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古代汉语考研资料第二章.docx_第1页
南开大学古代汉语考研资料第二章.docx_第2页
南开大学古代汉语考研资料第二章.docx_第3页
南开大学古代汉语考研资料第二章.docx_第4页
南开大学古代汉语考研资料第二章.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音韵章本章索引1.音韵学2.上古音:声母、韵母、声调3.中古音:声母、韵母、声调4.近代音:声母、韵母、声调传统音韵学分为古音学、今音学和等韵学。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现代学者创立北音学。古音学:研究上古音,包括先秦两汉的语音。 作用:1)辨认古书通假字;2)研究同源词;3)研究语法;4)掌握古代韵文格律;5)古书的特殊读音今音学:研究中古音,是南北朝和隋唐宋时的汉语语音。以切韵(广韵)和韵镜、七音略为主要依据,研究材料还包括韵文资料、梵汉对音、汉藏对音、日译吴音等。主要作用:1)帮助了解诗词格律;2)作为汉语方言调查的工具等韵学:是研究发音原理和发音方法的学问,实际上是中国传统的语音学。用“等”的概念分析汉语韵母及声韵搭配规律的一门学问,通过韵图展示某一历史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北音学:是研究近代北方话的学问,以元周德清的中原音韵等材料为依据,研究北方官话在元代的面貌以及现代北京话的来源、历史。 功用:1)为研究元代戏曲提供语音知识;2)为研究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的形成提供历史的依据。音韵学的基础是今音学和早期等韵学。上古音一声母系统(一)研究材料1.异文:指上古文献中同一词的几种不同的书写形式。 伏羲、庖羲;邦域、封域2.声训:又叫音训、因声求义,指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字义。 政者,正也3.重文:古籍中重出的古今异体字。彬、份4.谐声:指谐声字的谐声偏旁所提供的语音材料。异文中的两种不同的书写形式、声训中的被释词与训释词、注音中的被注字和注音字、重文中的古字和今字,谐声字中的主谐字和被谐字,两个不同方面的声母在上古应该是相同或相近的。(二)研究方法钱大昕、章太炎:以中古三十六字母作为参考,简单地合并,通过以上研究材料反映的语音事实证明中古三十六字母中的某些声母在上古是否存在。曾运乾、黄侃:以广韵的声母作参考,决定声母的分合关系。高本汉:汉字谐声材料、方言材料、其他语言材料(日语、朝鲜语、越南语)董同龢、陆志韦、李方桂:汉字谐声材料、汉藏系其他语言材料、梵汉对音(三)重要结论(15)1.古无轻唇音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中提出。指中古三十六字母中的轻唇声母“非敷奉微”,在上古分别归入重唇声母“帮滂並明”中。异文材料:“邦”或作“封”谐声材料:“非”字非母,从“非”得音的“悲”字帮母声训材料:法,逼也。法,非母;逼,帮母反切材料:“卑,府移切”卑,帮母;府,非母现代汉语方言中可以发现只有重唇而没有轻唇的。地名:阿房宫,“房”属奉母,音pang35。日语、朝鲜语、汉越语中的汉语借字。音理:在唐末宋初,上古的帮组声母,在合口三等韵的影响下分化出了非组声母。2.古无舌上音钱大昕“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指三十六字母中的“知彻澄娘”这组声母在上古时代尚未出现。异文材料:南方谓“都”为“猪”谐声材料:“竹”字知母,从“竹”得音的“笃”字端母声训材料:党,长也。党,端母;长,知母反切材料:卓,丁角切。卓,知母;丁,端母现代方言中可以发现只有舌头而没有舌上音的方言。音理:六世纪,上古的端透定泥在二、三等韵的影响下,分化出了知彻澄娘。3.娘、日二纽归泥章太炎提出。指三十六字母中的娘、日二母在上古均读作泥母。4.喻三归匣曾运乾提出。指中古的“喻母三等”在上古读作匣母。5.喻四归定曾运乾提出。指中古的“喻母四等”在上古应读作定母。6.照二归精黄侃提出。指中古的“庄初崇山”四母在上古读作齿头音“精清从心”。7.照三归端黄侃提出。指照三归端组在上古读作舌头音“端透定”。即钱大昕所说的“古人多舌音,后代多变齿音”。(四)声母系统王力:上古三十三声母喉音影晓匣(云)牙音见溪群疑舌音舌头端(知)透(徹)定(澄)泥(娘)来舌上章昌船日余书禅齿音正齿庄初崇山俟齿头精清从心邪唇音帮(非)滂(敷)並(奉)明(微)黄侃:古音十九纽唇音:1.帮(非) 2.滂(敷) 3.並(奉) 4.明(微)舌音:5.端(知章) 6.透(徹昌书) 7.定(澄船禅) 8.泥(娘日) 9.来齿音:10.精(庄) 11.清(初) 12.从(崇) 13.心(邪山)牙音:14.见 15.溪(群) 16.疑喉音:17.影 18.晓(以云) 19.匣(五)复声母高本汉提出“各”、“络”互谐是古汉语复声母的遗迹。高本汉古音构拟原则:谐声的部分跟全字不必同音。但大多数谐声字字,在上古语音中,和被谐字的声母、韵母主元音、韵尾辅音三者大致相同或相近。