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导学案.doc_第1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导学案.doc_第2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导学案.doc_第3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导学案.doc_第4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导学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下第二单元导学案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巧作舟。充分利用学案,你会事半功倍! 第二单元 斑斓春色 春导学案预习案学法指导:1、依据预习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行知识梳理;圈点勾画你喜欢的词句,写上批注。 2、标注每一段的序号;熟记基础知识。 3、阅读资料助读部分,筛选勾画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 4、将预习案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5、限时15分钟,独立完成。一、基础知识1、我会拼读我会写水涨( ) 捉迷藏( ) 酝酿( ) 应和( ) 薄( )烟 黄晕( )蓑( )衣 巢 ( ) 抖擞精神( )散在草从里边( )2、解释词语我在行欣欣然: 朗润: 赶趟儿:杨柳风: 酝酿: 应和:黄晕: 舒活: 抖擞:一年之计在于春: 花枝招展:二、资料助读走近作者:朱自清(1899-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绿、荷塘月色等。三、课文阅读指导1、以小队为单位分角色感情朗读课文江南的春天,风和日丽,山清水秀,草长莺飞,百花争艳。这一篇咏春的精美散文,不知拨动过多少人的心弦!春的美景,春的气息,春的声响,都通过作者的生花妙笔表现出来了。多朗读几遍,你一定能进入那美妙的境界中。注意朗读时的感情变化。欣喜(第1段第2段)/轻快(第3段第4段)/柔和(第5段第7段)/振奋(第8段第10段)除此之外,朗读时还应该注意读准字音(如平翘舌、儿化、前后鼻音等),并注意句子的节奏。2、请写出你的初读感悟。(1)文章围绕着“春”写了哪些内容?(2)作者带着怎样的感情来写春天的?四、我的疑问 请将你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惑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导学案学习目标:1、 .理解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2、 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3、 通过学习本文,能够基本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将情感寓于写景之中,活用各种修辞手法。4、 通过学习本文,领略春天的美。形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意识。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创造美,拥抱大自然。学习过程:合作学习,深入文本盼春1、 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到来的?运用了什么修辞? 2、 “盼望着,盼望着”两个连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绘春1、 第2自然段总写春的轮廓,其特点是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 第2自然段与3-7自然段存在着什么关系? 春草图1、 春草有什么样的特点? 2、 划出间接写人在草地上活动的句子,圈出用得很有表现力的词,并体会其作用。体会人的心情。春花图1、本段作者是抓住了春花的什么特征来描写的? 2、作者写蝴蝶、蜜蜂有什么作用? 3、本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你能说一说这样写得好处吗? 春风图作者在描写无形无味的春风时,调动了人体的那些感官?写出了春风怎样的特点? 春雨图作者抓住了春雨什么特点? 迎春图1、作者怎样描绘迎春图? 2、迎春图有什么样的特点? 颂春1、这三自然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突出了春天的什么特点? 2、这三个自然段的顺序能颠倒吗?为什么? 练习案要求:限时8分钟,独立完成。一、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 着一层薄烟。 1、 中应填入的词语是 。 2、杜甫春夜喜雨中有两句诗也是描写春雨的,这两句诗是 3、“像花针”一句写出了春雨的特点是 A、闪烁 B、连绵 C、密集二、会默写出课文中的精彩语句么?春天像 , ,它生长着。春天像 , ,笑着,走着。春天像 , ,领着我们上前去。三、你一定还会有自己的想像与创作吧!春天像 。四、文中这样描写野花:“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此句中的“散”字,有人主张读做“sn”,也有人主张读做“sn”,你认为呢?可以查阅工具书,说说自己探究的结论吧!五、课文向读者展现了几幅优美的画面,试着模仿下面的语言形式为它们命名吧!例:柔嫩喜人的春草图 、 、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自学指导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重点字词; 2、摘抄课文中出现的诗句,并熟读成诵。 