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态为本的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西部县域文化产业园区的立项尽调和概念性规划.doc_第1页
以生态为本的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西部县域文化产业园区的立项尽调和概念性规划.doc_第2页
以生态为本的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西部县域文化产业园区的立项尽调和概念性规划.doc_第3页
以生态为本的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西部县域文化产业园区的立项尽调和概念性规划.doc_第4页
以生态为本的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西部县域文化产业园区的立项尽调和概念性规划.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以生态为本的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西部县域文化产业园区的立项尽调和概念性规划作者:朱炜 来源:2010-11-01 摘 要 论证文化产业园区的商业伦理观、持续发展观,建立起园区发展的内生增长力模型,并结合西部县域的现状和西部大开发的背景,提出园区发展的根本性目标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自然环境生态、历史文化生态以及自然、文化、经济、人在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倡导以生态为本的园区建设。为园区的细化管理措施探讨性地建立了一套立项尽调的提纲和概念性规划文本的组成要素。关键词 文化产业园区 内生增长力 以生态为本 西部县域 立项尽调 概念性规划中国分类号:G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8784(2010)03-0019-082009年9月,国务院颁布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提出了十分重要的几个词语:文化创意、文化传播渠道、文化资源整合、文化产业园区、主题公园、骨干文化企业等。在这几个重要词语中,本文为什么着重讨论“文化产业园区”?我国目前遍地开花的文化主题公园、文化产业园区在实践中又出现了哪些不良现象?为什么提出以生态为本的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以生态为本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怎样理解西部文化产业园区与西部人的生存方式、西部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为什么需要建立一套立项尽调的提纲和概念性规划文本的要素?这些就是本文探讨的一些问题。一、文化产业园区及其理想模型、内生增长力模型文化产业园区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初期阶段的产物,并且能够在产业成熟阶段继续保持生命力,也是集中体现文化产业特殊性的一种商业模式,同时具有“文化”意义、“产业”意义、“园区”意义。与三个“意义”相生相伴的是三个“要求”。文化产业园区的“文化”意义要求它尊重文化属性,把握区域文化的特色;“产业”意义要求它尊重产业价值观,遵从产业经济的共性规律,整合文化资源,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园区”意义则要求它遵从一个微观经济体的商业竞争法则,发挥集聚效应和孵化功能,这也是它的主要商业特征。根据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文化产业园区的规划原则是,立足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坚持政府引导、统筹规划。建设原则是,支持和加快发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群,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文化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认识了这些意义、要求、原则,那么文化产业园区的理想模型又应该是怎样的一种形态呢?文化产业园区的理想模型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有着健康的产业价值观和商业伦理观,能够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平衡,是自然生态、文化、经济、人的最优配置和平衡发展,可以简单地描述为“生态人文”结构。这个理想模型是产业定位明确的、创新模式齐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可以理性预测的一种集约化经营模式,最终成为造福当地人民和民族的可持续的“发动机”。