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绘画透视学概述第一章 绘画透视学概述教学目标:了解东西方透视发展;掌握透视作图的常用术语,并了解透视图的分类。教学重点:掌握东西方透视特点;熟记透视作图的常用术语。教学难点:透视基本原理构成;视向与透视图分类。 第一节 西方透视发展简述一、什么是绘画透视学东西方人有着不同的绘画空间观念,无所谓好坏、优劣之分,只是西方人的表现方法更接近视觉科学,而东方人的空间观念更接近艺术科学。凡是好的东西,人类都可以相互学习和借鉴。这里我们所谈的“透视”它是一种绘画术语。是根据物理学、光学、数学原理,特别是投影几何的原理运用到绘画中来的专业技法理论。研究透视变化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画法,以及如何应用在绘画写生和创作的方法就叫做绘画透视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观察景物时,由于我们站立的高低,注视的方向,距离的远近等等因素;景物的形象常常与原来的实际状态有了不同的变化。这是由于距离不同、方位不同在视觉中引起的不同反映,这种现象就是透视。如下图,同样高的房屋变得愈远愈低,同样宽的道路变得愈远愈窄,正方形成了梯形或菱形,这种现象称为透视现象。二、怎样理解透视学在绘画中的应用透视有三种:1.色彩透视;2.消逝透视;3.线透视。 这是达芬奇总结的其中最常用到的是线透视,透视学在绘画中占很大的比重,它的基本原理是在画者和被画物体之间假想一面玻璃,固定住眼睛的位置(用一只眼睛看),连接物体的关键点与眼睛形成视线,再相交与假想的玻璃。在玻璃上呈现的各个点的位置就是你要画的三维物体在二维平面上的点的位置,这是西方古典绘画透视学的应用方法。三、透视学发展简史透视学是欧洲人贡献给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它有数学家的精益求精,画家的苦思冥想,建筑师的呕心沥血,雕塑家的添砖加瓦。从数学的角度看,它是几何学的一个独特分支;从艺术的观点看,它是一门艺术科学;从医学角度看,它是人眼视觉真实空间维数的重建。它经历了漫长岁月的孕育和多少代先驱的共同努力,才终于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科学体系。绘画透视图是在二维的平面上进行的,如何在二维的平面上反映出三维的空间,早在法国拉斯科洞穴的壁画 ( 图1-1 ) 上就可以看出。在原始绘画时期,人们的这种要求是通过富有特征的头腿轮廓重叠、近大远小、以及色彩的浓淡层次变化等方面的技法,塑造出了三维的立体空间。这说明了当时的人们,在尝试根据视知觉经验表现自己的审美要求。图1-1 法国拉斯科洞穴的壁画 图1-2 意大利庞贝城芬尼阿斯赛尼斯妥别墅卧室壁画公元前五至四世纪,在古希腊,“戏剧”被作为许多城邦的宗教礼仪重要节目之一,极度繁荣。(为将舞台与后面的什物、景物分开,特在舞台后面吊装了幕布,这样也分出了前台与后台。但大块的幕布似乎与剧情无关,于是剧组人员需要在幕布上画些有关的环境,以增强气氛,吸引观众,自然他们想到画家,画家们深入观察,发现图像的大小与距离的远近有关,即存在着近大远小的视觉规律。于是利用这一规律作画,加上一些浓淡虚实的变化,使观众产生前后凹凸的感觉,得到了一种虚幻的三度空间。)目前公认的第一幅透视画就是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的画家阿戈塔尔库斯根据这一规律,为爱梭路斯的悲剧绘制的布景画。这一透视创作鼓舞了哲学家阿纳克沙哥罗斯,他对此作了数学的论述:“在图中,线条应该依照自然的比例,使其相当于从眼睛、即固定视点引向物体上各点的光线穿过中间的假想平面所描绘的图像”。这是对透视画的本质所做的第一个精辟的论述。欧几里德几何学体系的形成,为透视的科学化发展提供了数学依据。公元前至世纪、日益强盛的罗马帝国统治了希腊,文化古国的文化和艺术家滋养了罗马文化。他们掠夺了大量的希腊艺术品,还带来了成批的希腊艺术家,加上其繁荣的经济作后盾,这都为罗马帝国的艺术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十八世纪以来,对意大利古城庞贝城的考古发掘,使人们看到了公元前五十年的罗马绘画,这还得感谢突如其来的火山爆发,火山灰将整座城市掩埋。