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课标版)2020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三部分(四)考前知识总结课件.pptx_第1页
(广西课标版)2020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三部分(四)考前知识总结课件.pptx_第2页
(广西课标版)2020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三部分(四)考前知识总结课件.pptx_第3页
(广西课标版)2020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三部分(四)考前知识总结课件.pptx_第4页
(广西课标版)2020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三部分(四)考前知识总结课件.ppt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 考前知识总结 2 一 运动及分布规律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规律 3 4 5 2 昼夜长短状况及其变化的基本规律 1 昼夜长短状况规律 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 南半球或北半球 哪个半球 南半球或北半球 昼长夜短 且纬度越高昼越长 该半球 南半球或北半球 极地地区出现极昼 另一半球 南半球或北半球 相反 如图所示 6 2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 南半球或北半球 移动 哪个半球 南半球或北半球 昼变长夜变短 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另一半球 南半球或北半球 相反 如图所示 7 3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 纬度变化规律 同一时刻 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具体如图所示 8 2 季节变化规律 来增去减 即太阳直射点向本地所在纬线移来 则本地正午太阳高度增大 移去则减小 如图所示 9 4 日影朝向及长短变化规律 1 日影朝向 长短与太阳位置的关系 太阳在天空的方向与日影朝向相反 如太阳在西北天空 则日影朝向东南 太阳高度越大 日影越短 一天中正午时日影最短 2 正午日影朝向及长短变化 正午日影朝向取决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太阳直射点以北地区 日影向北 太阳直射点以南地区 日影向南 正午日影长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增 太阳直射点处 日影与物体本身重合 10 3 日出 日落时日影朝向 二分日 全球各地日出正东 日落正西 日出时日影朝向西 日落时日影朝向东 北半球夏半年 全球各地 极昼 极夜区域除外 日出东北 日落西北 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南 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南 北半球冬半年 全球各地 极昼 极夜区域除外 日出东南 日落西南 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北 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北 从冬至日至夏至日 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 太阳升起和落下的方向逐渐北移 日影朝向逐渐偏南 从夏至日至冬至日 太阳直射点南移 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南移 日影朝向逐渐偏北 11 5 地球运动中的对称规律 1 纬度对称 同一天 纬度数相同的南北两条纬线上昼夜长短完全相反 如 夏至这一天 北极圈上昼长24小时 南极圈上夜长24小时 北回归线上昼长13小时24分 夜长10小时36分 南回归线上夜长13小时24分 昼长10小时36分 2 日期对称 若同一地点两日期相距二分二至日的时间尺度相同 则两日期为二分二至日的对称日期 3 正午太阳高度的对称 以太阳直射的纬线为对称轴 在南北对称分布的纬线上 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12 6 高空风和近地面风形成的基本规律 13 7 三圈环流形成的基本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三圈环流的形成主要是受地表热量分布不均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形成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14 15 8 季风环流形成的基本规律 16 17 对比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特征 成因 18 9 副热带高气压带与锋面雨带的移动规律 1 副热带高气压带与锋面雨带的关系 锋面雨带始终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西北侧 是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吹来的暖空气与北方的冷空气相遇形成 锋面雨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同进退 19 2 移动规律 正常年份 春末 5月 副热带高气压带位于15 N 20 N 雨带 位于华南 南岭一带 夏初 6月 副热带高气压带西伸至20 N 雨带 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直至日本 7 8月 副热带高气压带北进到25 N 30 N 雨带 位于华北 东北 9月 副热带高气压带南移 雨带 南移 北方雨季结束 3 影响 异常年份 副热带高气压带强或弱 会导致 雨带 推进速度快或慢 引起 北涝南旱 或 南涝北旱 20 10 常见天气系统的移动与天气变化的规律 1 锋面系统 冷锋和暖锋系统 21 22 准静止锋 23 2 气旋与反气旋 24 11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25 26 12 地壳运动的基本规律地质构造是指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变形和变位 