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学基础知识_幻灯片.ppt_第1页
经学基础知识_幻灯片.ppt_第2页
经学基础知识_幻灯片.ppt_第3页
经学基础知识_幻灯片.ppt_第4页
经学基础知识_幻灯片.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讲经学基础知识 主要内容 一 经 的含义二 经学 的含义三 六经到十三经四 经学的分期五 经学的分派 一 经 的含义 许慎 说文解字 云 经 织也 从糹坙声 可知 经 是一个左形右声的形声字 根据郭沫若的见解 坙与经是古今字的关系 坙是经的古字 经是坙的今字 其字形 象织机之纵线形 其意义即为今之所谓的经线 从字形上判别 织机纵向的经线 是 经 字的本义 根据 说文解字 经 的本义指纺织的纵线 原可泛指成编的书册典籍 引申而有日常 纲常 恒常 纲纪等意蕴 至战国诸子则用以指称其书中的重要篇章或典籍 儒家经典 孔孟但言 诗 书 尚未称 经 荀子 劝学 曰 学恶乎始 恶乎终 曰 其数则始乎诵经 终乎读礼 大概是最早直接称 经 的儒家典籍 庄子 天运 篇 孔子谓老聃曰 丘治 诗 书 礼 乐 易 春秋 六经 自以为久矣 熟知其故矣 反映出战国末期儒家 六经 的概念已经流行 至汉武帝 独尊儒术 之后 经 逐渐特指儒家的经典 二 经学 的含义 经学 一词出于汉人 以儒家之 经 为中心所形成的学术传统 即是经学 换言之 经学就是指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 历来经学家对孔子的认识容或不同 均尊孔子为宗师 且都以六艺之学为人文教养之科 以五经为核心 明天道 正人伦 致至治 汉书 儒林传 可以说是六艺之学的通义 学者习经 明道 首重 正人伦 近则以之立身 以之处世 远则用以经世济民 古人认为 如果的确能这样实行 那就能完善人伦而达到天下大治 经学的含义 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1 经学是研究经书之学六经是经学研习的重点 六经在中国学术史上逐渐演变为十三经 历代对经典的阐释分门别派 各有创获 研究经书的内涵及其发展演变便是经学的主要任务 2 经学是研究和弘扬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之学 弘扬儒家思想是经学的重点 班固 白虎通义 五经 孔子所以定五经者何 以为孔子居周之末世 王道陵迟 礼乐废坏 强陵弱 众暴寡 天子不敢诛 方伯不敢伐 闵道德之不行 故周流应聘 冀行其圣德 自卫反鲁 自知不用 故追定五经以行其道 道 就是 天命 天命 是人与自然关系中所需要遵循的规律 经书是 天命 的载体 孔子是通达 天命 并见诸行事的圣人 他删定的经书贯注了他的思想意旨 所以经学也就是弘扬孔子思想之学 3 经学是研究治世之道与人生修养方法之学 经学是古人信奉的治世之道与人生教材 汉书 儒林传 古之儒者 博学乎六艺之文 六学者 王教之典籍 先圣所以明王道 正人伦 致至治之成法也 3 经学是研究治世之道与人生修养方法之学 经学是研究孔子整理的 诗 书 礼 易 春秋 等经书之学 经书是古代长期政治 社会 人生的经验积累 并经过整理 选择 解释 用作治理国家社会的政治理论根据 也是人生修养的基本教材 因而自汉以后 两千年来 经学成为中国学术的骨干 三 六经到十三经 1 六经 六经 始见于 庄子 天运 孔子谓老聃曰 丘治 诗 书 礼 乐 易 春秋 六经 自以为久矣 熟知其故矣 1 六经 庄子 天运 篇是战国后期庄子后学的著作 所以 六经 概念的流行当在战国的后期 新出土之 郭店楚简 曾简述 诗 书 礼 乐 易 春秋 六者的学术要义 可见在战国中后期上述六部经典已经合为一套整体的学术著作 可与 庄子 荀子 等传世文献互参 以为佐证 六经的顺序 今文家与古文家不同 今文家对六经的排序方式与先秦子学的排序方式一致 以各书学习难易程度而定 认定的六经顺序是 诗 书 礼 乐 易 春秋 古文家以 易 书 诗 礼 乐 春秋 为序 根据的是经典产生的时间先后 2 五经 诗 书 礼 乐 易 春秋 六经 除去 乐 经 即为五经 