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5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章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 CT computedtomography 是一种功能齐全的病情探测仪器 它是计算机体层摄影的简称 是计算机 X线成像 电子机械技术和数学科学相结合的产物 断层成像 X线发现 1895年11月8日 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在做真空管 高压 放电实验时 发现了X射线或称X线 并用于临床的骨折和体内异物的诊断 1896年 德国西门子公司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支X线球管 20世纪10 20年代 出现了常规X线机 20世纪60年代中 末期形成了较完整的放射诊断或放射学 radiology 学科体系 牙科x射线机 遥控透视x射线机 电透 移动式手术x射线机 c型臂 医用诊断x射线机 胃肠机 此图为philips公司sele全身螺旋CT 自伦琴1895年发现X线以来 CT的发明是医学影像技术最重要的突破 被称为20世纪医学影像领域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CT的产生与发展 CT computedtomography 是计算机 X线成像 电子机械技术和数学科学相结合的产物 CT的基础思路 基于1917年波希米亚数学家RadonJ H 用数学原理证明可通过物体的投影结合来重建图像 1963年美国物理学家CormackA M 探索出了用X线投影数据重建图像的数学方法 CT的产生与发展 1971年9月 英国工程师豪斯菲尔德设计并扫描出第一幅有诊断意义的头部CT图像 在Ambrose医生的指导下 当时一幅图像的处理约需20分钟 后来借助微处理器 减少到4 5分钟 该机由英国EMI公司生产 为此 1979年HounsfieldG N 与CormackA M 一起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CT的产生与发展 1974年 美国GeorgeTown医学中心的工程师Ledley设计出了全身CT扫描机 从此带来了医学图像上的革命 CT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阶段 从CT产生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扇形束扫描技术的应用 实现了从头到全身扫描 第二阶段 20世纪80年代中期滑环技术的出现 实现了单层螺旋CT扫描 第三阶段 多排探测器的采用 即多层螺旋CT扫描技术 实现了容积扫描 即多层扫描 目前 已有厂家开发了平板探测器 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容积扫描 第一代扫描机扫描方式 旋转 平移扫描X线束 笔形束探测器 2 3个扫描时间 3 5分钟X线管是固定阳极 球管的散热是由油循环方式冷却 这种CT机结构缺点是射线利用率很低 扫描时间长 第二代CT扫描机扫描方式 旋转 平移X线束 5 20 小扇形束探测器 3 30个扫描时间 20 90s缩小了探测器的孔径 加大了矩阵并提高了采集的精确性 使图像质量得到了改善 第三代CT扫描机扫描方式 旋转 旋转X线束 30 45 较宽的扇形束探测器 300 800个扫描时间 2 9s旋转 旋转方式是X线管连同探测器做360 旋转扫描 其运动原理是利用导电碳刷接触铜质滑环作连续旋转运动 