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团聚:只愿人生无别离.doc_第1页
黄州团聚:只愿人生无别离.doc_第2页
黄州团聚:只愿人生无别离.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黄州团聚:只愿人生无别离元丰二年(1079)十二月二十八日,苏轼在太皇太后等人的多般解救下,终于获释出狱,被编管在黄州,名义上团练副使,实际为流放罪人。苏轼得到自由后,马上依照原韵,自和前诗二首寄给弟弟,其中仍在关联着寄居南都的老妻:休官彭泽贫无酒,隐几维摩病有妻。十二月二十八日,蒙恩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复用前韵二首之二“彭泽”即是陶渊明,“维摩”指高僧维摩诘。陶渊明弃官归隐,用头巾自己酿酒,维摩诘是和尚,当然没有妻室,他便把诵经说法而得到的喜悦当成妻子所给的安慰。苏轼用这两个典故,表面上在说丢官投荒并不可怕,即便病了,便以诵经说法来补偿老妻不在身边的落魄,此中恰恰透露出,失去了老妻闰之的料理,他的生活将变得一塌胡涂。元丰三年(1080)二月一日,苏轼到达黄州,与儿子苏迈一道寄居于定惠寺。闰之带着全家,在苏辙的护送下,取道汴水东下,经淮河、运河再入长江,以期与丈夫在黄州相聚。此时苏辙自请以其官职,为兄贷罪,被贬到筠州(今江西高安)监管酒税。苏轼寓居于黄州定惠寺的一段日子,是其一生最为百无聊赖的时期。生性好动、喜欢友朋宴集的他,对消息十分闭塞的黄州生活极不习惯,他在给闰之弟弟王箴的信中慨叹道:黄州真在井底,杳不闻乡国消息!与王元直抛妻别子、远离乡国的苏轼,为了排遣孤独和郁闷,做出了许多看似荒唐,实则在发泄郁闷情绪之举。请看宋代笔记的记载:子瞻在黄州每旦起,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所与游者亦不尽择,各随其人高下,谈谐放荡,不复为畛畦,有不能谈者则强之说鬼,或辞无有则曰:姑妄言之。于是闻者无不绝倒,皆尽欢而后去。设一日无客则歉然若有疾。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上苏子瞻初谪黄州,布衣芒蹻,出入阡陌,多挟弹击江水,与客为乐。每数日必一泛舟江上,听其所往,乘兴或入旁郡界,经宿不返,为守者极病之。吕祖谦卧游录,见说郛卷七十四寂寞难耐之时,缠着路人说鬼,人家的鬼故事讲尽了,还让他“姑妄言之”,自小爱听遗闻趣事的苏轼,终于找到了打发时间的最佳方式。后来,他将这些故事编成志林和艾子杂说,在世说新语和聊斋志异之间搭起一道桥梁。六百年后的蒲松龄,摆茶于路途之上请人说鬼谈狐,就是沿袭苏轼的路数。当然,并非所有的过路人都愿为他说鬼,有的村夫莽汉,就对这位看上去不太正常的罪人推来搡去,苏轼自己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答李端叔书宋代对被编管之人的行动范围,有着十分严格的规定,未经批准,决不允许擅自出境,吕祖谦说他“乘兴或入旁郡界,经宿不返,为守者极病之”,完全是事实。苏轼到黄州不到一个月,就曾跟随友人私自到大江南岸的武昌(今湖北鄂州)游玩,自己还不无炫耀地说:数日前,率然与(杜)道源过江,游寒溪西山,奇胜殆过所闻!与陈季常元丰三年四五月间,终于传来佳音:弟弟子由船至九江,他将自己妻儿老小放在江船里候着,奉送嫂嫂来黄州与哥哥团聚。苏轼接到消息,便在好友帮助下,把江边水驿站临皋亭边上的回车院(就是后来官家招待所外边的停车场管理用房)重新整修,作为全家栖身之所。得知妻子和儿孙即将到来的消息,他的心态马上换了个样子。范镇的侄子范百嘉(也是苏过的未来岳父),此时来信劝子瞻设法返回蜀川,隐归乡里,还说他本人已在家乡置办了新的宅第,望他能照此办理。子瞻在回信中说:临皋亭下八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嵋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闻子丰新第园池,与此孰胜?所以不如君者,上无两税及助役钱尔!临皋闲题寄范百禄此时司马光已回到洛阳,集中精力编写资治通鉴,他也来信劝道:子瞻你看惯了苏、杭山水,密、徐楼台,黄州乃僻壤穷乡,没有多大意思,你就别再写什么东西了,言多必失。子瞻在回函里,又是毫无穷困偃蹇之态,反而充满诗意:寓居去江干无十步,风涛烟雨,晓夕百变,江南诸山在几席之上,此幸未始有也!与司马温公远在家乡的叔丈王庆源,对子瞻境遇十分关怀,他想请子瞻回到青神,与他在瑞草桥边一边嗑瓜子儿,一边谈诗。子瞻却说自己不想回去: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客至,多辞以“不在”,往来书疏如山,不复答也 此味甚佳,生来无此适(意)!与王庆源夫人和家小到来的消息,让苏轼的生活再度充满阳光,处处彰显诗意。五月底,子由的船只到了磁湖的巴河口(今黄石境内),距黄州尚有四十三里。苏轼再也按耐不住了,为了迎接自己的亲人,他带着苏迈再次违规出境,一家人见面后,悲喜交集。他这时写诗说:去年御史府,举动触四壁。幽幽百尺井,仰天无一席。隔墙闻歌呼,自恨计之失。留诗不忍写,苦泪渍纸笔。余生复何幸,乐事有今日?今年正月十四日与子由别于陈州五月子由复到齐安(黄州一带)以诗迎之痛定思痛,方知家人团聚,来之不易,天伦之乐,弥足珍贵。闰之到后不久,便是七夕,苏轼写下两首菩萨蛮词。其一是:画檐初挂弯弯月,孤光未满先忧缺。还认玉帘钩,天孙梳冼楼。佳人言语好,不愿求新巧。此恨固应知,愿人无别离。七夕本是“乞巧”之日,苏轼不再仰慕天上的鹊桥之会,却更珍爱人间的永无别离之聚。从此他便与闰之厮守在一起,直到老妻病逝,再无睽违。夫妻之情,岂是“平平淡淡”四字就能道得?另一首是:风回仙驭云开扇,更阑月坠星河转。枕上梦魂惊,晓檐疏雨零。相逢虽草草,长共天难老。终不羡人间,人间日似年。在第二首词中,苏轼不仅流露了黄州生涯的艰辛,词中也充满对闰之的歉疚之意。由于贬谪开始,低微的薪俸也没有着落,他只好过着“度日如年”的贫困生活。幸亏闰之非常节俭,善于理财,她手里还有一些往日积蓄,能让家人免受饥饿。在她的安排之下,苏轼如此分配他们仅有的钱财:东坡谪齐安(黄州),日用不过百五十。每月朔,取钱四千五百,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又以竹筒贮用不尽者,以待宾客。云:“此贾耘老法也。”又与李公择书云:“口腹之欲,何穷之有!每加节俭,亦是惜福延寿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