3、通过阅读品味,了解物候现象的变化一、积累词语,掌握重点字词1、正音、识字:卉( ) 勰( ) 瀛( ) 滹沱( ) 蕃( ) 瀼( ) 涪( )2、解词:俄顷: 挟带: 抽青:二、小组合作,阅读品味1、小组内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2、合作学习,完成下面表格诗人诗文物候现象3、你还知道哪些诗句中包含有物候现象? 春风导学案预习案学法指导:1、依据预习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行知识梳理;圈点勾画你喜欢的词句,写上批注。2、标注每一段的序号;熟记基础知识。3、阅读资料助读部分,筛选勾画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4、将预习案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5、限时15分钟,独立完成。一、基础知识1、我会拼读我会写着重( ) 刮折( ) 嘎( )地一声 冰碴( ) 吹号( ) 冰砚( ) 乍( )暖还寒 粗犷( ) 冰溜( ) 褒贬( ) 飘拂( ) 塞外( )2、解释词语我在行乍暖还寒: 将息:鼓苞: 褒贬:二、资料助读走近作者:林斤澜,1923年生人,浙江温州人。中学时代曾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49年后调到北京文联工作,专门从事剧本创作。一生有许多作品。如春雷山里红林斤澜小说选等。曾与汪曾祺并称为“文坛双璧”。2009年4月11日16时46分,被称为“短篇圣手”三、课文阅读指导1、用你们最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2、请写出你的初读感悟。这篇散文作者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四、我的疑问 请将你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惑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导学案学习目标:1比较北国春风与南国春风的不同,学习辨证地看问题 2、感受语言美、自然景物的美,感受北国春风粗犷、豪壮、,领会作者感情。 3、学习先扬后抑的写法。 4、学习文中对比和衬托的手法,体会作者对北方春风的赞美之情。学习过程:合作学习,深入文本1、读1、2段:作者一开始就表达了对北国的春风的热爱和歌颂吗?2、读第3、4段,“我”相对怀念江南的春风,江南的春风有什么特点?作者是一味的抑北国春风扬南国的春风吗?3、齐读7、8、9、10段作者是怎样来表现北国的春风的特点的?勾画出直接描写春风的句子,体会一下北国的春风有什么特点?北国春风来临之后自然界出现了哪些变化?与朱自清的春比较,南国的春风和北国的春风有哪些不同之处?4、第10、11段,作者为什么再次写到江南的春风?小结: 这篇文章,作者抓住江南春风的怡人轻柔和北国春风的豪迈粗犷,用江南的春风同北国的春风作对比,对北方的春风先抑后扬,用富有表现力的词句歌颂了北国春风,表达了对带来春天的北国春风的无限怀念和赞美之情。练习案要求:限时8分钟,独立完成。一、根据拼音,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词语。 1(bo bin) 起来着重于春风,也有道理。 2江南的春风抚摸大地,像柳丝的(pio f) 。 3春风呼哧呼哧地,帮助呼哧呼哧的人们,把粪肥(po s) 匀净。 二、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下乡之后,对北京的春风,有了怎样的“别样的体会”? 三、作者说,关于江南之春的名句“是老窖名酒,是色香味俱全的。”你如何理解这里的“色香味俱全”呢? 四、作者这样描写北国的春风:“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冰开裂吧。嘎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有天夜间,我住的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仿佛冬眠惊醒,伸懒腰,动弹胳臂腿,浑身关节挨个儿格拉拉、格拉拉地松动。” 你认为这样的春风美吗?说说你的理由。 导学案学习目标:1、流利诵读,感知诗词大意,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2、精读,品味诗词凝练的语言,体会诗词的意境美和情感美。3、背诵八首诗歌学习方法:精读感知,品味交流导学过程:一、明确目标(齐读目标,明确方向)二、齐读这三首诗词,并朗读展示(比一比,看谁读得最好)三、熟读感知,品味诗词(自主学习这三首诗词完成后各组展示)1、学习春夜喜雨春夜喜雨的作者是 ,字子美,唐代伟大的 。他的诗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历来被称为“ ” ,与 齐名并称“大李杜”。春夜喜雨是一首 言 ,共有 句。律诗共分为 、 、 、 这四联。 在本诗中,它的颔联是 , 。结合注释,口头翻译这首诗本诗中运用拟人手法,写出春雨细而轻柔的句子是 ,现在人们常用它来形容思想工作细致入微,也指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或教育。“花重锦官城” 的意思是 ,“重”字形象的表现了 。2、学习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的作者是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请再写出其他的七位: 、 、 、 、 、 、 。本诗是一首 言 。本诗中,“ ” 表现了早春景色之美;“ , ”运用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早春景色的赞美。3、学习鹧鸪天 代人赋鹧鸪天 代人赋的作者是 ,字幼安,号 , 朝代)爱国词人。认清字形,并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已生些( ) 平冈( ) 黄犊( ) 沽( )酒 荠( )菜花品读“陌上柔桑破嫩芽”一句,体会该句中“破”字的妙处: 。