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诗词鉴赏.doc_第1页
中考古诗词鉴赏.doc_第2页
中考古诗词鉴赏.doc_第3页
中考古诗词鉴赏.doc_第4页
中考古诗词鉴赏.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古诗词鉴赏朝代诗人诗题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饮酒唐代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观刈麦、望月有感唐代王维使至塞上、竹里馆、终南别业唐代孟浩然过故人庄、早寒江上有怀、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代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逢入京使宋代苏轼浣溪沙、水调歌头、江城子密州出猎、浣溪沙宋代李清照如梦令、醉花阴、武陵春一、陶渊明诗两首(一)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1、归园田居中“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2、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述“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所展现的画面。清晨我下地松土除草,星月下我扛着锄头回家歇息。(二)饮酒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1、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意之情,与闲适心情。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置身世外,洁身自好,保持高洁的情操的思想感情。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改成“望”好不好?为什么?不好。“见”表现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忽然映入眼帘。而“望”则是有意远看,改“望”此篇神气索然。4、学习诗歌应该从朗读入手,如果由你朗读句中的画线句,你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哪一个词语,请说说你的理由。我认为最应该重读的词语是“见”,是无意瞥见的意思,表现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忽然映入眼帘。表现了诗人隐居生活的闲适之情。5、描绘画面:“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在整齐的篱笆旁,我亲手采摘金黄的菊花,周围顿时香气弥漫;在悠闲恬适间,突间望见高大的庐山,云雾缭绕。在夕阳的照耀下,庐山仿佛披上了一件彩衣,不时有成群结对归巢的鸟儿,吱吱喳喳,打破了山林的幽静。二、白居易诗三首(一)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洁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里,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2、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任选一个角度)。本联写莺燕,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分别用“争”和 “啄”生动地写出了莺争向暖树上去唱歌;新燕衔泥筑巢的情景,给人们生机勃勃的感觉,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本联写花草,画面极富情感色彩以生命力。马在前草地上走得很轻快,人在马背上自然感到舒适,但看花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也会产生迷乱的感觉。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美丽和沉醉于美景的春游的人们的感受。3、请谈谈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春光的描绘,抒发了诗人的喜爱之情。(二)观刈麦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1、请结合诗句的内容谈谈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诗人在那个时代能够主动和农民对比,而且反思自己的不是,体恤农民的艰辛,为他们鸣不平,这种安民济世情怀的确难能可贵。2、用生动的语言展现下列句子的画面:“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麦收农忙时节,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野去,给正在割麦子的青壮年男子送饭送水,一些农民在南岗麦田埋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也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这是第一个劳动场景,其特点是热火朝天,全家忙碌,就连本该成荫纳凉,纵情玩耍的儿童也携壶提浆,奔波不停,足见这一家农民的艰辛和不易。(三)望月有感时难年荒世业空, 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 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 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 一夜乡心五处同。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抒发了战乱时期兄弟离散的骨肉相思之苦。2、请赏析“吊影分为千里雁, 辞根散作九秋蓬”的艺术特色。诗人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纷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相怜;辞别故乡流利四方,有多么象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诗人以千里雁、九秋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喻,以吊影纷飞与辞根离散的描述,赋予他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3、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共看明月应垂泪, 一夜乡心五处同。”一句的理解。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恐怕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三、王维诗三首(一)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1、使至塞上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不得志、愤懑等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2、请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展现的画面。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一缕青烟直上青天,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赏析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及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第三,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青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描绘出一幅意境雄浑、浩瀚壮美的沙漠美景。