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网络分工与企业竞争力关系研究论文(PDF 43页).pdf_第1页
企业网络分工与企业竞争力关系研究论文(PDF 43页).pdf_第2页
企业网络分工与企业竞争力关系研究论文(PDF 43页).pdf_第3页
企业网络分工与企业竞争力关系研究论文(PDF 43页).pdf_第4页
企业网络分工与企业竞争力关系研究论文(PDF 43页).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京财经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企业网络分工与企业竞争力关系研究 姓名 齐结斌 申请学位级别 硕士 专业 政治经济学 指导教师 钱书法 2011 06 16 I 摘 要 劳动分工一直伴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演进 在当代 在社会分工和企业 内部分工这两种基本分工形态之外 一种新的分工形态即企业网络分工出现了 企业网络分工是介于社会分工和企业内部分工之间的一种劳动分工形态 它的出 现将改变以往的企业竞争格局 使现代企业竞争呈现出新的特点 对企业网络分 工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我国企业更有效地融入国际分工体系 提高自身竞争力 本文阐述了企业网络分工的主要形式 产品内分工与模块化机制 并研究了企 业网络分工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 本文首先回顾对产品内分工 模块化和企业竞争力的研究 然后阐述产品内 分工的相关原理及模块化价值的决定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企业网络分工提 升企业竞争力的机制 最后总结全文 并从企业网络分工的视角提出了提升我国 企业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 主要包括 第一 国内著名企业可以与国际强大的跨国公司组建虚拟组织或是战略联 盟 集中资源与技术于自身擅长的 关键的 附加值高的环节 成为网络分工中 的领导企业 利用好合同制造商 MCs 的优质互补资源 强化自身竞争力 第二 对于中小企业 应该制定好自身发展战略 积极与具有竞争力的中外 企业合作 由于自身实力不是很强 可以考虑非核心业务外包和关键技术环节 逆 向外包 积极加入网络分工 在网络分工中掌握 默会知识 加快企业竞争力 提升的步伐 第三 产品内分工的产生依托于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 但这里并不意味着一 国有了要素禀赋优势就具有了产品内分工优势 在一国参与产品内分工的过程 中 要防止陷入产品内分工陷阱 第四 国内模块制造商 Module maker 在网络 入围 竞争中要争向网主企 业过渡 在 DIM 构成的价值网络中要处理好同一产业内产品价值网络的竞争与 不同产业间产品价值网络的合作关系 关键词 企业网络分工 产品内分工 模块化 企业竞争力 II ABSTRACT Division of labor has been accompanied by the evolu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modern times except the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and division of labor within the enterprise the enterprise network division appeared Enterprise networks division is between the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and division of labor within the enterprise division It will change the old competitive situation and make modern enterprise competitiveness show new trait Deep research into division of the enterprise network will help China s enterprises more effectively get into the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to improve their competitiveness this article will study its main from intra product labor division and modularity mechanism and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eween enterprise networks dibision and enterprise competitiveness This article first reviews the research on intra product labor division modularity and enterprise competitiveness then describes the related principle and how to dicide the value of modularity on the basis of which disscuss the mechanism to improve enterprise competitiveness by enterprise networks division Finally I will conclude this essay and give the advice for our government to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our enterprise First for the well known enterprise they can build the virtual organization or stratedy