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突发事件.doc_第1页
课堂突发事件.doc_第2页
课堂突发事件.doc_第3页
课堂突发事件.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角的度量教学片断与感悟角的度量是浙教版第八册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无论从情境的创设还是建构知识的角度,都比较困难。首先,本节课学生要理解的概念比较多,内容看起来比较枯燥乏味;另外,本节课又需要学生掌握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一般情况下,是学生观察认识量角器,然后教师讲解如何量角,整节课显得死气沉沉,并且部分学生没有掌握好。因此,在结束了一个班的教学之后,我在思考:如何根据教材的特点,重新设计教学环节,选择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使整个课堂显得富有生机!我的心里充满了困惑!第二个班的教学实践开始,我改变以往的呆板套路,笑容可掬地对学生说:“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角的家族中的三对兄弟,想请同学们看看,谁是哥哥,谁是弟弟!”话音刚落,我看到了同学们一张张开心的笑脸,显然,我的这句话已经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接着,媒体出示了三组角:第一组和第二组角的大小学生很快就判断出来了,而且意见非常统一;到了第三组时,意见产生了很大的分歧:“第一个角大。”“不对,第二个角大。”“都错了,两个角一样大。”课堂内,三种声音响个不停!“那同学们有没有什么好办法知道哪个角大呢?”提出了这个问题,我想,课堂教学应该进入正题了,因为学生已经预习过,学生一定会说出“用量角器”,下面该让学生认识量角器了,学习如何量角了!“老师,我有办法”,一个学生的手高高的举着!哈哈!我要的答案出现了!“我用眼睛看。”唉,当头一棒呀!我正犹豫不决。“眼睛看得一定准确吗?这两个角的大小太接近了!” 他的回答立即招来“骂声一片”!是啊,这不是调皮捣蛋嘛,要能看得出来,还会有三种意见吗?我正要发火!又一个学生在下面悠悠的说“一定还有别的办法” 。“对,还有办法”!在我没有任何示意的情况下,学生们居然已经开始忙碌了!有的开始窃窃私语,有的开始动手操作,有的量,有的画,有的剪,有的比好不热闹!这时,我着急了,要不我自己说出“用量角器量”就得了,再这样下去,也许教学时间就不够了,教学任务就完不成了!可转念一想,我们不是常说,在课堂上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想说,怎能不让他们说呢,还是静观其变吧,看看学生能玩出什么 “花样”。“可以把两个角剪了下来,重合在一起进行比较”。“可以用两根细细的小棒先将一个角的大小比划出来,然后拿牢不动,去跟另一个角比”。“老师,我们用三角尺的一个角分别去比,也能比出来”。看学生们激情澎湃地样子,我已基本有了注意。“还有什么方法?我们比一比谁的方法最好!”又是寂静后的“涛声一片” “我们用尺子量两个角张开的大小,先确定量的位置,要量同一个位置,同一个位置,两边张开大的角就大。”“我们用了一支钢笔的笔尖去量,钢笔的笔尖象一个特别小的角,我们用这个小角去量每一个角,哪个角量的次数越多,它就越大!”。还有学生手高高的举着学生们的发言让我惊叹不已!看学生们说得差不多了,我想,时机成熟了!于是我说:“同学们想了很多的办法,那你们觉得哪一种的方法最方便,量得最准确呢?”“我的”“我的”学生们又争论不休了!这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显得很兴奋:“老师,最好的办法就是用量角器”。“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量角器是专门量角的工具,上面有度数,一看就知道了”。“原来量角器还有这么大的本领啊!”“老师,我们就用量角器量量看吧!”教室里很多同学嚷着,表现得很急切!“那好,就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量角器吧!”“好!”接下去的时间,学生比任何一节课都要专注,没有学生走神,没有学生捣蛋!下课铃响的时候,学习任务顺利完成了!课后,我不禁感慨:有时,课堂上,不要吝啬几分钟的时间,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呀!能变教师的“我要教”为学生的“我要学”,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新知探索,那才是最重要的啊!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使他们产生积极尝试、探索创新的愿望和对数学知识的向往,学生才能积极参与到数学知识的构建过程中来,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主动的发展。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状态,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在教学实践中,首先,要摆正教与学的关系,摆正教师自己的位置,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尽可能地为学生学习创造条件,提供服务。教学中不应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你认为他需要的不见得他就真的需要;他需要的,你要能适时体察,要顺应学生的需要。短时高效,事半功倍的教学一定是学生需要的。其次,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对每个孩子都要充满信心!尊重学生,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异议甚至批评,能够包容学生的缺点,耐心帮助他们改正。善于鼓励和表扬,及时肯定学生的创造性想法,使教学过程中充满成功的体验和喜悦,珍惜爱护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会将对教师的感激之情化作学习的动力!