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学习体验案例.doc_第1页
《陋室铭》学习体验案例.doc_第2页
《陋室铭》学习体验案例.doc_第3页
《陋室铭》学习体验案例.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陋室铭学习体验案例 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咏物抒情之作。作者借歌咏居室环境之雅,抒发其安贫乐道、志存高远之情。课文以“惟我德馨”统领全篇,突出一个“雅”字,由室外环境之雅写到室内主客交往之雅,再写到室主人情趣之雅,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官场卑污和世俗尘嚣的鄙弃,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需要指出的是:作者虽然安贫乐道,却并不消极避世;虽然身居陋室,却仍志存高远。文章结尾处,作者以诸葛亮、扬雄自况,恰恰表现了积极入世、要有所作为的远大志向。作者这种高洁的操守、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值得肯定的。 从写作上看,本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句式工整、音韵和谐,尤其是大量的对偶句式,读来朗朗上口,韵味十足。这也是本文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原因之一。其次,本文以山水起兴,由物及人再及人之情趣,层层递进,结尾以孔子语收束,发人深省。再者,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除对偶外,还有比拟、借代、反问,等等,使文章语言简练而意蕴丰厚。 关于“何陋之有”一句,“何之有”是古汉语中的一种常见句式,意思是“有什么呢”,表示反问,现在有时也还用,如:“何罪之有”。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背诵全文。 2、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了解对偶句式的特点及作用。 3、正确认识并评价作者的操守和人生态度。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背诵全文。 2、本文的写作特点,对偶句式的特点及作用。教学难点 对作者的操守和人生态度的评价。设计思路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新的课程,新的理念,促使我们语文教学必须以新的姿态、新的面貌来迎接新的挑战。在新课程的背景之下,为了培养学生阅读的感受力、理解力、欣赏力、评价力和创造性,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 1、本文结构严谨、句式整齐,极适合诵读。教学中应加强诵读训练,力求当堂背诵。 2、疏通文意,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自己通过讨论,借助注释解决。 3、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和形式美几个方面感受、领悟、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对作者的操守和人生态度的评价,见仁见智。组织学生讨论,不必强求一致的结论,应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 二、教学过程 片段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刘禹锡三次搬家怒写陋室铭。现在的陋室已成为名胜古迹,还应感谢这篇文章,那么,这篇文章到底是怎样的文章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它。 (反思:在学生对刘禹锡和他的陋室铭不很熟悉的情况下,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所有,应鼓励并培养学生课前主动预习的好习惯。) 片段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用多媒体出示两个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语调。 2、结合课文注解和工具书来疏通文意,圈出文中你不懂的词或句子。 (二)师配乐指名朗读全文后,请学生来点评。 生1:语速太快。 生2、但节奏还是比较明显。 3、再指名朗读并点评。 4、师范读后,强调重音和停顿并出示节奏已标出的课文幻灯片。 5、生体会后齐读。 (三)质疑字词 师:对本文的字、词、句还有意思不懂的吗? 生1:“丝竹”指的是音乐,音乐是动听的,可为什么说是“乱耳”? 师:这里的音乐是指达官贵人的歌舞声乐,而作者所要表达的不是不爱好音乐,而是不喜欢这歌舞声乐,表明他不喜欢官场那种灯红酒绿的生活。 生2:“何陋之有”的之有什么意思? 师:是倒装句的标志,“何陋之有”是一句倒装句。 师:还有其它不懂的问题吗?(没有人举人)那我来考考你们,“名、灵、斯、德馨、上、白丁”分别是什么意思?(生分别一一做了回答)。 (反思:本文结构严谨、句式整齐,极适合诵读。教学中应加强诵读训练,通过读来理解文意,但要注意语速、语气、语调、节奏,读准音,通文意。疏通文意,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自己通过讨论,借助注释解决。) 片段三、师生质疑,讨论分析 1、师:你觉得“陋室”“陋”还是“不陋”?(结合文中语句说说理由) 生齐答“不陋”。 师:为什么“不陋”? 生: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师:从哪些地方看出作者“德馨”? 生1:生活方面,刘禹锡能抚一架朴素的琴,高山流水,阳春白雪。 师:你觉得生活 生1:安适优雅。 生2:环镜方面,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师:用了什么句式?用得最好的字是什么? 生2:上、绿、入。 师:好在哪里? 生3:写活了。 师:我们用心读一下。(生齐读后问)环境怎么能说“德馨”呢?(联系背景) 生1:达官贵人住的都是富丽堂皇,作者与自然亲密接触。 生2:很普通的事物,可作者过得很开心、很快乐,可看出作者思想高尚。 师:景美衬人美,离骚中屈原以香草衬托自己的品质美。 生3:交往的都是知识渊博的人, 师: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文雅的朋友可以看出他的“德馨”。还有哪些地方看出“不陋”的? 生:从孔子云:“何陋之有”可看出。 师:作者引用这句话,你觉得作用是什么? 生:进一步说明不陋。 2、师:有没有说“陋室”陋的吗?这屋子实际是“陋”吗? 生:陋,但精神上是富裕的。 3、师:作者说它是“陋室”有何用意?(结合本文和作者生平思考) 生1:表明作者高洁情操、安贫乐道。 生2:不能看表面。 师:在困境中人要保持一种高洁的情操。 (反思: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和形式美几个方面感受、领悟、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老师按预设思路,引导学生分析,但不能生硬的将老师思想转接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 片段四:讨论探究 ,拓展延伸师:教师教学用书中认为本文是诗人消极情绪地反映,你们认为是不是?(结合本文和发下的资料)。 (反思:对作者的操守和人生态度的评价,见仁见智。组织学生讨论,不必强求一致的结论,应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 片段五:布置作业 1、仿写陋室铭 2、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反思:本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句式工整、音韵和谐,尤其是大量的对偶句式,读来朗朗上口,韵味十足。其次,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除对偶外,还有比拟、借代、反问,等等,使文章语言简练而意蕴丰厚。这些知识都应成为学生所学习的,在课后要及时巩固训练。但不能作为硬性要求,应引导学生积极完成。)教学反思 三、学习体验: 回顾这篇文章的教学。我觉得三种构想的实施是成功的。 一、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段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根据本文的特点,实行探究式阅读教学,为学生搭建一个真正开放的交流平台,变文本解读为文本赏读、语言探究,并跳出课文读课文,可以让语文课教学呈现新的生机。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读好文本。这是对话的基础。通读文本,并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样的阅读才是自由的阅读,有效的阅读。而我们平时的教学,学生自己读书的时间少,自己读出感受的更少。上课伊始,学生还未开口读书,学生未及进入作品之中体验,教师就已经把文言文的译义强加给了学生,而本节课,教师充分注意和发挥了朗读的作用,灵活地运用范读、指名读、齐读、快速读、激情诵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悟哲理,品味意蕴,培养朗读能力。 二、为学生创设主问题有层次地探究文本。这是对话的关键。这篇文言文怎样教学才能实现耗时少、效果好,我设计了三个有层次的主问题:1、你觉得“陋室”陋还是不陋?并说说理由。2、这“陋室”实际上是陋吗?3、作者说它是陋室有何用意? 三、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由于初二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同时为了适应新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