摆脱短期利益的诱惑,作出正确的有利于长期发展的商业决策;不以掠夺式销售思维抢占市场,远见性地培育消费者;拒绝过度开发和毁灭性开发,以亲近当地文脉来实现推动当地文明的进步、带动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主从关系构成了文化产业园区的商业伦理观。这是一种既遵从非经济而又亲经济的商业策略观念,与产业价值观一脉相承。在文化产业园区的立项申请、建设、发展过程中,产业定位和创新模式应该在建前得到落实,产业价值观和商业伦理观也应该贯穿于始终,并在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处处体现文化和经济的平衡关系。成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成都市三圣花乡,为“五朵金花”设置的文化定位和产业定位都十分明确。幸福梅林的自然生态以梅花为主,定位民俗村,经营农家乐特色的休闲文化;东篱菊园的自然生态以菊花为主,定位摄影村,后现代摄影基地为主导的泛摄影文化为其经营特色;荷塘月色的自然生态以荷花为主,定位画意村,集聚了成都市的众多画家和一家知名的艺术品拍卖行,为艺术品搭设了一条孵化通道;江家菜地的自然生态以蔬菜为主,定位雕塑村,经营雕塑,开设中心城区市民前往租地、当地居民代种代管的特色业务;花乡农居的自然生态以时令花卉为主,吸引了著名设计师许燎原进驻并建成一座高规格的设计博物馆,开办了花卉市场。过去的三圣百姓在盐碱地里种庄稼,收成很差,三圣也成了成都市近郊最贫穷的地方之一。如今的三圣却成了文化人创业、发展的大舞台,不仅丰富了当地的文化生活,还使得当地百姓在经济上富裕了起来。文化和经济的平衡发展是一个需要克服物质化思想和价值崇拜的过程。以经济开发区的身份跻身“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的深圳华侨城是一个很好的例子。1985年11月,深圳成立华侨城建设指挥部。华侨城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使得现代建筑艺术与地方文脉相通,极富南方海滨城市的地域特色而又兼具侨乡风格的鲜明特色,吸引了大批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前来投资。1989年11月21日,中国第一个主题文化公园锦绣中华,在华侨城试营业,书写了“一步迈进历史,一日游遍中国”的神话。1991年,融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和民族建筑特色的民俗文化村落成。1994年,世界之窗开业。1998年,欢乐谷主题公园建成,从而实现了从单体主题公园产品到综合配套旅游社区的升级。2003年,集生态旅游、娱乐休闲、郊野度假、户外运动于一体的深圳东部华侨城开始建设。如今的华侨城,拥有一个由何香凝美术馆、当代艺术中心、华美术馆构筑的、联动的“艺术三角”,还打造了一支千人演艺队伍,创造性地把艺术表演编排为村寨景点表演。华侨城就这样一步步地实现了旅游产业集群的层级式发展,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主题文化公园的自主创新发展之路。在文化产业中,集约化经营很容易走向官僚化、僵硬化,强调商业模式是由文化产业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并与商业伦理观的正效应一起,爆发出商业智慧。集画廊、汉陶博物馆和家具艺术展览馆于一身的四川长江画院,起步于2005年,以一个微型园区的商业智慧,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在四川国画界,自陈子庄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市场上缺少旗帜性的中国画画家,川籍国画家的作品在整体上出现了价位低、销售率低的现象,这与成都市的文化名城身份十分的不匹配。正是在这种市场条件下,长江画院率先推出“任何人都可以天天免费参观”的特色服务;引进公益性的汉陶博物馆和家具艺术展览馆,为参观者提供多项艺术欣赏服务;为数名画家添设个人工作室,为画家的创作提供良好环境;积极向川内的中、小城市及省外城市进军,先后在绵阳市、乐山市、南充市、重庆市、威海市、厦门市等地举办画展;深度挖掘文化资源,这对长江画院在商业上冲出重围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曾被朱德称许为“海外有个张大千,国内有个晏济元”的百岁画家晏济元,其画被张大千赞誉为“作家士气兼到”,由于种种原因,晏老的书画作品长期达不到应该享有的市场号召力,后经长江画院长达五年的持续性的市场开发和书画艺术研讨,如今在中国已跻身国画收藏价的前十位。四川有了旗帜性人物,中国画市场也空前地繁荣了起来。以商业模式和文化推手为表现的文化产业的特殊性,迫使文化产业园区经营者将这些特殊性寓于商业伦理观,制定一种智慧型商业策略,大处着眼,精微把握。诸如以上园区,成功建设并良性发展的文化产业园区已不胜枚举,但近几年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不少,主要表现在以下十个方面。