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doc_第1页
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doc_第2页
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doc_第3页
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班级 姓名 得分 (一)基础知识(25分)1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8分)zz 不倦 不言而y kung 骗 xi 手旁观锲而不舍 滞碍 汲取 狡黠 2 选择下列词语填空。(3分)明智 周密 深刻 灵秀 善辩 庄重读史使人( ),读诗使人( ),数学使人( ),科学使人( ),伦理学使人( ),逻辑修辞学使人( )。3 选出有语病的一项。( )(2分)A 书,该读而未读,对读书人而言,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B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国人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增强。C 南京的云锦不仅闻名全国,而且享誉世界。D 关注野生动物的生存权,是很多国家动物保护法中的重要内容。4下列选项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谈读书是一篇杂文,作者是英国的哲学家培根。 B马南部是邓拓的笔名,不求甚解选自燕山夜话。 C谈读书是论述读书的学习的目的、学习方法,阐述读书的重要作用。D不求甚解是一篇驳论文,先破后立,层层论证。5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的一项是( )(2分) A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 B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C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D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6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问题。(2分)一作曲家带着自己创作的曲子向一位著名的音乐大师讨教。在听演奏的过程中,这位大师不断地脱帽。演奏完毕,作曲家连忙问道:“大师,是不是屋里太热?”大师说:“不热。我有碰到熟人就脱帽的习惯。在阁下的曲子中我碰到那么多熟人,不得不连连脱帽。”这位大师答话的意思是 。 7中央电视台每天的开播语是“传承文明,开拓创新”;山东卫视的开播语是“泰山从这里崛起,黄河由这里入海,孔子在这里诞生”。请你为我们学校即将开播的电视台拟一个开播语。(3分) 。8请你仔细观察题为“僵持”(鸟与蚯蚓)的这幅漫画,发挥想象,为鸟和蚯蚓各配一句话。(3分)鸟说:蚯蚓说: 二、阅读理解。(45分)(1)(14分)阅读下边文字,完成文后各题。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末,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1作者批驳的论点是什么?(2分)2请概括第二段的内容。(3分)3应该怎样理解“不求甚解”?(3分)4作者对读书的观点是怎样的?(3分)5结合你的读书实践,谈谈学了这篇文章对你的启示。(3分)(2)(14分) 月色皎洁,一如闪亮的白绸,宁静而安详地弥漫。我握着母亲的手站在街口,等放晚学的弟弟归家。并不冷,然而街静人空,我等得焦急不耐,母亲却等得耐心又耐心,遥望着那条很宽很白的路,母亲说:“一直这样等,惯了。”我的心怦然一动,目光在母亲单薄的身影里模糊了。我也曾让母亲这样地等待过,并不是小的时候,女儿大了,反而更让母亲牵挂。那些个月朗星稀的夜晚,和学友们一路高歌神侃地回家,一个人转进僻静的街口,却望见母亲的衣衫和着树影飘动,一样的迷离,心忽地跳快了,跑过去,却只叫了一声“妈妈!”母亲也不说什么,很欣慰地笑着,拍拍我的手,一起走回家去。而今我去了异地,只在假期里归来,母亲的身影却依然准时地出现在街口树下,等待不久也要离家求学的弟弟。我忽然很羡慕母亲,可以把那么深沉的爱包容在静静的等待中。清脆的铃声响过来,弟笑嘻嘻立在我和母亲面前:“妈!姐!”“怎么才回来,让妈等那么久?”我半是欢喜半是埋怨。“回家吧!”母亲还是那么欣慰地笑着,拍拍弟的手。弟冲我做个鬼脸。看弟高大的身影在母亲的身边。我忽然觉得失去了什么,起航的船只能留恋温暖的港湾,却不能永远停泊。返校之前,母亲安静地替我整理行囊,见我跟着她走来走去,却不开口,母亲说:“从前你外婆也是这样送我走。”啊,我默默地望着母亲,仿佛看见外婆的双手在忙碌。我忽然明白了,从前外婆一定也曾站在街口,等母亲回家,就像母亲今天等我们回家,而我也会有那么一天,让深深的爱溶在等待中。眼前晃动着月光里母亲静立的身影,才知道不论经过什么,我记忆中的那些夜晚永远美丽如初。