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章-普通语言学的奠基人――洪堡特.doc_第1页
第04章-普通语言学的奠基人――洪堡特.doc_第2页
第04章-普通语言学的奠基人――洪堡特.doc_第3页
第04章-普通语言学的奠基人――洪堡特.doc_第4页
第04章-普通语言学的奠基人――洪堡特.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普通语言学的奠基人洪堡特教学目的理解并掌握洪堡特的普通语言学理论。教学重点洪堡特的普通语言学理论中的语言创造活动及语言类型分类理论,洪堡特的汉语观。教学难点洪堡特的语言相关性原理。教学方法教师讲授结合学生讨论。课时安排三课时4.1. 洪堡特的生平威廉洪堡特,德国杰出的政治家和语言学家,1767年6月22日出生于波茨坦,1835年4月8日逝世。对作为语言学家的洪堡特来说中,他一生最重要的三个时段为:17971801在巴黎学习逗留的两年,他最终决定了研究语言的志向,并获得了进行语言研究的具体方向和基本原则;18021808在梵帝冈的六年,作为普鲁士常驻罗马教廷的代表,职务本身对他并没有什么吸引力,但却十分清闲,使他有充分的时间用来研究他的弟弟A洪堡特考察美洲时带回来的大量珍贵的语言材料,同时也使他有机会仔细查阅了梵帝冈图书馆保存的丰富资料,这些对他后来的语言研究工作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8191835一生的最后十五年,他辞去了一切官职潜心从事语文研究工作,这十五年对他来说,当然是最重要的。在这段时间里,他集中精力整理所获得的语言材料,思考了一系列语言理论问题,写下了大量的笔记和书稿。洪堡特的学术研究活动涉及政治学、美学、人类学和语言学等好几个领域,大致可以1800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他的兴趣主要在政治学和美学方面;1800年左右,也就是在巴黎的时候,他的兴趣完全转到语言学方面来了。然而他的主要语言学论著都是在1820年后写成的。跟同时代的语言学家相比,洪堡特的视野更为开阔。他极重视活语言的调查和分析,不局限于印欧语系语言,相反特别注意非印欧系语言的特点。他是欧洲最早开始对世界各地的语言进行深入研究的语言学家之一。除了欧洲古典语言之外,他还熟悉梵语、匈牙利语、巴斯克语、塔塔尔语、好些印第安语、汉语、日语、卡维语、缅甸语等等,这为他进行普通语言学理论的研究准备了较好的条件。4.2. 洪堡特的语言理论论爪哇岛的卡维语的导论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是他的代表作,在这一长达300多页的导论中,他从语言哲学、人类学、语言类型学等角度,深入探索了语言的本质、语言活动的机制、语言结构与人类精神的关系、语言的类型等重要问题,提出了不少独特的理论见解。4.2.1语言创造活动把语言看作为一种不间断的正在进行的创造活动,是洪堡特语言理论的核心。他说:“语言绝不是产品,而是一种创造活动。语言实际上是精神不断重复的活动,它很使得分节音得以成为思想的表达。”语言正是这类无数言语活动的综合投影。整体说来,洪堡特认为语言活动是一种创造能力,这种语言创造能力是人类精神的一种基本特性,它使说话者能够无限地运用他们所掌握的有限的语言手段。因为他把语言看作“一种正在进行的活动”,因此,他认为语言中没有什么静止的东西。“语言就其真实的本质来看,是某种连续的、每时每刻都在向前发展的事物。即使将语言记录成文字,也只能使它不完善地、木乃伊式地保存下来”。因为语言活动被视为人类精神的基本特性,因此他认为语言活动的产生首先是由于精神发展的需要。不是社会交际引出语言,而是语言根据某种内在的必然性“产生了”交际。对其评价:以往的语言学家,大多把语言看成一种已经完成的,机械的东西,一种人为的创造物,而洪堡特却把语言视为一种不断重复进行的活动,一种精神的创造。这显示了他对语言本质的新理解,是颇有启发性的,它促使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语言。然而,他为了强调语言的思维功能的首要地位,把交际功能放在从属的地位,甚至颠倒过来说是语言产生了交际,则显然是站不住脚的。这说明他对语言的社会本质看管透彻的理解。4.2.2语言内部形式在深入探索语言创造活动的特征的过程中,洪堡特提出了“语言内部形式”的概念。他认为:语言形式是一种属于语言内在的特征,因此他常常称之为“语言内部形式”。以往的语言学家一般认为语言形式就是语法形式,甚至简单地理解为变格变位的形式。洪堡特的“语言内部形式”概念则根本不同,它指的实际上是一种语言的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的系统。