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南九校2012-2013学年(上)高二联考语文试卷.doc_第1页
豫南九校2012-2013学年(上)高二联考语文试卷.doc_第2页
豫南九校2012-2013学年(上)高二联考语文试卷.doc_第3页
豫南九校2012-2013学年(上)高二联考语文试卷.doc_第4页
豫南九校2012-2013学年(上)高二联考语文试卷.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2年11月10日9:00-11:302012-2013学年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卷高二理(文)科语文命题单位:叶县三高 命题人:张向锋 校对人: 范秀成 时 间:150分钟 第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个人就是一部传奇,一个人就是一座丰碑,一个人就是一个时代,这是民国诸多教育家共有的特点。他们有如擎天巨柱,撑出民国教育的灿烂星空。没有这样的真教育家,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于此不难理解,为什么温家宝会反复呼吁,必须敢于冲破传统观念束缚,倡导教育家办学。教育家是什么模样?想想民国教育家,想想陶行知,想想蔡元培,想想张伯苓,想想梅贻琦,想想刘文典,就不难发现,教育家脸上都有光。那是自信之光,那是荣耀之光,那是尊严之光。而那种光,无一例外地,都来自他们对教育的深刻信仰。这正是他们之为教育家,之为真教育家的最重要的品质,或者说条件。对教育的深刻信仰,必然激发对教育的无限忠诚和热爱。这就注定他们投身教育不是为了钻营,不是为了往上爬,不是为了个人功利。毋宁说,他们其实是圣徒。他们脸上的光,其实都是圣徒之光。教育不是他们的俸禄,教育不是他们的道具,他们不会拿教育做他们的敲门砖。他们做教育,既是入世,即为了救国救民,更是出世,即为了超越,为了自己的灵魂,为了诗意的栖居。教育是他们的宗教和生命,甚至高于他们个人的生命。时任安徽大学校长的刘文典,为保护卷入学潮的安大学生,不惜与蒋介石当面顶撞,他毫不示弱,竟当众飞起一脚猛踹蒋介石,而被关押七天。他们爱教育不是抽象的,具体表现为爱学校,爱教授,爱师生,像刘文典那样,爱到了不要命的地步。这方面最惊心动魄的,最感人的,是抗战时期的大学校长。中国大学西迁的千里流亡途中,他们像老鹰护雏一样,护佑着自己的学校和学生。正是因为他们这种对教育的大爱,使抗战时期最艰难困苦的中国大学,其成就却达到了中国历史的最高峰。在这样的圣徒的主持之下,教育何愁不能成为殿堂。而殿堂最大的特色,则在于她的神圣性。英国诗人约翰梅斯菲尔德有言:“世间很少有事物能比大学更美。当防线崩瘫,价值崩溃,水坝倒塌,洪水为害,前途变得灰暗,古迹沦为泥淖时,只要有大学屹立在那里,它就屹立闪光。”百年中国之所以不倒,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有一代一代真教育家打造出来的真教育,真大学,真殿堂。她们是我们民族最后的精神堡垒,使我们民族纵然怎样历经磨难,仍有力矗立于天地之间;纵然怎样艰难困苦,最终仍不难玉汝于成。一代一代真教育家用自己伟大的人格,不仅为自己、为教育挣得了尊严,而且为我们整个民族挣得了尊严。我们这个有着尊重教育悠久传统的文明古国,本不缺教育家。改革前后,有匡亚明、刘道玉及至当下朱清时等教育家的屡仆屡起,但他们一直惨淡经营,难于突围。中国教育已到亟待拨乱反正的地步,教育家办学则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但正是在这点上,恰恰太多误区,太大阻力。种种误区和阻力,既有认识上的糊涂,但更多的,还是既得利益使然。这就需要政治的强势推动。教育改革本质上是为教育的尊严而战,而且是背水一战。能否像当年小平挂帅教育改革那样,以最高力量推动,以铁腕斩断既得利益的包围和纠缠,让朱清时那样的教育家可以脱颖而出,像他们的前辈那样,成就自己的新传奇、新丰碑、新时代,这是能否挽回教育尊严之关键所系,更是能否为我们民族开创未来之关键所系。新年以来,温家宝主持召开的教育改革座谈会即达五次之多,强调教育家办学为其重要议题,从这里,或不难读到教育改革的希望。(节选自2012年南方周末,有改动。)1对文中“真教育家”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真教育家最重要的品质与条件就是自信、荣耀与尊严,他们对教育有着深刻信仰。B百年中国之所以不倒,关键在于我们真教育家打造出的真教育、真大学、真殿堂。C真教育家办教育,既要入世,为了诗意的栖居;更要出世,为了救国救民。D真教育家视教育高于个人生命,最经典与感人的当属时任安大校长刘文典。