cooperation with international company gather their resources and technology into what they are good at and critical and high value added link to become the leading enterprise Through fully using nice and complementary resources with manufacturer contracters they also can strenghen their own competitiveness Second for small and medium sized enterprise they should make good stratedy and cooperate with enterprise in and out our country positively Due to the weak strength they also can give consideration to oursource the non core business and critical technology to other company through attending the networks divison quicken the step of the enterprise competitiveness by master hiden knowledgy Third the intra product labor division bases on the theories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s and economies of scale But this does not mean that a State that has the advantages of factor endowments will have advantages in intra product labor division In the process of attending into the intra product labor division our country should avoid being trapped into pitfall of intra product labor division Fourth the domestic module manufacturers Module maker in the network should try their best to transfer to the designer and integrator and in the value network of DIM the members in the DIM should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in the competition in III the product value chain in the same industry and cooperation of different value network in different industries KEY WORDS enterprise network division intra product labor division modularity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1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论文中除 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 研究成果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声明 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财经大学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 学校有权 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 分内容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 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第一章 绪论 1 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 1 1 选题背景 放眼世界 经济全球化并没有给每个国家带来同样的利益 许多发展中国家 并没有从中获得好处 相反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却伴有南北差距不断拉大 发展 中国家出现贫困化的现象 发达国家利用其掌握的稀缺生产要素 不合理的国际 分工 不公正的国际贸易及金融体系在经济全球化中获取了巨额利益 中国改革开放 30 几年来 虽然经济取得了高速发展 但却是以牺牲巨大的 能源 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 显然这种高能耗 高污染 高排放 低效益的发展 方式是难以为继的 长期积累起来的经济结构矛盾和粗放式发展方式要求我们寻 求新的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为了寻求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我们需要发现世界经济的发展规律 密切注意 经济全球化中出现的新的经济现象 20 世纪后期 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开始构 建全球价值链 产品内分工开始成为新国际分工体系的主要特征 在部分产业我 们迎来了模块化时代 开放经济下 我们也积极加入全球价值链 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 在产品生 产中引入模块化机制 然而不争的事实是 我国一直以来被锁定在全球价值链的 低端 主要参与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内国际分工 