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在中央:小学品德课堂的视角重构.doc_第1页
儿童在中央:小学品德课堂的视角重构.doc_第2页
儿童在中央:小学品德课堂的视角重构.doc_第3页
儿童在中央:小学品德课堂的视角重构.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儿童在中央:小学品德课堂的视角重构字数:2753来源:江苏教育研究 2013年34期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当页正文摘要:“儿童在中央”即教育的儿童立场,传递出基本的教育态度,从品德学科课程理念的视角重构课程中心到儿童中心的转变,教师角色的视角重构“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转变,学生立场的视角重构“被学”到“让学”的转变三个层面诠释了教育需要从儿童出发,教育是为了儿童,教育必须依靠儿童的内涵。教育者应坚定“儿童在中央”的立场,从儿童出发,一切为了儿童的发展,让儿童绽放鲜活的课堂生命力。 关键词:“儿童在中央”;小学品德课堂;视角重构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12-0062-04 “钟山壮,长江长,我们的学校在中央”一首经典校歌在我校传唱了近百年,歌词闪烁着教育之光,蕴含着无穷能量,折射出百年附小的核心文化与精神世界。现代汉语对于“中央”的定义为“中心的地方”,“我们的学校在中央”所传递的正是这种“身在中心”的教育力量。百年校歌引发了我们对当今教育及课堂现状的思考,当下的教育改革背景下该坚持和追求谁在中央的教育立场? 一、 课程理念的视角重构“课程中心”到“儿童中心”的必然转身 杜威早在1902年就提出了儿童中心论,“现在,我们教育中引起的改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这是一场革命儿童变成了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都要围绕着他们转动,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着他们而组织”1。这是对传统课堂的有力抨击,鲜明地指向“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立场。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具有更为鲜明的儿童观,品德课程的要义明确指向儿童,突出儿童中心,课程的实施必须植根儿童的生活,基于儿童的需要,关注儿童的体验,珍视儿童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 从儿童出发的课堂是基于儿童学习需要的课堂,学生已经学会了哪些内容、对哪些学习内容感到困难、尤其需要关注哪些地方、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等都是教者需要提前关注的。学生的内在需要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追求真理的重要动因,因此,了解儿童的真正需要至关重要,教育应从儿童的需要出发。 例如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我会打电话看电视一课“学会怎样看电视”环节,笔者原先备课的意图是:首先教师向学生提问每天在家看多长时间的电视,然后请学生做出回答,接着请学生讨论看电视时间过长有哪些危害,最后对学生进行教育,让他们明白看电视要注意哪些方面。 谁知,课堂上却出现了笔者没有预设到的状况: 生1:我爸爸妈妈不允许我看电视,所以我从来不看电视。 生2:我也从来不看电视,我每天晚上做完作业还要读课外书呢! 生3:我也是,我只有周末才看电视。 因为没有预设到儿童的实际生活状况,教师备课时只关注了教材,而忽略了考虑儿童的生活,导致课堂上预设好的教学环节没有得以实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如是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2只有基于儿童需要的教学方案设计才能真正触及他们的生活世界,叩击他们的自然天性,走进他们的心灵。以上案例中由于没有对学生的学情和需要进行了解和研究,导致教学目标制定偏移,课程资源浪费。教师与其想要通过教学教会孩子控制看电视的时间,不如换一种角度,从儿童的真正内需出发,以儿童感兴趣的话题为突破口,走近儿童的心灵,触碰儿童的生活。儿童爱看电视节目,尤其是各类动漫、少儿节目,这是他们内在的需要,越是迎合儿童的需要,越能激发儿童学习的愿望,课堂就变得真实而美好;越是违背儿童的需要,就离他们的生活越加遥远,这样的课程实施就失去了预设的意义。 以上教学环节,教师如果真正从儿童的需要出发,关注他们的生活,尊重他们的兴趣,珍视他们的体验,儿童才会对学习内容有深厚的兴趣,从而主动参与。如,教师可提前发放学习活动单(如下),课前搜集相关资料,课中在小组内分享。 课程理念的视角重构是一根指挥棒,引发我们对课堂教学观的哲思,“课程中心”到“儿童中心”的转变突出“儿童为主体”,突出“以学定教”,突出“关注儿童的需要”。“儿童在中央”的教育立场中,“教育从儿童出发”是起点,儿童的学习需要、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是主动学习的前提。“以学定教”是核心,“学”就是指学生的学情、学生的需要,学情调查是一切研究的起点,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状况,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教师的“教”必须在研究学生的“学”基础之上方能展开,否则,教师的“教”只会成为一张空头支票。儿童只有发自内心地需要了,才会主动积极去探究。基于儿童的需要是真正的尊重儿童。 二、 教师角色的视角重构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当然选择 “儿童在中央”的教育立场下,“教育为了儿童”是目的,教育一切都是为了儿童的发展。鱼是脊椎动物的一种,是一种静态的生物,而渔是捕鱼,是一种动态的过程。仅仅授之以“鱼”,只能满足学生一时的需求,而想要发展学生的能力和素养,则需要学生具备“渔”的本领,“渔”是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所习得的方法、形成的技能、建构的情感与价值观。这就要求教者必须转变观念。教育为了儿童就必须尊重儿童,依靠儿童,发展儿童。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针对教师的角色意识明确提出:“正确认识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传统的品德课上更多的是讲授与灌输,而“儿童在中央”的教育立场下教者应关注课堂教学中角色的转变和调适,教师是否能够创设情境,给学生主动建构的时空,教师是否能退避一旁,给学生“捕鱼”的机会,这些都至关重要。 例如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请到我的家乡来一课,笔者尝试让课堂呈现完全开放的状态,由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资料的搜集与准备,并在小组内进行分享与交流。