城中住宅内大量的墙面壁画得以保存,从芬尼阿斯赛尼斯妥别墅卧室的墙面壁画(图1-2)中可以看出,古罗马人对空间场景的描绘是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人对三度空间的认识,了解了一些透视的道理,但仍然末形成系统的作图法。公元前年,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完成了他的建筑十书,其中记录了一些透视原理,对后来透视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至中世纪早期,幻觉主义的成就被抛弃了,由于基督教艺术功能之需要,对绘画程式的要求则被提到很高的地位。画面富于装饰性、神秘感,不求真实形象,更多地依赖于古典艺术的程序。使艺术走向程式化与象征性,例下图1-3,到中世纪末期,艺术家们也采取焦点透视和缩短法的知识构筑一些三维空间,对前景到背景掌握较好,但对中景物体安排以及深度尺寸一直把握不住,严格地说,中世纪对推动科学透视形成的贡献并不大。起源与继承.线透视发端于希腊(世纪,相当于我国的元代至清朝).线透视发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反对封建,提倡科学文化方面起过作用孕育了近代西欧资产阶级文化,随着建筑学的发达,舞台戏剧的盛行,透视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世纪,中世纪艺术家以希腊关于灭点透视法和缩短法的知识为基础。开始用从前景到背景前后一致的深远法努力构成写实注意的绘画空间。.乔托迪邦多纳(1267年-1337年)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雕刻家,画家和建筑师,被认定为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开创者,被誉为“欧洲绘画之父”年的壁画,右图逃亡埃及中反中世纪旧艺术的公式象征手法,运用了初步的写实激发和透视方法,构图层次分明。 (乔托性格开朗、活泼、机智、幽默。他出生在佛罗伦萨附近韦斯皮亚诺的农村,父亲是贫苦的农民。乔托从小上山放羊,后来在画坊当过学徒和帮工。他是画家契马布埃的学生。少年时代的乔托非常喜欢画画。他一边牧羊,一边用石头或小木棍在地上画些自然景物或由放牧的那些小山羊。).马萨乔直接继承乔托的传统,以科学的探究精神,严谨的解剖学、透视学知识运用于绘画。他以“愈接近自然便愈完善”为艺术表现准则。.乌切洛继马萨乔之后的佛罗伦萨艺术大师,圣罗马诺之战是他运用科学的透视法和解剖学所作的尝试。.达芬奇把解剖、透视、明暗和构图等零碎知识,整理成为系统的理论,阐述了绘画中形体透视和空间透视的规律,对后世欧洲绘画的发展很大。它的名作最后的晚餐。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拉斐尔雅典学派 因此,在美术中透视的出现的时期是在文艺复兴时期,由达芬奇发现并对其进行研究,发展之后就传承下来了。第二节 中国传统透视学发展简述一、中国传统透视观念的特征中国画的透视学应用: (1)多视点 中国画善于表现丰富的情节,西方绘画注重单视点(类似于摄影)。中国画讲求的丰富情节用单视点是不能完成的。因此,中国画用(类似于把摄象的多镜头分割再重新组合)多视点来表现。如:清明上河图 (2)高视点采用微俯的视角表现,“远山即高”高山往往是画在远处的,其间再用云雾缭绕加以衔接,表现一种人比山高的心情,中国画是不采用近距离仰视来表现高山的。 (3)远视距 中国画讲求“仗山尺树,寸马豆人”要求画中物体符合事物的正常比例。因此,画者必须采用远视距来表现。中国传统绘画浸淫着儒、道、禅三大哲学思想,成为传统人文思想的载体。“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与万物”(庄子天下),这种“无为”的至高境界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绘画的空间观念,往往在描绘万物中体现“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艺术追求,进入“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庄子养生主)的审美境界。中国人认为,人与物象(自然)之间不是分离与对立的,而是消解与融合的,不能有奴役自然的态度。这种强调“主观体悟”和追求“物我两忘”境界的取向,使得中国画家对云山烟景、无极太空、浑茫大气进行登高远眺,俯仰观察,摆脱了自然物象表面的局限,努力深入到自然的本体之中,表现生命的真谛。