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 刘明远摘要: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现状堪忧,突出表现在办学方向不明、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投入不足、基地不稳、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等诸多方面。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尤其是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设,明确功能定位,转变工作重心,规范办学行为,使其成为我国教师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关键词:培训机构 现状 问题 政策建议 一、基本情况 2005年,全省独立设置的高等师范院校7所,其中本科5所、专科2所;另有苏州大学、扬州大学等15所非师范类高校参与中小学师资的培养培训;省、市教育学院4所,县(市、区)教师进修学校46所;五年制高等师范学校12所,其中幼儿高等师范学校3所。全省教师教育区域分布情况见表一:表一 全省教师教育区域分布情况省辖市学校类别合 计南京市无锡市徐州市常州市苏州市南通市连云港市淮安市盐城市扬州市镇江市泰州市宿迁市高师院校71111111非师范类高育学院41111五年制高等师范学校121132221合 计386252731132222注:资料来源为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编2005年江苏教育发展报告。2005年,全省共有中小学专任教师61.03万人,其中幼儿园教师5.16万人,小学教师26.16万人,初中教师19.1万人,普通高中教师8.88万人。全省幼儿园、小学教师中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初中教师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分别占50.75%、63.78%、41.43%,分别比2000年提高了33.24%、34.19%和23.79%;普通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达86.83%,比2000年提高了16.52%,具有硕士学位的比例为0.71%。表二、表三为1996年以来全省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的事业发展情况:表二 全省教育学院事业发展情况学校数毕业生数招生数在校生数教职工数专任教师数1996年11149838899356237911711997年10209535399890212410961998年10242630879308214310831999年729233327846917639012000年527073473835914697502001年4215853391073511866402002年4253556411321014648302003年4367768751602315448522004年4428767171110613567542005年451765602121351358795表三 全省教师进修学校事业发展情况学校数毕业生数招生数在校生数教职工数专任教师数1996年80104662245841011452223271997年80108321694046089463023971998年8011398904240864465624261999年8014680462321862462824782000年8010907102412660444624412001年75539623777111408822682002年70203317395752366821022003年-2004年52245122894828275115952005年4613545603809226461638注:资料来源为1996-2005年江苏省教育事业统计资料汇编(江苏省教育厅)。从表二、表三两类教师培训机构的事业发展情况看,教育学院除了学校数、教职工数、专任教师数呈逐年下降趋势外,毕业生数、招生数、在校生数逐年均在提升。上述“六项指标”中呈现“三降三升”,经济和社会效益在仅剩的4所教育学院中有所提高,其中的江苏教育学院近几年的办学实绩,可谓是“功不可没”。表三的教师进修学校“六项指标”均呈现急剧下降的趋势。2005年同比1996年,学校数与教职工数几近减半、毕业生数仅为1/8、在校生数1/5、招生数1/4、专任教师数2/3。为进一步了解上述教师培训机构尤其是面广量大的县(市、区)教师培训机构的事业发展情况,2005年3月,江苏省教育学会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专门发出江苏省县(市、区)级教师进修学校办学情况调查表,就“办学体制”和“办学事业”两大问题作了问卷调查。“调查表”共发放了80份,回收有效“调查表”44份,现将其“办学体制”和“办学事业”情况汇总整理如下:表四 44所教师进修学校“办学体制”情况学校数独立建制与电大合并与党校合并与职教中心合并四位一体三合一总计442972132苏南181323苏中125511苏北1411111注:1、“四位一体”系指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教科室与电教站(中心)合并; 2、“三合一”系指电大分校、职教中心与教师进修学校合并。从表三、表四中可以看到,原来以培训小学、幼儿园教师为主,兼顾初、高中教师培训的县(市、区)教师进修学校,近三五年内出现了明显且巨大的分化与重组,超过1/3的学校与所在地的电大、党校或职教中心(职业中学)进行了实质性合并;“四位一体”的学校不到总数的1/10;其余接近2/3的教师进修学校尚在等待、观望与左右摇摆之中,此类办学机构总体上目前处于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办学事业”一项,由于各校填报的情况不一致,差别甚大,不便于分类分项进行数据化的统计处理。但为了真实、客观、全面地反映具体的办学情况,特将三大类型的学校各选择2-3所,将其所报送的2004年全年的“办学事业”作如下表述:(一)独立建制类A学校:1、干训:中青年干部培训班70人;一把手校长培训班100人;名教师、名校长培训班56人;2、师训:学历本、专科函授班925人;继续教育培训班2503人;岗位培训班627人;3、全日制班:8个班252人4、社会培训:转业军人学历教育18个班1464人;会计系列培训4000人次/年;计算机、日语培训300人。