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段考月考试题.doc_第1页
高一段考月考试题.doc_第2页
高一段考月考试题.doc_第3页
高一段考月考试题.doc_第4页
高一段考月考试题.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紫金中学高一级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命题人、审题人:高一历史备课组一,选择题。(每题1.5分, 40小题,共60分)1古代雅典社会曾流行一句俗语,“请勿就部落论事”。这一句话深刻体现了雅典人心系城邦的公民精神。与此俗语流行直接相关的改革措施是A实行分区选举制度 B建立公民陪审法庭C推行财产等级制度 D发放公民“观剧津贴” 2.“俄罗斯之顽固腐败,欧洲文化不能改易之,国人志士掷无数头颅而不能改易。因中国确立共和之故,举数十朝之帝政,仅以三数日之变动而推翻之,且毫无阻力焉,中国为之也。”在此;孙中山旨在强调辛亥革命A推动俄国二月革命的爆发 B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C成为中国近代化的里程碑 D促进了十月革命的胜利3学者王耀东认为:“后欧洲的分裂不从杜鲁门主义开始,亦不是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开始,而应从马歇尔计划的酝酿和实施开始。”其依据是马歇尔计划 A.旨在稳定资木主义,遏制共产主义 B.最早公开发出对苏联“冷战”的信号C.导致欧洲出现两个经济集团的对立 D.造成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对峙的局面4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遵循革命军与袁世凯的秘密协议,特申“颠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至专制政府既倒,民国卓立于世界,即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同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这说明A孙中山对民主执着追求 B袁世凯得到人民的认可C中国社会发展出现倒退 D民主革命任务已经完成5我国古代学者提出“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有 A日内瓦会议的圆满成功B美苏争霸局面的出现C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D协约同集团的成立6. 1651年,英国颁布航海条例,1849年他又废除了该条例,其主要原因是()A. 竞争对手被打败 B. 世界工厂地位确立C. 工业革命的开展 D. 殖民地独立运动兴起7、下列地区处在达伽马首航新航路路线上的是A.西印度群岛 B.菲律宾群岛 C.红海沿岸 D.非洲东海岸8.19世纪,欧洲的服饰发生了很大变化:装饰过于奢糜繁琐的贵族服装被舍弃,便于工作和运动的舒适服饰流行;出现以大众为销售对象的时装;世界各地的服饰在欧洲销售,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包括()世界的联系逐渐加强机器生产和工厂制度推广工人阶级日益贫困封建贵族地位逐渐衰落A. B. C. D. 9有学者认为,明末以来,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花生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的广大亚洲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他把这些现象称为“餐桌革命”。“餐桌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世界市场的形成 B工业革命的开展C商业革命的影响 D亚洲人口的膨胀10剑桥欧洲经济史中写道:“机器都在执行着一种新的纪律。纺工不再能够像过去那样在家里无拘无束地摇车纺纱,织工也不再能够像过去那样在家里自由自在地投梭织布了。现在,他们必须在工厂中按照没有生命不知疲倦的机器设备所确定的速度工作。”材料反映了 A工业化限制了人们的自由 B工业革命改变了生产方式 C工业化改变传统家庭结构 D机器主宰人们的社会生产11.公司的力量一书中如此表述:“在 大航海时代带来的时代剧变中,人类数千年来建立在亲友、乡邻关系基础上的传统商业组织,已无法提供足够的人力和资金。商业合作必须跨越血缘和地缘,超越人格和亲情”,这段话反映了地理大发现以后欧洲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是:商品种类增多 贸易范围扩大 贸易中心转移 经营方式转变A B C D12.某西方学者写道:“国际歌呼吁他们起来的有名的饥寒交迫的奴隶,乃是与电灯、马克西姆机枪和科学的种族主义同时的维多利亚后期的现代发明。”作者试图说明(A. 工业化加速社会分化 B. 工人运动兴起C. 工业化进程加速 D. 工业文明成果主要集中于英国13西方学者约翰尤内夫曾说:“我们发觉在这个世界里人们在巨大城市的人行道上互相推挤,人们不自在地隐居在高大公寓的小房间内沉思或空想;在这个世界里,充满了流线型汽车、有轨电车和飞机”下列诗词中,与上述材料反映的情形处于相同时期的是()A蒸汽机车直冒烟,穿梭原野百余年 B西域移来不夜城,自来火较月光明C雪亮玻璃窗洞圆,香花爆竹霸王鞭 D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14.