人们长期记忆中的概念被激活 2 换句话说 语 境中的源领域和目标领域可以激活大脑思维结 构 被激活的概念并非抽象的 它可以与感观记 忆相联系 产生听觉 视觉 嗅觉等具体的联 第 2期于 莹 认知视角下的隐喻与翻译研究 系 作为一种认知客观世界的思维方式 隐喻在 各种不同社会文化的背景下其语言表现也不尽相 同 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 语言使用者意识中会 出现一系列与语言紧密相关的联想 于是产生了 隐喻含义 二 隐喻与认知的关系 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 它是人类将某 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认知 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 的一种认知活动 Lakoff和 Johnson认为 隐喻的 实质就是通过另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 这代表了一种以认知为基础来解释语言现象的趋 势和方向 语言中的隐喻产生于隐喻性思维过程 反映了人类大脑认知世界的方式 人们通过隐喻 来认知新事物 建立新理论 并利用隐喻来创造 新词或新意义 因此 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 模式 其认知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认知视角下的隐喻研究 首先应该提及的是 概念隐喻理论 它的哲学基础是意象图式和经验 主义认识观 意象图式是在对事物之间基本关系 的认知的基础上所构成的认知结构 是人类经验 和理解中一种联系抽象关系和具体意象的组织结 构 意象图式理论是隐喻认知的基础 它决定我 们的经验结构 莱柯夫和约翰逊从哲学的角度研 究隐喻时 走了介于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的第三 条道路 即体验哲学观 也叫经验主义认识观 Lakoff和 Johnson在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一 书中说 W e see the experientialist myth as capa ble of satisfying the real and reasonable concerns that have motivated the myths of both subjectivism and objectivism butw ithout either the objectivist ob session w ith absolute truth or the subjectivist insist ence that i maginationis totally unrestricted 1 经验主义哲学观摈弃了客观主义的绝对真理和 主观主义的无限制的想象 因此能解决主观主义 和客观主义无法克服的缺陷 而解决这个问题 的主要工具就是隐喻 隐喻思维可以连接理性和 想象力 是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之间的一座桥 梁 是一种想象理性 由于隐喻的过程是人们借助对具体的客观事 物和熟悉的概念来认知抽象陌生的概念和事物的 过程 而且人们对某些抽象事物或概念的认知还 是具有一定共性 这就使认知视角下的隐喻理解 成为可能 隐喻和认知的关系也就不言而喻了 隐喻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认知 思维形式 在各不相同的民族 文化背景下具有相似性 这 是由于人们对某些抽象事物或概念的认知还具有 一定共性 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在利用隐喻概念 去认识事物及事物间的联系时 是基于事物间的 相似性质而联想产生的 并不是信手拈来 随心 所欲创造的 人在一生中进行各种行为和活动 就像演员在戏剧中扮演角色一样 英汉语中都有 人生是戏剧 这个概念隐喻 这在英汉文化中 是一样的 日常生活中有如下的隐喻表达式 He plays an i 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他在这 个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She alwayswants to be in the spotligh t 她总是想在聚光灯下受到公 众的注意 等等 因为人类的认知是建立在对 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感知上 对一个事物的认 知 无论在哪个民族 哪个国家 基本上是相同 的 但是 对隐喻的理解和解码过程中不仅需要 我们的语言能力和背景知识 而且还牵涉到想象 力和个人的情感 有时还需参照说话者和听话者 的背景 身份和情景等因素 由于不同的民族属 于不同的言语社团 对事物的认知无疑要打上自 己本身的文化历史烙印 地理环境 风俗习惯和 价值标准的不同 操不同语言的人对同一事物可 能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尽管英汉语中都 有 人生是戏剧 这个概念隐喻 但是两种语言 的文化不同 也就产生了不同的隐喻表达方式 人生大舞台 生旦净末丑一起亮相 这个例子 中京剧的戏剧形式是中国特有的 