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1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政治试题.doc_第1页
2010——2011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政治试题.doc_第2页
2010——2011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政治试题.doc_第3页
2010——2011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政治试题.doc_第4页
2010——2011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政治试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02011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卷高二政治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小题,60分)1、文化作为人类特有的现象,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以下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国庆60周年联欢晚会 雁荡山自然风光 万里长城 我国的外汇储备增多 温州市人大代表的选举共产党宣言 A B C D2、在一个文化厚实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生命。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传统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B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C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D人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享受者3、想起童年,你想起什么?耳熟能详的歌曲童年“池塘边的榕树上”。家乡的榕树装点着我们关于童年的回忆。从一棵树到一种文化,榕树是我们今年解读温州乡土文化的一个关键词,它虬龙般的树根深扎于温州这片江南土地。这说明A纯自然的榕树也可以称为文化 B文化离不开物质载体C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D物质载体离不开文化4、针对2010年大中专毕业生严峻的分配形势,教育部号召毕业生继续开展志愿者活动,到西部和农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开展以来,收到了积极的效果。不仅给老少边穷送去了知识和技术,同时也使志愿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得到了改造,使自身的素质得到了提高。大中专志愿者参加社会实践活所起的积极作用表明A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B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C不同地域的文化各具特色D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个人文化修养的根本途径5、湖南金鹰集团将湖南的地方花鼓戏剧打铜锣、补锅等优秀剧目改编为动画片,在中小学校园试播,深受中小学生喜爱。这给我们的启示是A大力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积极引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B充分开发我国的文化资源,提升民族文化的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C树立品牌意识,保护好本民族文化D拒绝外来文化,维护文化安全6、新郑市某中学通过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体育文化节等,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这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A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 B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有持久的特点C文化决定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D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生活及其活动7、2009年6月26日,在西班牙塞维利亚召开的第3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山西五台山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被审议通过,至此,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景观地已达38处。文化遗产积淀着久远的岁月印痕,记录着民族的文化基因。这句话主要表明文化遗产A是在历史、艺术或科学方面有着世界意义的纪念文物B可以充分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C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D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应给予保护 8、清代学者叶燮说得好:“孤芳独美,不如集众芳以为美。”这表明A文化发展需要博采众长 B优秀文化必然代替落后文化C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不断创新 D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9、2010年2月,北大哲学系教授楼宇烈做客人民日报“文化论坛”指出,“民族的和世界的,并不对立。不要因为全球化,就要消除我们的民族文化特性;恰恰相反,保持了民族文化的特性,才能使之具有世界意义”。这一表述主要是强调 A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B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C尊重、培育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D尊重文化多样性才能繁荣世界文化10、“宫商角徵羽琴棋书画唱,孔雀东南飞织女会牛郎,深爱这土地丝路到敦煌,先人是炎黄子孙血一样”。一曲龙文打动人们的不仅是优美的旋律,更有涌动着的连绵不绝的中华文化血脉和融入其中的民族情感。对此认识正确的是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A B C D11、中国的诗词、欧洲文艺复兴时的十四行诗,都是世界文化百花园中的奇葩,尽管人们可以将其翻译成别的语言文字,但是,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韵味方面都存在着天壤之别。由此可见A要维护和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B要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推动文化交流C要融合世界文化促进人类文明发展 D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2010年是郑和首次下西洋605周年。605年前,郑和七次率队浩浩荡荡驶入大海,历时28年,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传播中华文化的先河。据此回答1213题12、郑和下西洋,不仅将中国的丝织品、瓷器、茶叶等传送到了亚非国家,也从这些国家带回了他们民族的一些商品。郑和下西洋属于文化传播的何种主要途径A商贸活动 B人口迁徙 C教育 D友好往来13、郑和下西洋对人类文明做出的贡献是传播了中华文明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经贸往来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开创了大众传媒的新形式A B C D14、“学有所教”的提法与我国古时提倡的“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十分相似。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传统文化是我们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必须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播、创新A B C D15、众多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的建立,说明中国文化影响着世界,但在强势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要更好地走出去,必须大力推进文化创新。下列对材料的认识正确的是A离开社会实践,文化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B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C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D实现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16、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会徽以柔美上升的线条,构成了一个造型酷似火炬的五羊外形轮廓,把跑道、五羊、“海上丝路,广州是起点”等代表着广州两千多年深厚的历史文明积淀的元素结合起来,象征着亚运会的圣火熊熊燃烧、永不熄灭。这既体现了广州人民的美好愿望,还表现了运动会应有的动感和现代感。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反映了A优秀的文化能过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改变社会的发展方向B文化创新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C用一种标志概括多样性的文化,不利于文化的发展D该标志的使用将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17、2010年1月24日,张艺谋及其团队打造的“印象大红袍”在武夷山实景公演。武夷山著名的大王峰、玉女峰及九曲溪水、大红袍茶树等被演绎得活灵活现,使人们对武夷山有了深刻印象,带动了当地旅游产业蓬勃发展。这告诉我们A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B健康文化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C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D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基础18、2010年5月1日开幕的上海世博会将成为人类文明的一次精彩对话。“人类文明的一次精彩对话”表明A.各国文化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充分吸收别国的优秀文化成果B.不同文化之间不存在差异与矛盾,有共性和普遍规律C.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D.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19、非诚勿扰是江苏卫视一档适应现代生活节奏的大型恋爱交友节目,其互动形式完全突破传统的交友方式,体现新时代男女的恋爱观、婚姻观、金钱观等价值取向。