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儒学 测试题.doc_第1页
汉代儒学 测试题.doc_第2页
汉代儒学 测试题.doc_第3页
汉代儒学 测试题.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代儒学 测试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25.0分)1.汉文帝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汉文帝在此强调的是 A.无为而治B.轻徭薄赋C.崇尚节俭D.民贵君轻 2.先秦有“百家争鸣”,秦始皇曾“焚书坑儒”,汉代前期几位颇有作为的皇帝多信奉道家的无为而治,汉武帝之后偏偏是儒家学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力量,其主要原因是 A.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佳代表B.儒家文化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文化 C.封建统治者的支持D.中国儒家文化在本质上反映了中国农耕文明的要求 3.史记儒林列传记载,汉初窦太后好读老子书,辕固说:“此是家人言耳。”窦太后说,这怎么能比得上你们管制犯人似的儒家诗书呢!随后惩罚辕固“入圈刺豕(猪)”。汉景帝派人往猪圈里递进一把刀让辕固得以杀猪自存。“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这反映了汉景帝时期( ) A.采用儒家思想治国B.放弃休养生息政策C.维持无为而治思想 D.存在无为、有为之争 4.西汉武帝之前,帝王纪元并无年号,只有年数。武帝时有大臣提出,年号应以具有祥瑞意义的称号命名,不应只有数字,武帝接受了该大臣的建议,相继采用了“建元”“元朔”“元狩”等年号。汉武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宣扬开拓疆土的功业B.强化儒学的独尊地位C.重塑皇权的至尊地位 D.期盼国家的国泰民安 5.某书以“崩溃与重建”为题,阐述中国古代思想学术发展变化,结合下面书影分析,这里的“崩溃”是指( ) A.孔孟儒学B.汉代经学C.程朱理学D.陆王心学 6.周代以“天圆地方”的传统认知为基础,在理论上将天下看成九块,寓意王在中央,八方来效。这种观念推动了() A.专制主义的发展趋向B.大一统观念的形成C.宗法等级观念的形成D.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7.“雾霾”,雾和霾的组合词,常见于城市。明清时期,北京曾有多次雾霾的记载,明清皇帝极为恐惧,为消除雾霾,曾令文武群臣致斋三日,并禁天下屠宰,以期感动上苍,赐下甘霖,这种行为所反映的思想成熟于 A.春秋B.西汉C.北宋D.明朝 8.西汉董仲舒说:“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董仲舒这一主张的历史作用是 A.实现了对君主执政行为一定的约束B.确定了儒学独尊的历史地位 C.强化了儒家伦理对社会的控制D.建立起“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9.“雾霾”,雾和霾的组合词,常见于城市。在中国明清时期,北京曾有多次雾霾的记载,明清皇帝极为恐惧,为消除雾霾,曾令文武群臣致斋三日,并禁天下屠宰,以期感动上苍,赐下甘霖,这种行为所反映的思想最早渊源于( ) A.先秦儒学B.佛教传入C.宋明理学D.汉代儒学 10. 董钟舒新儒学的内容包括:(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天人感应”与“君权神授” “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三纲五常”A.B.C.D. 11.鲍宣上书汉哀帝:“天下,乃皇天之天下也。陛下上为皇天子,下为黎庶父母,今贫民菜食不厌,衣又穿空,父子、夫妇不能相保,诚可为酸鼻。陛下不救,将安所归命乎!”材料反映的思想主张主要是 A.君权神授B.三纲五常C.天人感应D.大一统 12.秦代焚书禁学和汉代独尊儒术采用的手段大相径庭,秦代重在“禁”,汉代重在“尊”,但两者反映的本质问题是相同的,即( ) A.文化氛围由生动活泼转为死气沉沉B.文化内容由综合宽容转向专制 C.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D.为不同思想留下适度发展的空间 13.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其主要目的是 A.倡导儒学,推行教化B.宣扬君权神授思想C.利用天人感应服务皇权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4.西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而优则仕”的理想逐渐实现,然而随之出现的儒生与文吏的对立又使这一理想遭遇波折。为此,汉武帝可能采取的措施是 A.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儒吏分工,各司其职D.崇儒尚法,儒表法里 15.有学者指出:“政治上结束战国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对“文化上结束战国”理解正确的是 A.以法为教 焚书坑儒 B.崇尚黄老 无为而治 C.独尊儒术 定于一统 D.批判继承 焕发生机 16.“改变了先秦儒家凄凄惶惶奔走各国兜售伦理政治的窘迫,变而为皇室一种利用伦理政治理论透入政治实践的氛围中,使其有机会以自己的论说影响政治操作。”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封建王朝的更替B.儒学内部的改造C.社会环境的变化D.阶级矛盾很尖锐 17.李英华、武玉鹏在董学特性新论中指出:“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在这里,作者引用周桂钿先生的说法,最有可能想得出的结论是( ) A.应该肯定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B.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 C.汉武帝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D.要辩证地分析董仲舒和汉武帝在历史上的作用 18.董仲舒上书:“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被汉武帝采纳。汉武帝采纳这一建议的根本目的是 A.彻底抛弃法家思想B.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C.向西域传播儒家思想D.使儒生成为官僚队伍的主体 19. 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而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这四根“支柱”对于中央集权的作用不包括( A.郡县制度: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B.尊儒制度:使儒家思想上升为官方哲学 C.科举制度: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D.国有专营制度:有效控制国家重要资源,保证中央财政收入 20.对关羽的崇拜,官方信仰和民间信仰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起初关羽只是在佛教中被济度成神,宋徽宗时封关羽 为忠惠公、武安王,明清时关羽被加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这表明 A.信仰具有社会教化功能 B.儒道佛在民间传播逐渐合流C.市民阶层神话了英雄形象 D.信仰是加强专制统治的工具 21.秦代始创传国玉玺。东汉学者蔡邕说:“玺者,印也。印者,信也。”东晋皇帝南渡时,几代皇帝没有传国玉玺,被嘲讽为“白板天子”。这反映出 A.秦代传国玉玺的价值贵重B.儒家的正统观念影响深远C.宗法观念强调嫡长子继承D.君权神授的观念深入人心 22.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议,后来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这一变化表明 A.独尊儒术已成定势B.仁政思想等同法律C.文官阶层主导立法D.独尊儒术已成定势 23.汉代太学的建立,以公元前124年汉武帝置博士弟子员为标志,从数十人增加到汉成帝时的3千人,东汉太学生最多时达3万人。太学教育的发展( ) A.宣扬了黄老“无为”学说B.有利于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C.提高了官员执政能力D.缓和了西汉以来的阶级矛盾 24.命名习惯很大重读上体现着社会的价值观念。从出土材料中可以发现,西汉中后期“忠”、“孝”、“仁”、“贤”、“圣”、“信”、“德”等字广泛地成为民间的命名资源。这种情况表明( )A.儒家思想已经成为官方的正统思想B.民间以儒家思想作为命名的唯一参考 C.儒家思想日益深入人心D.儒家思想束缚人们的思想 25.某学者在点评君主们执政心法时说到“摆起面孔说教,满口仁义道德:放开手脚行事,一派杂霸之术”。君主“得其心法”始于 A.东周B.西汉C.北魏D.南宋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26.(12分)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如何确立儒家的身份?学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