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天工开物》两则.doc_第1页
8 《天工开物》两则.doc_第2页
8 《天工开物》两则.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讲 稿 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是中国科技史料中保留最为丰富的一部,它更多地着眼于手工业,反映了中国明代末年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生产力状况。 天工开物共三卷十八篇,全书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尤其是机械篇详细记述了包括立轴式风车、糖车、牛转绳轮汲卤等农业机械工具,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作者简介 宋应星(15871661),字长庚,江西奉新县宋埠镇牌楼村人。明末清初科学家。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他2次考中举人。但以后五次进京会试均告失败。五次跋涉,见闻大增,他说:“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闻”。他在田间、作坊调查到许多生产知识。他鄙弃那些“知其味而忘其源”的“纨绔子弟”与“经士之家”。在担任江西分宜县教谕(16381654)年间写成了天工开物。他在序中描写这段情况时说:“伤哉贫也!欲购奇考证,而乞洛下之资,欲招致同人,商略赝真,而缺陈思之馆。”(想加以验证而无钱,想与同人们讨论真伪而无场馆),只得“炊灯具(备)草”,日夜写书,但“大业文人,弃掷案头,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出任江西分宜县教谕(县学教官)。期间,他将其长期积累的生产技术等方面知识加以总结整理,编著了天工开物一书,在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由其朋友涂绍煃资助刊行。稍后,他又出任福建汀州(今福建省长汀县)推官、亳州(今安徽省亳州)知府。明亡后作为明遗民,约在清顺治年间(公元1661年前后)去世。宋应星一生讲求实学,反对士大夫轻视生产的态度。 宋应星除着天工开物外,还有卮言十种、画音归正、杂色文、原耗等著作,多已失传。在江西省发现了宋应星四篇佚着的明刻本:野议、论气、谈天和思怜诗。野议是一部议论时局的政论著作,对明末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并且提出了一些改革主张。思怜诗包括“思美”诗十首,“怜愚”诗四十二首,反映了作者愤世忧民的感情。论气和谈天是关于自然科学方面的著作,从这两篇的标题来看,很可能是卮言十种中的部分篇章。 作品体例 天工开物记载了明朝中叶以前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18卷。并附有121幅插图,描绘了130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 天工开物的书名取自尚书皋陶谟“天工人其代之”及易系辞“开物成务”,作者说是“盖人巧造成异物也”(五金卷)。全书按“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序)分为乃粒(谷物)、乃服(纺织)、彰施(染色)、粹精(谷物加工)、作咸(制盐)、甘嗜(食糖)、膏液(食油)、陶埏(陶瓷)、冶铸、舟车、锤煅、燔石(煤石烧制)、杀青(造纸)、五金、佳兵(兵器)、丹青(矿物颜料)、曲蘖(酒曲)和珠玉共18卷。包括当时许多,工艺部门世代相传的各种技术,并附有大量插图,注明工艺关键,具体描述生产中各种实际数据(如重量准确到钱,长度准确到寸)。 天工开物全书详细叙述了各种农作物和手工业原料的种类、产地、生产技术和工艺装备,以及一些生产组织经验,既有大量确切的数据,又绘制了一百二十三幅插图。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又细分做十八卷。上卷记载了谷物豆麻的栽培和加工方法,蚕丝棉苎的纺织和染色技术,以及制盐、制糖工艺。中卷内容包括砖瓦、陶瓷的制作,车船的建造,金属的铸锻,煤炭、石灰、硫黄、白矾的开采和烧制,以及榨油、造纸方法等。下卷记述金属矿物的开采和冶炼,兵器的制造,颜料、酒曲的生产,以及珠玉的采集加工等。 作品评价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科技著作,其特点是图文并茂,注重实际,重视实践。被欧洲学者称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它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对农业方面的丰富经验进行了总结,全面反映了工艺技术的成就。书中记述的许多生产技术,一直沿用到近代。 如:此书在世界上第一次记载炼锌方法;“物种发展变异理论”比德国卡弗沃尔弗的“种源说”早一百多年;“动物杂交培育良种”比法国比尔慈比斯雅的理论早两百多年;挖煤中的瓦斯排空、巷道支扶及化学变化等,也都比当时国外的科学先进许多。尤其“骨灰蘸秧根”、“种性随水土而分”等研究成果,更是农业史上的重大突破 天工开物一书在崇祯十年初版发行后,很快就引起了学术界和刻书界的注意。 明末方以智物理小识较早地引用了天工开物的有关论述。还在明代末年,就有人刻了第二版,准备刊行。由于明亡,天工开物在清代由于政治原因并没有得到发行并在中国消逝。一直到300多年后的民国初年,有一个人去查云南通志发现里面说冶炼铜矿的地方引用到一本名叫天工开物的书,于是他想看到这本书的全貌,于是到北京的各个大图书馆去搜寻这本书,结果一本都没有找到,又去询问各个藏书家,也没有一个人知道这本书,也就是说在经过满清将近三百年的统治之后,这本书已经几乎在中国绝迹,连知道这本书的人几乎都没有!后来这个人偶然在一个日本朋友家发现这本书的日文版,于是他到日本的图书馆去查,这一查不要紧,发现这本书居然英国,俄国,德国,日本,法国都有翻译本。 故事原版 因为中国的大量古籍中存在强烈的“华夷之辨”意识,满清入关后,为巩固作为异族的统治,消灭汉族主体意识,对中国古籍进行了一次集中整理、检查、修改和销毁,即是通称的对“四库全书”的整理。其中凡被认为对满清不利的,进行修改或毁灭。天工开物因被认为存在“反满”思想而被销毁。后来天工开物由藏于日本的版本重印刊行中国。天工开物在古今图书集成略有摘取,在修订四库全书由于发现反清思想被压制国内失传。在浙江宁波天一阁一直藏有其初刻本。但在清朝并未公开发行。 对故事的质疑 这个故事被一些拥清人士斥之为“造谣”,他们的观点往往是将一些清代官方的引用情况和民间收藏作为反驳的理由。 他们在提及官方引用和民间收藏状况时,言辞极尽可能地给予夸大,尽管对比日本,他们所赞许的这类情况显得微不足道。 同时他们不断忽略着两个有力的事实:一是乾隆以修书之名对于天工开物的禁毁,并造成市面上发行版本的绝迹;二是民国时期刊行的版本,无论是通本、商本、局本、枝本,都是以从从日本传入的“菅本”为原版!所以作为现代中国人的我们是否应该从表面光鲜亮丽的科技产品中脱离出来,仔细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运用老祖宗留下的瑰宝来造福社会,使社会飞速发展呢。 在中国并没有收到重试和推广,因为当时的封建统治者和知识分子以儒家思想为主,统治者对科学技术并不重视,称其为奇巧之术,知识分子以研究儒家书籍为主以便考取功名。在当时的西方却受到重视,被称为世界第一部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