在英语中却大 不相同 英语中把整个世界比作舞台 是建立在 人生意义之上 如莎士比亚在他的戏剧 As You Like It 皆大欢喜 中把整个世界比作舞台 每 个人都是演员 人的一生分成七个阶段 一幕接 着一幕 就如演戏一般 英语中的这个概念隐喻 是建立在个人主义和个性发展的人生意义上来说 的 这是植根于盎格鲁萨克逊文化的深远历史 二 认知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一 翻译研究 人们从前对翻译行为的定义显然过于狭窄 81 集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 11卷 多把翻译定位在 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 辞 海 对翻译的定义是 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 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该定义既没有涉 及译者该怎样表达 也没有涉及译文的读者和翻 译过程中的文化因素等 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 S G Carford曾说 The replacement of textual material in one language SL by equivalent textual material in another language TL 3 翻译是 一项对语言进行操作的工作 即用一种语言的文 本来替代另一种语言的文本的过程 美国著名 的翻译理论家奈达说 Translation consists in re 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 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m essage first ly in ter m 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 m s of style 4 翻译是指首先从语义上 其次也从 文体上用最贴近 最自然的对等语在译语中再现 原语的信息 而文化派对翻译行为的定义则十 分宽泛 视翻译为一种泛文化行为 受社会 权 力 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制约 这就使翻译的范围 大大超越了其原来的边界并且有日益扩张 难以 界定其疆域的趋势 翻译理论的传统观念谈及翻译时想到的只是 两种语言形式的相互转换 却忽视了翻译作为一 种信息传递的特殊方式 其本身有很多特点 如 信息是如何传递和转换的 其过程的本质是什么 等 其实 翻译这种信息传递方式与语言行为和 抉择密切相关 也就是说 语言和思维有密切联 系 只研究语言而不探讨思维不能诠释翻译的本 质 有学者曾撰文指出 两个民族语言的翻译 活动是人的思维活动 翻译的过程是思维活动的 过程 对翻译活动起着决定作用的是特定语 言环境的逻辑研究 而翻译活动的决定因素是思 维活动 5 由此可见 认知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必将进一步完善对翻译本质的理解 二 认知与翻译的关系 过去论翻译 往往更多地注意译出语 译入 语 对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特殊意义注意不够 在从译出语 及其文化 到译入语 及其文化 的翻译活动中 译者处于居中的位置 他对两种 语言文化的熟悉 动机 所处社会文化环境 翻 译观 文化观甚至年龄 性格等 都有可能影响 到他的翻译 如果只是静止地看到翻译涉及的两 种 或两种以上 语言 看不到 或不够重视 译者在其中的主体作用 许多翻译现象就得不到 充分解释 重视译者 这也是翻译的本质 翻译 的艺术性所决定的 6 随着时间的推移 翻译界对翻译本质的争 论 跟隐喻理论一样 也涉及了客观主义意义观 和主观主义意义观之争 而认知语言学在客观主 义和主观主义之间走了第三条道路 即体验主义 的 意义 观 它摒弃了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 绝对客观和纯粹主观直觉的两种极端倾向 提出 了主客观相结合的体验主义认识论 认为意义是 人的思维模式 它既不是客观的也不是主观的 而是相对于一定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认知和经 验 由大脑将多维心理模式整合而成的交织体 体验主义认为 理解来自于相互作用 来自于与 环境和他人的不断协商 基于认知语言学家的体 验主义认识论 我们就更有理由说 翻译的语 言学派和翻译的文艺学派不应互相排斥 而应兼 容共存 因为 翻译有科学的一面 又有艺 术的一面 7 综上所述 我们知道认知观为翻译理论注入 了活力 首先 概念能够体现文化差异 概念的 形成是一个受社会成员和语言影响的过程 语言 属于文化范畴 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不 可避免地要时刻反映文化的特色 不同语言社团 的人们所形成的种种原型不可能完全一样 这是 因为在某种自然环境中存在某物或某种自然现 象 相关的语言社团就会产生这类范畴的原型 即便是不同语言的人们形成相同的原型 但其相 关的概念也会因为主客观世界的不同而蕴涵不 同 原文作者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 