第三, 抓住学生认知的矛盾冲突,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认知冲突是指一个人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与当前面临的情境之间存在的差别。这种冲突常常会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并导致其关心、注意和探索行为。正所谓:“学启于思,思源于疑”,如果教师善于抓住时机,激起学生强烈的内心需求,那么,对新知的探索也就水到渠成了!课堂变化万千,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既不由教师单方面决定,也不是都能在备课时预测到的。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有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由于这些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课堂上随时都可能发生事先没有预料的“意外事件”,“意外”有来自课堂上的干扰,互动的碰撞,孩子们的童真率性,个别学生的别出心裁。看来把握好“预设”与“动态生成”的艺术,才能真正让课堂充满鲜活与灵动,透射出生命的活力。关键词意外 外界 互动 童真率性 别出心裁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的真实课堂教学现状又是怎样的呢?大多数时候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预设方案总是在让学生“不乱章法”的执行教案;在“借班上课”的真实公开课上,教师在不了解学情的情况下,总是千方百计让学生“入圈套”,生怕“节外生枝”耽误了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 ,凡此种种,也就是叶澜教授所批判的“课堂教学只关注教案得以实现的片面观念”在作怪。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曾因为面对许多意外没有把握,或者没有机会利用而遗憾,更因为常与“意外”相遇,创造的火花在意外中汇成的精彩而欣喜。每位老师都会有过成功和失败的处理这些“意外事件”的经历。下面是笔者的几点思考,希望能得到各位同仁的指教。思考一:对于来自有意义的课堂干扰,教师怎么办?思考二:对于来自互动的碰撞,教师怎么办?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他们在活动中随时可能闪现出与众不同的想法,这些想法中,有的是比较常规的,是我们预设时所能想到;有的却可能比较特异,出乎教师的意料之外。教师不应过早的随意否定学生,学会倾听学生的发言,做一个与学生平等的数学活动参与者。可以看出,在上面的案例中,面对生1的“不动笔”,教师既未置之不理,也没有强制学生入轨,而是通过询问,让学生有了阐述思维的机会。应该说生1的思维是对教师计算目标的冲击,是对课堂教学预设的“叛逆”,但教师却给予其喝彩。正因为如此,才有了生2的迁移,生3的剖析。试想,如果教师早早的以“这不是我们今天研究的内容”将其一棍子打死,还会出现如此的精彩吗?关注差异,呵护“叛逆”,让学生互动起来,放飞思维,我们应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让其自由发展。思考三:对于来自孩子们的童真率性,教师怎么办?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知面、棱、顶点,我让学生动手切马铃薯。切了一刀以后,让学生摸一摸,谈谈有什么感觉。本以为学生会说“平平的”或“比较光滑”等,便可以引出“面”的概念,没想到绝大多数学生回答竟是“摸起来是湿的!”真是让人大跌眼镜。我又问了一遍,还加上动作,得到的回答更让人哭笑不得:“比较湿润。”“好像含有水份。”甚至还要我也摸一摸,唯恐我不相信。看来只能使出最后一招,拿出一个没切过的和切过的比一比,看一看,通过我反复的暗示,学生终于说出了三个字:“是平的。”我如获至宝似的把它写到黑板上。 孩子的心是天真的,又是充满好奇的。他们想的往往和成人不一样,他们关注到的、感受到的,也区别于成人,从“切土豆”事件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一堂课,如果教师没有真正走入学生心灵中,就算准备得再精心,也“备”不准孩子的心,“防”不了意外事件。所以教师要真正地转变自己的观念,乐意成为孩子们的朋友,蹲下身子去了解孩子的需要,倾听孩子的心声,让自己融入他们之中,以满怀期待的“童眼”去看一颗颗天真烂漫的“童心”。为此我们班还成立了“数学委员会”,让学生参与到备课的过程中,主要由5位数学学习有层次性的学生组成。比如,程度较好的、学习比较困难的,这样有助于教师了解不同层次上学生的学习需求,更好的把握我们的课堂教学。这5位学生除了自己要收集一些上课的资料外,还要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收集的材料,对课的理解等。然后把材料进行整理与归纳,师生一起研究,一起去备明天的课。就这样,我的课堂内容丰富了很多,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包含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思考四:对于来自个别学生的别出心裁,教师怎么办?所谓教学机智就是指教师通过敏锐的观察、灵活的思维与果断的决策,对教学中的各种信息反馈作出有效的反应和机敏的处置,以求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的思维才智,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确实,良好的教学机智能使教师以其纯洁的品质、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心灵熏陶和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做人与处世。良好的教学机智能使教师以其高超的教学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