他认为,这种结构系统,深藏在语言内部,是每一种语言所特有的东西,它应该是语言研究的真正的对象,但又十分难以接近。他把语言看作人类本性的组成部分,即精神不断重复的活动(见4.2.1),由于人类本性相同,因此他认为人类的语言具有相似的内部形式。然而,有时他又认为,每种语言的内部形式反映了使用该语言的人们对事物的表达方式,包含着一定的主观见解,因此是产生语言结构的差异和语言多样性的根源。洪堡特的“语言内部形式”概念,对后来的语言漟有较大影响,但也常有争议之处。4.2.3语言的相关性原理关于语言的相关性原理,也是洪堡特语言理论的一个要点。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主观性语言具有主观性。他认为,语言的不间断的创造过程(见4.2.1),是在个人言语行动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这里,他强调“个人言语行动”,并非没有看到社会因素在语言活动中的作用,只是他认为,语言创造活动,其基础毕竟是个人的创造。语言活动正是这样,它首先是一种类似于艺术创造的个人活动,是把语言形式与语音结合起来形成综合作品的过程。正因为这样,他反复强调语言具有深刻的主观性。相关性语言和说话者的世界观具有相关性。“相关性”,是20世纪中后期才出现的语言学术语,但语言的相关性原理却首先是由洪堡特提出来的,它指的是这样一种观点:说话者的语言通过语言系统中可能存在的语法范畴和语义分类,决定着说话者的世界观,而这种语言系统是说话者同他的本族文化一起继承下来的。洪堡特提出语言相关性原理的主要依据,就是他所强调的语言主观性。不过,首先提出语言有主观性这一看法的,却不是洪堡特。17、18世纪甚至更早的一些哲学家早就表述过这种观点了,洪堡特的语言相关性理论,正是对前人观点的引申和发挥。他的独特之处是在于,他具体阐述了“语言世界观”的观点。语言世界观他是这样具体阐述的:“对事物的全部主观知觉都必然在语言的构造和运用上得到体现。词正是从这种知觉行为中产生的。词不是事物本身的模印,而是事物在心灵中造成的图形的反映(第二章“名称与事物的关系”之亚里斯多德)。任何客观的知觉都不可避免地混杂有主观成分。个人更多地是通过语言而形成世界观而由于在同一个民族中,影响着语言的是同一类型的主观性,可见,每一语言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民族语言等同民族精神从上面洪堡特对“语言世界观”的阐述中可以看出,他的相关性原理是与民族语言的特性问题紧密相联系的。他鲜明地提出了民族语言与民族精神相等同的看法,认为语言是形成思想的工具,它表达和陶冶着民族的灵魂。“语言仿佛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正是这种与民族精神融合成一体的民族语言,反映着世界的特殊的图像。这样,洪堡特把他对语言主观性以及关于民族语言与民族精神的一致性的认识糅合在一起,形成了他的颇有独特性的语言相关性理论。结论:世界的客观性是由语言的主观性所赋予的,不同的“世界图景”是由语言的差别构成的。不仅如此,语言是处于人的思维与客观现实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中间世界,人和事物的关系也完全受语言的制约。语言决定思维,语言构成世界。我们对语言相关性原理的评价:这一理论提出了语言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还提出了语言的差别性与不同语言反映不同的“世界图景”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十分有意义的,值得认真地加以研究。然而洪堡特得出的结论,难以令人信服。歪曲了语言、思维和客观现实三者之间的真实的依从关系,而且夸大了语言的作用。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它在人的思维和客观现象之间起媒介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因此,说语言构成人的世界观,在理论上显然是站不住脚的。4.2.4语言类型分类理论洪堡特语言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关于语言类型的理论。分类方法:洪堡特在1822年和1835年的著作中,多次论及语言分类问题,他有三种分类法:他主要根据词的结构状况,把语言分为三种类型,这就是现在大家熟悉的类型三分法:孤立型、粘着型和屈折型。洪堡特又根据句子的结构类型,提出了一种类型四分法,即一类像汉语这样的语言,语法关系的表达依靠词序或者其他词的添加,一类像梵语这样的语言,句子的语法关系由词形变化表示,一类像美洲印第安语这样的语言,句子的语法关系被编插在一个单词之中,另一类像土耳其语那样的粘着型语言,语法关系由语言成分的自由组合来表示。