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学实习指导书.doc_第1页
古生物学实习指导书.doc_第2页
古生物学实习指导书.doc_第3页
古生物学实习指导书.doc_第4页
古生物学实习指导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生物学实习指导书 28/36TongJN11代表性古生物门类?原生动物蜓目?腔肠动物门珊瑚纲?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头足纲?节肢动物门三叶虫纲?腕足动物门?半索动物门笔石纲?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古植物28/36TongJN22腕足动物门(Brachiopoda)28/36TongJN33腕足动物门(Brachiopoda)?海生、底栖,单体群居?不分节而两侧对称,常具肉茎不分节而两侧对称,常具肉茎?两瓣壳大小不等,钙质或几丁磷灰质两瓣壳大小不等,钙质或几丁磷灰质?滤食性,其摄食器官是纤毛腕滤食性,其摄食器官是纤毛腕?软体由外套膜包裹(外套腔)内脏腔、腕腔软体由外套膜包裹(外套腔)内脏腔、腕腔28/36TongJN44腕足动物门(Brachiopoda)?现生约100属300余种。 地史时期相当繁盛,己描述的有余种。 地史时期相当繁盛,己描述的有3500属33000种。 在确定地质时代方面有重要意义种。 在确定地质时代方面有重要意义28/36TongJN55腕足化石代表28/36TongJN6628/36TongJN77腕足化石代表28/36TongJN88腕足动物门(Brachiopoda)?一般两瓣大小不等背瓣较小,腹瓣较大?壳喙壳体最早分泌的硬体部分,呈鸟喙状?茎孔壳喙附近的一个圆形小孔(肉茎伸出处)?壳喙及茎孔的一方为后方,壳体张开的一方为前方?壳喙旁边缘为后缘,相对的壳体增长方向为前缘,两侧边为,两侧边为侧缘?把壳体分为左右对称两部分的假想平面为对称面壳体定向28/36TongJN99腕足动物门(Brachiopoda)壳体定向腹瓣也称为茎瓣(壳);背瓣也称为腕瓣(壳)28/36TongJN10腕足动物门(Brachiopoda)腕足动物壳体形态要从几个方向来观察描述?正视从腹壳或背壳方向观察壳体轮廓圆形、长卵形、横椭圆形、三角形、五角形、方形等。 壳的外形28/36TongJN11腕足动物门(Brachiopoda)腕足动物壳体形态要从几个方向来观察描述?正视从腹壳或背壳方向观察壳体轮廓圆形、长卵形、横椭圆形、三角形、五角形、方形等。 ?侧视从侧缘方向观察壳体凸度双凸型、平凸型、凹凸型、凸凹型、双曲型前字指背瓣,后字指腹瓣壳的外形28/36TongJN12腕足动物门(Brachiopoda)腕足动物壳体形态要从几个方向来观察描述?正视从腹壳或背壳方向观察壳体轮廓圆形、长卵形、横椭圆形、三角形、五角形、方形等。 ?侧视从侧缘方向观察壳体凸度双凸型、平凸型、凹凸型、凸凹型、双曲型前字指背瓣,后字指腹瓣壳的外形?前视从前缘方向观察壳体的轮廓直缘型、单褶型、单槽型中褶(隆)单槽型中褶(隆)壳面中央到前缘的褶状隆起中槽壳面中央到前缘的槽状凹陷28/36TongJN13腕足动物门(Brachiopoda)茎孔附近的构造?喙背壳和腹壳后端均具壳喙,腹喙一般较明显,或尖耸或弯曲背壳和腹壳后端均具壳喙,腹喙一般较明显,或尖耸或弯曲?