B学校:1、新教师上岗培训450人;2、语、数、外骨干教师培训150人;3、校长岗位、提高、研修培训120人;4、教务主任培训50人;5、新课程培训500人;6、普通话培训450人;7、计算机技能培训200人;8、班主任、辅导员培训200人;9、高中生艺术班200人;10、本、专科函授学历教育460人;11、面向社会其它培训120人。C学校:1、师训:(1)学历培训:业余函授8个班350人;英语大专第二学历脱产二年1个班45人;自考辅导200人次;与华中师大联办远程网络教育;(2)非学历教育:骨干教师培训、新教师上岗培训、信息技术、心理咨询、普通话等专业培训以及骨干教师讲习团、菜单式专题培训等全员培训,全年参培人数为15000人次。2、干训:(1)中小学校长上岗培训1个班42人;(2)中小学校长新思想、新理论系列讲座全年600人次;3、社会培训:(1)业余函授、短训班(计算机、普通话、外语)全年2000人次;(2)远程网络教育,在籍130人;4、全日制班(非师范类)9个班380人。D学校:1、师训:举办小学转任中学教师培训、中小学新教师培训、专任教师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和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合计1787人;2、干训:举办幼儿园园长培训、小学教导主任培训、中学德育干部及教科室主任培训,合计220人;3、信息技术培训:2970人次;4、新课改培训:4000人次;5、学历培训:与徐州教院、连云港师专、江苏教院和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联合办学,举办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心理教育、政史、科学教育、体育、法学、工商管理、会计学等专业本专科函授及远程教育培训,合计1813人。 (二)与电大、职教中心合并类A学校:1、中央电大、省电大开放教育580人; 2、省电大军转教育1100人; 3、江苏教院本、专科函授430人; 4、南通大学本科函授41人;5、校长培训(与南通大学联办38人);6、新教师培训320人;7、各类教师继续教育培训2000人;8、全日制五年一贯制大专班480人;9、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中(艺术类)、综合高中1390人。B学校:1、电大系统:中央及省电大开放教育40个班1700人(其中本科400人);五年制大专10个班400多人;2、进修学校:全市教师进修、培训、考核4000-6000人次/年;面向社会的各类培训(包括外语、普通话、计算机、公务员培训等)4000-500人次/年;与民进合办高考补习班5个班260人;艺术高中2个班80多人;3、附属中学:高一、高二各6个班570人。C学校:1、与江苏教院合办本科函授中文、数学、英语各3个班,专科委托培养英语1个班,共计学员424人;2、五年一贯制电大9个班411人,开放教育304人,专项教育427人;3、各类中小学教师培训班21个,学员1463人;4、职业高中班11个,学生463人。(三)“四位一体”类1、师训干训工作(1)面向全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全员在职业余培训(每年约40个班);(2)面向全区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新教师等培训(每年约10个班);(3)面向全市中小幼教师的心理教育培训、信息技术培训和部分学科的骨干教师与农村教师的培训(每年约10个班);(4)面向社会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公共课培训(每年3个班);(5)面向社会的普通话培训(每年1-3个班);(6)面向全区中小幼的干训(以小学和幼儿园的校级领导和中层干部为主的岗位培训、提高培训)(每年1-3个班)。2、教研工作(1)面向全区中小幼学科教师的教学研究活动(含教材教法、集体备课、专题研讨、课题研究等,隔周一次,按年级、按学科进行);(2)面向全区中小幼各学校及各学科的教学管理工作(含学校教育管理、教师教学管理、学生学习管理等);(3)面向全区中小幼各学校及各学科的教学质量监控(单元监控、期末质量调研等);(4)确定学科课改实验项目和教学课题,通过实验校组织开展教学改革及学科实验;(5)教师基本功训练和考核,骨干教师培养;(6)面向全区中小幼各学校及各学科的教学业务的检查、评价、指导和服务工作(每年集中和分散视导覆盖全区所有学校,听课每人每年达100节)。3、科研工作(1)负责全区中小学、幼儿园教育科研工作的管理、评价、服务及指导;(2)区级以上的教育科学立项课题的管理、指导和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等(现有国家级课题4项、省级21项、市级83项、区级125项);(3)主持有关课题研究,在实验校、示范点开展实验研究(现有12项);(4)中小学幼儿园教科室主任和科研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每年约1-2个班);(5)心理教育、和谐教育、生态教育等区域特色的实验研究及推广;(6)组织科研成果及研究论文的评选(每年一次);(7)负责编印教科研,每年6期;(8)负责区教育学会的日常工作。4、信息技术工作(1)面向全区中小学、幼儿园信息技术教师、电教人员和网络管理人员业务培训、教研和管理,组织江苏省中小幼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考核的培训;(2)负责全区教育信息平台(教育一线通、教师培训管理系统、教育网、教师进修学校网、学科专题网)的管理、维护;(3)根据培训、科研、教研工作需要,收录、复制、购买以及编辑、制作教育教学资料;(4)为教师进修学校各学科和全区中小幼提供现代教育技术的信息和服务;(5)配合省、市对区内“省级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实验校”的管理、指导;(6)负责全区中小学电教教材的征订和推广;(7)组织与指导全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各项竞赛。