所接触的客 观世界也与其他语种的人们不完全一样 他认识 事物的范畴化过程会受到自己所处的文化集团成 员的影响 概念所表达的关系会因不同民族归类 方式的差异而导致该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与其他语 种大不相同 其次 在翻译的过程中 译者不但要考虑原 文文本内的因素 而且还要考虑文本外的因素 译者的编码受到译入语文化规范的影响与制约 对译者解码构成障碍的主要是文化因素 也就是 说 在翻译的诸多领域中 文化因素占据着举足 轻重的地位 而文化的影响又是可以从认知的角 82 第 2期于 莹 认知视角下的隐喻与翻译研究 度加以研究的 体验主义认识观认为 理解来自 于相互作用 来自于与环境和他人的不断协商 所以来自不同认知系统的文化因素是翻译过程中 不可缺少的环节 对各个语言文化的理解 认知 和把握直接影响到翻译的质量 英语中的一些词语很难准确地译成中文 如 privacy 可以译为 隐私 或 秘密 但它 们都没有将这个英文单词的真正意义表达出来 因为我们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与西方人的价值观念 不同 文化传统不同 我们不像西方人那样重视 privacy 因此我们不能概括出 privacy的全部含 义 又如 饺子 一词 在英语中根本就没有 真正的对等词 无论将其翻译成什么都很难表达 出饺子这种食品的中国文化内涵 翻译过程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是一个非常复杂 的认知活动 从认知理论角度上去研究翻译过 程 正是为了提高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认知活动的 效率和水平 以及对原文的深刻理解和对原文的 恰当表达 从而保证翻译质量 使目的语读者在 阅读译文文本中能获得正确的信息 译者与原文 作者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总是存在着不同程度的 差异 译者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自己所处的社会文 化环境的制约 使译文在形成过程中的种种决策 受到影响 所以有人认为 翻译是一定社会文化 框架内的决策过程 译者的决策不仅仅取决于他 的语言知识 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特定时代的 社会文化环境 三 认知视角下的隐喻与翻译 研究 一 隐喻 认知 翻译的关系 根据上面的论述 我们知道 隐喻与翻译两 者都与认知 思维 语言密不可分 具体说 隐 喻存在于语言中 存在于思维中 存在于日常生 活中 我们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经历理解某一类事 物 从隐喻 语言 认知三者的关系看 隐喻是 我们的认知方式 语言是认知的表现形式和组成 部分 源于日常经验的认知系统构成了语言运用 的心理基础 根据 Lakoff对隐喻下的定义 隐喻 是人类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 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 是新的语言意义产 生的根源 在认知过程中 人类对具体的 可以 直接理解的事物的经验 为我们认识更复杂的概 念和抽象事物提供了基础 人类通过相似联想把 本来似乎无联系的事物相提并论来表达对客观世 界的认知 也就是说 人类从日常经验中创造了 语言 在语言的最初使用过程中 人们创造并 使用的第一批词汇多是表示具体的事物 当人类 从这些具体的概念之中逐渐获得了抽象思维能力 的时候 往往会借助于表示具体事物的词语来表 达抽 象的 概念 这 就构 成了 人类 的 思维 体 系 8 由于翻译的媒介是语言 翻译也自然与认 知 思维密不可分 表面上看 翻译只是一种 语言活动 然而 无论是词语的恰当处理还是句 段的合理翻译乃至整个篇章的有机联系都是浑然 一体的 9 翻译的过程是思维活动的过程 也 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 在跨文化 跨语际交流过 程中 翻译把一些外来词汇输入本族语 从而使 本族语具有新鲜和活力 从认知过程的主观特性 来看 隐喻具有民族性 对原语中具有鲜明文化 和民族特色的隐喻语的翻译会造成接受语中新隐 喻的产生 丰富接受语并促进不同文化的相互认 知和交融 语言既是翻译的媒介 同时又反映了 人类对世界的认知 隐喻作为人类的认知方式 广泛地存在于语言思维和其他活动中 语言把翻 译和隐喻紧密结合在一起 任何语言内容的翻 译 任何信息的传递都离不开对隐喻的认识和理 解 由此可见 认知视角下的隐喻与翻译是互相 促进 共同发展的 二 翻译与隐喻的认知相似性 隐喻是从源域到目标域的跨域映射 在翻译 过程中 也涉及到域的映射 当译者发现源域的 某些实体与目标域的实体蕴涵不一致时 要努力 做到的是发现源域的本体和目标域的喻体之间的 相似性和联想性 从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和联想性 看来 翻译活动具备隐喻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功能 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是如何传 递原语中每个概念的首选蕴涵 因为客观世界千 差万别 