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2届高考考前仿真模拟卷(七)(语文)第I卷(65分)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9分)现在,“拷问”一词经常见诸各类媒体。有人撰文对这种用法持反对意见,认为“拷问”即拷打审问,其“语义先天性地带有或多或少的暴力色彩”,现在媒体不约而同地用带有“封建暴力”色彩的词,在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大环境里”,“显得格格不入”。对文章中所倡导的“语言丈明”,彻底根除“封建暴力”意识,笔者深表赞同。然而,这与“拷问”等词语的使用,实在是没有什么关系!这是个语言问题,应该从语言的角度加以讨论。我们知道,词语是社会文化观念的客观反映。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当历史进入新的阶段,社会文化生活发生了新的变化以后,是否为了适应新的需求,把原来带有时代色彩的词语都抛弃掉,而创制新的词汇系统?当然没有必要!因为“新”是“旧”的自然演进,新的社会生活、新的文化观念、新的思维意识,都是对旧的社会生活、旧的文化观念、旧的思维意识的继承与发展。同理,反映时代特征的词汇系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演变,“旧词”完全可以变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新词”。“拷问”是个古词语,南北朝时期北齐人魏收所撰的魏帮中就用过这个词,此书高祖孝文帝纪下有句云:“自今月至明年孟夏,不听拷问罪人。”其中的“拷问”即指拷打审问。喜欢看古戏剧、古小说的人都知道,“拷问”在古代确实是“一种很残酷的暴力行为”,“往往是受刑人皮开内绽、鲜血淋漓而不得不招供,甚至屈打成招”。但是,这已经成为历史,在现在的文明社会里,“刑讯逼供”是不允许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及其若干问题的解释中,有明文规定禁止“刑讯逼供”,违者即构成“刑讯逼供罪”,会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在这种背景下,“拷问”一词即成为一个历史词,其本义“拷打审问”便失去了适用基础。不过这丝毫不影响现在人们“旧词新用”,让“拷打审问”引申指“时社会上某些负面现象的产生的责任及社会根源进行严厉追究”。这种“新”用,已经被人们普遍接受,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媒体上“这个词屡屡出现”便是明证。那么,“拷问“一词的“旧词新用”,是否会让人联想到其旧义的“封建暴力”色彩,从而影响现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不会!因为如今用的是“新义”,在新的话用环境中使用“新义”,客观上会限制对“旧义”的联想。比如“鞭策”原指用鞭子拍打,今指督促、激励;“腰斩”原指古代的一种酷刑,即将犯人从腰部斩为两截,今指把同一或相连的事物从中割断;“枪毙”本指用枪将人击毙,现今也比喻建议被否决或文章不予发表。诸如此类,举不胜举。现在人们在使用这些词语的时候,谁会联想到其原义而感受到了“暴力”色彩?就算真有人看到这类词语而想到其原本的意义,说不定还会产生意想不到的修辞效果呢!就“拷问”一词而言,时一些不合理的负面现象,从精神层面进行“拷柯审问”,这不正符合人们所期待的“公平正义”吗?对社会上不合理的理象尽管大胆地“拷问”吧,这绝对与“封建暴力”无关。(选自咬文嚼字2011年第12期,有改动)1下列关于“拷问”的表述,符合作者意思的一项是( )。 (3分)A“拷问”即拷打审问,是古代审讯犯人时一种很残酷的暴力行为,今天仍是一个带有“封建暴力一色彩的古语词。B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的法律禁止刑讯逼供的背景下,“拷问”的本义已经不存在了。C“拷问”一词的词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在现今的语用环境中,已经由原来的“拷打审问”演变为“严厉追究”。D针对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合理现象,各类媒体从精神层面上进行全面而深刻地反思,“拷问”一词渐渐流行起来。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本文开篇引述“有人”对各类媒体热用“拷问”一词提出的批评,目的要为作者进行再批评而树立靶子。B第段是过渡段,作者名义上赞同“语言文明”的意识而实际L否定“有人”的观点,自然过渡到对自己观点的阐述。