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让学生留恋的校园.doc_第1页
建设让学生留恋的校园.doc_第2页
建设让学生留恋的校园.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设让学生留恋的校园于葆青孩子一生中极其重要的十几年时间要在学校度过,努力建设让学生喜欢、留恋的校园是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是“我愿意在这里”还是“我必须在这里”?对学生来说,二者的差别决定着其学生生活的幸福指数。一、要让学生感觉到他很受欢迎任何人都会对悦纳自己的环境产生亲近感。来到新校园时,有的人欢欣雀跃,有的人满心无奈,有的人准备大干一场,有的人计划混上几年。学校用欢迎的姿态面对每位学生,才能站在更有利的教育者位置,从而帮助学生更为积极地生活、学习。前几年曾经见过一些学校精心设计新生欢迎仪式的材料,当时还不以为然,认为是小题大做。现在反思自己的上学历程,初三转学时,因为老师真诚的态度和班内几个小伙子热情的笑脸,我很快就对新学校充满感情。也正是这良好的起点,让我的学习状态有了巨大转变。二、要让学生感觉到他很重要每个生命都是一个独立、丰富的世界。任何团体存在的合理性都应该以其成员生活的幸福、快乐为标准。如果把学生存在的意义,理解为就是为了说明学校能够考上多少本科,为了证明学校的教学质量如何之高,而忘掉了隐藏在一个个数字后面的洋溢着青春活力的生命个体,我们就要质疑这所学校存在的合理性。 每个学生都很重要,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一个人只有被看重时,才能自尊自重。一个感觉自己很重要的人,才会愿意帮助别人,才有信心去创造、去建设。三、让学生参与建设才会对学校有感情参与了,才能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才是“我”的事。多找机会让学生参与学校建设,让学生感觉自己对学校的发展有贡献,他们才会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学校。可现在的普遍情况是,只要成绩好,就会被老师、同学认为是好学生。有的学校连校园环境都不用学生打扫。这样的“好学生”对学校、对老师往往也是抱以功利的态度,没有多少感情。甚至可以说,学校花很大精力培养的,常常是反感自己的人。或许可以说这是学校的失败,但又何尝不是学生本人的失败呢?这样的学生收获的只有苍白的成绩,人生的重大缺憾遮蔽其后。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学生提供获得同伴认同的机会 一个人如果不能获得同伴认同,将会产生严重的受挫心理,影响其社会化进程。而只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才能给学生提供更多获得同伴认同的机会。听朋友讲到这样一个故事:一名高二学生,为参加学校举办的诗歌朗诵会,准备了一个汉赋朗诵节目。当他苦思冥想从各个方面认真筹备时,忽然感觉自己的衣服与节目不够协调,于是赶紧到网上搜索购买汉服的信息,花了几百元终于如愿。对一次表演他为何如此执着?不少人感到不理解。其实,对一个孩子来讲,成就感是他自信的基础。当每一名学生都能在学校里充分表现自己的长处时,当每一名学生都有成长的关键事件发生在学校时,他们自然会对学校充满感激和依恋。五、创设能让学生生长智慧的课堂学生的智慧潜藏在他的心底,等待生长的机会。如果我们的课堂能给他提供广阔的空间,学生的生命能量就可以得到有效开发。如果我们的课堂压抑了学生探索的愿望,不能给学生的思维提供生长的土壤和动力,学生的生命能量就只能处于潜伏状态,或“另辟蹊径”,变成社会的破坏性力量。如果学生是被动地执行着教师的一道又一道指令,他将无法感受思考的快乐,无法理解探寻的乐趣。反躬自问,我们思考学生心智成长的规律了吗?尊重学生的体验了吗?我们的教学能促进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吗?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生命状态吗?六、拥有良好的办学条件社会在飞速发展,教育必须适应社会需要。前一段时间去上海中学考察学习,他们的理化生实验室拥有当前世界上最前沿的仪器设备,他们的外文阅览室拥有极丰富的材料和舒适的读书环境。唐盛昌校长说,培养高端人才必须要有高水平的条件。每个学校可供支配的资金都是有限的,把有限的资金用到最需要的地方,是每个学校都在考虑的问题。因为决策者的理念不同,资金便有了不同的走向。可实际上,对学校来说,改善办学条件永远应该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七、营造公平、和谐的学校风气 在以人为本的今天,学生越来越关注自己的权利,或许,在现今的社会里,有很多不公平的事例,但学校应该带给学生什么?是让他追求人性的完美,从而激起他努力建设更美好社会的强烈愿望,还是强化社会的不公,让他体验丑陋带来的压抑、扭曲、愤怒,激发他对社会的报复心理?学校应该竭尽全力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名学生。让学生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同情、理解是社会的主旋律,从而为他的一生奠定和谐的暖色调。然而,现实中分数决定一切的做法比比皆是,按分数排座次等校园规则大量存在。我们不能不痛心的说,诸多弱肉强食法则在学校的横行无忌,是对教育的亵渎,完全违背人性。这种教育伤害了学生,也伤害了学校。八、具有较高的社会声望如果学校得到的社会评价较高,身在其中的学生就会有较强的归属感、安全感。前几天读到几篇追忆全国名校北京四中的文章,毕业生对拥有这样的母校充满自豪。可我们身边也有不少学生羞于提起曾就读过的学校。学校的社会声望只能来自教育的实际效果,来自老百姓的口口相传,来自一届又一届学生的切身感受,它是多年影响的积累,是大家对触动过自己的诸多细节的整体印象。声嘶力竭的宣传或许会有暂时的效果,但泡沫很快就会成为幻影。声望是无法靠包装完成的,因为它必得经由时间的检验。如果建设让学生留恋的校园,能够成为学校管理者的追求,自然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