“ , ”是本诗中的名句,用 “ ”和 “ ”形成对比,一褒一贬,表明词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对山村风光的赞美。4、背诵并默写春夜喜雨四、拓展提升(检验一下自己的能力吧,你会提高的更快)1、诗句理解性默写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描写在春雨的滋润下,草色若有若无的句子是 , 。春夜喜雨中, , 这两句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景色。 , 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春雨的善解人意。游园不值的作者是 ,诗中表现出春天景物生机勃勃,具有不可抑制的生命力的句子是 , 。玉楼春一词的名句是 , 。江南春中的名句是 , 。2、请写出课外你所积累的描写春天的诗句 , 。 , 。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导学案预习案学法指导:1、依据预习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行知识梳理;圈点勾画你喜欢的词句,写上批注。 2、标注每一段的序号;熟记基础知识。 3、阅读资料助读部分,筛选勾画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 4、将预习案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5、限时15分钟,独立完成。一、基础知识 我会拼读我会写灼伤( ) 裸子( ) 蜜腺( ) 分泌( ) 花萼( ) 虞美人( ) 靛青( ) 充沛( )并蒂( ) 花卉( )二、资料助读说明文的相关知识:(一)、说明文的定义: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传授知识为根本任务,以解释说明事物的发生、发展、功能为主要目的的文体。(二)、说明文的类型: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三)、说明文的语言:(1)平实 (2)生动活泼,幽默有趣(四)、说明方法: 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五)、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程序顺序。 1、时间顺序:以说明某一事物发展过程为目的的说明文,经常按事物形成的时间顺序来说明。一般来说,对事物的历史沿革、人物的生平经历、动植物的生长过程的介绍都采用时间顺序。或从古到今、由今到古、从起源到发展。从萌发到成长2、空间顺序:以介绍建筑物的外形、内部结构、建筑群的相互关系,自然风光,物品构造的说明文可采用空间顺序。从人们观察事物的先后或物品构成部分的组合依次说明,或上至下、或下到上、或外到内、或内到外、或远及近、或由前到后3、逻辑顺序:用于说明事理说明文。是按客观事物或事理的内在联系由层次的说明。通常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从整体到部分。如中国石拱桥中介绍赵州桥的特点时,就是从整体到部分地先介绍全桥,再介绍大拱、拱圈,桥上的石栏、石板。(2)从原因到结果。如向沙漠进军先说明沙漠对人类的严重危害,揭示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再说明怎样向沙漠进军。(3)从主要到次要。如苏州园林中在具体说明苏州的特征时,就按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由主到次地进行说明。(4)从概括到具体。如统筹方法先概括说明什么是统筹方法及应用范围,再以泡茶为例,具体说明统筹方法的应用及价值。(5)从现象到本质。如死海不死先描述死海浮力的、淹不死人的表明特征,再列举海水各种矿物质的含量,说明死海“咸度很高”的本质特征。4、程序顺序:专门用于阐明某些操作过程。如:产品使用说明书,实验步骤等。)(六)、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1、总分式。它包含三种形式:总分;总分总;分总2、并列式。各层之间的关系式并列的、平等的。例如蜘蛛在介绍其身体机构时,对葡萄状腺、腹合腺、腹管状腺、梨状腺等作并列时介绍。3、连贯式。各层之间按照事物过程安排层次,前后互相承接。例如食物从何处来在说明获得事物的两种途径时,先写绿色植物如何自养,然后写兔子怎样吃绿色植物,然后在写老虎怎样吃兔子。4、递进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例如向沙漠进军写征服沙漠的方法时,采用递进式结构,即先写如何抵御(守势),进而写如何进军(攻势)。三、课文阅读指导1、用你们最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2、请写出你的初读感悟。说说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试试看,你能不能列写出文章的结构图。 四、我的疑问 请将你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惑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结构,了解写作手法。2学习运用巩固有关说明文的知识,进行语言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并注意词语表达的准确与生动。3、通过学习课文,学会关注自然,保护环境,在跨学科的整合学习中开阔视野,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和探索精神。学习过程:合作学习,深入文本1、课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2、课文分别从六个方面说明了花红的原因,它们能否颠倒顺序?为什么?3、文章中都运用哪些说明方法?举例说明。4、课文标题借用了冰山上的来客中一首插曲的名字,你认为这样拟题好吗?