6、第段中说“月色皎洁,一如闪亮的白绸,宁静而安详地弥漫”,该景物描写在文中主要起什么作用?(3分)7、第段中,在等放晚学的弟弟时,为什么我会“等得焦急不耐”,母亲却“等得耐心又耐心”?(3分)8、第段中写到,“我忽然觉得失去了什么”,“我”觉得失去了什么呢?(3分)9、纵观全文,回答:写出在全文结构上与末段中“眼前晃动着月光里母亲静立的身影”这个句子相呼应的一句话。(2分)(2)说说为什么“我记忆中的那些夜晚永远美丽如初”?(3分)(3)(9分)读书与思考 钟敬文 读书,顾名思义,就是同书本打交道。也许有人会问,这也需要方法吗?当然需要。假如一个同学天天读书,投入的精力很多,读什么记什么,这是不是最好的阅读之道呢?这样读书,也是一种读书法,古人叫做“记诵之学”,他这样用功地读书,绝对比不读书、不记诵要好。但这种读书,不能成为一种学问,不算是上乘的读书。因为他得来的学问是死的。读书多是好事,但还要用种种科学知识来帮助理解书本的,内容。如果要使书本上的知识“活”起来,这就要想,要思考。 在读书的过程中,要给思考留下余地。你在求知时,学进来的东西,如果没有同你原有的知识碰头,就只能摆在那里,不发生“化学作用”,无法变成你自己的养料。人的胃能够处理各种食物,自动地把它们划分为营养和废料,再根据人体的需要,分别输送给不同的器官。读书者需要动脑思考,吸收书本上的知识,为增长学问所用,这也和胃功能的原理是一样的。读书而能消化,书本知识就能与原有的知识融合在一起,产生化学变化,然后把需要补进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学问,把不需要的东西排除掉,当作垃圾处理。 改革开放以来,国外的思想、学说涌进了国门,一时令人应接不暇。青年人对新事物敏感,这当然是好现象。但也有些青年学生对外来的理论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和消化,就盲目地追逐,结果让自已的头脑成了外国理论的跑马场。里面即使有好东西也不能好好地加以利用,更不要说分辨良莠了。这种情况,应当引起警惕。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堂则殆。”这些青年人,对自己不熟悉的东西,几近“不思”“不学”,那不可避免地要陷入“罔”和“殆”的危机。我看是不能这样继续下去的。大家要有清醒的意识,要在读书上多用脑。读外国书如此,读中国书也如此。因此,在读书中,思考,才能剔除糟粕;思考,才能吸收营养。 总而言之,在读书中,思考特别重要。 (选2002年3月6日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10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11第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2分)12选文在论述读书时引用了名言警句。请你根据平时的积累,另写两条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2分) 13请简要介绍一种你的读书方法。(3分)(4)(8分)“学了就用”,还可以加深理解,有所创造。只有把读书得来的知识消融掉,才会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历史上有很多人,读了很多书,积累了大量资料,但并没有写出好文章,做出大贡献。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做到“学了就用”。毛泽东同志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重要的学习。”就是因为使用过程中,要把所得的知识变为自己的血肉,它需要蜜蜂酿蜜一般地加工、制作、改造的工夫,进而创造出新的营养品来。“学了就用”的反面,是“学了不用”。这就像柳宗元的蝜蝂传中写的那种善负物品的小虫,一遇到什么东西,就要拿来背在身上,越背越重,“虽困剧不止也”;“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古今中外,多少食书不化的书呆子,其病在此。 14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 ) (2分) A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B古今中外,多少食书不化的书呆子,其病在此。 C“学了就用”可以加深理解,有所创造。 D历史上很多人没有做到“学了就用”。 15从论证方法角度看,文中毛泽东同志说的话属于( ) (2分) A比喻论证 B举例论证 C类比论证 D引用论证 16文中概述柳宗元蝜蝂传中小虫负物的故事所说明的道理( ) (2分) A小虫负物的技能高超。 B小虫贪得无厌。 C书呆子食书不化的危害。 D书呆子食书不化。 17“其病在此”中的“病”是指( ) (2分) A书呆子如小虫一样自不量力。 B书呆子如小虫一样贪得无厌。 C书呆子如小虫一样只知负物,食书不化。 D书呆子如小虫一样“虽困剧不止也”。三、写作实践(50分) 高尔基说:“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