4、“征蓬”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诗人是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却以没有根基、四处漂泊的“蓬草”形象自况,正是暗写自己内心飘零孤寂。5、请结合诗句说说“大”、“孤”、“直”“长”“圆”五个词的表达作用。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二)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1、本诗清幽绝俗的意境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 幽篁 深林 明月2、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能体现使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一些?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 独坐、弹琴、长啸3、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表现出来的画面。 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呼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林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三)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悠闲自得的心境。2、赏析“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艺术上看,这二句诗真是诗中有画。3、体会尾联中 “偶然”二字的妙处。尾联突出了“偶然”二字。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偶然,本来出游便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自然又是偶然。“偶然”二字实是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大特色。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写出了诗人那种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风采。四、岑参诗三首(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1、划线句子应重读哪个词?请说明理由。“百丈”运用夸张的手法,极言边塞之寒。“万里”运用夸张的手法,极言阴云凄惨。“凝”字突出阴云厚重,似乎云彩也应和人的心情。2、这首诗如果按前十句和后八句分为两部分,它们各写了什么?第一部分: 咏雪 第二部分: 送别 3、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写了边塞大雪纷飞奇景。大雪飘舞,整整下了一夜。一觉醒来,推门一看,只见到处是一片银白色的世界,特别是那满树满枝的雪絮,一簇簇,一团团,简直美丽极了。比喻,以春花喻冬雪,新颖别致,生动形象地把雪的洁白、鲜润的特点揭示出来了,也为这个寒冷的边塞增添了无限春意。也表现出一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4、赏析“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山路盘旋曲折,已看不见友人离去的背影,茫茫雪地上只留下一串孤单的马蹄印迹和作者仍伫立远眺的身影。 “山回路转”使人惆怅,而雪上的马蹄印迹,又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到远方。“不见”表现诗人久久伫立,极目远送之情态;一个“空”字包蕴多少惜别怅惘之情。抒发了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深情。5、赏析“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在傍晚的辕门,大雪纷纷,大风吹扯着一面鲜艳的红旗,而红旗却凝住不动。“掣”字用的好,本意是拉、扯的意思,在这里真实的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飘不动的情状。从视觉的角度突出了天气的寒冷,也为送别的场面涂抹上一层雄浑悲壮的色彩。(二)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1、诗歌在写大军出征之前,先写了什么?有何作用?先写了环境的恶劣,更能突出大军出征的豪壮。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运用夸张反衬等手法,极力渲染环境的恶劣,突出表现了边防将士不畏艰险的爱国精神。3、结合本诗发挥你的想象联想描绘“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所展现的画面。剽悍强劲的匈奴军队利用草黄马正肥的时机发动了猛烈的进攻,烟尘弥漫。唐军早有戒备,烽烟四起,报警的烽烟同匈奴铁骑卷起的尘土一起飞扬。顶风冒寒前进着的唐军将士飒爽英姿,沉着应战。尽显“汉家大将”的从容果敢,镇静的风姿。又显示出充满必胜的信心!4、赏析“马毛带血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的艺术特色。战马在寒风中奔驰,那蒸腾的汗水,立刻在马毛上凝结成冰。诗人抓住了马毛上那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进行细致的刻画,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张气氛。反衬出将士不避艰险、斗风傲雪的战斗豪情和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三)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1、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远在边塞思念故园亲人的情感,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2、划线句子应重读哪个词?请说明理由。“望”是有意识的向远处看,表达了诗人对故园亲人的思念及难舍之情。“路漫漫”写路途遥远,回家不易,表达了诗人对故园亲人的思念及难舍之情。“龙钟”形容流泪的样子,这里是沾湿的意思。通过夸张形象的写出了诗人对故园的无限眷恋。3、“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却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五、孟浩然诗三首(一)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1、描绘“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画面,并简要赏析。青青的绿树环绕着小山村,青翠的远山在城外横斜。赏析:示例一:这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示例二:这两句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十分工整。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示例三:这两句诗用词造句十分逼真,诗中有画,“合”字表现了绿树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绿树的繁茂,景色优美。(或:“斜”字形象地描画出村外青山由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画面感强。)