C在段中,作者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分别论证了语言演变、现代词语来源和“拷问”新用等三个方面的问题。D最后三个段落与第段紧密呼应,就媒体中大量运用“拷问”一词提出自己看法,认为媒体用得完全正确。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新的词义都是对旧的词语意思的引中和发展,因此“新词”都是“旧词”的自然演进。B“旧词新用”是因为原来的意义失去了适用基础,如果不派生新义就不能被人们接受。C一些本义具有“暴力”色彩的词在新的语用环境中使用,会产生意想不到的修辞效果。D人们在使用已经被普遍接受的词语的“新义”时,一般会限制对该词“旧义”的联想。二、(3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张昭,字潜夫。自言汉常山王耳之后,世居濮州范县。祖楚平,寿张令。楚平生直,即昭父也。初,楚平赴调长安,值巢寇乱,不知所终。直幼避地河朔,既寇,以父失所在,时盗贼蜂起,道路榛梗,乃自秦抵蜀,徒行丐食,求父所在,积十年不能得。乃发哀行服,躬耕海滨。青州王师范开学馆,延置儒士,再以书币招直,署宾职。师范降梁,直脱难北归,以周易、春秋教授,学者自远而至,时号逍遥先生。昭始十岁,能诵古乐府、咏史诗百余篇;未冠,遍读九经,尽通其义。处侪类中,缓步阔视,以为马、郑不己若也。后至赞皇,遇程生者,专史学,以为专究经旨,不通今古,率多拘滞,繁而寡要;若极谈王霸,经纬治乱,非史不可。因出班、范汉书十余义商榷,乃授昭荀纪、国志等,后又尽得十三史,五七年间,能驰骋上下数千百年事。又注十代兴亡论。处乱世,躬耕负米以养亲。后唐庄宗入魏,河朔游士,多自效军门,昭因至魏,携文数十轴谒兴唐尹张宪。宪家富文籍,每与昭燕语,讲论经史要事,恨相见之晚,即署府推官。同光初,奏授真秩,加监察御史里行。宪为北京留守,昭亦从至晋阳。庄宗及难,闻邺中兵士推戴明宗,宪部将符彦超合戍将应之。昭谓宪日:“得无奉表劝进为自安之计乎?”宪日:“我本书生,见知主上,位至保厘,乃布衣之极。苟靦颜求生,何面目见主于地下?”昭曰:“此古人之志也,公能行之,死且不朽矣。”相泣而去,宪遂死之,时论重昭能成宪之节。时有害昭者,昭曰:“明诚所至,期不再生,主辱臣亡,死而无悔。”众执以送彦超,彦超曰:“推官正人,无得害之。”长兴二年,丁内艰,赙绢布五十匹,米麦五十石。昭性至孝,明宗闻其居丧哀毁,复赐以钱币。服除,改职方员外郎、知制诰,充史馆修撰。上言乞复本朝故主,置观察使察民疾苦,御史弹事,谏官月给谏纸。并从之。又奏请劝农耕及置常平仓等数事。宋初,拜吏部尚书。乾德元年郊祀,昭为卤簿使,奏复宫阙、庙门、郊坛夜警晨严之制。礼毕,进封郑国公,与翰林承旨陶谷同掌选。谷尝诬奏事,引昭为证,昭免冠抗论。太祖不说,遂三拜章告老,以本官致仕,改封陈国公。开宝五年,卒,年七十九。(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二)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率多拘滞,繁而寡要要:要领B多自效军门效:献,尽力C又奏请劝农耕及置常平仓等数事劝:勉励D以本官致仕致仕:登上仕途5.文中“此古人之志也”中的“之”字,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B窃怜爱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C夫晋,何厌之有?D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张昭的父亲在动乱的年代,共计十年,千里寻父,历尽艰辛,终究没有能够找到父亲,于是为父亲办丧事。王师范邀请儒生,连续几次用书籍和钱财来请张昭的父亲,他才去了。B张昭年少时就才华横溢,鹤立鸡群。后来更遇名师,得到程生的指点,于是学问得到极大的提高。C张宪也是一位饱学之士,对张昭有知遇之恩。后来张宪部下联合戍将准备兵变,张昭试探张宪的打算,他对张宪能成古人之义表示赞同。D宋朝初年,张昭官拜吏部尚书,又进封郑国公。因为同僚陶谷胡乱奏事,并且强拉着他作证,他坚持原则,结果太宗很不高兴。7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处侪类中,缓步阔视,以为马、郑不己若也。译:(2)相泣而去,宪遂死之,时论重昭能成宪之节。译:(3)上言乞复本朝故事,置观察使察民疾苦,御史弹事译:阅读下面诗词,完成8、9两题。(8分)鄂州南楼书事 黄庭坚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鹧鸪天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注】此词为苏轼在黄州时所作。 蕖:荷花。8.黄诗苏词写景的内容和抒情手法有相同之处,请作简要说明。_9.黄诗苏词都有一个“凉”字,但“凉”的含义与表达的感情却不相同,试作简要分析。