进行旋转部分与静止部分的馈电及信号传递 称为滑环技术 第四代CT扫描机扫描方式 静止 探测器 旋转 球管 X线束 广角 比第三代CT扫描机更大探测器 600 1500个 全部分布在360 圆周上 扫描时间 1 5s 第五代CT扫描机又称电子束CT EBCT扫描方式 静止探测器 840个 固定在两环内扫描时间 30 100ms适宜进行心脏 大血管检查 美国大型全身CT机 现代CT机 我国第一代CT机 到今天为止CT经历了5代发展 现在第6代CT正在研发中 随着滑环技术的应用 1989年螺旋CT扫描技术问世 它是利用滑环技术 球管围绕技架连续旋转曝光 球管曝光的同时检查床同步均速移动进行扫描 连续采集人体的容积数据进行各个扫面层面图像的重建 因扫描轨迹是螺旋形的 故称为螺旋扫描 螺旋扫描方式使CT实现了由二维解剖结构图像进入三维解剖结构图像的飞跃螺旋CT扫描的不止是人体的一个层面 而是人体的一个区段 可达30 40cm 采集的数据是一个连续的螺旋形空间内的容积数据 获得的是三维信息 所以螺旋CT扫描又称容积CT扫描 目前螺旋CT扫描 一次扫描可获得多层图像 可获得4 8 16 64 128层图像 扫描时间缩短到了亚秒级 螺旋CT扫描机 双源CT扫描机基于64排螺旋CT扫描技术之上 同时使用两个X射线源和两组探测器 呈90 实现时间分辨力 扫描速度 功率的翻倍 同时进一步降低了射线剂量 国内外著名厂商的CT机 国外的著名厂商有 Toshiba 东芝 Siemens 西门子 Philips 飞利浦 GE 通用电气 国内知名厂商有 东软 中国沈阳 Siemens 西门子 此设备应用的尖端技术有 1 非对称屏蔽采集系统23D容积反投影重建技术3 SOMATOMDefinitionAS全期相CTA血流动力4 多时相器官功能分析5 全期血管成像 此图为世界首台4D螺旋CT SOMATOMDefinitionAS 西门子公司最新产品 Toshiba 东芝 最新CT 右图的设备装有X线CT装置是使X线高速旋转来照射患者 由此获取患者身体断面图像的装置 过去只配备1列用于检测X线的检测器 此设备配备多列检测器的 多层螺旋CT Multislice CT 装置 它配备多列检测器可一次获取更多的图像 能够获得检查范围大 检查时间短 减少曝光量的效果 目前达到实用水平的是最大可配备64列检测器的装置 此图为东芝医疗系统最新开发出配备有256列检测器的X线CT Philips 飞利浦 应用的尖端技术 0 27秒超高速扫描运用高科技的空气轴承技术8厘米超宽探测器超高分辨率成像空间分辨率达到24LP cm 专利的技术提供目前业内最高的1024重建矩阵分辨率 解析度较以往提高4倍 低辐射剂量BrillianceiCT采用高速数据转换集成芯片THAC2 降低影像链中电子噪声 较普通模数转换系统较少86 的噪声 进一步减少X线的初始剂量 减低扫描对病人的辐射损伤 iCT256层螺旋CT BrillianceiCT GE 通用电气 上图为美国GE64排螺旋CT 国内东软 中国沈阳 填补中国CT制造业的空白 东软的成就 在 世纪 年代以前 我国各级医疗机构使用的 机全是进口设备 年 我国自主开发的首台国产医用 扫描机问世 打破了国外公司在我国市场上的垄断 使中国成为继美国 德国 日本之后世界上第 个能够生产 机的国家 取得的成就 新双排螺旋 使用 毫米探测器 实现了真正的快速双层扫描 其专业化的软硬件设计 使这一产品达到了亚秒级扫描 亚毫米层厚 亚秒级重建的 三亚 级性能 不但提高了扫描分辨率 而且使三维图像和断层图像更为清晰 CT的工作程序 它根据人体不同组织对X线的吸收与透过率的不同 应用灵敏度极高的仪器对人体进行测量 然后将测量所获取的数据输入电子计算机 电子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处理后 就可摄下人体被检查部位的断面或立体的图像 发现体内任何部位的细小病变 