此外,洪堡特有时又只承认语言的两种极端的类型,即纯粹的孤立语和高度发达的屈折语,他分别以汉语和梵语为例。认为世界上其他一切语言可根据它们倾向于孤立型和屈折型的不同程度,依次排列于这两个极端类型之间,形成一个连续的阶梯。由此可见,洪堡特对类型分类的看法并不是很确定的,他提出的几种具体的分类法,存在着交叉重叠的毛病。洪堡特的类型分类理论的特点:特点一:语言类型阶梯他把孤立型粘着型屈折型看作一种发展顺序,认为它反映了人类精神向着充分实现人类语言潜在可能这一方向发展和进步的一种过程。他对这种发展顺序作过如下说明:第一阶段,语言活动只表示对象,让听者自己去猜测它们的关系。第二阶段,词序逐步固定下来,有些词原来的用法及语音独立性消失,语法关系借助于词序和某些摇摆于具体意义和形式意义之间的词来表示。第三阶段,上述摆动的词变成了词缀,但跟词根的结合尚不牢固,接缝处还很明显;词缀与词根还未成为一个统一体,而只是集合体。第四阶段,到了第四阶段,语言发展过程才告完成,词成了一个统一体,语法关系靠屈折变化表示,形式词不再受具体意义的任何扰乱,只表示关系。不过,洪堡特尽管承认共时的不同类型反映着类型发展的顺序,但又拒绝“汉语是最古老的语言,梵语是最晚期的语言”的说法,他一再说明,他所说的语言的连续阶梯,只是语言结构类型的阶梯,而不是具体语言历史的阶梯。他认为,人和语言是一起诞生的,语言活动是人类精神固有的特征,原始人类靠神奇的创造能力,一下子创造了语言,不同类型的语言是由不同类型的思维创造力造成的。特点二:类型优劣的看法洪堡特的类型分类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由对语言类型阶梯的认识,引出了类型优劣的看法。认为只有屈折语才是最发展、最进步的语言。梵语这样的屈折语言最靠近语言的理想,它们的屈折形式赋予词真正的内部一致,最适合于具体而精确地表达思想。汉语是比较低级的语言。至于其他语言,洪堡特则拿它们来跟梵语或汉语相比较,从而决定它们的优劣程度。我们对语言类型分类理论的评价:总的说来,洪堡特从结构特点对语言进行类型分类的研究,从共时描写的角度说,对后来的类型学研究是有推动作用的。但他的把语言类型分为历史的和评价的等级的观点,却是毫无价值的东西。他的语言进化和语言优劣的观点,这来虽经葆朴、施莱歇尔等人进一步发挥,但从未得到验证,纯属缺乏科学根据的推理。做出这种错误推理的原因之一,是洪堡特存在着某种“欧洲中心主义”的偏见,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欧洲语言作为评判的标准。对于这种偏见,后来有不少学者曾提出过批评。洪堡特语言理论的另外两个要点值得注意:他研究语言的目的是为了更深入地研究人类学。他所说的“比较”跟当时正在兴起的“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比较”并不是一个意思:他指的是对各种不同类型的语言进行结构比较,目的是区分一般的语言类型,最终确立人类语言的普遍特征;而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比较是对几种亲属语言或方言的基本词汇和语法构造进行比较,其目的是想揭示语音对应规律和构拟基础语的系统,以说明亲属语言和方言的历史发展。洪堡特语言理论的哲学背景相当复杂。洪堡特生活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历史转折时期,从早期的教养和所受的影响来看,他基本上是一个18世纪类型的人物,受康德哲学思想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他的“语言内部形式”是一种神秘的先天机制,显然根源于康德的先验论。他对语言主观性的强调,以及认为客观世界是由人的主观精神构成的等等,很明显都来自康德的思想。他又受到18世纪理性主义,尤其是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的理性主义的不少影响,但同时又接受到19世纪初德国浪漫主义思潮的不少观念。不同的哲学背景形成了他的语言观点缺乏应有的一贯性,其中包含不少犹豫不决和矛盾之处。例如:他一方面强调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认为在逻辑思维和语言之间存在着本质上的一致性,另一方面又说语言多样性就是世界观的多样性。同样,在语言的主观性和语言的社会制约性前面,他也常常表现出左右为难的情绪。这些都是他头脑里理性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思想的矛盾的反映。显示出他对精神统一的怀念和对语言多样性的确认之间的无所适从。正因为这样,他的语言理论使一些后来的学者常常困惑不解,具有不同思想倾向的学者对之往往有不同的理解。