2从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现状来看,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改革开放后,我们涌现了匡亚明等一大批真教育家,他们办教育给我们的教育改革带来了活力。B中国教育目前的困境,最主要的是观念和认识上的误区,教育者没有开阔的胸襟和远大的理想。C中国教育发展到了需要拨乱反正的地步,最重要的突破口在于增加中央和地方教育经费的投入。D虽然教育改革难度巨大,但事关教育的尊严和民族的未来,我们必须从本质上对教育进行改革。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教育改革不应生搬硬套外国经验,也不应以行政长官意志去限制和约束生动、多元、鲜活的教育实践。B时代与形势的发展,需要我们的校长尽可能从管理上的繁文缛节中抽出身来,尽可能有更多时间走进课堂。C我们要以最高力量推动教育家办学,打破既得利益的包围与纠缠,让朱清时那样的教育家成就自己的传奇。D我国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我们坚信,在很短时间内中国教育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将会有一大批教育家来办学。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僧珍,字元瑜,东平范人也。世居广陵,家甚寒微。事梁文帝为门下书佐。身长七尺七寸,容貌甚伟,曹辈皆敬之。妖贼唐宇之寇东阳,文帝率众东讨,使僧珍知行军众局事。僧珍宅在建阳门东,自受命当行,每日由建阳门道,不过私室。文帝益以此知之。司空陈显达出军沔北,见而呼坐,谓曰:“卿有贵相,后当不见减,深自努力。” 建武二年,魏军南攻,五道并进,武帝帅师援义阳,僧珍从在军中。时长沙宣武王为梁州刺史,魏军围守连月,义阳与雍州路断。武帝欲遣使至襄阳,求梁州问,众莫敢行。僧珍固请充使,即日单舸上道。(1)及至襄阳,督遣援军,且获宣武王书而反,武帝甚嘉之。 武帝命为中兵参军,委以心膂。僧珍阴养死士,归之者甚众。武帝颇招武猛,士庶响从,会者万余人。因命按行城西空地,将起数千间屋为止舍。多伐材竹,沈于檀溪,积茅盖若山阜,皆未之用。僧珍独悟其指,因私具橹数百张。及兵起,悉取檀溪材竹,装为船舰,葺之以茅,并立办。众军将发,诸将须橹甚多,僧珍乃出先所具,每船付二张,争者乃息。 天监四年,大举北侵,自是僧珍昼直中书省,夜还秘书。五年旋军,以本官领太子中庶子。僧珍去家久,表求拜墓,武帝欲荣以本州,乃拜南兖州刺史。(2)僧珍在任,见士大夫迎送过礼,平心率下,不私亲戚。从父兄子先以贩葱为业,僧珍至,乃弃业求州官。僧珍曰:“吾荷国重恩,无以报效,汝等自有常分,岂可妄求叨越。当速反葱肆耳。”僧珍旧宅在市北,前有督邮廨,乡人咸劝徙廨以益其宅。僧珍怒曰:“岂可徙官廨以益吾私宅乎。”姊适于氏,住市西小屋临路,与列肆杂。僧珍常导从卤簿到其宅,不以为耻。在州百日,征为领军将军,直秘书省如先。常以私车辇水洒御路。僧珍既有大勋,任总心膂,性甚恭慎。当直禁中,盛暑不敢解衣。每侍御坐,屏气鞠躬,对果食未尝举箸。因醉后取一柑食,武帝笑谓日:“卿今日便是大有所进。”十年,疾病,卒于领军官舍。谥曰忠敬。武帝痛惜之,言为流涕。- (节选自南史-僧珍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妖贼唐宇之寇东阳寇:侵犯 B使僧珍知行军众局事 知:掌管 C因命按行城西空地 按:巡行 D以本官领太子中庶子领:率领5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僧珍“为官清廉、勤勉”的一组是( )(3分) 僧珍独悟其指,因私具橹数百张 昼直中书省,夜还秘书 僧珍至,乃弃业求州官 汝等自有常分,岂可妄求叨越 岂可徙官廨以益吾私宅乎 每侍御坐,屏气鞠躬 A B C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僧珍先在梁文帝手下做官,他恪尽职守,常过家门而不入,文帝因此更加信任他。司空陈显达见到僧珍也很客气,认为他会有更大的发展。 B在北魏五路大军同时南侵,武帝率军救义阳,而义阳与雍州道路被切断的情况下,僧珍坚决要求充当使者去襄阳,并在当天就独自驾船上路。 C僧珍在任期间,对属下公平有礼,对亲人也不徇私情。他的父亲哥哥和儿子虽然一直跟随着他,但是以贩葱为业,他在就任南兖州刺史以后,也没让家人放弃贩葱这一职业。 D僧珍功勋卓著,被任用为骨干和亲信,性情很是谦恭稳重。在禁中值班,盛夏也不敢解开衣扣。对武帝身边招待用的果馔,他未尝动过筷子。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及至襄阳,督遣援军,且获宣武王书而反,武帝甚嘉之。