从44所学校“办学事业”的总体情况看,除了上述“三大类型”办学实体以外,县(市、区)教师培训机构内办有艺术高中、综合高中、普通高中乃至高考补习班的有12所,占总数的1/4强;办有职业中专班(非职业中学)的有11所,占总数的1/4;另外办有4规(即300人)以上幼儿园的学校有3所;与高等师范学校联合举办全日制五年制师范班的学校有3所;与高等师范学校“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学校有1所。二、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省、市教育学院和县(市、区)教师进修学校,这些中小学教师的培训机构,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发展轨迹,分别都有12次建设高潮。省、市教育学院是在1986年前后,当时的国家教委为切实推进九年制义务教育,及时颁发了关于加强在职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明确规定:“进修院校(包括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承担中小学、农职业中学教师职后继续教育的重任,是培训在职中小学和农职业中学教师的一个基本渠道,要按照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要求,认真加强建设,切实办好”。“教师进修院校的任务是培训在职中小学和农职业中学教师,办学要体现师范、在职、成人教育的特点,不要向全日制师范院校看齐。要坚持多种形式办学,除经过批准举办的本、专科专业及中师班外,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各校的条件和中小学、农职业中学各类教师进修提高的需要,举办各种层次、各种规格、各种形式的短训班、单科培训班、教学研究班;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指导中小学和农职业中学教学;提供教学参考资料,交流教学经验等。切实帮助教师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文化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使他们胜任教育、教学工作。”文件还进一步明确:“要充实、提高教师进修院校、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等单位的各种师资培训机构的师资队伍。师资的补充要纳入高等学校毕业生和研究生的分配计划,择优选派、戴帽下达。要增加教师进修院校到高等学校进修的名额。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要为教师进修院校和其他师资培训机构举办教师进修班。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把教师进修院校和其他师资培训机构教师的进修纳入师资培训计划”。“师资培训的经费和基本建设投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安排,纳入地方教育事业费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各地教育、财政部门应根据师资培训工作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参照国家对高等师范院校和中等师范学校经费及基本建设投资的有关规定,制订教师进修院校和其他师资培训机构的开支标准和费用定额”。“教师进修院校和其他师范培训机构的人员编制,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其所承担的培训任务确定。要大力充实教师进修院校和其他师资培训机构的图书资料和教学实验设备。”正因为上述文件的颁发,再加上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复查、验收业经备案的教育学院的专项工作,省、市教育学院的发展与改革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基地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教师进修院校的办学条件迅速改善,校园环境与师生面貌焕然一新,办学业绩欣欣向荣、蒸蒸日上。县(市、区)教师进修学校的建设高潮是在1996年前后,当时的江苏省教育委员会颁发了关于认真做好教师进修学校办学水平评估的通知(苏教师199636号)文件,从此各地掀起了建设教师进修学校的热潮。据不完全统计,全省业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的80所县(市、区)教师进修学校中,有43所被评定为省级示范性教师进修学校,其余均为合格学校。前后仅5-6年的时间,共投入基本建设、设备设施经费接近10个亿,原本被誉为“敬老院”、“养老院”的县(市、区)教师进修学校从此甩掉了这两顶“帽子”,走上了“弘扬主旋律(师训干训),唱好重点戏(骨干培训)”、“多元发展、协调发展、持续发展”、切实为基础教育两支队伍(教师和校长)建设服务的康庄大道。“八五”、“九五”期间,江苏的师干训基地建设、办学思路与工作业绩为全国同行所称道。“培训三万五、带动五十万、为了一千万”中国教育报在头版头条位置报道了江苏师干训工作的先进经验。但是,进入新世纪后,无论是省、市教育学院,还是县(市、区)教师进修学校普遍遇到了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相继进入了沉寂期、困难期和彷徨期。原先传统的培训体系迅速被打破,但崭新的适应时代要求尤其适应课改要求、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培训体系迟迟未能建立。江苏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方向不明,目标不清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经过“八五”、“九五”的大发展后,进入“十五”,这类办学实体似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何去何从、是进是退,说不清、道不明。尽管2002年初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教师20023号),但执行不力。省、市教育学院和县(市、区)教师进修学校“要不要办”、“怎么办”,争论相当激烈。