常规X线摄影利用衰减后的透过射线直接成像 CT则借助于人体各种组织对X线具有不同衰减系数的特征 通过采集测得人体内某层面在各个方向上的吸收曲线 再经过数学演算方法重建图像 CT成像原理 CT机成像的过程 在计算机控制下 X线 准直 被检体 准直 探测器 积分 放大电路 模数转换 阵列处理器 模数转换 显示或打印 CT机成像的过程 1 数据采集 是指从X线的产生到获得信息数据的过程 数据采集系统包括 X线管 滤过器 准直器 探测器 A D转换器等器件组成 2 数据处理 在进行图像重建之前 为了得到准确的重建图像数据 要对数据进行处理 3 图像重建 是数字成像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 在CT机中阵列处理器是专门用来重见图像的计算机 计算机将收集到的原始数据经过复杂的重建运算 得到一个显示数据的矩阵 此过程称为重建过程 4 图像存储和显示 重见后数字图像通过监视器屏幕显示出来 并可在监视器上进行图像的各种后处理 重建后数字图像保存 可在磁带 光盘 磁盘等 也可通过激光打印机打印 CT设备主要有以下三部分 扫描部分由X线管 探测器和扫描架组成 计算机系统 图像显示和存储系统 CT成像原理 CT值 CT值定义 CT影像中每个像素对应的物质对X线线性平均衰减量大小的表示 CT值 人体被测组织的吸收系数与水的吸收系数的相对值 单位HU Hounsfieldunit CTN 体 水 水 1000CTN 某物质的CT值 1000为常数 水是一定能量的X线在水中的线性衰减系数 CT值 如果某一组织发生病变 其密度就会发生改变 这对CT诊断有很大价值 但CT值并不是固定的 会因X线硬化 电源状况 扫描参数及邻近组织部分容积效应等因素发生改变 因此在诊断中CT值只作为参考值 而不是绝对值 人体内密度不同的各种组织的CT值位于1000Hu 1000Hu的2000个分度之间 这样可把一幅重建的CT图像看成一个CT值的矩阵 每一个CT值代表一个像素 密度和原子序数高的组织 X线衰减系数大 CT值也大 反之 密度和原子序数低的组织 X线衰减系数小 CT值也小 CT图像的主要特点 数字化图像 数字化图像1 CT图像是根据像素按矩阵排列构成 这些像素反映的是人体相应单位体素的X线吸收系数 像素越小 数目越多 构成的图像越清晰 细致 空间分辨力越高 2 CT图像有较高的密度分辨力 能分辨密度差异较小的组织 所以能清楚地显示人体某些器官的解剖结构和器官内密度发生变化的病变组织 3 CT图像的数据采集后 可对其进行图像后处理 能对横断层图像进行多维 多平面的各种类型的重组 从任意角度 全方位观察影像 使病变的定位 定性 定量更准确 上胸段多发结核三维成像 CT图像的主要特点 灰阶 CT图像是将重建后矩阵中每一像素的CT值 以数字模拟转换成相应的不同亮暗程度的信号 并显示在显示器上 灰阶 显示器上所显示的亮度信号的等级 人眼所能分辨的灰阶16个 用16级灰阶来显示2000Hu范围的结构 每个灰阶内有125Hu 因物体的密度差在125Hu内都表现为同一灰度 人眼不能分辨 所以必须采用不同的窗宽 窗位 CT图像的主要特点 窗宽和窗位 窗宽 windowwidth 是指CT图像上所包含的CT值范围窗位 windowlevel 是指窗宽的中心CT值 同样的窗宽 窗位不同 其所包含的CT值的范围不同 如窗宽是100Hu 窗位0Hu 则CT值的范围是 50Hu 窗位是40Hu 则CT值的范围是 10 90Hu 若窗宽120Hu 窗位50Hu CT值范围是多少 当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之间密度差别较小时 应采用窄窗宽才能显示病变 加大窗宽 图像层次增多 组织对比减少 细节显示差 缩窄窗宽 图像层次减少 对比增强 优点 Advantage 