江苏卫视通过其强大的媒体优势及节目创新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也成为商家必争的优质电视广告宣传载体。这说明 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 电视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A B C D 20、由于各地语言、历史、地理的差别,由此诞生了昆、京、川、豫、晋、湘、沪、扬、淮、越等剧种以及山东快书、天津三句半、河南坠子、苏州评弹、扬州评话、东北二人转以及南京评话等曲种。这主要说明A我们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B我们的中华文化魅力无穷C地域文化各具特色与风采 D我们的民族文化一脉相承21、中国有修史的传统,“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国家之所以收集、整理此类文化典籍,是因为 文化典籍是人类文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优秀的文化典籍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整理文化典籍有利于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 阅读文化典籍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中华文化A B C D22、明末清初著名的国画大师石涛说:“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意思是说A创新就是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修补B创新就要博采众长C创新就是要张扬个性,彻底否定传统D在向传统文化学习的过程中,要突破传统,形成自己的风格23、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对“包容性”理解正确的是 包容性能使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包容性能使中华文化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实现中外文化的趋同包容性是指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A B C D24、十一届全运会于2009年10月16日开幕。其吉祥物“泰山童子”结合泰山“石敢当”传说,给拟人化的泰山石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吉祥寓意,是历史和自然文化与当代视觉艺术的交融,充满了和谐与圆满、提高与发展的良好祝福。这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基本特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是统一的文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重大作用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得益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文化从未中断而延续至今A B C D25、亮剑主演、扮演李云龙的李幼斌说:“古代剑客和高手狭路相逢,明知是死,也要宝剑出鞘,这就叫亮剑。李云龙身上的这种亮剑精神其实是一种民族精神。”高扬民族精神的旗帜,是这部电视剧受欢迎的真正原因,因为中华民族精神A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B彰显于当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之中C是中华民族之魂 D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26、二十一世纪,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融合、相互激荡。同时,西方一些势力扩大文化霸权,强势推销西方思想文化价值观。抵制西方腐朽文化的渗透,必须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依据材料,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A是展示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的需要B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C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D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27、高铁时代的到来,人们可以“在广州喝早茶,到长沙听笑话,再到武汉赏樱花”;“上午在西安吃泡馍,下午到嵩山看少林”。这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 改变文化的存在形式 方便人们的文化交流 更新文化的传播方式 扩展人们的文化视野 A. B C D28、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康龙武林大会”栏目,以其强大的媒体优势,通过创新节目的内容与形式将中华传统武术的精髓淋漓尽致地展现给了世界亿万观众,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它的收视率是NBA常规比赛的3倍以上,并且韩国、欧洲很多电视台都纷纷与中央电视台洽谈购买播出版权事宜。这说明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中华传统武术是民族精神的火炬A B C D29、在历代中国人民的创业实践中,自强不息精神是为了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下列名言体现这一精神的是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B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C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D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30、2010年9月26日,第 届中国绿化博览会在河南郑州开幕,其主题为 。A二;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家园 B一;以人为本,共建绿色家园C二;以人为本,共建绿色家园 D一;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家园二、非选择题(共4个大题,其中31题8分,32题11分,33题12分,34题9分,共40分)31、辨题:借鉴和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就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文化作品。(8分)32、始于春秋时期的清明节至今已经有2500年的历史了。扫墓是最早的清明祭拜的形式,这种习俗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逐渐演变为更多的形式。2002年,共青团中央发起了“清明网上祭英烈,共铸中华民族魂”活动。几年来,参与人数从最初的100万跃升到目前的1000万左右。将祭奠先人的文字和音像放在互联网上,让所有的亲人和故友都能在不同的地方同时或随时祭拜,这种文明和科学的祭拜方式,让逝者安息,于生者有益。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你是怎样看待清明祭拜形式的演变的?(11分)33、2009年安徽省继续大力推进和谐安徽建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全面繁荣文化事业,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弘扬徽派文化,促进传统文化内涵与鲜明时代气息相结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加强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努力建设文化强省。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安徽省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意义。(12分)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以民族的进步获得补偿。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团结奋战的光荣传统。不论多大的灾难,都压不弯她挺拔的脊梁。1998年抗洪抢险,几十万官兵和百万民众同洪水展开殊死搏斗,形成了伟大的抗洪精神。2003年“非典”疫情蔓延,党和政府带领全国人民群防群控、共克时艰。2008年冰雪“封冻”半个中国,全国人民用爱心将冰雪融化。汶川、玉树特大地震撕裂了大地,全国人民心手相连,奋力救灾,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灾难考验了中华民族,也冶炼了中华民族。“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在举国欢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当人们回眸那段不平凡的历史时,爱国热情得到了再一次激发,民族精神获得了又一次振奋。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说明中华民族精神为什么能永不泯灭。(9分)20102011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答题卷高二政治试题学校 班级 姓名 考号 -装-订-线-答题卷31、32、33、34、20102011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政治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5CABBB 610ACACD 1115AACCB1620BBAAC 2125BDCAC 2630DDABC二、非选择题31、(1)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是实现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文化作品,必须充分借鉴和吸收人类的有益成果,博采众长。因此,题中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2)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相结合,也是实现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文化作品,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既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又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3)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文化作品,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营养。因此题中观点是片面的。(4)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文化作品,要反对“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守旧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每个要点2分,共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