白虎通义 五经 五经何谓 谓 易 尚书 诗 礼 春秋 也 经 常也 有五常之道 故曰五经 五常 即仁 义 礼 智 信 是汉人提出来的规范君臣 父子 夫妇 兄弟 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乐 是否原本有经书 今文学家和古文学家观点不同 今文学家认为 乐 本无经 乐 即在 诗 与 礼 之中 而在古文学家看来 乐经 本来是有的 因为秦始皇焚书而亡佚 清代邵懿辰认为 乐 本无经 他说 乐 本无经也 故曰 诗 为 乐 心 声为 乐 体 乐 之原在 诗三百 篇之中 乐 之用在 礼 十七篇之中 先儒惜 乐经 之亡 不知四术有 乐 六经无 乐 乐 亡 非经亡也 礼经通论 论乐本无经 可见他认为五经即全经 3 七经 七经之说 起于东汉 有两说 一说出自 后汉书 张纯传 章怀太子注 七经 谓 诗 书 礼 乐 易 春秋 及 论语 也 刘师培在 经学教科书 中谓 以 论语 孝经 配五经 是为七经 4 九经 九经 之说 起于唐代 唐会要 记载 将六经加上 孝经 论语 尔雅 称为 九经 唐宋科举取士 皆用九经 名目则有所不同 唐之九经 为 三礼 三传 及 毛诗 尚书 周易 宋之九经 为 易 诗 书 周礼 礼记 春秋 孟子 论语 孝经 5 十经 十经之说 见于 宋书 卷三十九 百官志 国子助教十人 周易 尚书 毛诗 礼记 周官 周礼 仪礼 春秋左氏传 公羊 榖梁 各为一经 论语 孝经 为一经 合十经 助教分掌 6 十二经 十二经之名 首见于 庄子 天道 孔子翻十二经 以见老聃 唐文宗开成二年 石刻十二经立于太学 包括 周易 尚书 毛诗 三礼 周礼 仪礼 礼记 三传 左氏传 公羊传 谷梁传 论语 孝经 尔雅 7 十三经 南宋时 于十二经之外 加上 孟子 是为十三经 当时即有合刻本 十三经注疏 今传清代阮元校刻 十三经注疏 本 列目如下 周易正义魏 王弼 晋 韩康伯注 唐 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正义汉 孔安国传 唐 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汉 毛亨传 郑玄笺 唐 孔颖达等正义周礼注疏汉 郑玄注 唐 贾公彦疏仪礼注疏汉 郑玄注 唐 贾公彦疏礼记正义汉 郑玄注 唐 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杜预注 唐 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何休解诂 唐 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晋 范宁注 唐 杨士勋疏孝经注疏唐玄宗注 宋 邢昺疏尔雅注疏晋 郭璞注 宋 邢昺疏论语注疏魏 何晏注 宋 邢昺疏孟子注疏汉 赵岐注 宋 孙奭疏 四 经学的分期 清代学者皮锡瑞在 经学历史 中将经学的发展分为十期 一 经学开辟时代 二 经学流传时代 三 经学昌明时代 四 经学极盛朝代 五 经学中衰朝代 六 经学分立时代 七 经学统一时代 八 经学变古时代 九 经学积衰时代 十 经学复盛时代 结合今人观点 可以将经学分成以下八个时期 1 周代礼乐文明 孔子之前 2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 孔子与六经 3 两汉经学思潮 今古文之争 4 魏晋南北朝的经 史之学与 玄学 5 唐代经学统一与儒 佛之争 6 宋元明的 理学 思潮 7 清代的 汉学 与 宋学 8 新儒家 五 经学的分派 1 经学分派诸说2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 1 经学分派诸说 1 二派说 四库全书总目 言经学六变而 不过汉学 宋学两家 谓经学有 汉学 宋学 两大学派 1 经学分派诸说 2 三派说嘉 道间龚自珍分以汉学 宋学 清学 国朝学 三派 康有为则分为汉学 西汉今文经学 新学 汉代以刘歆为代表的古文经学 宋学三派 周予同赞同三派之分 他说 所谓 经学的三大派 这三大派都显然自有它的立场和特色 就我的私意 可称为 一 西汉今文学 二 东汉古文学 