极高的密度分辨率是CT成像的最大优点 检查方法简便 快捷 无痛苦 无创伤 发展迅速 应用面广 缺点 Defect 1 含有放射线 2 曝光总时间较长 易产生运动性伪影 3 空间分辨率较差 有部分容积效应 4 检查费用较贵 CT检查优缺点 像素 CT图像是由许多密度不等的小单元组成 图像的每一个小单元就成为像素 体素 它是某组织一定厚度的三维空间的体积单元 如果以X线通过人体的厚度作为深度 那么像素乘以深度即为体素 例如 某组织的深度为10mm 像素为1mm 1mm 则体素为10mm 1mm 1mm 体素减小 即层厚变薄 探测器接收到的X线光子的量相对减少 在同一矩形面积内矩阵越大 像素就越小 图像就越清晰 噪声 在CT中 噪声是指一均匀物质扫描图像中各点之间CT值的上下波动 也可解释为图像矩阵中像素值的标准偏差 噪声水平 对比度与CT值的百分比 在实际使用中 通常是以一划定大小的兴趣去来表示 平均值和标准偏差 在图像一侧可以显示出视野 FOV 像素 矩阵 显示野之间的关系为 显示像素的大小 显示野 矩阵用较大的矩阵重建较小的范围 可以提高图像的空间分辨力 增加细微结构的显示 伪影 扫描物体中并不存在而图像中却显示出来的各种不同类型影像 有运动条纹伪影 交叠混淆伪影 杯状伪影 模糊伪影和帽状伪影 环状伪影等 根据伪影产生的原因 分为两类 1 患者造成的伪影2 设备引起的伪影 影像CT图像质量的因素 1 图像重建的算法图像重建的算法常用的有标准算法 软组织算法和骨算法等 如果算法不当 会降低图像的分辨力 2 CT分辨力CT的空间分辨力和密度分辨力 是判断CT机性能和图像质量的两个指标 两者相互制约 相互影响 像素小 数目多 提高了空间分辨力 图像较为清晰 矩阵和像素的大小主要影响空间分辨力 像素值的大小主要影响密度分辨力 而噪声对两者同时影响 噪声大 分辨力下降 3 噪声噪声与图像的质量成反比 影响噪声的主要因素 X剂量的大小 扫描层厚 重建算法 物体中的射线衰减性能 检测器的转换效率 影像CT图像质量的因素 4 窗技术 获得清晰的CT图像 需选择合适的窗宽窗位 5 伪影 伪影降低图像质量 甚至影响病变的诊断 6 部分容积效应 在同一扫描层面内含有两种或以上的不同密度组织时 CT值为均值 不能真实反映任何一种组织 周围间隙现象 是指同一扫描层面上 与该层面垂直的两种相邻而密度不同的组织 其边缘部分显示情况也不能真实反映组织实际情况 第二节CT的临床应用 CT的密度分辨力高 它可以分辨人体组织内微小的密度差异 从而扩大了影像诊断的范围 CT能显示常规X线检查无法看到的软组织 增强CT检查 除了可分清血管解剖结构外 还能观察血管与病灶关系 CT的应用范围 应用强大的后处理功能 可以多角度 多平面显示心脏大血管 头颈部血管 四肢血管形态 走形情况 显示肾脏 输尿管 膀胱等的形态 位置 大小等 利用计算机软件提供的标尺和距离测量等 CT可方便地测量病灶大小 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等 CT有助于放射治疗计划的制定和治疗效果的评价 利用X线衰减 CT可作各种定量计算工作 如CT值测量 CT平扫 左腮腺肿大 密度增高 CT值60HU 外侧见多个囊水样低密度影 利用CT的三维成像技术 可重建出人体某部位的三维 二维图像 足部结核 足部结核三维成像 CT检查前的工作程序1 划价 计费 2 预约登记 3 编写索引 4 交代准备工作 患者的多种检查结果 如X线检查 超声检查 核医学检查及化验等检查结果 检查时应带来 便于扫描时和诊断时参考 患者的准备 根据扫描部位及扫描方式 向患者提出和强调所需的准备工作 扫描前患者的准备1 做CT检查的患者应更衣 换鞋 防止灰尘带入机房 2 对患者做好耐心的解释工作 以消除其顾虑和紧张情绪 3 认真检查并除去检查部位的金属饰物及异物 如发夹 钥匙 钱币和含有金属物质的纽扣等 防止伪影产生 4 