由此,确立了中国特有的透视法则:主张采用数层视点而不是单一的视点,构成绘画中虚灵的空间透视模式,表现宇宙的生气和节奏,万物的精神与意蕴,而不仅仅是自然的真实存在。二、中国传统透视学发展简史早在公元前的战国时期,荀况在荀子解蔽中就表述了:“从山上望牛者若羊,而求羊者不下牵也,远蔽其大也,从山下望木者,千仞之木若箸;而求箸者不上拆也,高蔽其长也。”这一反应“近大远小”关系的概念是史上最早的记载。公元前三四百年的墨经中也记载了“针孔”成像的原理。公元5世纪,南北朝时宋宗炳在他的著作画山水序中说:“且乎昆仑之大,瞳子之小,追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诚由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今张绢素以远映,则昆阆之形,可围于方寸内。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概括论述了山水画的表现方法和透视原理的运用。晋朝的顾恺之在画云台山记中提到:“山有面则背方有影下有迥,物影皆倒。”这是对阴影和水中倒影透视规律的认识。顾恺之 洛神赋图11世纪,北宋的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阐述:“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山近看如此,远数里看又如此,远十里看又如此,每远每异,所谓山形步步移也。山正面如此,侧面又如此,背面又如此,每看每异,所谓山形面面看也。”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海。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飘飘渺渺”。“三远法”是中国绘画透视理论的表述,据此方法,人的视点不是固定于一点之上摄取确定的景物,而是随着心理的需要游动着,忽略、舍弃那些细枝末节的物象,将原先固定于一点所无法收取于眼底,但又在主体感觉经验中存在着和相互联系着的景象摄取下来,经营为一幅由综合印象形成的和谐、完整的艺术品。北宋的沈括也有关于绘画透视的一番妙言:“画家李成画山上亭馆及楼塔之类,皆仰画飞檐,其说以为自下望上,如入平地望屋檐间,见其棱角,此论非也。大都山水之法,盖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耳。若同真山之法,以下望上,只合重见一重山,岂可重重悉见?兼不应见其溪谷间事。又如屋舍,亦不应见其中庭及后巷中事。若人在东立,则山西便合是远景;人在西立,则山东却合是远景。似此如何成高?李君盖不知以大观小之法,其间折高折远,自有妙理,岂在掀屋角也!”沈括“以大观小”(鸟瞰)和“如人观假山”(游动观)的透视理论是一种整体把握的宏观透视,要求观者以俯仰自若的心灵使眼睛流盼不拘地看待客观物象,将真山视为假山,将全景统摄于胸。这种散点透视方法形成鲜明的对照。14世纪元代的黄公望,15世纪明代的沈周、唐志契,17世纪清代的重光等中国画家都著书论及透视方面的问题。但总体看来,把透视作为一门学科,他们都未能详细的阐述,且缺乏严谨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归纳,只是形成了一些绘画模式和法则。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 黄公望 沈周第三节 透视学常用名词术语及原理在学习透视原理和图法之前,应对透视作图框架及常用术语有一基本了解。一、基本术语:现结合右图介绍一些透视的常用术语。 、景物描绘的对象。、画面(PP):透视学中为了把一切立体的形象都容纳在一个平面上,在人眼注视方向假设有一块大无边际的透视板,这个假想的透明平面叫做画面。(picture plane)、基面(GP):放置物体(观察对象)的水平面。基面是透视学中假设的作为基准的水平面。在透视学中基面永远处于水平状态。(Ground Plane)、基线(GL):画面与基面的交线叫基线。(Ground Line)、视点(s):画者观察物象时眼睛所在是位置叫视点。 (Eye point)、站点():从视点作铅垂线与基面的交点。 (Standing point)7、心点(0):就是画者眼睛正对著视平线上的一点。8、视高(h) 视点到基面的垂直距离叫视高。也就是视点至站点的距离。(visual high)9、视线从物体上反射到肉眼里的光线叫做视线。