一、在同一区域内,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之间联系不紧密,职能部门之间的步调不一致,特别是主管自然景区的旅游局与主管博物馆的文化局之间的协调。这既会造成文化资源的浪费,也会影响园区的综合竞争力。二、个别区域内园区密集,造成了资源分散和空间布局不合理。这会严重伤害到园区的集聚、孵化动能。三、区域问题梳理不够,缺乏地域文化特色。这种模式雷同的无差别园区建设,将使得园区的产业定位和发展重点难以形成,最终出现“开场风风火火,三、五月后冷冷清清”的局面。四、投融资计划不完善,忽略与金融单位的对接,缺失金融工具的设置,盲目上马。这会造成后续无力甚至出现半拉子项目、拉链式工程。即使勉强建成园区,最终也会显现出发展动力不足的种种弊端,或因产业扩散能力不够,使得邻近区域的企业缺乏转移积极性。我国金融改革正在进一步深化,文化与金融之间的关系也日益紧密。2010年3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等九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要求金融资本与文化产业有效对接,金融机构要根据文化企业的不同特点,积极开发适合文化产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加大有效的信贷投放。因此,园区的品牌运营推广商理应重视金融对于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重要性。五、配套服务不健全,产业配置不完整。这使得园区成为了一个不成熟的市场,在客观上为招商带来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门槛。六、过分强调经济指标,粗暴开发,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与地方文脉脱节。这其实是一种割裂传统、忽略当地人民情感的行为,有害于文化繁荣,遗害于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七、比较优势分析不够,不用心培植潜在的内部优势资源。这是对园区内生增长力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不但会因此削弱其创新发展能力,同时也忽略了园区应该在经济方面对当地人民的反哺义务。八、政绩工程、面子工程,过分强调所谓的文化思想性以获得短期的政治利益,将园区的产业意义置诸高阁。这严重违背了马克思关于“物质利益与思想不可分割”的观点。马克思认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因此,空洞无物的“高调”不但了无生趣,还会成为持续发展的阻力。九、打着文化旗号获取土地资源,名为造园,实为房地产开发,甚至暗地里开发有小产权嫌疑的别墅。这是引起社会强烈不满的歪风邪气,是一种丧失商业伦理观的行为,与产业价值观相悖,与发展文化产业的原始意义严重对立,是对社会资源的不公平占有。十、在参与园区的多方博弈中,政府无边界妥协,涉嫌权力出租。在开放性的经济社会,实行多元化主体参与,并按市场规则“兑现”各个参与主体的合法合理的利益,是市场经济的力量源泉,也应该得到鼓励,但博弈的结果必须是一个“不是最佳但各方可以接受”的方案,绝不是政府的一味妥协、让步。分析上述的这些成功范例和出现的问题,我们可以总结出,文化产业园区由理想模型走向现实的必要条件,是创新发展模式所必须的内生增长力模型。如今,我们处于一个开放性的经济社会,在享受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繁荣的同时,还应清醒地认识到,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竞争优势的外部源泉大多已被经济全球化所抵销。一个国家或区域想要提高自身经济地位并为当地人民带来经济繁荣,就必须具备那种能够抵制短期利益诱惑的持续发展观。具体到一个文化产业园区,其竞争优势从哪里来?持续发展观的具体要求是什么?园区发展的根本性目标是什么?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探索研究。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中,文化产业园区的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于它的内生增长力。建立内生增长力模型,是园区立项最为主要的必要条件,其内容涉及到以下六个方面。一是,立足于挖掘园区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对区域历史文化资源的历史定位和特征研究,是一个对文化价值的“梳理、发现、提炼、再发现、集中”的过程。这样做,不仅在于培育特色文化,而且在于获得当地人民的参与热情。二是,实施差异化的商业模式。“现代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一语中的,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是在商业模式之间竞争而不是在产品之间。企业是这样,作为微观经济体的一个园区,也是这样。三是,集群之间以及集群内部的企业,能够达到资源互补、业态关联,从而获得团体竞争优势。