“工业革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纺织工业中引人注目的变革,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而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规章条例。比技术革新影响更深刻的,是经济社会运行规则的变化。”这里的“经济社会运行规则”是指A工厂制组织形式 B自由主义经济政策C机器大工业生产 D工业城市生活方式15.19世纪后半期,股份公司大规模发展,广泛流行于资本主义世界各国。股份公司的分布范围从金融、交通和公共事业等基础设施向钢铁、机器制造和商业扩散,遍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这一“发展”客观上反映了A新兴工业扩大规模的要求 B科研与生产的直接结合C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D帝国主义对外扩张的要求16.在近代一些大国先后崛起,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与下列特色标题所指国家对应完全正确的一组是“先声夺人称大国”、“手伸五大洲”、“亚洲诸国的梦魇”、“后发制人称霸世界”A法国,俄国,英国,德国B葡萄牙,英国,日本,美国C西班牙,英国,美国,德国D英国,俄国,美国,德国17从目前出土汉代牛耕图画像石区域分布来看,北方的牛耕较南方普遍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A考古发掘侧重干北方 B种植作物品种的不同C牛耕尚未推广至南方 D,地理条件制约的差异18李鸿章在1876年强调“筹办海防,欲与洋人争衡,非治土寇可比,必须时加戒备。方今强邻环逼,合反倾危,岂可稍存侥幸无事之心。顿忘厝火积薪之诫。”这表明( )A洋务派筹划海防的主要目标是西方列强B李鸿章筹办洋务的重心在于对内镇压C建立强大海防,借之与列强妥协谈条件D洋务运动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19. 云梦秦简金布律记载:“官府受钱者,千钱一畚(计量容器),以丞、令印印钱善不善,杂实之百姓市用钱,美恶杂之,勿敢异。”这主要反映了秦朝的半两钱A. 铸造精细、样式精美 B. 由各级政府来维护流通信誉C. 由各地政府掌握钱币铸造权 D. 流通广泛、币制统一20. 明王朝规定“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如万历东昌府志则言“高唐、夏津、恩县、范县宜木棉,江淮贾客列肆赍收,居人以此致富”又如兖州府郓城县,土宜木棉“五谷之利不及其半”。据以上材料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政府重视推广棉花种植 B. 棉花种植利润较为丰厚C. 棉花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D. 民族交流促进棉花种植21.“中国商民得减价之益,而水脚(指水路运输费用)少入洋商之手者,奚止数千万,此实收回利权之大端。”这是近代有人对轮船招商局评论。对该局作用理解最正确的是A. 大大推动了中国海外贸易的发展 B. 扭转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C. 改变了中外贸易的入超、出超格局 D. 打破了列强控制中国水运的局面22.下表是1913年和1930年中国纱线产量及消费量统计表。掘此可知,当时民族机器织布业发展1913年数量(磅)比重(%)1930年数量(磅)比重(96)本国纱线产额200 000 00035. 84982 070 800102. 22进口纱线额358 000 00064. 1622 616 0002. 35减出口纱线额43 987 0644. 57总消费量558 000 000100. 00960 699 736100. 00力织机涓费量15 000 0002. 69206 913 53221. 54手织机消费量543 000 00097. 31753 786 20478. 46A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植 B主要依赖手工织布业的原料需求C加快手工织布业破产 D导致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完全瓦解23右图是万里茶路示意图,一条弥漫着茶香的曲线从中国福建的武夷山脉伸向俄罗斯的恰克图。这便是由中国晋商开辟的绵延清代200余年,长达万里的中国“茶叶之路”。这反映出清代A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的过程B、重农抑商政策逐步被打破 C地域商帮崇尚逐利进取精神D工业文明推动的商品化浪潮24、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系列纪录片幼童,追述了清政府派出的詹天佑等第一批留学生的求学生涯。他们出洋留学是在A.鸦片战争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 C.维新变法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25右表摘编自汪敬虞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中“19131918年外国输华棉年份棉纱棉织品19137253710988219146709111116819156841580885191663977727051917665019344919185557395807第6题表纺织品总值变化表”(单位:千关两) 下列选项中,不能反映表格中数据变化原因的是:A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B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为民族工业发展扫除一些障碍C南京国民政府采取发展经济政策,促进民族工业发展D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6. 