最基本的形式是褶皱和断层 它们是地壳运动的 结果 和 证据 27 28 29 13 外力作用下形成不同地貌的基本规律地表上风化 侵蚀 搬运和堆积作用是相互联系的统一过程 它们互为条件 密切联系 共同作用 塑造地表形态 30 31 32 14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 33 15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的基本规律 34 35 36 37 38 39 16 全球自然带的分异规律 40 二 基本原理1 大气保温作用原理 41 2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1 图中的高压 低压 指同一水平面而言 在同一水平面上 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2 近地面气温高 气流上升 形成低压 相反 近地面气温低 气流冷却收缩下沉 形成高压 3 若近地面低压 则高空高压 若近地面高压 则高空低压 4 若等压面凸向高空 则该区域比四周同一水平面气压高 相反 若等压面凸向近地面 则该区域比四周同一水平面气压低 42 3 水循环的基本原理在水循环的四个基本环节 蒸发 水汽输送 凝结降水 径流输送 中 人类活动主要对径流输送施加影响 进而改变下垫面特点 如修水库调节径流量的季节分配 跨流域调水调节径流量的空间分布 43 4 地质作用的基本原理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 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种 在二者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地球的基本面貌 44 5 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岩石 大气 水 土壤 生物 地形等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表现一 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 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 表现二 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45 三 基本技能 一 计算技能1 比例尺的计算 1 计算公式 比例尺 图上距离 实地距离 2 计算题的类型 已知公式中的任意两项求第三项 直接应用公式计算 已知同一经线上两点间的纬度差和图上距离求比例尺 先通过经线上纬度差算出实地距离 然后量出图上距离 最后应用公式计算 46 2 时间计算 1 地方时的计算 某地的地方时 已知地的地方时 两地的经度差 度 4分钟 东加西减 2 区时的计算 所求区时 已知区时 两地时区差 1小时 正负号选取原则 东加西减 所求区时的时区位于已知区时的时区的东面 取 位于西面 取 注意事项 计算时采用全天24小时制 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 则减去24小时 日期加一天 若求出的时间为负值 则加上24小时 日期减一天 日期加减要注意大月 小月 平月及闰年等因素 若有航程时间 在已算好的时间上再加上航行 飞行 时间 47 3 昼夜长短与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 已知昼弧和夜弧所跨的经度数 求昼长和夜长 昼长 或夜长 昼弧经度数 或夜弧经度数 15 已知日出和日落时间 时刻 求昼长和夜长 昼长 日落时刻 日出时刻 12时 日出时刻 2 日落时刻 12时 2 夜长 24时 日落时刻 2 日出时刻 2 已知昼长的一半 即半昼长 也就是上午或下午时段 或者夜长的一半 即半夜长 也就是上半夜或下半夜的时段 求昼长或夜长 昼长 半昼长 2 24小时 半夜长 2 夜长 半夜长 2 24小时 半昼长 2 48 4 不同日期在地球上所占的比例 解答有关某一日期范围占全球比例的问题 首先要明确地球上实际新的一天的起点 0时 所在的经线及其经度 然后再计算自该经线向东至日界线 180 经线 的范围占全球的份额 此为新的一天在全球所占比例 以上计算的是地方时 在实际解题中 还要考虑区时的问题 3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所求点的正午太阳高度 90 太阳直射点纬度和所求地点纬度间的纬度差 49 4 等高线图中的 三度 计算 1 有关高度的计算 计算两地间的相对高度 从等高线上读出任意两点的海拔 就可以计算这两点的相对高度 H相 H相 H甲 H乙 估算陡崖的相对高度 一般情况下 等高线不能相交 因为同一点不会有两个海拔 但在陡崖处 等高线可以重合 假设陡崖处重合的等高线有n条 等高距为d 则陡崖的相对高度H的取值范围是 n 1 d H n 1 d 陡崖的绝对高度 陡崖崖顶的绝对高度范围为 H大 H H大 d 其中H大指重合等高线中海拔最高的点的高度 陡崖崖底的绝对高度范围为 H小 d H H小 其中H小是指重合等高线中海拔最低的点的高度 50 2 有关坡度的计算 坡度的正切值 高差 水平距离 高差 图上距离 比例尺 高差 图上距离 比例尺 注意 公式中的高差往往由等高距决定 由此可见 坡度大小与高差 等高距 比例尺 或与高差和比例尺的乘积 呈正相关 与图上距离 往往由等高线的疏密或图幅大小决定 呈负相关 3 有关两地间气温差的计算 已知某地的气温和两地间的相对高度 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 0 6 100米 可以计算这两地间的气温差异 T差 0 6H相 51 二 区域定位技能1 空间定位常用的五种主要方法 1 利用经纬网定位 地理事物都有精确的经纬度位置 要仔细观察地图 熟悉重要地理事物的经纬度位置 当具备了较扎实的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基础 解题时就能通过经纬度数据进行正确判断 如北美大陆中部经度约为100 W 我国中部经度约为100 E 南回归线穿过非洲南部 澳大利亚介于10 S 40 S和120 E 150 E之间 2 通过地理事物的轮廓 形状定位 国家 地区都有自己特殊的轮廓特征 河流 湖泊也有自己的形状 如亚平宁半岛像个长筒高跟靴 伊拉克国家像芭蕉扇 湖南省的形状像人头 湖北省则像顶帽子 黄河像个 几 字形 长江中下游的形状则像个字母 W 要善于发挥想象 把轮廓 形状特征作为判断地理事物分布的一把钥匙 52 3 根据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定位 借助熟悉的点 根据相对位置定位 如要判断P 45 N 125 E 在哪儿 可以联想到与其距离较近的北京 