高本汉构拟上古汉语19种复辅音:l kl l kl l xl tl sl l bl pl pl ml xm tn sn n n ks 二 韵母系统(一)研究材料、方法1.以诗经、楚辞等先秦韵文为研究对象,采取系联的方法从中归纳出上古的韵部。2.以说文解字中的谐声字为研究对象,通过谐声系统去印证诗经的分部,同时解决那些未曾做过韵脚字的字的归部问题。谐声系统:以第一“主谐字”作为声根所形成的整个谐声谱系。 形声字的声符又叫做主谐字,以主谐字作为声符的形声字又叫做被谐字,被谐字还可以作为主谐字构成新的形声字。同谐声者必同部(14):段玉裁提出,指声符相同的字必然属于同一韵部。这一发现证明了诗经归部的正确性,更扩大了韵部的归字。(二)研究概述1.清以前协句、协韵、叶音(11、13、15):缺乏语音是发展变化的历史观念明中后,陈第反对“叶韵”说。2.清顾炎武:清代古音学的真正创始人。 音学五书:音论、诗本音、易音、唐韵正、古音表 韵补正 古韵十部江永:音学辨微、四声切韵表、古韵标准 古音十三部、入声八部段玉裁:六书音均表(15) 古韵十七部、古无去声戴震:声韵考、声类表 阴阳入三分相配孔广森:古韵十八部,阴阳各九部 东冬分部 阴阳对转:指阴声韵在一定时期会变成阳声韵,阳声韵在一定时期会变成阴声韵。孔广森坚持上古无入声,将入声韵归入阴声韵。实际上是阴阳入对转,即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在发展中可以相互转化。王念孙:古韵分为二十一部江有诰:古韵二十一部3.清以后章太炎:二十三部黄侃:二十九部王力:古韵三十部 特点:1)采用阴、阳、入三声分立的相配形式; 2)脂微分部,“微”独立; 3)以“歌”与“月、元”相配。甲类之部支部鱼部侯部宵部幽部职部锡部铎部屋部药部觉部蒸部耕部阳部东部冬部乙类微部脂部歌部物部质部月部文部真部元部丙类缉部叶部侵部谈部 对转:同类同直行者。主元音相同,韵尾的发音部位相同。 旁转:同类同横行者。主元音相近,韵尾相同(或无韵尾)。 旁对转:旁转而后对转者。 通转:不同类而同直行者。主元音相同,韵尾的发音部位不同。虽主元音不同,但韵尾或同属塞音或同属鼻音的也算通转。曾运乾:上古韵部三十部罗常培、周祖谟:上古韵部三十一部李新魁:上古韵部三十六部三 声调系统陈第认为古人没有对上古四声的情况进行辨析,他并没有否认上古四声的存在。顾炎武认为古人有四声分别。江永认为上古有四声。段玉裁:古无去声说 古四声说:1)上古时代有声调的区别; 2)上古时代的声调和切韵时代的声调不同; 3)周秦汉初只有平上入而无去声,平上去入四声到魏晋时开始俱全。王念孙、江有诰:古有平上去入四声孔广森:古无入声王力:认为古有四个调类,上古声调不但有音高的分别,而且有音长的分别。他将上古声调分为舒促两类。中古去声来自上古的长入和平、上声。其中阳声韵的去声字全部来自上古的平、上声,阴声韵的去声字大部分来自上古的长入,小部分来自上古的平、上声。四 名词解释:1.通假:本质上就是古音通假。原因:1)古今词义变化;2)借用一个字的语音来表示另外一个字。2.同源字(15):实际上就是同源词。指凡是音义皆通、音近义同或义近音同的字。 如:斷与段、繫与系、弘与宏3.破读(14):又叫“读破”,用改变字的读音的办法来表示词义或词性的转变。其产生有两种情况:1)表示词义的转变;2)表示词性的转变,与词类活用有关。 如:“王”本来是名词,读平声;作动词用时,读去声。中古音切韵(13)汉末反切的发明、南朝宋齐时代四声的发现,中国音韵学“韵书蜂出”。隋陆法言切韵唐孙愐唐韵宋陈彭年、邱雍广韵广韵音系基本保持着切韵的系统,故学界把切韵系列韵书的音系都称为“切韵音系”。切韵(广韵)是汉语音韵学的基础,是沟通古今语音的桥梁,可以借此上推上古音、下推近代音和现代音。一 音系性质1.综合音系:章太炎、罗常培、陆志韦、王力、李新魁 切韵所代表的并不是一时一地的语音系统,而是综合了古音和方音的综合体系。2.单一音系:1)长安音说:法马伯乐、瑞典高本汉、中周法高 2)洛阳音说:陈寅恪、邵荣芬 3)文学语言说:周祖谟二 声母系统35个声母全清次清全浊次浊清浊唇音帮滂並明舌音舌头端透定泥舌上知徹澄齿音齿头精清从心邪正齿庄初崇生章昌船书禅牙音见溪群疑喉音影喻晓匣半舌来半齿日与三十六字母的不同:1.广韵唇音只有重唇音;三十六字母分化出了轻唇音。2.广韵两组正齿音在三十六字母中合并为一组正齿音“照穿床审禅”。3.广韵匣于两母在三十六字母中合并为喻母。4.广韵没有娘母;三十六字母有娘母。三 韵母系统广韵206韵:上平声28;下平声29;上声:55;去声:60;入声:34反切系联法得出韵类:陈澧(311);高本汉、白涤洲(290);黄侃(335);周祖谟(324);李荣(334);邵荣芬(326)。四 声调系统中古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近代音中原音韵(14)一 中原音韵的内容及体例作者:元周德清。该书是为指导元曲制作而编写的一部韵书,全书共二卷,前卷为韵书,后卷为附论,列正语作词起例及作词诸法。体例:1)全书收字5866个,分19韵。 2)分部不论声调。、 3)各部中的同音字之间用O隔开。二 中原音韵的音系(一)声母系统:25个最大特点:全浊声母已经清化唇音:帮、滂、明、非、微舌音:端、透、泥、来齿音:精、清、心 知、癡、十、日 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