全国范围内,省一级教育学院已有12所并入当地的师范大学,剩余的10余所数中有56所正在申报由成人高校转制为全日制普通高校;地、市一级的教育学院几乎均与当地的高等教育机构相继合并;县(市、区)教师进修学校的走向则呈现多元、散乱的动荡状态。(二)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规定,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县级人民政府负责中小学校长、教师的管理。目前,一些县(市、区)人民政府没有真正依法行使对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务评聘、培养培训、调配交流、考核奖惩等管理职能,教师队伍管理仍然放在乡镇和其他部门。有的乡镇因财力有限,宁可聘用代课教师,也不愿新进合格教师。这种状况不利于县域内教师队伍建设的统一管理,不利于县域内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不利于促进县域内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此外,教师培训的政策机制亟待进一步完善。如何建立教师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使“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是教师培训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三)特色不显,主业不主教师培训机构,其主业是教师、校长的培训工作,它理应是解决教师、校长培训工作针对性、实效性、持续性的专职服务机构。目前的多数教师培训机构却为了生存,什么事都敢做;为了赚钱,什么班都敢办。结果是“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家的田”,教师进修学校这类财政拨款的全民事业单位、堂堂的县级办学实体,成了“杂耍”、成了“四不象”、成了“什么都不是”。(四)经费不足,人员过剩在职教师培训没有稳定可靠的经费来源。省政府1996年关于各地财政拨付的教师培训专款应占教师工资总额的2.5%的规定至今没有落实;过去从域区内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学费中分别提取2、3、4元统筹作为师训经费,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划拨给所在地的培训机构,由于实行“一费制”、农村“免费义务教育”而全部告吹、断档。苏中、苏北的一些县(市、区)因财力所限,培训机构几近瘫痪与半瘫痪状态,培训工作根本无法正常开展。与经费不足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教师培训机构尤其是县(市、区)这一层级,由于建校历史相对较长,退离休人员众多,加上“八五”、“九五”期间大面积的中函、高函以及教师自学考试等学历补偿教育任务十分繁重而进了相当数量的教辅人员,从而使得一个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教职员工数,少则几十人、多则近二百人,而且是“关系户”者居多,“进得来、出不去”,都在“吃皇粮”,仅人员工资、岗位津贴加奖金、福利等,各校年度支出人头经费一般为200-400万元之间,“僧多粥少、人浮于事”的现象十分严重。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成因是:(一)大势所趋、殊途同归以下是全国教师教育机构10年间的发展轨迹,江苏就是其缩影。1996年第五次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以来,我国的教师教育逐渐由规模数量型发展进入了以提高质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益为核心的改革发展时期,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建立了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基本形成了师范院校与综合性大学共同培养师资的总体格局,在教师教育办学与管理体制改革、教学内容、课程改革以及教师在职培训等方面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从1996年到2005年,我国高师本科院校有较大发展,由76所增加到117所;师范专科学校逐步减少,由156所减少到65所;中等师范急剧收缩,由893所减少到244所;师范类毕业生层次重心进一步上移,高等师范毕业生与中师毕业生之比由2001年的10:90调整为2005年的68:32,专科与本科师范毕业生已经成为义务教育阶段新增教师的主体,基本实现了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的过渡。与此同时,独立设置以教师培训为“天职”的教师进修院校大幅度减少,省、地(市)教育学院数由1996年的240所减少为2005年的80所,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不到3所;县(市、区)教师进修学校数由1996年的2088所缩减为2003年的1703所,被逐渐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培训、教研科研和信息技术等资源整合的相关机构,它具备“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等基本特征。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2400余个县(市、区)级教师培训机构,目前已经实现资源整合的约有600余个,占总数的25%。此外,普通师范院校、其他高等院校、综合大学也积极参与了教师培训工作,过去那种相对独立、基本封闭的教师培养培训模式已经被打破,中小学教师的培养与培训一体、职前与职后贯通、师范院校与非师范院校共育,已是大势所趋、势不可挡。在这一大背景下,江苏全省的教育学院由11所减为4所,教师进修学校由80所减为46所,中等师范学校由36所减为12所,其间,此类事业的跌宕起伏、有形无形资产的大量流失,历史的经验教训值得记取。(二)不切实际,不合国情2006年10月中旬,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明远先生在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召开的一次学术研讨会指出:“近几年来师范教育的机构改革进行得非常神速,而教师专业化水平并未有多大提高。