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文言文和古诗文阅读.doc_第1页
初一文言文和古诗文阅读.doc_第2页
初一文言文和古诗文阅读.doc_第3页
初一文言文和古诗文阅读.doc_第4页
初一文言文和古诗文阅读.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一文言文和古诗文阅读童趣 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 ) 私拟作群鹤于舞空( )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怡然称快( ) 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鞭数十,驱之别院( ) 徐喷以烟( ) 果如鹤唳云端 ( )方出神 ( ) 驱之别院 ( )2解释下列句中 “之”字的含义。(1)物外之趣 ( )(2)昂首观之( )(3)为之怡然称快( )(4)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3、【一词多义】(1)昂首观之( ) 作青云白鹤观( )(2)徐喷以烟( ) 以丛草为林( )(3)以丛草为林( )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4)见藐小之物( ) 心之所向( )项为之强( ) 观之,兴正浓( ) 驱之别院( ) 昂首观之( ) 4翻译句子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常蹲其身,使与合齐,定目细视。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4第1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5文中叙述了哪些“物外之趣”?6文中出现了好几个成语,请写出三个来。 7文章末一句“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表现了作者幼小心灵中怎样的思想感情? 8文中所写的都是平常之物,而“我”却产生了“物外之趣”,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9学习本文,你认为作者是什么样的人? 【比较阅读】 (一) 【甲】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乙】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蚁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1. 解词(1)日始出时去人近 2)故时有物外之趣 (3)日初出沧沧凉凉 (4)项为之强2.翻译(1)孰为汝多知乎?(2)私拟作群鹤舞空。3.甲乙两段文字均表现了儿童的聪明智慧,但各有侧重。甲段通过对话表现了儿童的-特征,乙段则通过描写表现儿童的-特征。你欣赏这两则材料中儿童的表现吗?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 论语十则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_,_?”(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_?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4、子曰:“-,-。”(为政)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6、子曰:“见贤思齐焉,-。”(里仁)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_,_。”(述而)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_。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9、子曰:“岁寒,_。”(子罕)10、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1、论语是-的一部书,共20篇,是-经典著作之一。2、子:先生,指孔子。孔子,名_,字_,_时期鲁国陬邑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3、时习:_ 4、说:_ 5、愠:_ 6、君子:_。7、吾:_。 8、日:_ 9、三省:_。 10、信:_。11、传:_。 12、温故而知新:_。 13、罔:_。14、殆:_ 15、女:_16、是知也:_。是:_。知:_。17、见贤思齐焉:_ 18、弘毅:_。19、凋:_。 20、其恕乎:_.其:_。恕:_。翻译:第一则第二则第三则第四则第五则第六则第七则第八则第九则第十则1.注音: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曾子 吾日三省吾身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诲女知之 是知也 自省 不可以不弘毅2.指出本文的通假字,并说明通什么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3.这一课出了哪些成语?不亦乐乎、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岁寒知松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4.解释加横线的词吾 日 三 省吾身 与朋友交而不信 传不习乎 弘毅 死而后已 其恕乎其中理解性、应用性背诵默写是:孔子治学修身的三个境界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的一句是_曾子每天“三省吾身”,他“省”什么?_。同学们中的优点和缺点,你怎样对待?(用孔子原话回答)_.孔子认为当老师必须有什么能力?_.经过恶劣环境考验才能看出君子品格的比喻句是_.孔子认为怎样才是智慧?_. 曾子认为“士”为什么任重而道远?_ “忠恕之道”的“恕”是什么意思?_. 港台明星苏有朋、任贤齐的名字出自何处?分别出自论语下列两则:_.山市问:统观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具体可分哪三个阶段? 答:1.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 这是目击者眼中的画面。文章还描写了目击者的心理变化:见孤塔时,彼此“相顾惊疑”,表明它是突然出现的,而且跟实景差不多,使人不得不“惊”,但一想到“近中无此禅院”,又不得不“疑”。待到宫殿出现,才悟出原来这是“山市”。这样写就把读者带到目击者所在的地方了。 2.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 先总写一笔:“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颇有恢宏的气象。然后分写:“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虽然寥寥数语,却可以诱发读者想像出一幅跟清明上河图相似的画卷来。这幅画卷最后在风中消失,又不禁使人感到怅然。 3.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 因“风定天清,一切乌有”,只剩下一座高接霄汉的危楼,所以楼的形状看得格外清楚,连楼外天空也显现了出来,给人的感觉是距离比先前的城郭缩短了一些。更为特殊的是,楼上还有来来往往的人,或凭或立,与人世无异,这又给人以亲切感,增强了观赏的兴趣。最后写幻景的消失,跟影视中的渐隐镜头颇为相似,又使人感到余味无穷。一、文常蒲松龄是 朝人,世称 ,本文选自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青冥 禅院 飞甍 高垣 睥睨 连亘 倏忽 往来屑屑 三、释词然数年恒一见 青冥 相顾惊疑 无何 逾时碧瓦飞甍 始悟为山市 高垣睥睨 连亘不断 遂不可见居然城郭 历历在目 尘气莽莽然 城市依稀而已 倏忽 既而风定云清, 一切乌有 惟危楼一座 直接霄汉 或凭或立窗扉洞开 裁如星点 黯然缥缈 往来屑屑 四、阅读理解1、从文中依次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说说这些时间词的作用 2 、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山市的特点 : 3、从文中找出两处运用打比方说明事物的例句,说说打比方的妙处。4、 翻译句子:1、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2、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3、然数年恒不一见。4、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唯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智子疑邻宋有富人,天雨( )墙坏( )。其( )子曰:“不筑( ),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 )亦云( )。暮( )而果( )大亡( )其财,其家甚智( )其子,而( )疑邻人之( )父。1本文选自_末期著名思想家_的著作_ 。2在文中括号内给斜体字解释: 3给全文翻译:4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其家甚智其子 B、马无故亡而入胡 C、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D、暮而果大亡5写出文章的寓意: 塞翁失马近( )塞上之人有善( )术者( ),马无故( )亡( )而入胡。人皆( )吊( )之,其父曰:“此何遽( )不为( )福乎( )?”居( )数月,其马将( )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 )良马,其子好( )骑,堕( )而折( )其髀(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 )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此( )独以( )跛( )之故( ),父子相保( )。1本文选自_(朝代)淮南王_ 编著的 _ ,此书又名淮南鸿烈。2在文中括号内给斜体字解释。 3给全文翻译:4下列各句加点的“之”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其邻人之父亦云、人皆吊之 、故时有物外之趣 、驱之别院A、 B、 C、 D、5“近塞上之人”遭遇了哪几件事?(用原文回答)6成语的来源之一是古人的著作,出自上文的一个成语是: _7写出文章的寓意:_8关于福祸得失互相转换的辨证关系,中国有许多名言俗语作了精辟的概括,你能说出几句吗?10观沧海一、 默写二、练习1、本诗作者 ,不仅是建安时期一位杰出的诗人,还是封建社会一位杰出的 、军事家。他的诗以 见称。2、按要求填写原诗中的语句。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 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 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 3、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统领全篇写景的一个字是“ ”。写景时,先写岛上的 ,次写海面上的 ,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本诗的情感基调是 。4、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 ”写的是动景,“ ”写的是静景。5、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6、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7、“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8、“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渲染了大海 的气势。