李鸿章在有关兴办工商业的奏折中说:“英国呢布运至中国,每岁售银三千余万(两),又铜、铁、铝、锡售银数百万,于中国女红匠作之利妨夺不少。曷若亦设机器自为制造,轮船、铁路自为转运。我利日兴,则彼利自薄,不独有利厘饷也(军费征收)。各省诸山,择其利厚者次第开挖。一切仿西法行之。酌提一、二分归官,可以养船、练兵。”以上材料表明,洋务派举办工商业的目的是( )维护中国传统的手工业生产 抵制外国商品在中国的倾销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开支 建立近代化的中国工业体系. . . .27下列最能反映历史发展潮流的企业是( ) A开平煤矿 B江南制造总局 C安庆内军械所 D继昌隆缫丝厂2819041907年中国兴起了一个兴办实业的新浪潮,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相信能认购一股就等于收回一份利权,于是争相认购股份,引起了全国到处创办股份、合伙或独资经营的新企业。”以上材料说明这次兴办实业的浪潮() A. 直接推动力是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与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机相联系,带有爱国的性质C. 欧洲列强放宽了对中国经济侵略是主要原因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迎来短暂的春天29宋史陈兢传记载:“(陈)防家十三世同居,宗族千余口,世守家法,孝谨不衰,阖门之 内,肃于公府”、“陈家财产公有,共同劳作,并适当照顾老弱病残”。宋仁宗追赐陈氏先祖五世公爵,朝廷也蠲免陈家杂科徭役。朝廷表彰“义门陈氏”的主要原因是 A进一步巩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B“陈氏义门”在社会上有着巨大影响 C利用宗法关系维护封建统治 D彰显朝廷教化百姓的功绩30收藏家郑先生藏有“申新纺织厂原始合同股票”:“立合同议据荣宗锦等今议定在上海陈家渡白利南路地方合创申新纺织厂,专购子花纺纱织布行销事业。共集股本银元三十万元, 作为三千股订章程邀集全体股东具名向该管官厅注册,兹依公司的条例之规定,订立合同中华民国七年二月。”这表明该厂 A具有现代企业管理意识 B有利于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壮大 C在抗日战争时期陷入困境 D新中国成立后企业性质发生了变化31教育家蒋梦麟在自传中记述:“西安事变的消息广播全国之后,老百姓无不忧心如焚,妇女小孩甚至泣不成声。蒋委员长已安全抵达洛阳,并已转飞南京的号外最先送 到东安市场的吉祥戏园,观众之间马上掀起一片欢呼声,大约半小时之后,北平 严冬夜晚的静寂忽然被震耳的鞭炮声打破了。”这一记述主要反映出A民众关注国家的前途命运 B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C蒋介石统治地位比较巩固 D张学良的兵谏不得人心32李鸿章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我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业可精,而才亦可集。”这表明李鸿章强调国家走向富强最终取决于()A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B引进西方工业设备C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D兴办学校培养人才33张謇说:“二十年来,所见诸企业之失败,盖不可以卒数,推原其故,则由创立之始,以至于业务进行,在皆伏有致败之衅,则无法律之导之故也。无公司法,则无以集厚资,而巨业为之不举;无破产法,则无维信用,而私权于以重丧。”据此,他认为民族工业进程迟缓的主要原因是()A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 B受中外反动势力双重压迫C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 D缺乏充足货币资本的支持34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经济措施规定:“奖励和保护工商业,鼓励人民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设实业部,各省成立实业公司,废除清朝苛捐杂税。”这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领导革命的根本目的是( )A推翻清政府统治B实行资产阶级土地所有制C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D开辟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35国共两党曾积极开展农村动员工作,在广州、武汉等地培训大量农民运动干部,并利用革命刊物发表了一系列以农村、农民为题材的文章。这些情形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A.