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犯罪与刑罚.docx_第1页
论犯罪与刑罚.docx_第2页
论犯罪与刑罚.docx_第3页
论犯罪与刑罚.docx_第4页
论犯罪与刑罚.docx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渤海大学硕士研究生读书报告学院:经法学院年级:研一专业:法律(法学)姓名:郭麟学号:2015151025密封 线密封 线 报告题目: 对论犯罪与刑罚的读后感一、书目信息:书 名论犯罪与刑罚作 者切萨雷贝卡利亚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ISBN号978-7-301-24785-3出版时间2014年10月字 数16.3万开 本850毫米*1168毫米页 数236页价 格58元阅 卷 教 师 评 语成 绩评阅教师签字: 20 年 月 日 对论犯罪与刑罚的读后感郭麟提要 这是一本写于两百五十年以前的书,但是,全书洋谥着伟大的人道主义气息,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刑法制度,对刑讯逼供和死刑进行了愤怒的谴责,刑法改革,提出了罪刑相适应的近代量刑原则。本书问世后立即给作者贝卡利亚带来了巨大的声誉,被译为多种文字,并且该书被誉为刑法领域里的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就在于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对其思想也会产生新的解读,对于当今中国法制化进程而言书中很多思想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借鉴作用。关键字 荣誉 刑罚 贝卡利亚一 作者背景及写作背景简介切萨雷.贝卡利亚,意大利经济学家、法理学家和刑罚改革者。他的著作论犯罪与刑罚在整个欧洲有相当的影响力。他呼吁以更人道的方式对待囚犯,呼吁改革法律并改善监狱环境。近代资产阶级刑法学鼻祖。贝卡利亚16岁进入帕维亚大学攻读法律专业,于1758年获得法学学士学位。23岁加入“拳头社”, 两三年后,于1763年3月到1764年1月写出了论犯罪与刑罚。1768年被授予米兰宫廷学校的政治经济学教授,1771年被任命为最高经济委员会顾问,几年后又担任了财政法官,接着又接受了朱塞培二世的任命,领导国务委员会第三厅的工作。虽然在此期间写了几部美学和经济学的著作及一些有关刑法改革方面的咨询意见,但再也没有写出像论犯罪与刑罚那样的传世之作。论犯罪与刑罚在世界许多地区版本和译本很多。1791年,根据奥地利皇帝利奥波德的指示,贝卡利亚被任命为伦巴第刑事立法改革委员会成员。1794年11月28日因中风在米兰的家中去世。从小在帕尔马的教会学校读书,青年时代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正如他在1766年写给他的著作的法文译者莫雷莱的信中所讲: “我把一切都归功于法国人所写的书。这些书唤起了我心灵中8年来一直遭受溺信教育扼制的人道情感。仅仅 5年的功夫,我就完全转而相信这些哲理,并且成为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的信徒。促使我完成头脑中革命的第二本书是爱尔维修的著作。是他猛然把我推向追求真理的道路,他第一次唤起我对人类的迷惘和灾难的注意。”贝卡利亚最著名的行为,是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系统地提出废除死刑的理念。1764年,他写了论文论犯罪与刑罚,提出刑罚制度的限度,是达到安全有秩序的适当目标,超过限度就是暴政。他认为,刑事审判的效力来自刑罚的确定性,而不是残酷性。他认为由国家来夺去一个人的生命是不公正的。这篇论文逐渐传到北美,给了革命前的知识分子包括美国建国先贤们很大的影响,甚至有人说,贝卡利亚开辟了人类法律史一个全新的时代。二 本书主要结构和内容虽然整本书非常精简,但由于整本书写于1764年,年代非常久远,所以作者的语言非常晦涩,而且充满着各种具有那个时代的带有宗教或者哲学的象征和比喻的段落语句,阅读时候着实有些困难,并且由于作者思维超乎常人的跳跃性,对于一个问题的看法常常联系到其他领域,经常让人觉得不清楚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只有经过认真仔细的阅读之后才会发现作者的思维的缜密而富有逻辑。整本书首先三章从一种哲学思维角度阐述了关于刑法的几个重要原则,并且提出了罪刑法定原则的雏形。这三章同时也引出整个后面所有的章节。第四章对于法律的解释与法律的含混性都是作者从原则的角度对于刑法制度的解读,第六章提出的思想也就是罪责刑相适应原则,这也是贝卡利亚对于刑法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贡献。第七章切入点非常独特,富有哲学思想。总的来说前七章都是带有总论性质,统领以下分则的内容。第八章开始是分论各种类型的等犯罪,第八章先提出犯罪的分类,相当于分则的导论,之后便是论及关于名誉、决斗、公共秩序等等各种的犯罪,以及罪与刑罚的看法,贯穿着作者的思想之精髓,让人读后回味无穷。