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基本情况简介.docx_第1页
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基本情况简介.docx_第2页
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基本情况简介.docx_第3页
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基本情况简介.docx_第4页
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基本情况简介.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本介绍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目前新增乐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还有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四书五经是古代的必读书目。折叠编辑本段文章原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件高兴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互相切磋增长学问),不也是件高兴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怨恨对方,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吗?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复习旧知识从而发现新知识,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做老师了。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4、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孔子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5、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习,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谦虚。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折叠编辑本段字词解释(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按时”。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4)说:同“悦”,高兴,愉悦。(5)朋:志同道合的人。(6)乐(l):快乐。(7)人不知:此句为省略句,省略了宾语。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8)愠(yn):恼怒,生气,怨恨。(9)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10) 凋(dio):凋谢。(11)好(ho):喜爱,爱好。(12)尝:曾经。(13)寝:睡觉。折叠补充词解释而:顺接作用,然后。亦(y):同样、也是。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自:从。知:知道,了解。而:连词,却。时习:时,按时。习,实习,温习。折叠编辑本段分句理解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折叠编辑本段文章翻译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 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人啊。”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对于知识)“知道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快乐的人。”(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几个人同行,在里面必定有我值得学习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而跟从他们学习,看到自己有像他们那样的缺点就改正它。”(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这样以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比喻中仍经过严酷考验,才能识别一俱的品质。)7、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不要想要速成,不要贪图小的利益。想要速成反而不能达到目的;贪图小的利益,就做不成大事。”8、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用来思考,没有好处,不如学习。”折叠编辑本段孔子简介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汉族人,鲁国陬邑人。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据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华夏族)后裔,故为子姓。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夏邑)。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氏,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与颜徵在生下了孔子。孔子的伟大思想与孔子母亲很大关系,其母在和他的外祖父颜襄对孔子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又因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伯、仲、叔、季是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第,“伯”为老大,“仲”为第二,“叔”为第三,“季”为最小的。孔子字仲尼,由“仲”字可知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二,但是如果把姐妹也合起来排序,就以孟、仲、叔、季为序了,在兄弟姐妹,居长的(大哥或大姐)为“孟”。所以孔子在家排行老二,字仲尼,但他哥哥的字是“孟皮”,而不是“伯皮”)。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贤,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折叠编辑本段其他资料折叠温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了。就可以成为老师。”重点字词解释:注: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释。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我认为合并这两种解释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故:旧的知识。而:连词,表顺接。知:领悟。可:可以。以:凭借为:当做。另外词解释:温故知新(成语):请注意不是温故而知新【解释】:温:温习;故:旧的知识。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出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示例】:是学习上的重要方法。【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工作或其他折叠学习方法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孔子说:“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感到精神疲惫而无所得。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重点字词解释:学:认真学习。而:连词,表示转折。思:认真思考。则:连词,相当于“就”“便”。罔(wng):迷惑而无所得思:空想。学:实践,用。殆(di):精神疲倦而无所得。折叠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有智慧的人。”(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女(r):通“汝”人称代词,你。知(zh):通智本字指“是知(智zh)也”:通“智”聪明,智慧。之:代孔子教的东西为:是。是:此,这。指示代词。诲:教,传授。乎:语音助词。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时期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折叠勤学好问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子贡问道:“皇上为什么赐给孔夫子文的称号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习,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这里借回答子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子贡 :孔子的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耻:以为耻何以:即“以何”,凭什么谓:称为,代词,他是以:即“以是”,因此折叠教学态度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译文:孔子说:“认真学习知识并且记住,学习不感到满足,教育学生却不感到疲倦,我又做到了哪一点呢?”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子十分谦虚,于是虚心地说:“对我而言,又做到了哪一样呢!”(这是孔子谦虚的表达)折叠虚心求教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当看到自己有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折叠词解释必有我师焉:见到圣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焉,相当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三:虚词,泛指多焉:兼词“于之”,在那里。之:字指择其善者而从之:代善者之:字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不善者折叠育人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是有话想说,不到(他)想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