在国际贸易中只能获取微薄的利 润 企业网络分工是区别于社会分工与企业内分工的一种新的分工形式 它的出 现无疑将改变企业参与竞争模式的变化 早在几百年前 社会分工和企业内分工 对企业和经济的影响在亚当 斯密的 国富论 和马克思的资本 资本论 中就 有很精妙的论述 一直以来 许多学者也对它们进行了方方面面的研究 但是从 企业网络分工的角度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还是不多 基于此 本文对企业网络分 工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1 1 2 研究意义 虽然我国已经有许多企业进入世界 500 强 但是其中绝大部分是有政府背景 的国有企业 民营企业极少 许多国外人士称中国只有两家半跨国企业 一是华 为 一个是联想 半个是海尔 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强具体体现在中国企业 在国际上的分工地位低 中国被低端锁定时日已久 如何提升本国企业的竞争力 从而摆脱这种 窘境 成为最近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所以 本文从企业网络分工 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的角度深入分析其对我国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不仅具有理论意义 而且具有较强 的现实意义 1 2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 2 1 研究内容 本文从产品内分工原理和模块化机制两方面 就企业网络分工与我国企业竞 争力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 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 主要说明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研究内容与方法 以及可 能的创新及不足 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 包括产品内分工研究 模块化的现状与发展研究和企 业竞争力的理论研究综述 第三部分分析了企业网络分工的主要形式及其模块化机制 第四部分对企业网络分工与企业竞争力关系作了分析 第五部分是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给出提升我国产业组织和企业的竞争力 进 而提升我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的对策和建议 1 2 2 研究方法 针对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在行文的过程中运用了如下分析方法 1 定性分析 本文对企业网络分工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剖析 并就其与企业 竞争力的关系作了较为详尽的分析研究 2 案例分析法 本文在第四章运用案例分析法对产品内分工下的网络分工 对企业竞争力与利益分配的影响作了较为具体直观的分析 1 3 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 3 1 可能的创新点 1 视角的选择 本文从网络分工的角度研究其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角 度较为新颖 1 3 2 不足之处 1 文章流于文字逻辑 缺少严谨的数理分析 对变量间关系的探讨 未 能用计量软件使量与量间的关系更为精确 所以本文定性分析的内容或篇幅过 多 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2 1 产品内分工研究文献综述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跨国公司内部的产品内分工迅速形成 并在国际贸易 领域成为热点问题之一 华德亚 董有德 2007 分析了实行产品内分工的诸多原 因 并认为我国企业参与的产品内国际分工多有劳动密集型的特点 按照动态比 较优势原理 应通过提高我国企业在产品内分工中的价值链环节或工序地位促进 我国企业和产业结构升级 孙文远 魏昊 2007 认为 在产品内国际分工条件下 用传统的产业或产 品视角来分析一国的竞争优势已经不合时宜 而应该用更加细分的眼光 深入产 品内国际分工链条中的具体环节和工序来分析 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将有助于我 国产品价值链的延伸和企业竞争优势的提升 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出现 将国与国之间基于比较优势的分工从 完整 的产品 贯彻到产品内部的工序和流程 从而极大地改变了全球经济运行方式 张纪 2007 通过在传统国际分工理论中加入交易成本变量的方法 拓展了李嘉图模型 从而 将传统贸易理论拓展到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动因分析中 并通过中国省际面板数据 的计量分析进行了实证检验 研究结果表明 产品内国际分工应当以比较优势的 差异为基础 以交易成本的降低为条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服务外包扩展和深化在服务业和服务流程的生产效 率方面成为巨大的推手 推动着当代服务业生产方式的变革 成为经济全球化新 浪潮的重要驱动力 卢锋 2007 基于产品内分工视角 对服务工序流程分工中的 潜在利益和成本进行了比较 探究了当代服务外包兴起的经济根源 唐海燕 张 会清 2009 对 40 个发展中国家进行了考察 认为产品内国际分工对价值链提升 具显著推动作用 推动作用主要来自高层次的分工合作 其作用发挥的前提是人 力资本 服务质量及制度环境等 结合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实践 他认为 我国交通服务质量的改进 以及对高层次分工的政策引导在我国价值链位置得以 