这是产业配置合理化对园区的要求。园区可以在招商公告中据此设置入程条件。四是,文化产业的普遍性决定了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创新意识。这就要求在立项以及建后的发展中不能盲目跟风,不得追赶时髦,像深圳华侨城那样,以自主创新发展之路,铺就产业集群的层级式发展。五是,遵从文化产业的特殊性,重视人才。人才是社会的财富,是园区建设的主体。六是,突出个性化的产品,这是由文化市场的层级需求所决定的。针对这六个方面的实际状况,分别设定相关系数,进行有效地加权处理,就将获得一个可预期值,建立起一个内生增长力模型。二、文化产业园区的根本性目标及其“以生态为本”的思想在园区的立项、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利益诱惑和持续发展始终是一对矛盾。利益诱惑体现的是短期的愿望,有着很强的现实性;持续发展是长期的过程,是人类文明进步不可替代的决定性动力。在短期和长期的斗争中,文化产业园区策划立项的主要依据,如果缺少内在的价值观,短期愿望就会得势,比如领导人经不住诱惑而把有限资源用于面子工程。这种内在的价值观,就是科学发展观所论述的“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是园区发展的根本性目标。园区发展的根本性目标,需要依托三个要求来实现。一是,与当地文脉相通,结合当地的天然环境适度开发,充分尊重当地人民的情感。二是,当地人民参与园区发展,丰富当地人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当地人民的致富能力。三是,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政策、模式,与当地的其他产业达成良性关联。这三个要求决定了园区在立项时就必须远见性地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比如在西部广阔的县域经济体如何开发文化产业园区,就必须结合西部大开发的国家方针、政策,正确面对西部县域的具体状况。多数西部县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处于欠发达或不发达;当地老百姓还带有浓厚的传统生存方式,缺乏参与市场交易的能力;西部县域经济体的企业法人缺乏竞争力。如果带着大城市商业文明的傲慢态度去对待这些,将无益于改善西部县域的现状。我们不能孤立地就文化或者就经济甚至就困难来讨论西部县域的文化产业园区,应当主动把园区建设置于西部大开发的社会大实践中。西部大开发是“两条逻辑主线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过程”。一条逻辑主线是国家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方针、政策、法律的指导,将市场、科技与文化、城镇紧密联系起来的开发平台,另一条逻辑主线是西部老百姓在西部大开发中实现生存方式的进步,促进老百姓的自我发展能力。任何经济行为的根本意义都是有益于“人”,而非行为本身。著名经济学家阿弗里德马歇尔认为,“经济学家的目标在于经济生物学,而不是经济力学。”发生在西部的经济构想与实践,如果离开西部老百姓的生存活动能力,西部发展也就失去了“生物”性,意义甚微。因此,西部县域文化产业园区的主要任务应当是,实现园区持续发展与西部人自身能力提升的共同进步,这就是持续发展观对园区提出的具体要求。综上,一个理想的文化产业园区的具体形态,可以概括性地归纳为“以生态为本”。这里的“生态”是指广义的“生态”,包括了自然环境生态、历史文化生态以及自然、文化、经济、人在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在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中,以生态为本的思想是文化的人本属性和产业价值观付诸实践的现实表达,属于深层生态学的范畴。以生态为本的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不以掠夺外部资源和过度开发来体现竞争力,而是从建立内生增长力模型获得竞争优势;不是强调园区建设本身,而是重视对地方文脉的理解,求得园区与自然、园区与城镇的微妙均衡,彰显出“生态人文”的结构理念;不以短期利益诱惑作出发展决策,而是以持续发展观指导长期发展;不是孤立地对待园区这个微观经济体,而是全面地联系社会现状实现园区的根本性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三、文化产业园区的细化管理及其立项尽调回过头来审视我国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进程,是否符合“以生态为本”的思想?成功案例和暴露出来的问题分别说明了什么?这是我们评估已在运行的促进文化产业的政策措施的实证依据。特别是,如何防止类似“抢注西门庆故里”的恶俗事件再次发生、如何杜绝打着文化旗号获取土地资源、拉链式工程等不良现象的蔓延,还没有找到一个确定有效的管理手段。“人们的注意力往往集中于在宏观经济上、政治上和法制上建立一个良好的环境。宏观经济条件固然是必要的,可是要确保经济繁荣,即靠这些条件还是不够的。实际上,人们较少斟酌微观经济政策。”这种现象同我们目前的文化产业的现状很近似。