(Line oe sight)10、视中线就是视点与心点相连,与视平线成直角的线。(Line oe visual center)11、视平线(HL):过视点所作的水平面与画面P的交线。视平线与基线平行。(Horizoutal line)12、视锥眼睛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13、视角两条边缘视线间的夹角。(Visual Angle)14、正常视域人的总视域虽然很大,一般视角为度范围内,但清晰且透明图形正常的视域,仅在视角为度范围内,称为正常视域。15、距点(D):距点在视平线上主点左右两边,两者离主点的距离与画面者至心点的距离相等,凡与画面成45度角的直线,一定消失于距点。(Distance Point)16、透视图将看到的或设想的物体、人物等,依照透视规律在某和媒介物上表现出来,所得到的图叫透视图。17、基透视空间物体在基面上的正投影的透视。18、画面线(PL)画面与地面脱离后留在地面上的线。(Picture Line)19、视距(L)视点到画面的距离。二、余点:天点、地点、灭点(消失点)、灭线、距点1、余点(V):在视平线上心点两旁与画面形成任意角度(除度及度)的水平线段的消失点,它也是成角透视的消失点。(Complement Point)2、天点(T):是近低远高向上倾斜线段的消失点,在视平线上方的直立灭点上。(房子房盖的前面)(TopVanishiug)3、地点(U):是近高远低向下倾斜线段的消失点,在视平线下方的直立灭线上。(房子房盖的后面)(BottomVanishiug)4、灭点(消失点F):与画面不平行的线段即变线(线段之间相互平行),逐渐向远方伸展,愈远愈小愈靠近,最后消失在一个点(包括心点、距点、余点、天点、地点)。5、灭线又称消失线,画面中景物变线与消失点连接的线段称灭线。(图中虚线部分)7、真高线在透视图中能反映物体或空间真实高度的尺寸线。8、测点(M):以灭点为圆心,以灭点到视点的距离为半径所作的圆与视平线的交点。又称量点,就是求透视深度。(Measuring Point)9、原线与画面平行的线。在透视图中保持原方向,无消失。10、变线与画面不平行的线。在透视图中有消失。11、平面图物体在平面上形成的痕迹。标识为N(PLAN)12、迹点平面图引向基面的交点。标识为TP(TRACK POINT )13、影灭点正面自然光照射,阴影向后的消失点。标识为VS(VANISHING OF SHADOW)14、光灭点影灭点向下垂直于触影面的点。标识为VL(VANISHING OF LIGHT)15、顶点物体的顶端。标识为BP(BASE POINT)16、影迹点确定阴影长度的点。标识为SP(SHADOW POINT)三、透视基本原理1、透视的空间关系和透视图 在一定的距离内,固定视点和视向,以物体为目标,向一个投影面进行投影。这就是由视点、画面和景物三要素构成的透视图。如图。2、直线透视和灭点的形成;直线分原线和变线两类。原线:指在透视画面上保持原来形状的线段,但具有近大远小的透视变化;变线:指在透视画面上改变原来形状的线段,并且有近大远小的透视变化;(1)原线种类(三种):水平原线:平行于透视画面,也平行于水平面。(其透视没有消失点,形状保持。);垂直原线:平行于透视画面,垂直于水平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象棋知识培训通知课件
- 2025版全屋定制家居产品进出口合同
- 2025版冷链物流设备采购与安装服务合同范本
- 2025年户外家具定制及全国市场销售合同
- 2025版城市综合体物业运营管理服务合同书
- 2025版路灯照明设备定期检修维护服务合同
- 2025版商品房预售协议合同示范文本执行指南
- 2025便利店夜间营业安全保障承包协议
- 2025年度高科技企业知识产权转让合同范本
- 2025年房屋抵押贷款到期续贷合同范本
- 2025年四川省辅警招聘考试题库及答案
- 预防出生缺陷健康讲座
- 2025吐鲁番辅警考试真题
- 船舶建造全流程解析
- 幼儿园膳食儿童过敏防护会议记录范文
- 2025至2030中国航空客运销售代理行业市场运行发展分析及前景趋势与投资报告
- 肾功能衰竭患者的麻醉管理要点
- 不等齿宽永磁同步电动机电磁力波特性与振动抑制策略研究
- 首诊负责制试题及答案
- 2024浙江遂昌农商银行新员工招聘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剖析附带答案详解
- 学校篮球共建协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