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2、“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流露出诗人对这个村庄和故人的依恋之情。(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早寒江上有怀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1、赏析“木落雁南度, 北风江上寒”。树叶枯黄凋零,纷纷飘落,大雁南飞。北风呼啸,江面上寒气袭人。诗人抓住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又以北风呼啸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活化出一副深秋景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思念家乡,想念亲人。(三)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1、这首诗前四句运用夸张手法,描写洞庭湖的壮阔景象;后四句切入正题,表达自己渴望出仕和希望得到对方援引的心情,写得委婉含蓄,不卑不亢。2、赏析“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水汽蒸腾,笼罩云梦大泽;波涛汹涌,摇撼岳阳古城。意境开阔,气势豪迈。“蒸”显示出洞庭湖丰富的积蓄,仿佛广大沼泽地都受到湖的滋养才显得郁郁葱葱;“撼”衬托出洞庭湖澎湃壮阔,气势宏大。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充满活力。3、对于诗人不甘隐居山林,希望得到引荐出仕的做法,你怎样看待?赞成:诗人希望出仕为国效力的精神值得肯定。反对:应该像陶渊明那样,“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隐居山林,不追求功名利禄,不是更好吗?4、赏析“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看着人家钓鱼,只能白白的产生羡鱼之情,这里含蓄的表达了诗人渴望出仕和希望得到对方援引的心情。六、苏轼词四首(一)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1、词的上阕描写了“兰芽浸溪”、“ 沙路无泥”、“ 暮雨规啼”三幅画面请你展开想象,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一下其中的一幅图画。山下溪水潺潺,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时值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2、文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思想情感?这首诗表现了诗人虽身处困境却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你认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句中最应该重读的是哪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但愿”重读,是只希望的意思,表达出作者把别的实现思念的形式都不可能了,只能把无限的思念寄托在这月光的美好愿望上。 “共”重读,是共同的意思。让远隔两地的亲人,把这种思念及美好的祝愿共同寄托在月光上。2、赏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人的悲欢离合,月亮的阴晴圆缺这种事自古以来难两全,只希望相隔千里的人,同处在这美好的月光之下,共享这美好的月色。表达了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的美好祝愿。体现了他的豪放风格。3、请分析一下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三)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绵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1、学习诗歌应该从朗读入手,如果让你朗读上片划线句,你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哪一个词语,请说说你的理由。事例1:“聊”,为姑且之意,这是文人苏轼的一时豪兴,但足见其豪迈气概。事例2:“狂”,为狂放之意,狂字是总起,是贯穿全词的词眼,上片写出猎神情举止之狂,下片写壮志豪情,均体现了作者的豪迈与狂放。事例3:“卷”,用一个卷字极言行猎之快,将热闹的狩猎场面表现无余,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2、“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的典故分别表达什么意思? “亲射虎,看孙郎”,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然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遣冯唐”,是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射天狼”,天狼星,是“主侵掠”的,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苏轼在结句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3、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之情。4、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的理解。运用典故,作者在这句中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抒发了作者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四)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上片的三个画面,并品味作者的感情。簌簌飘落的枣花,轻轻地打落在衣巾上,村子里家家户户的嗡嗡的缲车声萦绕在村子上空,还有那在古柳下穿着牛衣叫卖黄瓜的农人,真是一幅静谧祥和的乡村图画。这一组画面具有很强的立体感,不仅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写出了农人劳动的繁忙以及欣欣向荣的景象。表达了词人对农村恢复生产后的喜悦之情。2、请简要概括下片内容,并分析作者的心情及表达作用。下片主要写了途中行路的艰辛。走了一村又一村,已是日高天热,人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来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试问”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融洽关系写得亲切自然。七、李清照词三首(一)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1、赏析“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这两句似乎面对着一个知己娓娓地叙述,同时点明了地点“溪亭”,时间“日暮”。“沉醉”二字透露出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写出了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表现了作者少女时代的无忧无虑的诗一样的生活,对美好少女时代的留恋和回忆。2、描述“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画面。 (夕阳映照在湖面上,小舟在如画般的莲花间穿行着,)一群少女在奋力划着小船,船桨上下翻飞,白色的浪花映照着红色的晚霞,不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