4.3洪堡特的汉语观洪堡特在1826年前后曾对汉语作过一番相当认真的研究,这跟他的语言学一般理论观点的确立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值得专门提出来讨论一下。洪堡特对汉语的关注其实是源于别人对他的文章的批评。1822年1月,他在柏林科学院宣读了一篇题为论语法形式的产生及其对观念发展的影响的论文,其中谈到词序问题,他说:“单靠词序本身只能生成很少的变化,而且,要想避免一切可能引起歧义的情况的话,就只能表达很少的关系。”在谈到汉语时,他说,汉语的“语法关系仅仅由词序或独立的词来表达”,在他看来,像汉语这样的只靠语序表达语法关系的语言,是不完善的语言,它不能像那些具有丰富的屈折形态的语言那样适应思想的发展。洪堡特上述报告发表后,法国皇家学院汉语教授阿贝尔雷米萨于1825年发表论语法形式的起源一文,对洪堡特的观点提出异议。与洪堡特相反,雷米萨认为汉语跟别的语言一样,同样存在着“清楚、稳定而确实的规则”,它“可以用跟希腊语一样清晰的方式,表达柏拉图的学说和印度波罗门玄学的精妙”。他还进一步指出,像汉语“这样一种语法体系跟别的语言的差别如此之大的语言,如果在对语言的总体考察中被忽略,那不能不说是一种缺陷。”他认为像洪堡特这样一样有崇高声望的学者,在探索语言理论时,十分有必要亲自研究一下汉语,而不应轻信几个世纪来一些西文传教士对汉语的错误看法。洪堡特看到此文后,欣然接受了雷米萨的建议。不久,他就开始认真钻研协米萨所编的汉语教科书汉文启蒙以及中庸的法文译注本,研究汉语语法。1826年5月就给雷米萨写了一封长信,在巴黎的几位学者一再请求下,第二年全信以单行本形式出版,定名为致雷米萨的信,论语法形式的一般属性和汉语的特性,在这封长信中,洪堡特全面阐述了他对汉语的认识,特别是对汉语的语法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此后,在他晚年的巨著论爪哇岛上的卡维语的长篇导论中,也多次谈到汉语的特性,特别是从类型学角度分析了汉语的结构特点。通过认真研究,洪堡特对汉语的看法究竟如何呢?概括地说,主要有下列六点:认为汉语没有形态,也没有词类。认为汉语用来表示词的联系的两种手段,即虚词和词序,并非语法形式的标记。认为汉语的语法绝大部分是隐性的,对形式关系的表达采取非语音化的手段。认为汉语由于缺乏语法形式标记,必然迫使使用这种语言的人进行大量的精神操作。认为汉语既有特殊的优点,又有明显的缺点。汉语可以它表达思想的方式的单纯、果断、简洁而取胜。汉语无疑比那些具有与之相对立的一定程度上完善的体系的语言要低级得多。他得出的结论是:汉语远不如希腊语、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那么完美。认为汉语离开了语言发展的常规道路,因而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结构。但究竟是何原因,他也说不清楚,只说可能跟汉字和汉语的语音结构有关。我们对洪堡特汉语观的评价:洪堡特的汉语观,既有受欧洲早期汉学家的错误认识束缚的陈旧的一面,也有他自己的某些新的有价值的发现。洪堡特认定汉语没有形态,大致上是指汉语没有形态变化,这应该说是符合汉语的实际情况的。他指出,汉语语法以隐性的居多,走的是与形态变化相对立的非语音化道路,认为缺乏语法标记(或无标记)是汉语的重要特点,这些看法是颇有启发性的。他还认为汉语使用者必须有较多的精神操作,看来也并非没有一点道理。我国学者在谈到汉语的特点时,也常说“意会”、“意合法”等等,意思是说汉语的理解往往要依赖推理,与洪堡特所说的“精神操作”的含义大致是一样的。以上这些观点,触及了汉语的特点,无疑有助于扩大普通语言学的研究领域,因而是有积极意义的。然而他的汉语观中,也有许多引起争议、不敢让人苟同的地方:他根据汉语没有形态变化的特点得出了汉语没有词类区别的结论,却是继承了西文一些老汉学家的陈旧观点的结果。此外,他的关于汉语完善程度和特殊发展道路的议论,也大都是没有科学根据的臆测,是站不住脚的。在这方面,当时与洪堡特一起讨论汉语特性的一些法国学者就曾对他提出过批评。如雷米萨对他的“汉语不完善”说提出批评,萨西针对洪堡特的“汉语脱离常规道路”说提出批评。对这些批评,洪堡特都没有回答!但是,由于洪堡特是西方第一个从普通语言学角度深入探讨汉语特点的语言学家,再加上他在欧洲学术界的声望很高,因此上述他的汉语观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对西方汉学家及普通语言学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4.4洪堡特的理论引起的反响洪堡特同时代的语言学家的兴趣,大多集中于对语言的发生学问题的探索。因此对洪堡特在语言结构比较方面所进行的开创性工作不感兴趣。