三读后感想由于整本书内容颇为丰富,涉及到的刑法问题非常杂,我便挑选其中的几篇来谈谈自己的感想,死刑问题、罪刑法定原则还有罪责刑相适应原则都已经是非常热门的问题了,我就试着从名誉这个章节来谈谈感想。1关于名誉的一些感想名誉是什么呢?它看不见摸不少,但是自古至今被无数人都视为珍物。对很多人来说名誉已经超过了实体物的价值了,中国历史上为了维护名誉而死的人也屡见不鲜,像是文天祥还有近代的各位革命烈士。一种无形之物的价值却如此之高,甚至高于生命,的确是非常让人疑惑的。民法上所谓名誉权,是人们依法享有的对自己所获得的客观社会评价、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也就是说名誉是一种客观社会对于个体的评价,根据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具有社会性,除去陶渊明之流之外,人如果脱离了社会必然难以生存。所以对我们来说既然是在社会中生存,社会对于自己的评价当然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人名誉降低,别人就不会信任他,老板不会青睐他,甚至工作都无法获得,无人与他交谈,他的生活就会直接受到影响,所以每个人在社会之中都必须将名誉看的非常重要。我想这个角度来看待名誉,可以说名誉也是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社会对于一个人的评价甚至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为什么有的人会把名誉视为生命甚至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呢,我想这也是名誉价值的一个升华过程。很多人都会觉得,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名誉作为一种无形之物,维持的时间是远远长于一个人的生命的,这就是在历史长河之中留下的一丝痕迹,达到流芳百世。这种价值便会让人产生高度的认同感,并让人产生特别的向往。2中国人特有的名誉精神中国人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词,叫做“面子”。有的人会把面子看得特别重,觉得丢什么也不能丢了面子。我觉得在这里“面子”也是一种特别的名誉感,非常在乎别人针对自己的评价,害怕自己在别人心中的评价会降低,然后就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去维护自己的面子。这种心理往往会产生的效应就是,很多人会打肿脸充胖子,明明自己没有相应的实力,却通过一些表象的手段去维护、修饰,让别人提高自己的评价,而实际上言过其实,表里不一。像是摆阔绰,秀恩爱,这些行为很大程度上不是自己有相应的真实内涵,而是通过相应的手段表现给给别人看,展示自己独特的优越感,让别人各种羡慕嫉妒恨,自己便挣足了面子。仿佛自己并不是活在自己的眼里里而是活在别人的眼里。认为别人心中对自己的评价的重要性反而已经超过了自己内心的真实的状况。听起来觉得很滑稽,但是这样的人在我们身边还是不少的。3对名誉与其真实情况不一致性的理解当然以上的面子问题还只是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而这里的名誉是一种更加抽象的概念,并不仅仅是一个或者两个人,而是已经上升到了社会的层面,相对的具有更强的客观性。但是表和里,名誉与实质之间的差距却还是存在着的,所谓的表里不一的伪君子便是如此。现实生活中名誉很好的人就一定是品格优良,没有瑕疵的么?往往不见得,明星,官员,很多人都是名誉吹得天花乱坠,但是可能哪天新闻就报出来一些反面问题了,太多这样的事实告诉我们,名誉和一个人的品格没有本质上的联系,可能品格非常有问题的人费心去维护自己的名誉,也可以拥有一个好的名誉,说白了,这仅仅是一张皮而已,里面藏的是什么,只有揭开了才知道。其实不仅仅是名誉,我们生活中存在的很多形式上的东西,已经超过了其实质上的意义。就像是宗教仪式,根本是为了寄托对于神的赞美和崇敬,但是一旦形式化之后就会超出原有的实质意义,中世纪很多基督教主教正是利用这种形式上的利益大肆敛财,让其反应出的内在东西慢慢变质。连贝卡利亚也发现,冷静的调查人类事物的人将完全消除惊奇感,便将怀疑,为了使人们得到幸福和安全,也许没有必要设立那么多的道德仪式和条条框框切萨雷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第29页。当然上面所说的面子问题更是一个最好的诠释。从这里发散一下我们就会发现,现实中有很多的事情作为一种表象都是为了反映实质,但是这种表象的东西总是会反映出的东西不仅仅是其想要反映的实质。就好像考试是为了反映一个人的学习成果,但是有时候考试本身也发展出了一种能力,考试的能力也并不代表者一个人的知识综合水平。又或者是伪善的人,这些东西都是可以从表现来修饰伪装的真正真实的应当是在内心。当然很多故事告诉我们看事物不能光看表面,都是很好的教训。总结一下,现实之中很多内在的东西都是无法直接看到,而必须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是内在的表达所基于的形式手段往往反而偏离了初衷。