对于胸腹部扫描患者 要做好呼吸训练 以求减少移动伪影和提高扫描层面的准确性 5 不要做胃肠造影 扫描前两日不要吃泻药 少吃水果蔬菜 扫描前四小时禁食 b图整个肺部区域黑 亮条纹 而且组织 结节的形状有所改变 6 凡需做增强扫描的患者 扫描前四小时禁食 并于检查前作碘过敏试验 试验阴性者请家属或患者在碘对比剂检查说明书上签字后方可增强 CT检查室内应备好氧气 吸痰器 抢救药品等 以备不测 7 对躁动不安 不合作的患者和儿童 可根据情况给予镇静剂 必要时给予麻醉 8 危重患者检查时 需请临床科室的医护人员陪同并监护 CT机操作步骤 开机通过闭合各种闸刀 开关和按键 将供电电流馈送给主机和计算机系统 球管加温每日开机后首先对X线球管进行预热 也称球管训练 球管训练是对球管由低千伏到高千伏曝光数次 适应工作状态的过程 球管训练的目的在于保护球管 空气校准 CT机操作步骤 清磁盘磁盘的存储容量是有限度的 为了保证扫描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每日工作前 首先检查磁盘 浏览磁盘所剩余空间存储是否够用 应根据当时的工作量大小 不够用时 应把处理完毕的病例图像数据进行删除 扫描操作技术人员应根据人员申请单的检测项目和扫描技术要求 在医生的指导下有步骤的对患者进行扫描 关机每日工作完毕 应按CT机关机步骤的要求程序进行关机 常规扫描步骤 1 输入患者的资料2 摆患者体位3 制定扫描计划4 扫描5 图像显示或摄片 第八章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 CT成像的基本原理 借助于人体各种组织对X射线具有不同衰减系数的特征 通过采集测得人体内某层面在各个方向上的吸收曲线 再经数学方法重建出图像 CT常规扫描步骤 1 输入患者的资料在操作台通过键盘或触摸屏进行 包括 姓名 性别 年龄 CT号等 选择扫描方向 即头先进还是足先进 患者的位置是仰卧 俯卧 还是左侧卧位 右侧卧 应按照及其的操作指令逐项输入 如果是增强扫描 要注明C 其他特殊扫描方式 必要时也注明 2 摆患者体位摆体位是将患者合理安置在扫描床上的过程 利用床旁操作台或 和扫描架上的诸操作键 把扫描床升高到扫描高度 并把患者送入扫描野内的预定位置 不同部位的扫描 摆体位要求也不同 如扫描床的高度不同 定位等标志人体的部位不同 使用定位辅助工具的不同等 最后熄灭定位指示灯 并将床位指示灯复零 3 制定扫描计划 定位 1 先扫一幅定位片 在定位片上确定出横断扫描的起始线和终止线 确定层厚 间隔 倾角等 2 在摆体位时 利用定位指示灯直接从患者体表上定出扫描的起始位置或机架倾角 此种方法节省时间 免除一次定位片的扫描 但定位的准确度和可靠性不及第一种方法 4 扫描是CT检查的主要步骤 根据预先设定的扫描方式程序进行 根据不同机器 扫描过程可分为手动扫描和自动扫描 5 图像显示或摄片摄片和存储时完成整个检查的最后一步工作 根据需要对图像进行后处理 通过激光打印机打印照片 一般扫描完毕的CT图像都暂存在CT机的硬盘上 如永久存储 可选择光盘 此过程可在操作台或工作站进行 以上五个步骤顺序进行 完成一次CT扫描 人机的有机结合时完成CT扫描的基本要求和保证 CT扫描应用技术 CT平扫增强扫描造影CT扫描螺旋CT扫描图像后处理技术图像测量和计算技术拷贝 CT平扫 是指不用对比增强剂或造影的扫描 又称非增强扫描 扫描方法 普通扫描薄层扫描重叠扫描靶扫描高分辨力扫描容积扫描图像堆积扫描定位扫描 普通扫描普通扫描常规采用横断面扫描 也可用冠状层面扫描层厚5 10mm 层距5 10mm 层间距为0 实现无间距扫描管电压120 140kV 管电流70 260mA扫描时间0 5 6秒 矩阵256 256对CT机无特殊要求 在普通CT和螺旋CT机上都可实施 CT检查一般先做普通扫描 如果需要再选用其他扫描方法 