在政策方面,多是宏观把握,而微观管理措施不够细化。这种现状反映在学术界则表现为,研究宏观、综合理论的人很多,研究微观、应用的人很少,研究适用方法论的就更少,研究个案的则少之又少。事实上,文化产业园区的实践通常是以“项目”的经济角色出现。项目的社会属性主要表现在:项目承担着实践的统一体功能,是商业文明发展过程中最具创造性、最具活力的经济活动;作为实践平台的任何一个项目,所涉内容都是主客体要素的系统整合,更是多方参与主体博弈的结果。项目的社会属性决定了政府的政策措施与文化产业园区之间的关系。对于健康发展者,是一种引导和被引导的关系;对于不轨建设者,是一种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政府的政策措施,代表了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方向,对促进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起着“指挥棒”作用;反过来,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又会促进政府的政策措施的完善。文化产业近年来出现的问题,与政府的细化管理措施缺失或跟进不及时是分不开的。细化管理的要义在于:深入到每一个细微环节的管理,包括管理思维的缜密、管理内容的精细设计、管理过程的精细操作。项目细化管理的全过程包括立项管理、进度管理、鉴定验收。因此,针对目前立项多、开发速度快的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现状,如何找到一个可控流程或者设立一个管理模型来体现细化管理的精神,就显得十分必要而且十分迫切。为了节约管理成本和社会资源,从源头开始杜绝“挂羊头卖狗肉”之类的伪文化产业项目,本文在这里套用金融领域的“尽职调查”这个术语,用来体现细化管理的“精细”工作作风,提出文化产业园区在建前实行“立项尽调”。尽职调查,简称尽调,是对企业历史、背景、管理人员、各类风险的全面、深入地审核。尽调报告是企业参与运用金融工具的可信文本。本文取其“全面、深入”的严肃态度和法学意义,把文化产业园区视为一个项目,从细化管理措施出发,以“立项尽调”为手段,将管理工作前置。文化产业园区的立项尽调,能让立项可行性论证变得更加规范化,达到科学评估的目的。立项尽调提纲的选项设定,应该体现如下几对关系:区域环境与园区建设、困难梳理与比较优势、区域文化特征与园区文化特色、聚集功能与产业创新、产业配置与商业模式、区域发展与园区发展等。从第一节和第二节讨论的文化产业园区的诸方面,可以简单地为它建立一套立项尽调提纲。立项尽调报告是为政府服务的,最好是政府指定的一个由专家组成的立项尽调小组来完成,这个小组是除政府管理部门和申请方之外的独立的第三方。以西部县域的文化产业园区的立项为例,其立项尽调提纲如下:1.县域基本状况梳理 1.1.地理位置(与附近县级以上城市的距离及其对应的交通路况) 1.2.公共服务体系描述(包括交通网络、产业配套、基础设施) 1.3.产业结构描述(重点是服务业、金融业的业态评价) 1.4.人口状况(包括总人口、成年劳动人口的平均文化程度)2.县域经济现状调查 2.1.产值(包括GDP、人均GDP、文化产业的产值在GDP中的占比) 2.2.国民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 2.3.除去排名前、后5位的民营企业的平均产值和利税 2.4.近三年的招商总额(分列境外、县域外、县域内) 2.5.近三年的境外机构或自然人控股企业的产值和利税 2.6.近三年的县域外机构或自然人控股企业的产值和利税3.县域文化资源整理 3.1.地方文化资源的详细列表(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特色的民俗、地方特色的民间手工艺、专业教育机构和高级教育机构的专业设置师生人数、高级职称在总人口中的占比、文化名人、文化企业、文化机构、生态景观、景区) 3.2.稀缺性的文化资源 3.3.文化资源的产品化程度 3.4.文化产业的整体状况(包括产业内部的门类分布状况、从业人口及其数量、总产值、按门类统计的产值) 3.5.重点文化单位的经营状况(包括博物馆和景区近三年的访问人数及其特征分布、近三年的产投比)4.县域比较优势分析 4.1.地方政府的鼓励政策和优惠政策列表 4.2.在一个城市圈内的区域协调政策方面是否具备拓展性 4.3.区位优越性评价和交通条件评价 4.4.土地资源评估 4.5.土地资源与自然生态结合的优势评价5.文化产业园区的构想 5.1.特色文化和特色文化产品化分析 5.2.形成文化聚落的可行性评价(包括博物馆、景区、民俗馆、画院画廊、艺术馆、各种俗文化馆、休闲度假村、创意文化园、影视文化园等) 5.3.产业定位、发展重点和核心产品 5.4.产业配置和经营目标 5.5.园区的内生增长力的具体内容 5.6.园区形成集聚能力的相关要素分析 5.7.集群模式基于资源互补对企业入程的招商规定 5.8.园区的孵化平台及其能力评价 5.9.产业链的延伸 5.10.园区发展与县域发展之间的关系评价 5.11.园区的建设成本与投融资计划 5.12.园区的品牌理念 5.13.园区品牌运营推广商的背景(包括企业的历史沿革、管理人员的背景、历史数据、市场风险、管理风险、资金风险)6.尽调小组结语 6.1.总体性评价(尽调小组根据数据和信息对园区立项申请作出评价) 6.2.