大幅度提升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并且可以通过进一步改善人力资本和制度环境 更好地为价值链提升服务 周勤 周绍东 2009 通过建立产品建构函数 分析了本土企业陷入产品内分 工陷阱的根本原因 提出本土企业在产品内分工体系内部谋求结构升级过程中将 面临两类产品建构陷阱 第一类将可能导致本土企业在产品价值链低端被锁定 第二类可能成为引发本土企业系统创新瓶颈的重要诱因 本土企业要避免陷入产 品建构陷阱 关键在于技术和组织双重层面的自主创新 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卢万青 2009 认为 国际分工决定国际贸易 我国在东亚产品内国际分工 的地位导致了我国加工贸易的大量顺差 并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验证了这个结 论 当前全球经济危机导致我国出口和进口的同比增长率大幅下降 但只要东亚 分工格局未变 我国大量外贸顺差的局面就不会改变 面对经济危机的冲击 从 短期看 我国应当实施鼓励出口的措施 例如人民币贬值 提高出口退税率和积 极开拓新的世界市场等 从长期来看 则应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推动产业升 级来逐步扭转我国在东亚产品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 施炳展 2010 从中国出口产品价格与世界价格比较的角度分析了我国企业 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得出了几个重要结论 即中国出口的绝大多数产品被低端 锁定 产品技术含量越高 中国分工地位越发恶化 WTO 的加入一方面促进了 出口 另一方面降低了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 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其国际分工 的地位不匹配 进入 21 世纪以来 我国外贸顺差不断加大 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与贸 易伙伴的贸易摩擦 对我国的巨额贸易顺差国内外有不同的解读 马野青 2010 认为 我国的贸易顺差主要是由产品内分工引起的国际产业转移所致 建立在产 品内分工和比较优势基础上的贸易顺差不仅是可持续的 而且对我国先进要素的 集聚 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 增加就业 提高创新能力等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 2 模块化研究文献综述 在当代 信息技术突飞猛进 网络经济飞速发展 模块化逐渐成为经济学界 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 按照西方经济学家的说法 模块化极有可能改变现有企业 与产业结构甚至经济系统 分工和模块化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差异 在对它们作了 综合比较之后 胡晓鹏 2004 从主导资源变动角度揭示了经济系统结构性演化的 路径和特征 分工格局的改变与分工中的协调成本和知识进展有关 模块化正是通过知识 的独立化使得分工格局得以改变 通过贝克尔 墨菲模型可以看到 模块化影响 了模型中的相关参数 改变了分工效果 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正效应 范爱军 杨丽 2006 随着价值链的延伸 分解和网络化 在企业内部和外部逐渐形成了一个价值 网络 价值网络中存在价值的创造 交换和共享活动 苟昂 廖飞 2005 认为 组织模块化是价值网络的组织基础 企业间的竞争已演变成为它们所属的价值网 络之间的竞争 构建基于价值网络的竞争能力是企业的取胜之道 这些能力包括 关系管理能力 控制协调能力 模块化能力 精益化模块组织的出现对原来的大型企业尤其是垂直一体化企业构成了极 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大威胁 大型企业对其内部市场的 基因能力 进行重组是必然的 徐宏玲 2005 等人认为 伴随组织模块化的是协调成本和交易成本在大型企业的降低 大型企 业通过对 基因 能力要素的重组 一方面扩展了其能力边界 另一方面也培育了 一种新型的组织形态即模块化组织 组织的模块化将为大型企业的未来组织设计 提供新思路 同时也提出了新挑战 企业价值网络是在共同的界面标准下不同企业的价值模块和模块化价值链 交叉 融合而成的 通过不同组织模块间的协作 创新和竞争 在发挥各成员企 业的优势资源的基础上 企业价值网络能够产生新的竞争优势 并使成员企业享 受到模块化经济的好处及进一步增强自生能力 在企业价值网络的作用下 企业 的边界开始渗透与融合 企业的有形边界和无形边界相分离 余东华 芮明杰 2005 许多学者对模块化组织的形成原因作了探讨 有些学者认为是模块化的生产 方式导致了模块化组织的形成 有的学者则认为价值形态演变及其边界的放松是 其形成原因之一 徐宏玲 李双海 2005 同时 徐宏玲 李双海认为 价值链 不断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模块化技术 随着模块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协调生 产方式的市场与组织也在模块化 垂直一体化组织开始解构 意识能力 知识和 交易等 要素决定的价值生产方式正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 以标准模块为基础的制造模式推动了产业价值链以模块化为特征的重构 李 平 狄辉 2006 抓住产业价值链模块化重构中的模块价值决定进行研究 围绕这 个核心问题 分析其决定的主要因素 捕捉其中的价值运动规律 这将为产业价 值链的升级提供参考 也能为标准模块制造企业建立竞争优势提供理论支撑 郝斌 任浩 Anne Marie GUERIN 2007 绘制了一张组织模块化设计价值创 新图 由结构构建 制度设计和价值创新构成 在此基础上 用 SSV 范式对组 织模块化设计原理进行了详细分析 认为价值创新既与模块化组织特有的结构有 关 也与制度安排相联系 是两者整合系统效应的结果 随着价值模块化的深入和复杂化 模块化网络组织开始形成 这种价值创造 