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培优解决方案 寒假专题突破练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 专题三 近代西方列强侵华(1840-1900) (1).docx_第1页
假期培优解决方案 寒假专题突破练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 专题三 近代西方列强侵华(1840-1900) (1).docx_第2页
假期培优解决方案 寒假专题突破练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 专题三 近代西方列强侵华(1840-1900) (1).docx_第3页
假期培优解决方案 寒假专题突破练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 专题三 近代西方列强侵华(1840-1900) (1).docx_第4页
假期培优解决方案 寒假专题突破练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 专题三 近代西方列强侵华(1840-1900) (1).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三近代西方列强侵华(18401900)一、两次鸦片战争1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1)鸦片战争的背景:19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辟更大的_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中国正值封建社会末期,国力减衰,内部危机严重,处在发生巨变的前夜。(2)英国强迫中国签订南京条约:1842年签订;内容:割_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_、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3)南京条约的影响:香港岛的割让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赔款开创了列强勒索赔款的恶例,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五口通商使中国东南沿海门户洞开,便利了_势力的入侵。协定关税严重破坏了中国的_权,便利了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首先打开中国的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由英法联军发动,洗劫并火烧圆明园,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二、甲午中日战争1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日本发动,强迫清政府签订_,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2黄海海战1894年9月,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战争结果:北洋水师主力尚存,北洋大臣_命令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避战保船”,从而失去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最终在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3马关条约(1)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_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_、苏州、_为商埠。允许_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2)影响:台湾等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不得不大借外债,便利列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新的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_的发展。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八国联合侵华;1901年,11国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_社会。2辛丑条约(1)签订:1901年,与11国签订。(2)内容: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_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_铁路沿线战略要地。(3)影响:巨额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勒索;为支付赔款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使人民生活更加困难,社会经济更加凋敝。设立的“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是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使清政府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列强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1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2两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和目的一脉相承: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英国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战争性质一脉相承: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殖民掠夺战争;战争影响一脉相承: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3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为开拓世界市场,攫取中国领土和主权,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商品输出是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军事上趋向联合侵华,经济上以资本输出为主,政治上瓜分中国。