整改意见(尽调小组对影响立项通过的诸项提出整改建议)在实际运用中,立项尽调提纲会因具体的现实条件而出现一些差异,但总体来说,必须涉及的选项还是趋于一致的。也就是说,立项尽调提纲的选项是可以走向标准化的。一旦这个标准诞生,由立项尽调提纲形成的图文并茂的报告就将成为政府评价园区申请的一个主要依据,具有防止权力寻租等暗箱操作的功能。四、西部县域文化产业园区的概念性规划概念性规划,是介于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之间的一种规划思维,倾向于勾勒在最佳状态下能够达到的理想蓝图,强调思路的创新性、前瞻性和指导性。对于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概念性规划文本是一种具有宏观必要性意义的园区全盘思维的具体表达,包含了区位趋势分析、发展策划、总规审视、效益评估、功能板块设计、整体形象规划等必要元素,与园区所涉土地的政府总体规划是一个“互相审视、互相促进”的关系。综合本文第一节、第二节讨论的文化产业园区的诸方面和园区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在这里以西部县域的文化产业园区的立项、建设、发展为例,对概念性规划的要素大致分析如下:1.基础优势这是园区形成竞争力的基础,是对项目概况及周边条件梳理之后的分析。与其他城市相比,园区所在城镇因其地理位置、资源占有等先天优势而具有的独特竞争能力。2.总规审视对于政府提供的总体规划进行评价,包括路网布局的合理性、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城市定位或片区定位与园区之间的关系是否明确、产业导入状况、人文资源的识别度与园区可利用成分的分析等。3.竞争优势这是园区打造核心竞争力的主导方向,是资源利用、转换等方面能力的反映。将广义的生态资源与园区的产业能力、市场能力、创新能力相结合,体现出文化的张力,形成园区的内生增长力。4.土地价值评估土地利用效率是衡量城市规划及城市经营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目前主要是通过土地价值评估法来进行评判,而且直接体现为地价。通过土地的增值收入,与政府建设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进行对冲,是政府整体经营城市的一个可持续手段。原处西安偏远地带的曲江遗址公园建成后,再现“曲江水暖花千树”的盛唐风韵,并与附近的曲江寒窑遗址公园、秦二世陵遗址公园、唐城墙遗址公园一起组成一个1500亩的大型城市“生态人文”景观,不仅丰富了西安人的文化生活,发展了以酒吧街为代表的休闲文化,而且也给遗址公园周围的土地带来了数倍的增值。这对于具有优势文化资源的西部县域,是一个很好的启示。土地价值评估法是目前大多数规划方案选择的方法。园区建设能否成为提升地价预期的重大因素,是衡量规划方案的重要标准。近年来,地理信息科学发展迅速,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数据处理技术和空间分析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土地价值评估领域。采用GIS技术,并结合土地价值评估指标体系,综合评判规划土地的预期价值,可以较为精确、可靠地计算土地价值的估值。5.发展策略发展策略是建立在文化产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观之下,明确规划出来的产业定位、产业配置、发展重点、核心产品、核心产品关联度、可持续发展模式等。可以设想,一个城镇或目前处于零散状态的村落,如果建设好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园区,对于一个西部县域经济体来说,有着怎样的意义?通过园区的产业定位和核心产品聚集人气,带来就业人口的增加,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带来系列产业的发展,产业的发展又会带来新一轮的人口聚集,直到形成完善的城市综合体。接下来,就是城市各功能的良性循环,最终形成城市的可持续发展。6.综合效益评估对园区进行综合效益评估,有助于政府和园区开发商加强开发信心,为实施规划提供更有力的依据。综合开发效益包括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方面。园区的立项、建设,政府能够获得一笔可观的土地出让金收益,并在建设过程中以及建后获得新的税收来源。对于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县域,增加财政收入用于广泛的城市建设、解决三农问题也是很迫切的需要。为避免政府受到短期利益的诱惑,给伪文化产业园区开绿灯,社会效应的评估则显得更为重要。对园区社会效益的预期评估主要围绕在以下四个方面。一、能否有效激发当地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二、能否有效推动当地城市化进程,三、能否实质性丰富当地百姓的文化生活,四、能否实质性促进就业和提高当地人民的收入。第三项、第四项的实现,将有助于提高当地百姓的生活幸福指数。7.功能板块设计功能板块是文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