组织的内部价值流动分为四个阶段 即价值的创造 转移 实现与分配 模块化 网络组织能够通过知识创新实现价值创新 其运行机制可以概括为非均衡性 顾 客参与性 边际收益递增性 网络组织内部成员企业以自身核心能力要素参与模 块化分工和模块化网络组织的价值创新 进而形成网络组织整体竞争优势 共同 创造和分享网络租金 余东华 芮明杰 2008 2 3 企业竞争力研究文献综述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企业竞争力问题日益受到理论界 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的关注 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学科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 企业竞争力主要有三个研 究视角 企业理论 产业经济学理论和管理学理论 企业理论主要从企业内部寻 找竞争优势的源泉 产业经济学则从企业外部寻找竞争优势的来源 而管理学是 在操作层面上研究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途径 孙明华 2011 企业的生产运营是建立在资源基础之上并将资源价值转化为企业利润的过 程 资源是保证企业获得超额利润的最基本条件 生产运营过程本身是能力的综 合运用 是对资源的整合 因此 资源与能力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米 欣 2010 对中国企业核心能力实证研究的结果 分析了现阶段中国企业核心竞 争力的构成因素并进行了辨识 已有的研究文献中对地区中小企业竞争力的评价主要是静态的评价 其实竞 争力应该是一个动态的 相对的概念 对地区中小企业竞争力进行动态评价更有 必要 刘元洪 2009 构建了一套度量中小企业区域竞争力的评价体系 并对中 部地区 6 个省中小企业竞争力进行了动态评价 杨华峰 杨远雄 2010 认为在动态复杂环境条件下 企业持续竞争力是创 造和保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 实现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来源 企业持续竞争力除 了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一般特征外 还具有持久性 动态性 开放性和系统整合性 的特征 它由战略性资源 管理机制 学习力 创新力 战略规划能力 动态协 调的组织能力以及企业价值观等七大要素构成 这七大要素彼此影响 相互作用 构成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 卢锡慧等 2011 则分析了企业集群核心竞争力形成的专业分工机制 教育 费用机制 技术创新机制 知识与技术的扩散机制 生态学机制 政府推动机制 和人文网络的信任机制 在中观层面上 张坚 孙荀 2010 探讨了产业核心竞争力概念 比较分析 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特征 指出产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一国某一产业在特定经营 环境中所形成的具有整体性的 对该产业的发展具有核心和支配地位的 具有自 我完善能力的 其他国家难以模仿的优势竞争能力 这种优势竞争能力是该产业 多方面技能 资源和要素 运行机制 知识体系的有机融合 这种优势竞争能力 可以体现为核心技术 核心产品 核心资源和核心要素等形式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产业竞争力有了很大发展 但产业竞争力的生成能力较 弱 魏大鹏 张慧毅 2011 首先界定了产业竞争力生成能力的内涵 进而分析 了目前技术进步促进竞争力生成能力提升的路径偏差 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促进 竞争力生成能力提升的制度安排 并提出中国只有努力培养和发展 有利于形成 竞争力生成能力 的自主技术 寻找到有利于消化 积累和创新技术的制度体系 安排 才能从根本上促进竞争力生成能力的提升 保证我国国家经济安全 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第三章 企业网络分工的的主要形式 产品内分工 3 1 产品内分工理论 亚当 斯密认为 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 当人们的经济活动由地方经济走 向区域经济 由区域经济走向全国 由全国走向世界时 分工逐步深化和广化 社会分工使人们体会到了互通有无的好处 劳动分工 不论是社会内部分工还是 企业内部分工 都使人们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科技在进步 制度在演变 分工 在深化和广化 企业网络分工是指若干家企业以交易契约的方式形成了一个相互 依赖的企业网络 来生产某种最终产品 李翀 2005 网络分工依赖的是网络 协调方式 如今 在全球范围内 一种新的分工形态格外引人注目 这就是产品 内分工的出现 产品内分工既可以在一个特定的区域 如在一个产业集群内或一 国范围内实现 也可以在更大的空间领域直至全球范围内实现 在全球范围内 产品内分工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国际化演进过程或展开结构 其核心内涵是特定产 品生产过程不同工序或区段 通过空间分散化展开成跨区或跨国性的生产链条或 体系 从而使越来越多国家或地区的企业参与特定产品生产过程不同环节或区段 的生产或供应活动 卢峰 2004 由此可见 产品内分工可以看作是企业网络 分工的主要形式 为了更清晰地考察产品内分工中的工序 我们来比较一下工厂 或企业 内 分工和产品内分工的区别 如下图 图 3 1 工厂内分工的结构 由图 3 1 知 在工厂 或企业 内分工的简单结构里 最终产品的的生产需 要两个车间 即车间 A 和车间 B 在各车间都有两道连贯的工序 例如在车间 A 中有工序 A1 和工序 A2 所以 完成最终产品的组装需要四道工序 这四道工 序都是在工厂内部进行的 推而广之 如果共有 N 个车间 每个车间有 M 道工 序 那么 通过排列组合 最终产品的生产需要 N M 1 道工序 同样这些 工序也是在同一工厂或企业内部完成的 