铰合线壳后缘两壳铰合处,或长或短,或直或弯?主端铰合线的两端,圆或方,或尖伸作翼状?壳肩喙向两侧伸至主端的壳面28/36TongJN14腕足动物门(Brachiopoda)茎孔附近的构造?基面壳肩与铰合线包围的三角形壳面。 背基面较小,腹基面较发育壳肩与铰合线包围的三角形壳面。 背基面较小,腹基面较发育?三角孔基面中央呈三角形的孔洞。 在背壳的称背三角孔背三角孔?三角板三角孔上覆盖的三角形小板。 有时由两块板胶合而成,称三角孔上覆盖的三角形小板。 有时由两块板胶合而成,称三角双板28/36TongJN15腕足动物门(Brachiopoda)铰合构造位于壳体后部壳内,由铰齿与齿窝组成?腹壳三角孔前侧角各有一个突起铰齿?背壳三角孔内侧角各有一个凹槽铰窝与双壳类不同是铰齿和铰窝分别在不同的壳瓣上铰齿和铰窝分别在不同的壳瓣上28/36TongJN16腕足动物门(Brachiopoda)铰合构造?腹壳?牙板(齿板)铰牙之下,沿三角孔的侧缘向下延伸的一对支板铰牙之下,沿三角孔的侧缘向下延伸的一对支板?匙形台两侧牙板相向延展联合形成的匙状物?(腹)中隔板匙形台下方连接壳底的板28/36TongJN17腕足动物门(Brachiopoda)铰合构造?背壳?主突起背三角孔内侧后方的一个突起?铰窝板铰窝下方向下延伸的小板?背匙形台两铰窝板相向延伸连合及的匙状物?中隔脊(背中隔板)背匙形台中央向下的附近着板28/36TongJN18腕足动物门(Brachiopoda)铰合构造?背壳?主突起背三角孔内侧后方的一个突起?铰窝板铰窝下方向下延伸的小板?背匙形台两铰窝板相向延伸连合及的匙状物?中隔脊(背中隔板)背匙形台中央向下的附近着板?腕基铰窝内侧的一对小突起,仅见于一些较低级的类型中,为纤毛腕附着构造铰窝内侧的一对小突起,仅见于一些较低级的类型中,为纤毛腕附着构造?腕基支板腕基下方的一对支持小板28/36TongJN19腕足动物门(Brachiopoda)腕骨构造?是(高级类型)纤毛腕的支持骨架,有3种类型?腕棒短棒状、钩状、镰刀状、锤状?腕环腕棒前伸连接成环带状?腕螺腕棒向前作螺旋状延伸?石燕贝型螺顶指向主端?无洞贝型螺顶指向背方?无窗贝型螺顶指向两侧腕基28/36TongJN20腕足动物门(Brachiopoda)腕骨构造28/36TongJN21腕足动物门(Brachiopoda)壳饰?同心饰同心纹、线、层、皱(影响到壳内部)同心饰同心纹、线、层、皱(影响到壳内部)?放射饰放射纹、线、褶(影响到壳内部)放射饰放射纹、线、褶(影响到壳内部)?网状饰?剌、瘤等28/36TongJN22腕足动物门(Brachiopoda)壳的开合28/36TongJN23腕足动物与双壳动物的比较腕足动物双壳动物单瓣壳两侧对称两侧不对称双瓣壳大小不等大小相等双瓣壳分背、腹分左、右对称面垂直两壳接合面位于两壳结合面上固着构造肉茎孔足丝凹缺齿和槽分别在不同壳在同一壳上间列28/36TongJN24腕足动物生态生活环境?现代腕足动物以正常浅海为主,各种水深均能生存,但在水深现代腕足动物以正常浅海为主,各种水深均能生存,但在水深2m左右最多?化石腕足类大多数生活在温暖、盐度正常的浅海环境中,但中生代以来发现它们与某些深水类别共生化石腕足类大多数生活在温暖、盐度正常的浅海环境中,但中生代以来发现它们与某些深水类别共生28/36TongJN25腕足动物生活方式28/36TongJN26腕足动物生态生活方式?肉茎固着如Lingula?