_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五小题)(5分)(1)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2)孟子曰:“ _,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孟子)(3)丛菊两开他日泪,_。(杜甫秋兴八首其一)(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_,今其智乃反不能及。(韩愈师说)(5)沧海月明珠有泪,_。(李商隐锦瑟)(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周敦颐爱莲说)(7)_,水波不兴。(苏轼赤壁赋)(8)_,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24分)太阳的话 (日本)岛崎藤村 “早上好!” 我向太阳隐身的地方致意。没有回答。今天仍旧是太阳隐居的日子。 让我在这里写下一点自己记忆中的事吧。我第一次发现太阳的美,并不是在日出的瞬间,而是在日落的时刻。当时我已经是18岁的青年了。当时在我的周围,虽然也有人教给我对大自然的很淡然的爱,但是没有人指给我说:你看那太阳。我在高轮御殿山的树林中发现了正在沉落的夕阳,为了分享那从未有过的惊奇与喜悦,我发狂般地向一起来游山的朋友跑去。我和朋友二人,眺望着日落的美景,在那里站立了许久许久。那时充满在我胸中的惊奇与欢乐,至今仍旧难以忘怀。 然而,更使我难以忘怀的,乃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太阳在我的精神内部升起的时候。我青年时代的生活颇多坎坷不平,时时与艰难为伴,在漫长而暗淡的岁月里,我连太阳的笑脸也不曾仰望过。偶尔映入我眼里的,不过是没有温度,没有味道,没有生气,只是朝从东方出,夕由西天落的红色、孤独的圆轮。在我25岁的青年时代,我感到寂寞无聊而去仙台旅行,就是从那时开始,我懂得了自己的生命内部也有太阳升起的时刻。 阳光的饥饿我渴求阳光的愿望本是极其强烈的。但是,在似亮非亮的暗淡笼罩的日子里,我也曾非常失望过。我也曾几次失去了太阳。甚至连渴求太阳的愿望也时而变得淡漠。太阳远离我而存在,在我的眼里,它的面容永远是毫无意义的,悲哀痛苦的。 然而,曾一度懂得在自己的生命内部也会有太阳升起之时的我,几经仿徨后,又回归到等待黎明的心境。不论是在冬季要持续五个月之久的信浓山区,还是在好似新开垦的处女地的东京郊外的田野,或是在便于观赏那城镇上空的日出的隅田川的岸边,我一直在翘盼着天明。不仅如些,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也曾沦为异邦的旅人。在那时,无论从宛若紫色的泥土般的遥远的海上,无论从看上去如同梦境般流泻着蓝色磷光的热带地区的水波之间,也无论是在如冰的石头建筑鳞次栉比、林阴树凄冷昏黑、万物仿佛全都结冻了似的寒冷的异乡街头,我仍然在固执地盼着天明。甚至在梦中思念着遥远的日出,踏着朝霞向故乡迢迢归来。 我等待了三十多年。恐怕我的一生就要在这样的等待中度过了。然而谁都可以拥有太阳。我们的当务之急不仅仅是要追赶眼前的太阳,更重要地是要高高地举起自己生命内部的太阳。这种想法与日俱增,在我年轻的心灵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现在我所想像的太阳,已经到了古稀高龄。仅就我记忆中的,自物心相合以后的太阳的年龄,如今已经是53岁。如果加上我无从记得的从前的年龄,那么太阳是怎样一位长寿的老人,则是无论如何也无法知晓的。 人若到了53岁的年龄,不衰老者也属少见。头发逐年增白,牙齿先后脱落,视力也日渐减弱。曾经是红润的双颊,变得就像古老的岩壁一样,刻上了层层皱纹。甚而还在皮肤上留下如同贴在地上的地苔一样的斑点。许多亲密的人相继过世,不可思议的疾病与晚年的孤独,在等待着人们。与人的如此软弱无力相比,太阳的生命力实在是难以估量的。看它那无休无止的飞翔、腾跃,以及每夜沉落不久又放射出红色朝霞的生气!真正拥有丰富的老年的,除太阳之外,更有何者!然而,在这个世上,最古老的就是最年轻的。这个道理深深地震动着我的心灵。 “早上好!” 我再一次致意。太阳仍旧没有回答。然而我已经到了这样的年龄,而且感觉到了自己内部的太阳正在醒来,因此我坚信,黎明一定会在不远的将来光临。11.第4段中三处加点“太阳”是不是一个含义?试比较说明。(5分) 12.第5段中“我也曾几次失去了太阳”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6分) 13.你认为第7段的中心句是什么?(5分) 14.末尾的一句话“早上好”与首段一句含义是否完全相同,请说明理由。