三 宋学 皮锡瑞 经学历史 注释之 序言 1 经学分派诸说 3 四派说以刘师培为代表 他说 大抵两汉为一派 三国至隋唐为一派 宋元明为一派 近儒别为一派 经学教科书 序例 与前述诸家不同 刘氏显然是以时间来进行分派的 1 经学分派诸说 3 四派说以刘师培为代表 他说 大抵两汉为一派 三国至隋唐为一派 宋元明为一派 近儒别为一派 经学教科书 序例 与前述诸家不同 刘氏显然是以时间来进行分派的 1 经学分派诸说 研究经学史 不可避免地要对传统经学进行派别划分 而经学史上今古文 汉宋之争又是分派所无法避免的 所以 考虑到把内涵与时段结合起来划分经学派别 我们可以把经学分成 汉代今文经学 汉代古文经学 唐代注疏之学 宋明程朱理学 宋明陆王心学 清代汉学 崇尚古文经学以及汉代注疏之学 清代宋学 崇尚今文经学以及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等几个主要的学术派别 2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 所谓今古文的 文 是指记载经典所使用的文字 今文指的是汉代通行的隶书 古文则指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的古文字 即大篆或籀 zhou 去声 书 两汉时期 今文经学盛行 当时各经博士均由今文经学派把持 西汉末年平帝时期 曾设古文经博士 以与今文经博士对抗 东汉光武帝又废古文提倡今文经 但古文经仍在民间有相当的影响 随着今文经学研究日益走向烦琐 其影响也日益衰退 到东汉中叶以后 古文经学崛起发展 逐渐压倒今文经学 这一时期 出现了一批堪称大师级的古文经学家 如贾逵 马融 许慎等人 值得提出的还有著名经学大师郑玄 他本是马融的高足 属古文经学派 但他不拘泥于师说 也兼通今文经 并善于吸收今文经学中的一些学说 从而使古文经学更加完善 也使得古文经学最终压倒了今文经学 至此 从西汉末年开始的今古文经学之争暂告一段落 汉代的今古文经学派之间的斗争非常尖锐 从表面看 今古文之争主要表现在文字及对经义的理解 解释的不同 一般来讲 解经时 今文学派注重阐释经文中的 微言大义 而古文学派则注重文字训诂 今文学派竭力把经书和天人感应相联系 特别是西汉时期 今文经学家为迎合统治者的喜好 解经时喜欢掺杂当时流行的谶纬学说 古文学派虽然也未能完全摆脱神学迷信的羁绊 但反对讲灾异谶纬 注重实学 从实质上看 今古文之争其实是一场政治斗争 今古文经学之争实际上已远远超过了正常的学术之争的范围 而成为政治统治的需要在经学领域的延伸 魏晋时期经学的特点是以老庄解释儒家经典 以王弼 何晏为代表 称正始之音 至南北朝 经学亦分为南学和北学 南学多受玄学 佛学的影响 北学则继承两汉经学传统 隋唐时 经学走向统一 孔颖达等奉敕编撰 五经正义 为科举取士的根据 并形成义疏之学 宋代理学形成后 著作多为经注或经说的形式 藉以阐发理学思想 其中较有影响的有周敦颐 太极图 易说 张载 易说 正蒙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 等 朱熹集理学之大成 对后世的影响最大 元代经学继承宋儒传统 有许衡 读易私言 吴澄 五经纂言 等著作 明代阐释经学的著作较少 唯有官修 五经大全 四书大全 行世 明清之际经学复兴 有王夫之 顾炎武 黄宗羲等著名思想家 康乾之时官修诸经 限制朱学为主 后宗汉学 乾嘉汉学 注重考据 多为私家著述 清代中晚期 今文经学得以复兴 先是常州学派庄存与 庄述祖 刘逢禄 宋翔凤等探讨西汉今文经学 其后魏源 龚自珍以经术讥切时政 有力的推动了今文经学的发展 清末康有为 梁启超等维新派 受到四川今文经学家廖平的影响 借今文经学 托古改制 行于一时 章太炎 刘师培等则治古文经 站在实学立场驳斥今文经学 是为经学尾声 随着清王朝的覆灭 长达两千多年的今古文经学之争也随之消亡 今古文经学和宋学都对中国学术思想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正如周予同所指出的那样 因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