师范教育的机构改革表现以下几方面:一是为了提高小学教师和幼儿教师的学历,一大批中师被撤销。中等师范学校由一千多所削减到现在的一百多所。一部分中师升格为师专,一部分中师改为普通中学,中师资源几乎流失殆尽。二是为了体现师范教育的开放性,不再强调师范教育的单独体系。许多师专、师院纷纷扩展为综合性学校,极大地削弱了师范教育。三是为了体现教师教育职后一体化,许多地方教育学院合并到师专或师范学院,教师的职后培训并未得到加强。这些改革的后果是什么呢?说得极端一些、激进一些,是削弱了师范教育体系,降低了教师专业化水平,其中损失最大的是小学教师。这不是危言耸听,有事实为据。”他接着指出:“在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的问题上似乎也不尽人意。许多地方教育学院与师专等合并了,但并未加强职后的培训。许多师专热衷于改制,并不重视教师的职后培训,而且本来与地方基础教育联系较密切的优势也丧失殆尽。以上一些现实值得我们今天来反思,来思考今后改革的方向。这里丝毫没有追究谁的责任的问题。要说责任,我有很大的责任。我虽然不是决策者,但我作为一名专家,而且是长期从事师范教育的专家,我就曾经倡导过教师教育的转型,写过不少文章,应该说影响了决策。今天来反思,觉得有许多意见是值得重新审视的。至少是过于理想化,脱离了中国的实际。”(三)硬件已投入,软件没跟上“十五”期间,江苏仅省级财政安排的基础教育重点工程建设资金就达21亿元。从“危房改造”、“三新一亮”、“六有”、“校校通”到“四配套”,这些工程的实施,使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跃上了一个新的平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和群体之间的教育差距大大缩小,多年来影响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一些突出问题,已经或正在得到逐步解决,值得称道。但是,真正制约我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元素与根本动因是教师的素质、教师的能力和水平。为此,在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在培养培训基地建设方面,怎么投入都不为多、不为过,多多益善。1996年11月省政府召开的全省师资工作会议作出决定,要切实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的经费投入,第二年省级财政安排的师范教育专项即增加了三千万总数达到了3530万元。十年过去了,截止于2005年12月,此专项不但没有增加,用途反而更广了,仅1000人次的出国培训就需支出1000多万;此外,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经费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因而真正用于中小学教师队伍和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的经费就相应减少。俗话说:“领导重视不重视,就看投入不投入。”“九五”期间,师范院校包括教师进修院校每年都能从省里获得一笔师范教育的专项补助;进入“十五”以后,一个县(市、区)的职教中心(职业中学),近几年分别可以从省里获取少则一百多万、多则二、三百万元的专项经费补助,但一个县(市、区)的教师培训机构(教师进修学校),不可能从省里直接得到一分钱的任何专项经费。职业教育要大力发展,理应加大投入;同样,师范教育要切实加强,更需“补血造血”、“雪中送炭”。 (四)“必须办好”,还是“可以不办”如果说,省、市教育学院这类办学机构相对其职能、定位与总体走向要复杂一些,可以作专案研究。那么,就县(市、区)教师培训机构来说,绝不是“可以不办”,而应是“必须办好”。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近几年县(市、区)教师进修学校相继进入调整、合并乃至撤销阶段,从五年前的80所减为目前的46所,撤并学校数已接近一半。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从近十年此类学校的发展情况看,首先应该充分肯定此类机构的历史功绩,“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在完成小学教师学历补偿教育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中作出了重要贡献”(教育部关于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指导意见),在当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许多学校取得了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为“两个文明”的建设尽了自身的努力。但同时也不能不注意到,一些培训机构大量招收全日制班,举办非师范类专业,招收职业中学班、艺术高中班、高考补习班,“有教无类”而不顾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多元发展”而渐渐丧失了自己多年的办学传统和优势项目,“开拓进取”而迷失了最为基本的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影响了师资培训机构的专业声誉,影响了对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专注程度,影响了人们对这类办学机构的工作职能与价值取向的基本判断。当然,产生上述现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校要“还债”、要“糊口”、要“生存”、要“发展”等客观因素,也有来自行政方面“整合资源”、“机构重组”、“可以不办”的干预,但主观方面的因素不能不审视、不能不反思、不能不矫正。