40 N 116 E 可知该点在北京东北 由此可以确定P点在我国东北地区 利用熟悉的地理事物 根据相对位置定位 这是最常用的定位方法之一 就是以熟悉的河流 湖泊 海峡 海湾 内海 山脉 铁路 城市等为参照点 来确定未知点的位置 53 4 利用特殊景观定位 代表性的自然景观 文物古迹 现代建筑物 文化现象等往往是定位的重要线索 如自然景观中日本的富士山和樱花 南极洲的企鹅等 人文景观中法国巴黎的凯旋门 广州的五羊雕塑 北京的万里长城 洛阳的龙门石窟 云南西双版纳的竹楼 泼水节等 5 典型区域特征定位 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 自然带特征 动物特征 土壤特征 河湖特征 地貌特征 人文特征等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或特殊性 这些特征是区域判断的重要线索 如根据降水和气温情况大致可以判断是低纬还是高纬 是内陆还是沿海 是大陆东岸还是大陆西岸 54 2 空间定位中的五种辅助定位方法 1 依据海陆位置定位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海陆位置 有些位于大陆东部 有些位于大陆西部 有些深居大陆内部 有些被海洋所包围 如岛屿 利用这一特性可确定地理事物的大致位置 2 依据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来定位 很多地理事物都有自己的分布特征及规律 如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 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 河流径流量的分布规律 地貌特征的分布规律 农作物的分布规律 人口的分布特征等等 掌握了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 再依据试题中的材料 如气候类型数据图 地貌示意图 河流径流量图 人口结构图 地球日照图及文字说明等 就不难分析出地理事物所在的空间位置 55 3 利用地理原理来定位 有些地理事物的形成 分布是受地理原理支配的 理解 掌握并灵活运用地理原理 就可以间接推导出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 如根据某个地区为地中海气候 就可推测该地位于南北纬30 40 的大陆西岸 4 利用题目中文字提示信息辅助定位 有些题目在题干中或问题中提示了区域的大致范围或自然 人文特征 对缩小定位范围和提高定位速度很有帮助 有的提示信息甚至决定定位的成败 5 综合定位法 给某一区域定位 有时采用一种方法是不够的 解题时往往需要多种方法 协同作战 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56 四 人文发展 一 人口1 人口增长模式及特征 57 58 2 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使两类国家面临着不同的人口问题 59 3 人口迁移的因素和影响 60 61 二 城市1 城市主要功能分区对比 62 63 2 城市功能分区的经济因素 1 地理位置 距市中心的远近 与市中心的距离不同 土地租金不同 经济活动各不相同 64 65 2 交通状况 交通通达性越好 土地价格或地租越高 通达性越差 土地价格或地租越低 66 3 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67 4 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的区别 68 三 农业1 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农业与地理环境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相互联系的各因素就是农业的区位因素 它包括自然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和科技因素 不同的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不同的 农业的区位选择 实质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69 70 71 72 73 74 2 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的比较 75 76 77 78 四 工业1 主要区位因素 79 80 2 环境对工业区位的影响人类在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以后 环境标准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工业区位因素 不同工业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不同 污染类型也不同 其区位选择的要求也不同 如下表所示 81 82 五 区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一 我国重要的两条分界线1 秦岭 淮河一线 黄土高原的南界 1月0 等温线 亚热带与暖温带界线 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界线 河流有无结冰期的界线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的界线 水田与旱地的界线 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界线 2 大兴安岭 地势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界线 外流区和内流区的界线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 牧区与农耕区的界线 内蒙古高原与东北平原的界线 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 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 83 二 中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84 85 86 三 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1 部门 劳动 资源密集型产业 2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劳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