腹壳固着如李希霍芬贝(Richtofenia)类的腹壳特化成珊瑚状,并以根状刺固着)类的腹壳特化成珊瑚状,并以根状刺固着?以腹壳自由躺卧,如扭月贝类?以腹壳的刺支撑,如长身贝类28/36TongJN27腕足动物生活方式28/36TongJN28腕足动物地史分布?始现于早寒武世?三次大繁盛奥陶纪、泥盆纪、石炭二叠纪?二叠纪末急剧衰退?进入中生代,数量虽然还较多,但己明显进入衰退期,而软体动物却大发展进入中生代,数量虽然还较多,但己明显进入衰退期,而软体动物却大发展?新生代,腕足动物面貌己接近现代28/36TongJN29腕足类实习?Lingula贝舌形贝Cam-Rec.?Sinorthis中国正形贝O1?Yangtzeella扬子贝O1?Dictyoclostus网格长身贝C-P?Yunnanellina贝小云南贝D3?Cyrtospirifer燕弓石燕D3?Stringocephalus鹗头贝D228/36TongJN30,平28/36TongJN3128/36TongJN32直28/36TongJN3328/36TongJN3428/36TongJN3528/36TongJN3626/33TongJN11代表性古生物门类?原生动物蜓目?腔肠动物门珊瑚纲?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头足纲?节肢动物门三叶虫纲?腕足动物门?半索动物门笔石纲?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古植物26/33TongJN22门半索动物门(Hemichordata)柱头虫Balanoglossus杆壁虫Rhabdopleura26/33TongJN33门半索动物门(Hemichordata)?特有口索口腔背面向前伸出的一条短盲管。 有人认为口索是最初出现的脊索,因而曾作为一个亚门归属于脊索动物门。 口腔背面向前伸出的一条短盲管。 有人认为口索是最初出现的脊索,因而曾作为一个亚门归属于脊索动物门。 ?具背神经索背神经管的雏形?消化管前端有鳃裂呼吸器官26/33TongJN44半索动物门分类纲肠鳃纲羽鳃纲笔石纲26/33TongJN55笔石纲(Graptolithina)?海生,个体小,群体动物?几丁质硬体,经石化升馏作用而保存为碳质薄膜化石几丁质硬体,经石化升馏作用而保存为碳质薄膜化石26/33TongJN66笔石纲(Graptolithina)?海生,个体小,群体动物?几丁质硬体,经石化升馏作用而保存为碳质薄膜化石几丁质硬体,经石化升馏作用而保存为碳质薄膜化石?绝灭生物,中寒武世早石炭世。 奥陶纪志留纪绝灭生物,中寒武世早石炭世。 奥陶纪志留纪标准化石26/33TongJN77笔石纲(Graptolithina)?海生,个体小,群体动物?几丁质硬体,经石化升馏作用而保存为碳质薄膜化石几丁质硬体,经石化升馏作用而保存为碳质薄膜化石?绝灭生物,中寒武世早石炭世。 奥陶纪志留纪绝灭生物,中寒武世早石炭世。 奥陶纪志留纪标准化石?主要有两大类?树形笔石类树枝状,底栖固着?正笔石类列式,漂浮生活-指相化石26/33TongJN88笔石纲?硬体构造胎管胞管笔石枝笔石体笔石簇26/33TongJN99笔石纲胎管?胎管第一个个体分泌的圆锥形外壳,开口朝下,尖端朝上第一个个体分泌的圆锥形外壳,开口朝下,尖端朝上?基胎管近尖端部?亚胎管近口端部分,胎管刺、口刺?