而自然有人会滥用这种手段。4维护名誉甚至恶意利用舆论操纵名誉的行为第一点第二点说了名誉对人的重要性,第三点说了名誉与实质的非一致性,而不同的人都会利用这两点开始运作,从而获取利益。野心勃勃的人获取他是为了加以利用;爱虚荣的人乞求他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功绩,正人君子要求他则是因为这是他必不可少的东西。切萨雷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第30页大部分人都对其趋之若鹜,面子问题也就可以轻而易举的解释。但是必须区别的是,好面子可能是为了在几个人面前维护自己的名誉,并且手段也是比较单一。但是一旦有人为了名誉问题而以舆论作为推手,那有时候就会非常可怕了。舆论是俗人和智者都受到折磨,他推崇的是美德的外表,而不是美德本身;他为了自己的利益能够把罪犯变成布道者。切萨雷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第30页宪法上一直有所谓“大多数人的暴政”这样一个概念,而言论问题如果一旦被大众接受,有时候也会变成类似“大多数人的暴政”,这便是舆论问题。舆论是有正确错误的,有时候是谣言,有时候是真理。而最关键的是,舆论的导向威力太过强力。它可能让一个人身败名裂,遗臭万年,也可能让一个人流芳百世。而贝卡利亚也看到了舆论的可怕之处。舆论的强横成了从他人那里获取和躲避法律所管不着的利益和损害的唯一工具。切萨雷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第30页近来中国很多法官判案有时也是不看法条而是看舆论,舆论的导向决定了法官判案的结果。可能一个案子其实并没有达到刑事上的排除合理怀疑,证据链仍然存在漏洞,但是为了迎合大众舆论,便判决被告人有罪。足可见舆论的影响是多么恐怖。这种舆论由谁决定?的确是大部分人决定的,但是往往大部分人时容易盲目的,而舆论的导向往往是通过个别媒体甚至是个人来决定。令我记忆犹新的是,秦火火被起诉时竟然叫嚣:“谣言不是止于智者,而是止于下一个谣言”。虽说狂妄,但是也从侧面反映出一些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那便是,我们的舆论导向机制似乎太过简单,太过容易被一些人利用,无论是炒作也好,谣言也罢,很多人完全不需要为自己的言论负责,所以很多人便会毫无顾忌大肆传播一些言论从而获取利益,而不需要考虑法律的制裁。5法律对于维护名誉的干涉、保护当名誉因为他人言论或者舆论而受到侵犯的时候,人们理所当然的就会去寻求救济。每个人在社会中享有的各项基本权利都应当是平等的,权利受到侵犯就会试图运用各种手段企图恢复自己的权利,而名誉权当然也不例外,权利之所以为权利便是因为这是一种受到法律所保护的利益。但是换句话说这种利益如果不被法律保护,也是一种利益。曾经民法上并没有隐私权这个概念,在遇到隐私利益被侵犯相关问题的时候无法运用法律方式来救济,但是权益受到侵害,受害者都会通过一些手段来救济,而仅仅是法律的途径走不通了。毕竟法律也仅仅是一种公力救济的方式。贝卡利亚说:“在极端的政治自由和极端的政治以从中,名誉的概念都会消失,或者完全同其他概念相混淆。因为在前一种情况下,法律统治一切,没有必要寻求他人的敬重;在后一种情况下,人的专横破坏了人们的民事地位,然们被迫只具有一种朝不保夕的人格。”切萨雷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第30页这句话我并不赞同,我认为任何一个极端的情况下,名誉权作为一种最基本的权利都是存在的,即使会被统治者企图掩盖或者消除,但是只要社会存在,名誉这个名词所代表的内涵便会存在。如果告诉我未来某个社会不存在名誉那么我是不会相信的,这在第一点也已经说过了。法律的保护理所应当是作为一种最后的也是最为有效救济手段,因为它有国家强制力作为后盾来保障,而且法律的公平正义性也是无可替代的。6.舆论言论自由的界限这种操纵舆论的行为和言论自由之间的问题一直都存在,究竟什么才是言论自由的保护界限一直都作为热点问题而讨论着。篇幅有限,具体说法这里就不展开说明。因为宪法课曾经论过这样的一个问题,我主要区分从舆论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冲突和与公民之间的冲突之间来分析,下面引述一下自己的想法:公共领域,当涉及权利冲突问题时,弱化对社会秩序的保护,而给言论自由更多的权重。只在言论对于社会秩序或社会利益产生重大的影响的时候才加以限制。保障公民可以没有太多顾虑的享有言论自由这一公民基本权利。这里的恶意,应当是指明知道自己的言论会对于社会产生相当的危害性而仍然实施的直接故意。主要包括,恶意谣传或者发布极不负责的言论的情形等。对于过失情况不应当加以处罚。对于主观上没有恶意的情形,不应当加以处罚而是保护其言论自由。客观上,对于没有造成重大的社会恶劣影响的,不应当动用刑事的力量加以处罚。而只应该适用行政法加以适当处罚。私人领域应当适用侵权行为法,较对于社会公共秩序的侵害标准应当相较社会领域更加严苛。加强对于私人权利的保护,让人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