是指层厚小于5mm的无间距或有间距扫描 在普通CT和螺旋CT机上都可实施 平扫和增强扫描均可 主要优点是减少部分容积效应 真实反映组织密度 缺点是信噪比低 目前最薄层厚达0 625mm 薄层扫描 采用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 可清楚观察段和段以下支气管的腔内情况 薄层扫描主要用于 鞍区 内耳 眼眶 椎间盘 半月板等较小组织器官的扫描 检出肝脏 肾脏 肺部较小病灶胆系 泌尿系的梗阻部位等一些较大病变 为了观察病变的内部细节 局部加做薄层扫描拟进行图像后处理 最好用薄层螺旋扫描 扫描层面越薄 重建后图像质量越高 重叠扫描 扫描层厚大于层间距的扫描称为重叠扫描 这种方式的扫描不容易漏掉较小的病灶 但患者接受射线剂量大 扫描范围不宜过大 过大势必会增加扫描层数 靶扫描 是指对感兴趣区局部放大后再进行扫描的方法 即对检查部位先行一层普通扫描 利用该图像定感兴趣区 局部放大后进行层厚 层距1 5mm的无间隙逐层扫描 靶扫描图像增加了兴趣区的像素数目 提高了空间分辨力 主要用于小器官 小病灶的显示 常用于内耳 鞍区 胰头区 肾上腺区等 高分辨力扫描 HRCT 概念 是通过重建图形时所采用的滤波函数形式等的改变 获得具有良好的空间分辨力CT图像的扫描方法 要求CT机的固有分辨力大于10LP cm 矩阵512 512以上扫描时用120 140KV 电流170 220mA 层厚1 2mm层距可视扫描范围的大小而决定 可行无间隙扫描或有间隙扫描 选用骨算法重建 HRCT是普通扫描的一种补充 考古学家在德国挖掘的一个0 47亿年前类似狐猴的骨骼化石 类似狐猴的远古物种被称为 艾达 图为复原图 艾达的化石保存非常完好 在她的胃中仍能看到其消化的食物残骸 艾达有和其他脚趾相对的大脚趾 手指尖和脚趾尖有指甲 并且艾达脚上有一块距骨 这表明艾达和人类有直接联系 该化石标本是在1983年德国梅塞尔化石遗址挖掘发现的 但当时私人收藏家却并未意识到它的重要性 却把它一分为二 并且把两部分全部售出 较小部分被科研人员找到 不过这个骨骼化石标本被修补过 以看起来更完整 较大的那部分最近刚刚进入公众的视野 现在属于奥斯陆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 X光照射显示艾达同时有婴儿和成人的牙齿 艾达的CT扫描照片 艾达的CT扫描照片 容积扫描 是在计划检查部位内 行连续的边曝光边进床 并进行该部位容积性数据采集的检查方法 单层螺旋CT机 多层螺旋CT机 平板探测器CT机均可实施 其采集的无间隙容积数据 可进行任意层面 任意间隔重建图像 可变换算法重建图像及一系列图像后处理 容积扫描优点 目前几乎可用于任何部位组织器官的检查 由于扫描速度快 大多数检查能够在患者一次屏气的时间内完成 减少了呼吸伪影 避免小病灶呼吸幅度不一致而漏扫由于扫描速度快 注射对比剂后 明星增加了时间分辨力 可用于心脏 大血管等的动态器官的检查 可分别完成器官不同时期的增强扫描 图像堆积扫描stackslice是利用多个薄层扫描 通过图像叠加功能进行重建重建图像的检查方法 一般选层厚1 3mm 450mA 叠加数3 5层为宜 可用于颅底部的CT检查 有助于发现脑干和后颅窝病变 定量扫描QCT是指利用CT检查来测定某一兴趣区内特殊组织的某一种化学成分含量的扫描方法 以X线的能级分单能定量CT和多能定量CT 用于测定骨矿物质含量 检测骨质疏松或其他代谢性骨病患者的骨矿物质密度 QCT骨密度仪的发展历史及展望QCT骨密度仪在国外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 由Genant等于1997年首先采用 80年代中后期引入我国 由于QCT骨密度仪技术主要用来测定脊椎骨小梁骨的骨密度 它对脊椎骨小梁测量的应用价值已得到广泛承认并应用于世界4000多个研究中心 