(5分) (2)僧珍在任,见士大夫迎送过礼,平心率下,不私亲戚。 (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遣怀 杜甫 愁眼看霜露,寒城菊自花。天风随断柳,客泪堕清笳。水净楼阴直,山昏塞日斜。夜来归鸟尽,啼杀后栖鸦。8古人评论说:“愁眼二字,便见所怀。”“愁眼”所见的是什么? 这两个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6分)9清人仇兆鳌说此诗“处处是咏景,句句是言情”。请以二三联为例,从景与情的关系上进行简要赏析。(5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6分)(1)策扶老以流憩, 。 ,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2)渔舟唱晚, ; ,声断衡阳之浦。 ( 王 勃滕王阁序)(3)若夫乘天地之正, ,以游无穷者, ? (庄 子逍遥游)乙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多做的,则按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望 林 石作家:刘心武年轻画家在一块山顶的大岩石上,遇见了那位老人。画家支着画架子,正在写生。老人爬上山顶,就在大岩石上一块自然凸起的地方坐了下来。老的问少的:“我妨碍你吗?”少的说:“您来得正好,尽管坐在那儿赏景吧,我这画面上正好缺个有意思的近景,我把您画上去,不介意吧?”老少二人后来就都不作声了,各自沉入自己的内心世界。周围全是青山,山底下是翠谷。翠谷里有闪着光斑的小河蜿蜒。鸟雀声声,却不见它们飞翔。惟独这块山顶岩石,除了缝隙里蹿出些杂草,是蓝天与绿山之间的一片赭色。虫鸣山更幽,是什么虫躲在石缝里断续地吟唱?它们也有喜乐忧伤吗?老人把拐杖放在双腿当中,双手叠放在拐杖头上,望着远近满山的树木,眼里闪出了泪光。画家在画面一角勾勒着他的轮廓,不禁问道:“您为什么难过?”老人缓缓地说:“是难过,也是高兴。难过,是我在这个地方做过很多错事。高兴,是我在这地方做对过一件事情。”年轻画家问:“您是个老干部吧?”老人点头:“算是吧。不过这里的人,包括今天的干部,都不认识我了。这回我是从千里以外来。”“看朋友?”“看这周围满山的树林。”两个人就都暂停交谈。一片云柔柔地飘过,山林明暗转换,很高的天际,现出鹰的剪影。老人在那望林石上,回顾自己的生涯。他曾有过许多当年光彩,现在除了履历表上留有的痕迹,连对儿孙也绝不提起这褪色乃至可疑的职衔。如反右运动简报组副组长、四清工作组代组长、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什么的,当然,也有一些现在依然属于光彩范畴的职衔。往事究竟如烟,还是并不如烟?在他来说,仿佛是水幕电影,似烟如雾而又分明呈现出某些清晰的画面。真诚地做过错事,半信半疑地跟着做过错事,违心地将错就错但上世纪70年代初期,他就只专心做一件事,那就是狠抓实干地在全县开展植树造林,也曾阻力重重,甚至被指斥为“以种树干扰批林批孔”。进入80 年代,又出现另外的困难,没同僚说你是干扰政治大方向了,却有大量村民入林盗树只为换点现钱,他以权谋树,以超前于上面即将出台的土政策稳住了局面他从调至这个县到离开这个县,正好30年,做对的一件事,就是种树。现在他坐在那望林石上,觉得人生的意义其实就是坚持去做一件对的事情。社会的复杂因素会让一个人做错许多的事,却很难完全杜绝做一件对事的机会,关键在于你究竟能不能在某一天认定不放、排除万难、锲而不舍地去做那件事。老人的心思,是在年轻画家画完那幅画,拿过去给他看,两个人面对面坐在一起,闲聊起来,才能让对方大体上理解的。年轻人说他很少使用对和错的概念来思考问题,他没觉得自己做错过什么事需要懊悔,也没觉得一定要做对什么事情来获得心理满足。不光是对错,像美丑、善恶、雅俗等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他也都很少接受。他对老人说,不要因此就以为年轻人荒唐,毕竟社会已经多元化了,两极的事物当然好辨别是非、美丑、善恶、雅俗、高低但在两极之间还有非常广阔的“中间地带”,那里面的事物都是复杂甚至暧昧的。徜徉其中,凭借直觉,依着个性,撷取能让自己快乐的因素。当然,自己快乐,绝不能令别人痛苦,要遵守公共契约。年轻人对老人说,感谢您为这地方出现这么壮观秀美的山林溪谷,付出过那么多心血。我爱这些山林,也会亲自参与植树与护林,但这对我来说不是什么别做错事要做好事的问题,这是我生命存在的必然逻辑。说着,画家就又让老人看他的画。老人原来很不习惯他那带有印象派特点的画风,看不出好来,听了他刚才的一番言论,拿起那画仔细端详,尽管仍有些隔膜,却也渐渐生出一些憬悟,最后胸臆里竟旋起许多欣慰。