“何”字体现了作者面对大海的惊奇,因为他看到了山岛的 ,树木的 ,波浪的 。9、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次北固山下一、 默写二、练习1、本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题目中“次”是_的意思,本诗属_言_诗。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3、首联中的 、 两个词已暗含身在异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4、诗的前二联中,描写远景的句子是 _ 5、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6、“风正一帆悬”的“悬”字,用得极妙,请简析。7、“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8、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天气势。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9、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客路”“行舟”,与尾联“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 颔联采用了衬托的手法,描绘了洪水浩瀚、轻风和顺的传神景象。C、尾联诗人感叹家书无处通达,借大雁北飞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清。D、诗人触景生情,借波澜壮阔的景色表达壮志未酬的情怀。 10、下列对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B 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 ,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与字里行间。C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颔联颈联对仗非常工整,这时候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D 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乡思愁绪。11、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写景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B诗的颈联写景致的缺憾:残夜中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怅之情。C尾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抒写了思乡之情。D在唐朝的诗人里,王湾并不算一位有名的人物,但他的这首五言绝句却使他留名青史。1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次北固山下”的“次”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镇江北边,三面临江。 B “客路”即“旅途”,第一句指明作者要去的路途,第二句交代了乘舟而来的情况。 C “潮平”指潮水上涨,水与岸平。“风正”指风向既顺,风力又不猛。 D “归雁洛阳边”意即我想学北归的大雁,回到故乡洛阳。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默写: , 。 , 。 , 。 , 。1本诗选自_,作者_是_代大诗人,字_,晚年又叫_。2钱塘湖春行以_为线索,描写了西湖_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_的感情。第_句和第_句是颔联,_联运用了_的修辞手法。3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4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5解释诗句中倾斜的词语。几处早莺争暖树( ) 最爱湖东行不足( )6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A、 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B、 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C、 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D、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7“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8、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一二句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B三四两句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 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C五六句诗人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深,绿色醉人的景象。D在西湖,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但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9、白居易这首脍炙人口的春行诗,除了结构、描写、意境写得具有特色之外,用字用句也十分准确生动。其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句中“争”用得好,是因为: 10.全诗以“ ”为线索,从“ ”起,到“ ”终,以“ ”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最后两句中的“ ”是爱的体现,同时也照应了题目,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迷恋。天净沙秋思1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天净沙是_,秋思是散曲的_。2天净沙秋思作者_,是_代着名_作家、_家。他与_、_、_被称为“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_”。3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_、_、_, 与“夕阳”相唿应的是:“_”,与“天涯”相唿应的是:“_”,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_”。 体现“思”字的一句是:“_。”4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5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6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西江月 辛弃疾 默写:(1)全词描写了江南农村-(时令和时间)的景色,抒发了词人-的心情。(2)词中写到“稻花香里说丰年”,你认为是谁在说丰年呢?(至少答出两种说法)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 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后面的题目。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1)请摘录出最能表现这首元曲主题的句子。(2)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的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黄鹤楼 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萎萎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问: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4、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望 岳 杜 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扔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泊秦淮 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问: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一事的态度怎么样?请说出其中的理由。6.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渡荆门送别 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像,描绘第二联所展现出的画面。诗歌第四联抒写了诗人_的情感。7、读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回答后面的问题。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8、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登飞来峰 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9、阅读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回答问题。诗人是通过哪一句诗将室内外景象联系起来的?哪两句诗最能集中表达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及主客间朴素深厚的情谊?任选一问回答。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简短赏析。 10、阅读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回答问题。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你认为诗中的哪一处句子最能突出地表达这种思想感情?为什么? 11、阅读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回答问题。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课外文言文阅读一、文征明习字【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1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书遂大进( ) 平生于书 ( ) 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译文:3 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答:二、铁杵磨针【原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注: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