目前 我国CT机已经非常普及 QCT骨密度仪技术有望普及到县 镇 随着国产标准体模的研究应用 也使得QCT骨密度仪骨密度测量费用大大降低 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可望用于普查 增强扫描 增强扫描 静脉注入碘对比剂后所进行的CT扫描方法 增强扫描优点 1 增加组织与病变间密度差异 更清楚的显示病变的大小 形态 范围及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有助于发现平扫未显示或显示不清楚的病变 2 可动态观察某些脏器或病变中对比剂的分布与排泄情况 根据其特点 根据病变性质 可观察血管结构及血管性病变等 对比剂增强扫描使用碘对比剂 最常用对比剂为优维显 300mg ml或370mg ml 使用剂量应根据扫描部位和注射方法而有所不同 如泌尿系统 颅脑增强一次用量40 50ml 肝胆胰等需要60 100ml 是指静脉注射对比剂后按普通扫描的方法进行扫描 常用三种方法 1 一般采用静脉团注法注入对比剂 即以2 4ml s的流速注入对比剂50 100ml 注射完毕立即扫描 其血管增强效果明显 但消失也快 2 快速静脉滴注法 即快速静脉滴注对比剂100 180ml 滴注50ml后开始扫描 此方法血管内对比剂浓度维持时间较长 但血管增强效果不如团注法 3 静脉团注法 快速静脉滴注法同时使用 即先静脉团注法注入半量对比剂 剩余半量快速静脉滴注 边滴注边扫描 血管增强效果有所改善 常规增强扫描 动态增强扫描 是指静脉注射对比剂后对感兴趣区进行快速连续扫描 等扫描结果后再作图像的重建和显示 对比剂采用团注法注入静脉输入 扫描方式有 1 进床式动态扫描 在患者一次屏气下完成扫描过程 采用螺旋CT连续扫描 2 同层动态扫描 是对同一层面连续进行多次扫描 并测CT值 将其制成时间 密度曲线 以研究该层面病变血供的动态变化特点 辨别病变性质 对于1 2CM的小病灶 同层动态扫描的检出率较高 动态增强扫描 3 怀疑海绵状血管瘤 肝内胆管细胞型肝癌及肺内孤立性结节时 可选病灶的最大层面或兴趣层面 快速团注足量对比剂25 30ml时立即扫描 同样在2 3 4 5 7 8 12 15min各扫描一次 观察该层病变血供的动态变化特点 以利定性 这是动态增强扫描的特殊形式 对比剂的注射速度快 开始扫描时间快 扫描的持续时间长 又称两快一长增强扫描 延迟增强扫描延迟扫描是静脉一次大剂量注射对比剂后延迟4 6h再重复进行的扫描方法 它是增强扫描的补充方法 用于观察组织与病变在不同时期的密度差异 主要用于肝细胞癌的检查 对比剂总量为150 180ml 对CT机无特殊要求 其他的延迟扫描为短时延迟扫描 为了鉴别肝癌和肝血管瘤 在注射对比剂后7 15分钟于病灶部位进行延迟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淘宝客服售后培训
- 失禁性皮炎病人的护理
- 电脑公司赛马活动方案
- 短袖印字活动方案
- 祠堂民俗活动方案
- 端午秀厨艺活动方案
- 礼仪中学小学生活动方案
- 社工开展迎新年活动方案
- 美容科普日常活动方案
- 美术欣赏教研组活动方案
- XB/T 903-2002烧结钕铁硼永磁材料表面电镀层
- 参军入伍保留学籍申请表(模板)
- 食品安全事故案例课件-002
- 电力客户的分级和分类及管理讲解课件
- 领导干部压力管理与心理调适概论课件
- 表面工程学第十二章-表面微细加工技术
- 基于AI的智能运维解决方案
- 2022年甬统表全套
- 法理学原理与案例完整版教学课件全套ppt教程
- 智能IT运维监控平台解决方案
- 山东大学工程流体力学(杜广生)课件第5章 粘性流体的一维流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