年轻画家呢,歪头对画自我欣赏,只觉得画里画外的人物都是天赐的精灵,令他本已摇曳多姿的人生平添了许多意趣。风吹过来,山林轻柔地起伏,把那一派翠绿的波澜直浸入两个偶然相逢的一老一少的心中。 -节选自2011(南方都市报有删节)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在那块大岩石上年轻的画家正在期待着有意思的近景出现时,老人就出现了,老人的出现为年轻画家作画提供了素材。B老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曾经做过错事,后来就专心地做一件认为正确的事。可是现在,面对复杂多元化的社会,他又陷入了对与错的二元思维模式里,年轻画家的一番话终于使他释怀。C.本文人物的对话语言非常简短,但简练的语言不仅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而且把老人的身份也交代的非常清晰。D.老人对自己的一生充满了忏悔,他一生做过很多的官,也做过很多的错事,尽管这其中有历史原因,但从中可以看出他不是个好官。E.一次不经意的邂逅,一段不太亲密的交谈,让老人对印象派绘画有了深刻的理解,也让年轻画家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2.文中第三段划横线的句子“一片云柔柔地飘过,山林明暗转换,很高的天际,现出鹰的剪影”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3.文中老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4.小说的题目是“望林石”,但主要内容是围绕老人的人生而展开的,如果以“人生”为标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张昌华富有诗人气质的陈寅恪,本是一个纯正的学人。他学问广博、精深,在宗教、史学、语言、人类学、校勘学、文学上的建树颇高,尤以中古史的研究卓尔不群。1902年,十三岁的陈寅恪随兄陈衡恪留学日本,后赴美在哈佛学习梵文、巴黎文,1921年又赴德国,在柏林大学研究院研究梵文和其他东方古文字学。旨趣在“以求知识为职志”。他留学十多年却没有获得博士学位。1925年,吴宓拟请陈寅恪为国学研究院教授。清华校长曹云祥问梁启超:“他是哪一国的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曹云祥又问:“他都有些什么著作?”梁答:“也没有什么著作。”曹听罢摇头表示为难。梁启超有点生气地说:“我梁某人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嘛,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寅恪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梁启超列举了柏林大学、巴黎大学名教授对陈寅恪的推誉之词。曹云祥同意了。1926年,陈寅恪执教于清华国学研究院。他上课喜欢用布包装着相关书籍资料,一进课堂便将布包摊在讲台上。异趣所在是他备有一黄一黑两只布包,凡上佛经文学、禅宗文学必用黄布包,讲授其他课程则用黑的。陈寅恪冬日喜欢穿长袍马褂,因体弱,有时严寒还加上件皮袍。凡引征重要文句或参考书目,他都亲自抄在黑板上。擦黑板本是脏活,学生要代劳,可他一概谢绝。讲课讲到入神处,往往闭目而谈如入禅境,直至下课铃响,也不介意。他倘有新的论文发表,必将单行本分给每个同学研读。他上课从不点名,也不小考。他不欣赏问答式的笔试,倡导学生提问题、有创新,以期对史识有新理解、新发现。他是一位“怪人”。国文考试加试还是科举时代的方式对对子,以此测试学生的读书博寡、语汇丰富与否及音韵学、逻辑学。此举虽招致毁誉参半,但“寓意甚深”,可“测试作者的联想力和美感力”以及“表现文学的天才和造诣,而修辞的程度更可以从这里流露出来”。他既开风气也为师,一面向学生提示可走的新路,一面指导学生如何去做。出于他的声望,北大的学生为不失名师的教诲也来清华园听课。那时陈寅恪不过三十多岁,还是单身汉。虽已被人称为“教授的教授”,但他每周还要花两天时间进城跟人学西夏文和蒙古文。他的勤奋令学生们脸红,也激发了学生们的勤勉精神。陈寅恪也不乏幽默。研究院导师梁启超、王国维曾是帝师,他便送学生们一副对联:“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罗家伦出任清华校长时,送陈寅恪一本他编的科学与玄学,陈回赠一副对联:“不通家法科学玄学,语无伦次中文西文。”横批是“儒将风流”。罗问作何解,他解释说:“你在北伐中官拜少将,不是儒将吗?又讨了个漂亮的太太,正是风流。”这两副对联被传诵一时。陈寅恪与王国维私交甚笃。1927年,王国维于昆明湖自沉。