4南京条约反映出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方式以商品输出为主,而马关条约反映出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方式则是以资本输出为主。5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源不是军事实力的落后,而是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清政府的政治腐败才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关键所在。6列强通过侵华,拓展了原料产地、商品销售市场和资本投资场所,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另外,既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近代中国日益贫穷和落后(主要),又客观上加快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次要)。1基于对海外市场的需求,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在签订的条约中最能体现这一需求的是()A勒索大量赔款 B协定关税C开放通商口岸 D割占香港岛2183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派“阿美士德”号对上海进行侦察和测绘,鸦片战争后英国通过了一个不平等条约迫使清政府开放上海。该条约是()A北京条约 B马关条约C辛丑条约 D南京条约3近代某条约规定,“1200万为军费赔偿,600万为所销鸦片之赔款,300万为偿还行商拖欠英商之债款”。批准该条约的皇帝是()A康熙帝 B道光帝 C咸丰帝 D光绪帝4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写道:“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这场战争产生的影响是()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C中国近代民主思想产生D中国近代工业开始起步5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11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由此可知()A耆英为其签约出卖国家主权的行为辩解B清政府对鸦片战争的长远危害认识不清C一系列条约的签订达到了抚靖羁縻的目的D清政府以签约展示天朝上国的外交诚信6近代西方观察家曾将当时的一场战事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一国的战争”。其依据是()A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外来侵略已无力反抗B甲午战争时中国民众民族意识未充分觉醒C清政府反对李鸿章因朝鲜问题与日本交战D力量弱小是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根本原因7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其主要依据应是()A北洋海军的参战B战争由朝鲜引发C日本是亚洲第一个近代化国家D马关条约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8辛丑条约作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的标志,主要是因为该条约的签订导致()A清政府在财政上完全受制于帝国主义B清政府在军事上完全受制于帝国主义C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D形成帝国主义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9阅读以下与马关条约签订有关的材料:材料一伊藤:“停战多日,期限甚足,和款应从速定夺,我已备有改定条款节略中堂见我此次节略但有允、不允两句话而已。”李:“难道不准分辩?”伊藤:“只管辩证,但不减少。”李:“既知我国为难情形,则所求者,必量我力之所为。”伊藤:“日限既定,故将我所能做到者,直言无隐,以免多方辩论。”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材料二有人说日本之所以“明目张胆如此之横者,皆李鸿章与之狼狈为也。”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材料三张之洞说:“速向英、俄、德诸国恳切筹商,伏与利益,亲立条约,恳其实力相助,问其所欲,许以重酬,绝不吝惜。”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请回答:(1)从材料一看,对话双方态度有什么区别?(2)材料二的说法是否完全正确?为什么?(3)根据材料一、三分析,李鸿章和张之洞在对日本态度上是否有原则性差异?为什么?1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中写道,“当(英)舰突破虎门要塞,沿江北上,开向马乌涌(炮台)时,(珠)江两岸聚集了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与敌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材料主要说明()A国人对世界形势一无所知B普通民众对战争比较茫然C英军笼络了广东下层民众D清政府已完全失去人民支持2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并未在国内予以公布颁行,当时连清朝办理“夷务”的官员都“未见其文”,社会各界对条约具体内容更是缺乏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咸丰帝颁发上谕,准允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印刷成册,颁发各省。这说明()A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有限B闭关锁国政策对不平等条约有抵制作用C清政府对条约从不接受到逐渐认同D列强的侵略促进了清政府政治公正透明3台湾通史认为:“1840年起至1930年间,中国共开放77个城市作为通商口岸。大多数通商口岸内皆设有租界。通商口岸教堂洋行货物商民所在甚多,素由中国竭力保护。”这在本质上表明()A中国近代主动实行对外开放政策B通商口岸是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缩影C中国通商口岸经济文化高度繁荣D通商口岸有力促进了中国近代化4近代学者杜亚泉指出,甲午以后国论一变,啧啧言政法者日众。且吾更有说焉,设使吾国之士,皆热心于政治之为,在下则疾声狂呼,赤手无所展布,终老而成一不生产之人物;在朝则冲突竞争,至不可终日,果如是,亦毋宁降格以求,潜心实际,熟习技能,各服高等之职业,犹为不败之基础也。他认为()A政治变革是经济发展的前提B发展经济重于革新政治C政治改良与救亡图存相结合D普及职业教育是救国之本5美国历史学家丹涅特曾提出:“对于列强来说,以保持一个它们所能威胁、控制的懦弱政府,自是最为有利。”