线管胎管上方伸出的一条细线状小管胎管上方伸出的一条细线状小管?中轴由线管硬化而成26/33TongJN10笔石纲胞管?由胎管侧面的一个小孔出芽生出第一个胞管26/33TongJN11笔石纲胞管?第一个胞管由胎管侧面的一个小孔出芽生出?树形笔石类出芽孔位于基胎管上,有两种类型的胞管正胞管、副胞管,由茎系连接起来。 正胞管大、副胞管小出芽孔位于基胎管上,有两种类型的胞管正胞管、副胞管,由茎系连接起来。 正胞管大、副胞管小26/33TongJN12笔石纲胞管?第一个胞管由胎管侧面的一个小孔出芽生出?树形笔石类出芽孔位于基胎管上,有两种类型的胞管正胞管、副胞管,由茎系连接起来。 正胞管大、副胞管小出芽孔位于基胎管上,有两种类型的胞管正胞管、副胞管,由茎系连接起来。 正胞管大、副胞管小?正笔石类出芽孔位于亚胎管上,只有正胞,但其胞管形态复杂多样出芽孔位于亚胎管上,只有正胞,但其胞管形态复杂多样26/33TongJN13笔石纲正笔石类的十种胞管类型1.均分笔石式胞管直管状2.单笔石式胞管外弯呈钩状3.卷笔石式胞管外卷呈球状4.半耙笔石式胞管向外扩展,大部分孤立,呈三角形5.耙笔石式呈全孤立耙形26/33TongJN14笔石纲正笔石类的十种胞管类型6.纤笔石式胞管腹部呈波状曲折7.栅笔石式胞管强烈内折,具方形口穴8.叉笔石式胞管口部向内转曲9.瘤笔石式形成背褶,口部内转,腹褶弱10.中国笔石式形成背褶及柱状腹褶26/33TongJN15笔石纲笔石枝成列的胞管构成笔石枝?始端近胎管的一端?末端胞管增长的一端?共通管(沟)在笔石枝背部连通各个胞管(沟)在笔石枝背部连通各个胞管?腹侧胞管所在的一侧?背侧靠近共通管(沟)的一侧?每个胞管靠近共通管一边为背,另一侧为,另一侧为腹26/33TongJN16笔石纲笔石枝的生长方向以胎管尖端向上,口部向下为基准,可以分为六种类型以胎管尖端向上,口部向下为基准,可以分为六种类型下垂式26/33TongJN17笔石纲笔石枝的生长方向以胎管尖端向上,口部向下为基准,可以分为六种类型以胎管尖端向上,口部向下为基准,可以分为六种类型下垂式下斜式26/33TongJN18笔石纲笔石枝的生长方向以胎管尖端向上,口部向下为基准,可以分为六种类型以胎管尖端向上,口部向下为基准,可以分为六种类型下垂式下斜式下曲式平伸式上斜式上曲式26/33TongJN19笔石纲笔石枝的生长方向以胎管尖端向上,口部向下为基准,可以分为六种类型以胎管尖端向上,口部向下为基准,可以分为六种类型下垂式下斜式下曲式平伸式上斜式上曲式攀合式(上攀式)26/33TongJN20笔石纲笔石枝上胞管的排列方式单列式双列式四列式个别还有三列式26/33TongJN21笔石纲笔石体和笔石簇?笔石体由一枝以上的笔石枝构成。 ?树形笔石类的笔石体由多个复杂分支的笔石枝构成?正笔石类的笔石体有一个或多个笔石枝26/33TongJN22笔石纲笔石体和笔石簇?笔石体由一枝以上的笔石枝构成。 ?正笔石类的笔石体有一个或多个笔石枝?树形笔石类的笔石体由多个复杂分支的笔石枝构成?笔石簇正笔石类中由多个笔石体聚在一个正笔石类中由多个笔石体聚在一个浮胞上,以中轴相连形成的综合体上,以中轴相连形成的综合体26/33TongJN23笔石纲生态?生活方式树形笔石类大部分为固着生活,其它各类笔石大都是浮游生活树形笔石类大部分为固着生活,其它各类笔石大都是浮游生活?生活环境滨海、陆棚边缘到陆棚斜坡等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