在向静安先生遗体告别时,研究院的学生们在先,行的是三鞠躬,而陈寅恪行三跪九叩大礼。他送挽联,撰王观堂先生挽词,赋诗言哀。次年,他又应研究院众学生之请为王观堂先生撰写碑铭,于碑文中阐发观堂先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心曲。太平洋战争爆发时,陈寅恪一家在香港,食品奇缺,没有吃的。一位日本学者写信给日军军部希望不要为难他。军部行文给香港司令部,司令部派宪兵送去好多袋面粉,陈寅恪与夫人坚拒,不吃嗟来之食,面临行将饿毙,也不为五斗米折腰。1945年,季羡林留德已经十年,正准备回国,听说陈寅恪在伦敦治疗目疾,便写信向他汇报学习情况。陈寅恪本不了解季的学业,一听说季的指导老师瓦尔德施米特竟是自己的同学,且季的师祖便是自己的导师,他马上复长函鼓励季羡林,并热情把他推荐给胡适,使季羡林一帆风顺地到北大当了教授。后来陈寅恪读了季羡林的论文浮屠与佛大加赞赏,推荐给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集刊,使季羡林“一登龙门,身价百倍”。胡适曾说:“寅恪治史学,当然是今日最渊博、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傅斯年也说过:“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个人而已。”更有人在谈及他的受世之尊之地位时说:“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A虽已被人称为“教授的教授”,但陈寅恪每周还要花两天时间进城跟人学西夏文和蒙古文,这充分体现了他在治学上孜孜以求的勤勉精神。B陈寅恪在清华国学研究院教学时采用的国文考试加试方式对对子,以及在王国维去世时行三跪九叩大礼,都说明他的治学与人格深受传统文化精神的浸淫。C梁启超认为自己虽然著作等身,可在治学的境界上依然无法与陈寅恪相提并论,这其实是襄助陈寅恪顺利执教清华的过谦之辞,并非诚心之言。D作者引用傅斯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个人而已”这句话,对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一代学术大师陈寅恪的至高成就进行了褒扬。E文章灵活地运用语言、肖像、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从不同角度塑造了陈寅恪特立独行的学者形象。(2)在本文第二段中,作者记述的梁启超和曹云祥之间的对话,有什么作用?(6分)(3)通过本文的介绍,你印象中的陈寅恪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概括。(6分)(4)你如何理解“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这句话?它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感受。(8分)第卷 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下列加横线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3分)A在9月25日举行的东京泛太平洋网球公开赛上,中国“一姐”李娜战胜俄罗斯选手帕夫柳琴科娃,艰难打入16强,真是大快人心啊!B春运高峰期,尽管已是晚上了,但候车大厅里依然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大喇叭的广播声、商贩的叫卖声、孩子的哭泣声不绝如缕。C、迄今为止,剑桥这所名牌大学已经培养出8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仅仅一个卡文迪什实验室就有20多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其他大学都望其项背的。D、季羡林先生一生光明磊落、胸无城府,始终都保持了天真纯朴的本性,不求名利,即使在最困难时,也没丢掉良知。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依据欧洲银行已完成的压力测试结果显示,各国接受测试的91家大小银行,只用7家未能符合规定的6%的一级资本比率。B、通过筹办农运会,不断完善城市功能,使得城市建设水平得以大幅提高。目前,中心城区5个主要出入市口的整治工作已经全部完成。 C、国庆长假的第二天,对于故宫保卫处而言,是整个国庆长假中安保压力最大的一项工作,上午11时,此前规定的8万限流人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