我们再来看产品内分工的基本结构 在图3 2中的产品内分工的简单结构里 工序A1 工序A2 工序B1 工序B2 最终成品 车间A 车间B 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最终产品也是由四道工序完成的 但与工厂内简单结构不同的是 这四道工序是 在四个不同的国家 其实也可以在地区层面展开 只是全球化条件下 资源的全 球配置已经越来越常见 所以以国家为例 进行的 现在不同的工序在不同国家 完成 虽然目前不知这种变化的具体原因 但是出现以上的变化肯定有其内在合 理性 在产品内分工的一般结构中 最终产品的成型是由 N M 1 道工序完成 的 N M 道非最终组装工序和 1 道最终组装工序 相应地 这 N M 1 道工序 是在 N M 1 个国家完成的 较之图 3 1 发生如此转变可能是由于技术进步 的原因 也有可能是资源禀赋的优劣造成的 还可能是因为规模经济 当然制度 变迁也是发生该转变的宏观环境的依托等 毫无疑问的是 由这些原因造成的产 品内分工现象 大大改变了国际贸易 投资和利益分配的变化 图 3 2 产品内分工 国家层面 的结构 3 1 1 产品内分工的比较优势1 传统贸易理论认为 在一定条件下 各国的资源禀赋是不一致的 当生产的 产品投入要素比例不同时 其相对价格将会有很大差异 通过交换可以增加两国 的福利 例如 A 国劳动力较充裕 资本相对稀缺 B 国劳动力较少 相反资本 却很丰富 这时如果将 A 国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与 B 国生产的资本密集型产 品相交换 那么 A 国和 B 国都能从中得到好处 先分析产品间分工 1 本节论述参考 卢峰 产品内分工 经济学 季刊 J 2004 1 工序A1 共序A2 工序B1 工序B2 最终成品 国家1 国家2 国家3 国家4 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图 3 3 生产扩展线与产品间国际分工 如图 3 3 在横轴表示劳动 纵轴表示资本的坐标系里 X 射线代表 X 产品 的生产扩张线 Y 射线代表 Y 产品的生产扩张线 AC和 AC表示甲国的两条等 成本曲线 因 AC的位置高于AC 所以 AC代表的成本高于AC 同样 BD和 B D 代表乙国的等成本线 B D 代表的成本要高于BD 假设AC和BD表示的 价值相同 AC则与 B D 代表的成本一致 X 射线的斜率大于 Y 射线的斜率 表明生产 X 产品时资本投入相对较多 生产 Y 产品时劳动所占比重相对较高 等产量线 X0 1 PX 其中 PX 为产品的单位价格 所以 X0 为一元等产量线 图中价值一元的 X 产品的等产量线与甲国等成本线AC相切 切点代表的资 本要素投入相对较高 而同时该等产量线还与乙国的等成本线 B D 相切 但是等 成本线 B D 代表的成本相对较高 所以 X 产品在甲国生产时其成本相对较低 所以在不考虑各种交易成本和制度等因素时 X 产品最终会在甲国生产 同理 价值一元的 Y 产品的等产量线与乙国等成本线BD相切的同时与甲国的等成本 线 AC相切 但等成本线 AC表示的成本大于等成本线BD代表的成本 类似地 最终 Y 产品会在乙国生产 射线 OS 通过AC和BD的交点 N 在 N 点表示无论 在甲国还是在乙国生产 其总成本相同并且资本和劳动的要素投入比例相同 所 以 它是国际分工的临界点 参见图 3 4 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图 3 4 产品间国际分工的分界线 在图 3 4 中 AC和BD分别是价值相同的甲国和乙国的等成本线 它们相 较于点 N 点 N 是产品间分工的国际临界点 图中 X1 X2 X3三条等产量线分 别与AC相切于 N1 N2 N3三个点 若不发生国际分工 则在国内这 N1 N2 N3在甲国都是资源配置的均衡点 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的切点 但其中的区别 是 在开放经济体中 因为 N1 N2位于 OS 射线上面的区域 所以在国际分工 中 X1 X2对应的产品仍然是在甲国生产 因而 N1 N2点是国际分工中的均衡 配置点 而 N3位于射线 OS 之下 表示存在国际分工时 X3对应的产品应在乙 国生产 因为在乙国 其可选择在 N4点生产 N4落在乙国相对AC和BD成本更 低的 B D 线上 所以在国际分工体系里 N3不是资源配置的均衡点 因为在乙 国 劳动相对资本更为充裕 可以选择用劳动替代资本 使生产从 N3转移到 N4 点从而在产量既定的情况下 使成本最小化 所以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在 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 OS 射线一下的区域代表生产在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乙国 进行更为有利 在斜率比 OS 射线大的第一象限 甲国可利用其相对的资本优势 节约成本生产等量产品 以上分析的是产品间国际分工的现象 与之呼应的是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 这些理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成了国际贸易领域的主流理论 然而不得不接受的 现实是 产品内分工现象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越来越常见 产品 服务的生产 被划分为许多工序和片段 这些工序和片段分布在不同的国家进行生产 然后在 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第三国完成组装 这一现象在计算机 家用电器 汽车 服装 玩具和许多其他 的制造业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当产品生产的许多工序在空间上可以分离 并且不同工序要素投入比例不同 的情况下 产品内分工中就可能产生比较优势 图 3 5 生产工序的投入比例差异 如图 3 5 所示 AC和 BD 是价值相等的等成本线 OS 是国际分工临界线 图中无差异曲线与等产量线相切于 OS 射线的上方 表明 X 产品在只有产品间分 工的情况下在甲国生产更为有利 但是如果存在产品内分工 则 X 产品包含的 生产工序可以在空间上分离 然后再两国生产 正如图 3 5 那样 X 产品的生产 可以分成两道工序 OZ 