三、几点政策建议全省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工作,应以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宗旨,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导向,以激发教师的终身学习、自主学习为动力,以现代远程教育为抓手,切实提升对教师专业的理解,着力解决教师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总结提炼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与教育智慧。同时,要始终贯彻“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的工作方针,深入开展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的全员培训;培养造就一批师德好、业务精、能力强、自成风格、著书立说,在省内外颇有影响的教育教学骨干;全面关注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现状,真抓实干,政策倾斜,努力使每一位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十一五”期间分别能得到12次全免费的县级(含省、市级)业务培训。为此,特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一)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是教育系统最本质的工作,要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推进教育强省建设、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我们务必要将师资队伍建设摆上教育改革发展的全局位置,扎实抓好师资队伍建设的各项工作。最近,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在人民教育的一篇署名文章中指出:“从教育部门的工作来说,有两大任务是其他部门无法替代的,一是提高教育质量,二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这是教育系统最本质的工作。为此,教师教育要积极探索,加快推进改革发展的步伐。我们必须正确面对,认真研究新情况、新问题,紧紧抓住发展的战略机遇,总结教师教育工作的经验,改革和创新教师教育,加强、完善和发展教师教育,提升教师教育的水平。”为此,要抓紧制订中小学教师的培养规划,要抓紧完善在职教师的培训制度,要抓紧解决中小学教师的结构性矛盾,要抓紧落实“以政府(财政)为主”的师资队伍建设经费的政策措施。(二)明确方向,着眼发展、凸现特色,要切实推动教师培训机构建设迈上新台阶省、市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设,可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总体规划,分步推进。每个县(市、区)应切实办好一个教师培训机构,在教师进修学校建制不变的前提下,采取合并、改制或“一套人马、几块牌子”等多种模式,实行教师培训与教研、教科研、电教、电大工作站等教育机构的资源整合,发展成为具有多种功能、适应各种学习模式的区域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或教师研修中心,充分发挥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在农村基础教育“两支队伍”建设中的支撑作用和主力作用。“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和地方教育资源配置的现有格局,要求县级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必须高度重视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设,这应成为“尊师重教”的第一要务。对重组、撤并教师进修学校要特别慎重,一切要从实际出发,要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和本县的县情,丢掉“幻想”,舍弃“包袱”,切实办好“有生机、有活力、有特色”、颇受当地中小学教师、校长欢迎和满意的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要清理整顿现有的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要对“浮肿”、“虚胖”的教师进修学校实施“减肥”和“瘦身”。要规范办学行为,分清主次和轻重;要剥离严重影响主业凸现、大量消耗办学资源的部分实体,让其自然成为新的办学实体或独立法人;同时要下定决心尽可能地分流掉一批教职员工,减负增效、轻装上阵。(三)直面困难、发挥优势、创新模式,要在教师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上力求新突破要切实加强教师培训课程和培训资源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写字楼装修工程场地租赁合同样本
- 2025版矿石产品市场调研与评估服务合同样本下载
- 2025房地产代理商合作房产评估服务协议
- 2025房地产项目开发与城市综合体配套合同
- 2025版社区儿童安全教育项目合同书
- 2025年度智能社区物业综合服务合同范本
- 2025年自驾游车辆租赁及保险保障合同
- 2025大型商场家居建材租赁与销售代理合同
- 贵州省修文县2025年上半年公开招聘城市协管员试题含答案分析
- 2025版涂料工程劳务分包合同执行细则
- “满鲜一体化”视域下“满鲜”商业会议所联合会研究(1918-1929)
- 小学生AI科普课件
- 2025新食品安全法及修订解读企业应对新规培训课件
- DGJ08-70-2021 建筑物、构筑物拆除技术标准
- 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政策解读
- 中国足协D级教练员理论培训大纲
- 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表格版
- 儿科绪论考试题及答案
- 智慧园区智慧安防系统建设方案
- 2025年河南高考真题化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 企业消杀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