为什么?小 结 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文章从不同角度介绍了有关花朵为什么这样红的科学知识,重点说明花朵的红色是它自身的各种条件和需要以及自然、人工等因素对它的作用而形成的结果,赞颂了人类创造性的劳动。练习案要求:限时8分钟,独立完成。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璋() 褪色() 粉蕊() 靛() 裸子植物() 花卉()花萼()蜜腺() 虞美人()三棱镜()灼( )伤 柑橘( ) 萎谢( )2、改正词语中的错别字不可明状() 别出新裁() 永往直前() 声色俱利() 大声急呼() 谈笑风声() 阴谋鬼计() 席以为常() 静影沉壁()3、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万紫千红,红蓝交辉,都是花青素在不同的酸碱反应中所显示出来的。 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不论是红花还是红叶,它们的细胞液里都含有由葡萄糖变成的花 青素。 细胞液是碱性时,花青素呈蓝色,碱性较强,就成为蓝黑色,如墨菊、黑牡丹等便是。 当细胞液是酸性时,花青素呈红色,酸性愈强,颜色愈红。 而当细胞液是中性时,则呈紫色。A B C D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当细胞液是_性时,花青素是红色,_性愈强、颜色愈红。细胞液是_性时,花青素是蓝色,_性较强,就成为蓝黑色,如墨菊、黑牡丹等便是。而当细胞液是_性时,则呈紫色。(2)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或水滴的折射,会分成_、_、_、_、_、_、_七种颜色。(3)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作者_,是生物学科普作家。文中引用的诗句“蜂争粉蕊蝶分香”是唐朝温庭筠_中的句子。(4)“花儿这样红,是大自然的杰作,更是人工培育的成果。”Z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是_。 “杰作”一词用_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肯定了大自然的功劳。“大自然的杰作”和“人工培育的成果”两者位置能否调换?为什么?答:_用“,是,更是”造一句话。答:_ 5、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表达作用。(1)一般的花,大都初开时浓艳,后来渐渐褪色。答:_(2)经过无数代的选择,在悠长的岁月中,昆虫就给这种植物创造出纯一、显著、鲜艳的红色花朵。答:_6、“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原是一首歌曲的名字,作者借来作为标题,而且贯穿全篇,引起每一层说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_ 导学案 学习目标1、扫清字词障碍,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3、理解课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以及运用神话结尾的作用。 4、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理解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一、预习导学 【链接材料】1. 翻译课文的方法指导。 (1)加。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文则以双音节为主。有些文言实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改。有些文言实词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来代替。如“仞”可改为“丈”。当然,“仞”的长度不等于“丈”,但这里的“万仞”是虚数,所以,可以用“万丈”来代替。 (3)补。文言文中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了!” (5)省。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1、字音仞( )箕畚( )孀( )龀( )匮( )荷( )2、词语(1)重点实词: 许 彻 惧 负 匮(2)通假字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甚矣,汝之不惠 河曲智叟亡以应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无陇断焉 (3)古今异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何苦而不平(4)一词多义且 年且九十 ( ) 且焉置土石( )焉 且焉置土石( ) 始一反焉 ( )而 而山不加增( ) 何苦而不平( )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其 其如土石何( ) 其妻献疑曰( ) 惧其不已 ( )(5)词类活用现象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吾与汝毕力平险 聚室而谋3、重点句子翻译(1)甚矣,汝之不惠。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4)河曲智叟无以应。 二、探究展示:1、北山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2、愚公的宏伟目标是什么? 3、愚公之妻提出了两个什么问题? 4、河曲智叟讥笑并且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什么? 5、文中两处表现愚公移山的决定得到大家支持的句子是 6、移山路途遥远,时间长的句子是 7、愚公批驳智叟的话与第三段有关内容形成对比的一句是 8、愚公在批驳智叟的话语中阐明自己的观点话语是 9、文中和愚公相反的人物形象是(智叟),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 ),也说明了( )的道理。