洪堡特的理论的影响,首先是在19世纪中叶语言学中的心理学派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开始显示出来的,此时的洪堡特已逝世。n 语言心理学派创始人斯坦达尔(18231899),是洪堡特学术思想的主要继承人之一,他在许多论著中,努力阐发洪堡特的理论。赞同洪堡特的观点,竭力把语言活动和逻辑活动分开,强调语言不属于逻辑学而属于心理学;和洪堡特一样,认为语言起源问题实质上就是语言本性问题,也就是它在个人精神中的地位问题。因此,他主要着眼于分析语言活动的个人心理基础。代表人物波铁皮尼亚(俄国人,18351891),也十分赞赏洪堡特的理论。他非常强调一点,认为语言是一种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不断产生语言的更新。他把词看作个人精神创造的、无法再现的行为,认为无论是说出或理解一个词,每次都不能具有一个以上的意义。他完全是从心理角度去理解洪堡特所说的语言创造过程的。n 唯美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语言理论后来,浮士勒和克罗齐在发展他们的唯美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语言理论时,也是以洪堡特关于语言不是产品,而是不间断的创造活动的观点为基础的。n 新洪堡特学派这个学派的出现,无疑是洪堡特理论的最深刻的反响。这个学派力图用洪堡特的观点解决“语言与民族”的问题。代表人物魏斯格贝尔,核心观点是:语言是一个中间环节,是处于主体和客体之间、人与外界之间的特殊世界。魏斯格贝尔的理论是直接导源于洪堡特的。他完全接受了洪堡特关于“语言世界观”的观点,并作了透彻的发挥。不过,他不光停留在理论的阐发上,还很注意用具体语言材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例如,他通过分析德语中的星座名称和植物名称,说明现实存在与它在人的意识中的反映这两者并不完全吻合。他认为,原因就在于,在进行认识活动的人和人的认识活动所针对的客体(客观现实)这两者之间,有一个借助于语言而形成的“思维的中间世界”。因此在他看来,有多少种语言,就有多少种世界、多少种世界观。后人对洪堡特的评价:苏联语言学家绍尔提出:尽管19世纪学者对洪堡特提出的一系列语言学说并不十分理解,“但是十九世纪的语言学理论,毕竟是在洪堡特的思想影响下发展起来的”。苏联另一位语言学家巴赫金在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哲学一文中说:“可以说,整个洪堡特以后的语言学至今仍受到他的一定影响。”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也认为,“洪堡特的著作开辟了语言学思想新的前景”。上述这些评论,都可以证明洪堡特的语言理论所引起的反响是极其深刻的。参考文献:徐志民,评洪堡特的汉语观,名家论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略论洪堡特的语言学思想 A Brief Discourse on Humboldts Linguistic Ideas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Liaoche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陈黎明 , Chen Liming 洪堡特及其语言学成就 Hunboldt and his linguistic achievements 雁北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Yanbei Normal University 张忠堂 , 李萍 , ZHANG Zhong-tang , LI Ping 洪堡特和索绪尔辩证语言观之比较研究 广西社会科学 Guangxi Social Sciences 谢少万 洪堡人文主义理想在德国大学中的体现 Verk(o)rperung des humanistischen Ideals Humboldts in deutschen Hochschulen 德国研究 Deutschland-Studien 金秀芳 洪堡特精神力量的特性及其与民族和语言的关系 On Humboldts Mental Power and the Influence on National Spirit and Language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Nanyang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