下列不平等条约中,最能体现这一侵略企图的是()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据数据统计,到1879年,全国鸦片的自给率竟达到80.12%。到1881年,不仅波斯鸦片进口全部停止,而且据当年英国驻上海领事提交给本国的贸易报告中说,“在四川、云南、山西、陕西、甘肃和贵州等省,印度鸦片几乎都被赶出了市场,现在简直不再运往这些地方,那里的消费全部由中国产的鸦片供应了”。中国鸦片的发展速度惊人,仅过一年即1882年,本土鸦片已经不仅完全满足国内需要,而且可以出口了。“外国鸦片不仅在华西和西南地区,而且在沿海地区也正在逐渐让位于中国鸦片。就像华西的鸦片正在大批流入缅甸一样,东面的台湾和其它岛屿现在也从大陆获得其部分鸦片供货。”卜正民、若林正编著鸦片政权:中国、英国和日本,18391952年(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所述历史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材料二1877年,驻英公使郭嵩焘连上两道奏折,请求朝廷主持禁烟,两广总督刘坤一在一封私人信函中如此评价郭嵩焘的建议:“郭筠仙侍郎禁烟之议,万不能行。即以广东而论,海关司局每年所收洋药税厘约百万有奇,讵有既经禁烟仍收税厘之理!此项巨款为接济京、协各饷及地方一切需要,从何设法弥缝?顾据实直陈,必触忌讳,不如暂缓置议,想朝廷不再垂询。”刘坤一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坤一为什么认为郭嵩焘的禁烟之策“朝廷”会“不再垂询”?材料三“河南汝州、陕州一带,为汴中产土之地,去夏因委员禁拔烟苗,大滋乡民之怒,当时委员敷衍了事,仅将道旁各处烟苗拔去销差,不意今年该处所种较去年又多数倍,地方官虽出示禁止,而该乡民以性命相拼,致死不拔,上月杪,省台委人前往禁止烟馆,拔去烟苗,委员甫到该处,即为乡民所知,聚众违抗。”“山西文水县武树福、弓九湖二人,以要求种烟为名,广布传单,敛钱聚众,甚至订立合同稿据,入约者达二十一社之多。”东方杂志,1910年4月,第5期“罂粟种植者立即投向叛民,当革命运动正在展开时,重新种植罂粟”。高第论辛亥革命的意义(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清政府禁烟会产生什么样的益处?为什么种植鸦片地区的人民反对禁烟?清政府的禁烟与其灭亡之间有什么关系?详解答案知识回顾一、1.(1)商品(2)香港岛厦门(3)资本主义关税自主二、1.马关条约2李鸿章3(1)澎湖列岛重庆杭州日本(2)资本主义三、1.半殖民地半封建2(2)4.5山海关轻松训练1B本题容易因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理解不够准确和审题不清而误选C项。开放通商口岸能满足列强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但如果不迫使中国降低关税,这样的需求很难甚至不可能得到满足。2D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中规定,上海成为中国最早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3B由题干反映条约中规定需赔款2100万银元可知是南京条约,从时间上看,B项正确。4A根据材料信息“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可知这场战争是鸦片战争,A项是其影响。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是辛亥革命的成果,B项不正确;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始自维新运动,故C项不正确;中国近代工业开始起步的标志是洋务运动,故D项不正确。5B材料意思是外国人的情况变化多端,没有一定的规律,所以我们要采取安抚、笼络的手法,也不得不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步伐、转换身形。对待他们当然要以诚为主,但也尤其要注意采取一定手段驾驭他们有些是要加强接待工作让他们愉快而被感化,还有些则要大度包容,不必深究计较才能把事情办好。本则材料是在不平等条约签订之后的言语,“大度包容,不必深究计较”说明清政府对鸦片战争的长远危害认识不清。6B根据材料引文意思分析,甲午战争没有动员全国力量与日本作战,而是把所有的希望寄托于一个领导者身上,体现了中国民众民族意识未充分觉醒,A、C两项不符合史实;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7A关键信息是“形式和内容近代战争”。一要把握好“近代战争”的概念,它的最大特征是采用近代机器生产的武器作战;二要注意是从战争角度回答。A项属于洋务运动时期引进西方的军事技术创办海军之措施,与近代战争特征符合;B、C两项与题意无关;D项属于甲午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经济影响,与材料中所问“战争”的军事角度不符,故选A。8C“存在本民族统一的国家政权,但受列强控制,代表洋人的利益”,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概念的核心内涵,从这一角度看,辛丑条约正具备相关内容,故选C。9(1)日方盛气凌人,蛮横强硬;中方狼狈应酬,俯首听命。(2)不完全正确,因为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并非李鸿章一个人造成的,而是整个清王朝腐败无能造成的。(3)没有。张之洞为反抗日本而向英俄德等几个强盗卖身投靠的做法与李鸿章的投降主义没有区别。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归纳概括能力。第(2)、(3)问应从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和统治集团的卖国行为等角度分析。挑战自我1B从材料信息看,珠江两岸居民不理解英国发动战争的侵略性,不理解本国反侵略斗争,“他们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与敌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说明普通民众对战争比较茫然。这反映了中国普通民众的民族意识极为淡薄,在他们的思想意识里没有中华民族的概念。故选B。A项材料没有体现,可排除;C、D两项不符合史实,均可排除。2C材料描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不是很情愿地接受这一历史事实。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态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说明清政府对条约的态度从不接受到逐渐认同。3B本题材料的主旨是“通商口岸的租界的社会秩序由中国政府保护”。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社会后,从政治角度来看,国家主权遭到破坏,帝国主义日益干涉内政,清政府与列强公开勾结,维护外国列强在华利益。4B从材料可以看出,作者认为,甲午战争后中国谈论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