译者头脑中的原型和概念与作者头脑中 的原型和概念不可能完全一样 这时候就出现了 将源域的首选蕴涵映射到目标域的困难 所以说 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所做的工作就是一种跨域映 83 集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 11卷 射活动 译者阅读的是原语文本 通过隐喻化活 动产生译入语文本 译者要在隐喻化的过程中产 出译本 这种活动具有解释性和创新性 由此看 来 翻译是一种隐喻化的活动 具备隐喻的基本 功能 隐喻的基本功能是通过某一经历来理解另 一经历 翻译是人类用某一语言社团的经验来说 明或理解另一语言社团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 三 隐喻与翻译的相互作用 隐喻是我们思维和行为的重要机制 是我们 理解和认识抽象事物的基础 人类通过相似联想 把本来似乎无联系的事物相提并论来表达对客观 世界的认知 这是隐喻的认知基础 由于人类具 有相同的身体构造和感知器官 对相同的物质世 界又具备相同的感知 认知能力 因此一定能获 得相似的概念结构 这属于认知的共性 隐喻在 语言概念的形成和人类认知的过程中起重要的作 用 是跨文化交流的共核和深层结构 但是 对 同一个事物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知 造成认知 的相异性 就是说 英汉不同语言间隐喻的差异 性是隐喻的上层结构 受到不同文化 社会 历 史因素的制约 由于不同文化的人们认知的共性 和相异性 不同文化中的隐喻便具有了相似性和 差异性 在跨文化 跨语际交流活动中 英汉隐 喻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对翻译 即信息的交流 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其中的微妙复杂关系若能逐 一比较理清 一定能提高翻译质量 对克服跨文 化交际的障碍 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流 显然具 有积极的意义 体验主义认识论在隐喻与翻译间架起一座桥 梁 本文通过认知视角下的隐喻和翻译研究 分 析了隐喻的映射理论与翻译的思维过程的认知相 似性 逐步理清了隐喻 认知 翻译三者的关系 问题 期待能进一步完善翻译理论和隐喻理论 并促进跨文化交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LAKOFF G JOHNSON M M etaphors W e L ive By M Chicago University ofChicago Press 1980 2 GIBBS R F igurative Thought and F igurative Language C Handbook of Psycholinguistic London A ca demic Press 1994 3 CARTFORD J C A L inguistic Theory of T ranslation 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20 4 NIDA EUGENE CHARLES R TAB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T ranslation M Cambridge The U nited Bible Societies 1969 5 阎德胜 论翻译活动的哲学实质 J 中国翻译 1992 3 11 15 6 王克非 关于翻译本质的认识 J 外语与外语教 学 1997 4 47 49 7 郭建中 中国翻译界十年 1987 1997 回顾与 展望 J 外国语 1999 6 53 60 8 范仲英 实用翻译教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水表井安全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人防物资调配与储存管理方案
- 小学五年级英语上册Unit5单元重难点知识速记与巧练(含答案)
- 氢能产业园氢能燃料电池商业化推广策略
- 隧道水文勘察与分析
- 学生宿舍节能减排技术应用方案
-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现场卫生管理方案
- 水电站安全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知识点3.2造型要素设计构成设计造型75课件
- 水电工安全知识培训教材课件
- 生物制品生产工艺过程变更管理技术指导原则
- 建筑施工现场签证单(模板)
- GBZ(卫生) 49-2014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
- GB/T 9729-2007化学试剂氯化物测定通用方法
- GB/T 7588.2-2020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第2部分:电梯部件的设计原则、计算和检验
- GB/T 13560-2017烧结钕铁硼永磁材料
- 三视图及尺寸标注课件
- 混凝土配合比验证检验委托书模板
- 住房公积金投诉申请书
- 众辰变频器说明书3400
- 小学教师量化考核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