10、愚公认为自己能移山是从( )观点出发,看到了人力的无穷,认为( ),所以驳斥有力,坚持移山;智叟认为愚公不能移山是从( )观点出发,认为人在( )的,所以对移山之举采取( )的态度,阻止移山之举,愚公是真正的( ),智叟是真正的( )。三、练习反馈:(一)、词语解释河曲智叟亡以应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惩山北之塞 甚矣,汝之不惠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惧其不已也 无陇断焉 年且九十 寒暑易节 杂然相许 吾与汝毕力平险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二)、句子翻译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甚矣,汝之不惠!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三)、选择题1、选出下列句子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汝心之固 固:顽固 B.惧其不已也 已:已经 C.寒暑易节 易:交换 D.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没有2、选出下列句中的“于”与“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 ( )A.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B.皆以美于徐公 C.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选出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 )A.惩山北之塞(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 B.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运到哪里去呢)C.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D.曾不若孀妻弱子(你曾经不知寡妇孤儿)4、选出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本文是古代寓言,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大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B.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说的话角度不同,但都对移山持否定态度。C.愚公是有远大的抱负,能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古代劳动人民形象。D.“杂然相许”,表明移山得到了家人的支持。5、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 )A.“愚公”和“智叟”的命名,突出了愚公的大智若愚,讽刺了智叟了鼠目寸光。B.本文采用神话结尾,主要是宣传轮回报应的迷信思想。C.写智叟的“笑”,写除了智叟自作聪明的神态;而写愚公“长息“,则写出了愚公因移山艰难而愁苦的样子。D本文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法,目的是突出智叟的愚蠢和京城氏之子的幼稚。 6.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杂然相许 许: 赞同 B.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 扛 C. 寒暑易节 易: 交换 D. 何苦而不平 苦: 劳苦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以君之力 扶苏以数谏故 B.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 而山不加增 义不杀少而杀众 D. 告之于帝 皆以美于徐公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B. 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信心百倍,理由充足,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道理,说得智叟哑口无言,无力回击。 C. 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 “愚公 ”,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D. 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9、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 ( )A、河曲智叟亡以应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B、帝感其诚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C、非梧桐不止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D、且秦灭韩亡魏 且焉置土石10.文言词汇我能选出下面加点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 )A.惩山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