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广泛建立 B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 C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走向合作 D土地改革的全面推行36下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1949、1957、1962、1970、1980)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变化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19491957年,新中国的成立促使我国粮食人均产量逐年提高B19571962年,我国粮食人均产量有所下降,原因是“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以及三年自然灾害的发生C19621970年,我国粮食人均产量稳步提高,说明“文革”对农业发展没有影响D19701980年,我国粮食人均产量稳步提高,原因是改革开放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37 .据史料记载:抗日战争胜利后,一些民族资本家认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春天到来了。然而在解放战争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却纷纷破产。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 官僚资本的垄断和压迫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繁重的捐税负担A B C D38据国家统计局国民收入统计资料汇编显示,从1952年到1957年,农业产值增长了248%,工业产值增长为1286%。在全部工业产值中,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产值约占50%左右,农副产品和用农业原料制成的工业品,在国内市场主要商品供应量中约占90%左右,在出口总额中约占75%左右。上述材料反映了 农业集体化有利于工业化 建立了完备的工业体系 计划经济取得了一定成效 外贸出口额大幅度增长A B C D39, 1953年4月政务院发出通知,禁止农民随意(或经农村基层政府介绍)流入城市寻找 工作,城市公私企业非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不得自行招雇农民工。这一规定 A.不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反映了优先发展农业的基本国策 C造成了工业化建设的劳动力短缺 D体现了国家对国民经济实施计划调控40人民日报某篇社论中指出:“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在亚洲东部的广阔的地平线上出现了,这就是我国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的它一出现,就以它的强大的生命力,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这种“新的社会组织”所带来的影响是 A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B使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 C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确道路D使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二,主观题(本题2小题,共40分)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8201840年世界工业生产年增长率和世界贸易增长率分别为2.9%和2.81%;18401860年,分别为3.5%和4.84%;18601870年,分别为2.9%和5.53%。19世纪中期机器纺织品成为19世纪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工业制成品。殖民地国家的主要出口产品中,棉花、生丝、矿产原料逐步取代了茶叶、香料等生活用品的出口。1800年,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在世界贸易中占有的比例分别为33%、9%、10%、5%。材料二 19世纪上半期,一个英国政论家对此这样描述道:现在看得很清楚,我们可爱的国家大不列颠已经被分配承担为她的姐妹国家制造商品的崇高使命。海洋彼岸的亲人将用我们的船只从密西西比河流域给我们运来他们种植的棉花;俄罗斯将为我们的工厂和作坊贡献它的大麻、亚麻和铁矿石。我们熟练的机械工和技工制造必要的机器,把这些原料织成精美的布匹,销往各国。所有的布匹都按我们的款式制造,并使之符合人们需要;我们的船只满载着原料归来,又将满载着制成品返回地球的各个角落。这种按照自然法则,用原料换制成品的办法使各个国家相互服务,显示人类的兄弟之情。(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中期前后国际贸易发展呈现出的特征(4分)。材料二中英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控制和支配地位,成为“世界工厂”,英国的这种国际地位是怎样形成的?(6分)(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这一时期英国材料提到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