当活动导入之后,笔者问学生:“把客人请来了,你最想向客人介绍南京的什么呢?”同学们非常热情,纷纷表述想要向客人介绍南京的景点、特产、交通等等,但因时间有限,不可能让学生一一表述,接下来笔者提供了“游在南京”、“吃在南京”、“南京特产”三个版块,请学生将课前搜集的资料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分享、展示,并设计一份旅游线路图。全班汇报环节中各小组依次上台汇报。“游在南京”的版块介绍中,有学生带来了专门从旅行社找来的“南京一日游行程安排”;“吃在南京”的版块介绍中,学生将南京菜通过图片展示介绍;“南京特产”版块中,学生带来了云锦、雨花石等。展示的形式丰富多彩,PPT、实物等精彩纷呈。该案例呈现不仅教给学生家乡南京有哪些好玩的、好吃的和有哪些巨大的变化,更给了学生自主参与、合作分享、展示交流的平台和机遇,孩子通过多样的方式参与到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去,自主搜集材料、小组合作分享、讨论最佳方案、设计最佳路线等,形成学习的能力与方法。教师始终能够认清自己的角色,摆好自己的位置,正确认识自己在课堂中不应扮演知识传送带的角色,而应扮演儿童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教师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不是“教”教科书的人,而是努力为儿童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的支持者,与儿童共同进行活动的合作者,陪伴儿童向课程进发的指导者。教师着力通过指导学生主体参与,让学生在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享展示等环节,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获得情感与态度的体验,形成学习的能力与方法。 陶行知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3授之以“鱼”可以让学生记住一节课的知识,而授之以“渔”方能使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立场中,教师角色发生了质的转变,颠覆了传统师者的角色定义,赋予教师角色全新的内涵。 三、学生立场的视角重构从“被学”到“让学”的应然质变 “儿童在中央”的教育立场中,学生由“被学”向“让学”的主动选择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让学”概念由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他说,“教所要求的是:让学”4。通过对“让学”字面意义的解读,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让”是谦让、不争的意思,“让学”即教师充分尊重学生,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让给学生,将学习的时间、空间、机遇尽最大可能让给学生。 “以学定教”是让学课堂的航标灯,要求课堂上一切以学习为中心,教师的教学行为均以关注“学”为依据。“先学后教”是“让学”理念下的一种学习模式,学生先学,经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享展示”的过程,最终提出学习过程中所不能解决的疑问,由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状况进行针对性的点拨和指导。教师需要关注“让学”过程中儿童是否能够主动参与学习、自主探究问题、能否学会合作、是否学会质疑并进行问题的解决。儿童由“被学”向“让学”的选择是“儿童在中央”教育立场下的应然质变,“学”成为课堂中的关键和核心,学生由“要我学”积极转变为“我要学”。“我学会了”是“被学”课堂的教学目标,而“我会学了”才是“让学”课堂的最终目标。 笔者主持了“小学小班环境下基于学法指导的学案研究”省级课题,在品德学科中也进行了行动研究。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设计的目标就在于利用学习方案,引领学生自主探究、提出质疑、合作展示、分享交流,经历学习的过程,获得学习的方法,形成学习的能力。根据小学品德课程的特点,笔者将学案设计衍生出“一案三单”的形式,“一案”即学案,“三单”即“前置活动单”、“课堂导学单”和“课后活动单”,教者可根据不同的情况自主选择“一案”和“三单”,选择的方式可以不同,但选择的目的归根究底只有一个,即如何利用学案和三单促进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例如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绿色小卫士课堂学习中,教师先提前三天带领孩子共同做一个垃圾分解的小实验,将苹果核、剩菜叶、塑料袋、电池、玻璃等埋入花盆中的土壤内。三天后的课堂上,老师先带领学生共同揭开实验的谜底,让大家仔细观察哪些废弃物分解了,哪些还没有分解,接着发放课堂导学单(如下表),由四人小组长带领组员共同研究并填写,并向全班同学推荐有哪些环保小妙招。学生经历了小实验的过程,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有充分的见解表达,这样的课堂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被学”向“让学”的转变体现了真正以学生为主体,以体验学习的过程为途径。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小学面临着许多重要任务,而其中占据首位的任务就是:要教会儿童学习”5。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体是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学案引领下的品德学科的课堂观察侧重点不再是只观察教师的教案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手段、教学效果,而是将视角转向教师对学生参与学习的关注,要关注学习的过程是否由静态向动态转变,学习的状态是否由被动向主动转变,学习的路径是否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学习的方式是否由单一向多元转变。 综上,“儿童在中央”鲜明地表明了“儿童立场”,成尚荣先生在儿童立场:教育从这儿出发一文中提出,“儿童的发展是现代教育核心价值的定位,儿童立场应是现代教育的立场”6。“儿童在中央”是基本的教育态度,坚定的教育立场,深刻的教育命题。“儿童在中央”诠释了教育从儿童出发、教育是为了儿童、教育必须依靠儿童的内涵,同时是对课程理念、教师角色以及学生立场视角转变的诠释。教育者应坚定“儿童在中央”的立场,从儿童出发,一切为了儿童的发展,让儿童绽放鲜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