和 OV OZ 仍然在资本丰裕的甲国生产 OV 则在劳动密 集的乙国进行 分工的结果可能会降低 X 产品生产的成本 在数学上 X 产品可由 OZ 和 OV 的矢量加总得到 在下面的图 3 6 中 我们可以充分看清产品内分工带来的收益 如图所示 在数学上 OZ OZ 斜率比 OS 大 表明只存在产品间分工时 X0 会在甲国进行 生产 可以表示为矢量 OV 和VZ的加总 这表示 X0 的生产在存在产品内分工 可能的情况下可以别分解为两道工序 即在劳动密集的乙国进行的 OV 工序和由 资本丰裕的甲国参与的VZ工序 将 BD 平移至 B1D1使其通过 V 点 将 AC 平移 至 A1C1 也使其经过 V 点 继续通过 B1D1的交点将VZ平移至 V Z且将 AC 内 移至 A2C2 然后通过 Z 将AC平移至 A3C3 因为AC和 BD 代表的成本相同 所 以 平移同样距离的 B1D1和 A2C2代表的成本依然相同 可见 通过内移 采取 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国际分工后 X0 的生产成本降低了 节约的成本为 AC 表示的成本和 A3C3表示的 成本的差 图 3 6 产品内分工的比较优势说明 由以上分析可知 由于各国资源禀赋的差异 通过不同工序的生产在各国的 合理选择 可以降低产品生产的成本 这种资源禀赋的差异可以源自劳动力素质 的高低 也可以是资本的不同 还可以是技术的进步程度不同 等等 比较优势 给产品内分工带来了更多的利益分配 3 1 2 产品内分工与规模经济 在新古典经济学中 规模经济描述的是厂商产量和平均成本之间的关系 可 分为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 外部规模经济是指厂商面临的整体外部生产 成本下降 内部规模经济则是指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随之下降 在 U 型成 本曲线里表现为左边起至 U 型曲线的最低位置 如果厂商处在规模经济里 那 么增加产量对厂商是有利的 通过不断增加产量降低成本 厂商可以建立相对其 他厂商的成本优势 在分析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时 除了绝对优势理论 比较优 势理论 资源禀赋学说外 较有影响力的是克鲁格曼的规模经济和差异化理论 在分析规模经济时 克鲁格曼以汽车产业为例 说明了规模经济对解释行业内国 际贸易的发生的重要性 假定市场的需求总量是一定的 并且消费者对不同汽车有特定偏好 在不分 工的情况下 各国汽车厂商利用自己的优势生产不同型号的汽车满足国内市场 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由于国内市场相对较小 而汽车行业是固定成本投资很高的行业 也就是说其 U 型成本曲线下行的范围较大 如果不同型号的汽车生产仅满足国内的市场需要 那么 很可能因为国内市场容量的限制而使各不同型号汽车生产厂商最优的生产 处在 U 型成本曲线刚下行的位置 产量远没有达到充分利用规模经济的产量 如果存在行业间的分工 各特定型号的汽车厂商能够充分利用规模经济 大批量 生产 然后通过国际贸易 开发国外市场 实现规模经济 可见 国际贸易是规 模经济的要求使然 但是 如今产品内分工现象大量涌现 而产品间分工实际上是假设各厂商单 独完成一项最终产品的生产 但是规模经济仍然可以用来解释产品内分工现象 产品内分工是将一项产品的生产分割成许多不同的工序 对每一道工序而言都有 其相应的最佳生产规模 一般而言这些最佳生产规模是不同的 如果可以采取产 品内分工的方式进行产品生产 但是企业却采取了一体化的生产模式 那么企业 的最佳生产规模就可能偏离大部分的生产工序或区段的最佳规模 即各区段的规 模经济不能得到发挥 若采取合理的产品内分工模式 那么通过充分发挥各工序 或区段的规模经济 可以节省最终产品的生产成本 从而提升资源的配置效率 图 3 7 规模经济与产品内分工2 在图 3 7 中 假设生产某种产品有四道工序 纵轴表示产品生产的平均成本 左边横轴表示这四道工序的成本曲线反映的最佳规模 右边横轴表示各不同工序 在整个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投入量 从图中可以看出 若采取产品内分工 则四道 工序独立生产时 其最优生产规模是不一样的 从第一道工序到第四道工序 最 2 参考了盛洪 1994 第 49 页 图 1 3 和图 1 4 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4 优生产规模是依次增大的 如果采取一体化生产的方式 那么由其决定的最优生 产规模可能会偏离这四道工序的最优生产规模 最多和其中的一个最优生产规模 相同 所以在采取一体化生产模式的情况下 势必难以实现各道工序的规模经济 假如一体化生产采取第一道工序的生产规模 那么 一体化生产将偏离第二道 第三道和第四道生产规模 即在这里 只有第一道工序充分发挥了规模经济 其 他三道工序没有达到其被分拆到各个国家生产的最优生产规模 右边的不规则矩 形表示的是生产的总成本 A B C 的面积表示每个工序没有在最佳规模时生 产的机会成本的最大值 可想而知 如果进行了产品内分工 那么 A B C 构成 的成本是可以节省的 即相对于一体化生产 产品内分工可以产生更多的收益 由此可知 为了发挥比较优势 最终产品生产的不同工序可以配置到不同国 家生产 进一步 通过规模经济 这些工序的生产实现了规模经济 通过比较优 势和规模经济的发挥 产品内分工能给一国经济带来更大的利益 3 2 产品内分工运行机制及其对价值的提升 产品内分工的出现 使企业内部的分工走向企业之间的分工 而现实中能使 产品内分工产生高效率的运行机制 则是模块化机制 模块化分工是产品内分工 的一种重要形式 一个模块是一个半自律性的子系统 按照一定的通用规则可以将其与其他同 样的子系统相互联系而构成更加复杂的系统 模块化的过程完整地说包含两方面 的含义 一是模块的分解 即按照一定的规则将一个复杂系统分解成可以独立设 计的半自律性的子系统的行为 二是模块的集中 即将已设计好的这些半自律性 的子系统组合成各种复杂系统的过程 陈劲等 2007 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 将模块化定义归纳为 模块化是指将复杂产品系统创新任务分解成相对简单的模 块进行创新 最后按照界面标准集成为一个复杂产品系统的全过程 复杂产品系 统的模块化使各个模块的创新活动能够独立进行 以提高复杂产品系统创新绩效 的方法 模块化系统中包含两类信息 一类是看得见的信息 一类是隐藏信息 看得 见的信息又称 设计规则 是每个模块都必须遵守的 它保证了分解后的模块能 在通用的 设计规则 下集中起来 即插即用 隐藏信息是每个独立模块自有的 信息 即每个模块在看得见的信息下可以任意创新 保证了模块化的多样性 在 隐藏信息下的富含创新的模块必须能在可见信息即 设计规则 下重新组合起来 构成更为复杂的可利用的系统 模块化对产业结构 经济系统的影响是从分工开始的 模块化与分工有着天 然的联系 例如 一台笔记本电脑包括驱动系统 液晶显示器 CPU 硬盘系统 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5 等 从分工的角度看 可以将一台笔记本电脑的生产分解为 Intel公司生产 CPU 微软公司生产操作系统 其他制造商生产其他部件 并且可以继续分解 Intel 公司继续将 CPU 的生产分解为若干个过程 可以越分越细 就像生产大头针那 样 而从模块的角度 是将一台笔记本电脑分解成驱动系统 液晶显示器 CPU 硬盘 操作系统等模块 在分解的过程中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 使各个模块保持 一定的独立性 并且这些独立的模块按照一定的系统规则 最后能够组合成一台 笔记本电脑 无论各个模块在全球那个国家 区域 地方生产 这些模块要保持 相对独立性 然后在全球范围内将这些模块在某个地方集中组合起来 构成一台 笔记本电脑 所以系统规则很重要 否则将无法组合或即使组合起来了 这台笔 记本电脑也无法正常运转 3 2 1 标准模块的价值决定因素分析 从单个一体化的企业的角度讲 产品价值链的形成是一个从原材料采购到最 终产品的形成过程 自从企业的黑箱被打开以后 人们发现企业内部分工还包括 着产品设计 研究开发 生产制造 营销和产品最终销售的过程 随着经济全球 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到来 竞争是每个企业必须面对的事实 走过了短缺经济 迈入了买方市场 如果要做大做强自己 每个企业必须不断地进取 创新 质量 品牌等是它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在激烈的竞争形势下 谁想赢得利益 谁就必须争取到顾客 以顾客为导向 的经济激励着企业不断地追踪顾客既有需求 挖掘顾客的潜在需求 生产力的发 展和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又必定进一步激发顾客产生新的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 能将自己的产品与顾客需求紧密联系的企业无疑在竞争中会占据更大的优势 而 那些经不起顾客挑剔需求挑战的企业显然会走向衰败 模块化时代的到来 激励着企业调整自身的生产方式 切入国内价值链或全 球价值链 那么是什么因素影响或者决定着模块的价值呢 1 模块化最终产品的质量和功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知识的增进 人们对产品的质量和功能提出了越 来越高的要求 那些美观 安全 节能 性能俱佳的汽车越来越受市场的青睐 如今手机的多功能 拍照 听音乐 上网等都刺激着人们对手机的消费 对能提 高与消费者心目中一致或重视的功能的模块 消费者无疑会调高其对该模块化产 品的评价 从而增加该模块的保留价格 所以 致力于模块化的企业应将关注消 费者需求及其变化 努力提升模块化产品的质量和功能 增进消费者剩余或福利 让消费者将货币选票投向这些企业 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6 另外 通过模块化可以享受替代经济3的好处 那么在进行产品升级换代时 就可以在较低成本的变动下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所以 通过持续的升级换 代 模块化机制下的企业就能不断适应市场的变化或者为新产品的研发争取更多 的时间4 由于在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上都可能有许多模块化企业提供子模块 所以最终产品的形成就有多种可能的模块化组合 在最终产品组装的过程中集成 商可以根据自身的资金实力和对市场的调研信息来选择不同的模块制造商的产 品 以寻求最佳的资源配置 通过对模块进行多样化的组合 最终产品的规格 花色 样式 质量和功能将是丰富多彩的 既可以满足同一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也可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2 模块的创新度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正是通过创造性的毁灭才产生了一批批有活力的企 业 同样 模块的创新是各模块制造商的内在要求 因为通过 背对背 的 淘汰 赛 竞争 那些掌握了关键技术的模块制造商往往能获得超额利润 所以 模块 制造商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研究突破技术难关 获得技术创新 在界面规则下 各模块制造商通过隐藏信息进行独立设计 创造出全新的模块 从而使自己的模 块在竞争力的排序中能占据领先地位 通过子模块的这种不断创新 集成商最后 获得的都是从激烈竞争中走出来的模块 所以最终产品都是创新度较高的产品 3 模块的关联效应 产业关联一般描述的是产业和产业间的关系 一般分为旁侧效应 前向关联 和后向关联效应 类似的 模块之间也是有紧密联系的 虽然它们是在隐藏信息 下被设计的 最基本的联系就是它们必须相互配合 最后完成产品组装 模块 和模块间的联系更多的是旁侧效应 如果一个模块能激起与其他模块的联系 且 这种联系既强又广 那么这个模块的价值也将越大 如集成电路模块化之后 由 于其在电子及电器中的作用 导致其价值相对于一般的零部件的模块化具有更高 的价值 模块的价值不是由单个因素决定的 以上的几个决定因素也不是模块价值决 定的全部 弄清模块价值的决定因素对提升模块的价值具有导向作用 企业及其 网络在选择模块化分工过程中 应该更多地关注产品的质量和消费者的功能诉 求 打造模块的核心功能 提升消费者的满意度 不管是引进技术还是自主创新 模块化企业必须将创新摆在新产品开发的首位 同时 认清单个模块在总系统中 的地位 力争开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