(8分) 第卷(表达题,共85分)四、(25分)15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A祛除(q) 狡黠(xi) 兴奋剂(xn) 津津有味(jn)B粘连(zhn) 答理(d) 烘焙机(pi) 引吭高歌(hn)C沸点(fi) 哂笑(shn) 撒手锏(jin) 一哄而散(hn)D抹脸(m) 帛画(jn) 户口簿(b) 猝不及防(c)1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身为王室后裔的杰克,虽然只有十七岁,又是第一次参加如此重要的媒体见面会,但他应对自如,沉稳风趣,性情乖张,表现出了良好的教养。B近年来,我们克服了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平稳渡过了金融危机,取得了令全世界为之侧目的成就,国际地位得到大幅度提升。C大学毕业刚刚进入加工厂的那段时光,夏天的闷热、蚊子的叮咬、往返路程的遥远无一不在与人过意不去,而今也都成了美好的回忆。D领导干部应该多到基层,深入调查研究,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把精力花在推进工作落实、提高效率上,不能粗枝大叶,大而化之。17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A国内一位从事铁矿石贸易公司的经理表示,日本大地震给从事铁矿石交易的企业提供了抄底的可能,增加了铁矿石价格的不确定性。B现场的一位工作人员指出,由于是在二十层以上的屋顶实施违章建筑的拆除工作,高空作业安全系数比较大,预计进度将比平地拆除多用时四天。C鉴于西班牙半年来经济低迷、对外借债额度过高的情况,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公司近日宣布下调西班牙信用等级。D大部分经济发达国家的紧急救援管理,都是设立专门机构对各类灾害和民防事务实行统一指挥和协调,这必然需要大量的专业灾难救援工作者参与其中。18 青少年应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当看到环境受到污染或破坏的时候,你有何感受?用两个结构大致相同的句子,列举污染或受破坏的现象,用一个比喻句描写你心中的感受。(5分) 19语言交际时应该认真倾听,机智应对。下面是某大学生求职时考官的问话,请说出他的言外之意,并用简明得体的语言应对。(6分)你成绩优秀,直率单纯,将会很有前途,可我们的工作需要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答:言外之意: 应对: 20用一句话表述下面语段的主要意思(不超过25个字)(5分)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绵延的织绵那么华丽,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五、作文(60分)2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2011年10月13日两岁女童小悦悦的遭遇牵动人心。在这样的背景下,北大副校长吴志攀说的一段鼓励校友扶起摔倒老人的话,被网友大量转发,“鼓励校友做好事,如果中间发生风险,比如扶起摔倒的老人被起诉,北大无偿提供法律支持。如果败诉要赔偿,北大出20万,多出的由校友募集支持。”这段话逐渐衍生成为各种版本的“校长撑腰体”,爆红网络,这背后反映的是大多数网友盼望保护行善的良好愿望。为何“撑腰体”可以掀起如此之大的波澜,引发几十数百万甚至上千万人的集体参与呢?请在准确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B 2、C 3、D 4D(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5B(结构助词,的)6A(原文“再以书币”是“两次用书信和礼物”的意思。) 7(1)处身同辈人中,和缓地迈步、高远地顾看,认为像马、郑这样的人才也比不上自己。(4分。扣完为止。侪,同辈,1分。以为,认为,1分。不己若,比不上自己,1分。大致意思正确一定要给1分。)(2)张昭对他哭着离开,张宪于是为节义而死(或者是“为此事而死”),当时的舆论敬重张昭能促成张宪的节操。(大致意思对一定给1分。“相”,动作所指的一方。“死”,为而死。“重”,敬重。各1分。扣完为止。)(3)上书建议请求恢复本朝的惯例,设置观察使考察民生疾苦,设置御史弹劾、检举官员所犯的错误。(意思大致对一定给1分。“故事”,惯例。“置”,设置。“弹”弹劾或检举。各1分,扣完为止。)8.二者都写了水上荷花(山光水色),在荷花清香中飘逸出淡雅宁静的气息。都使用了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9.黄诗中的“凉”是指暑气中的凉爽,苏词中的“凉”是指秋雨后的凉意;黄诗的“凉”流露出诗人愉悦的心情,苏词中的“凉”透露出词人贬谪黄州怀才不遇的凄凉心境。10答案:(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神也(3)孤舟一系故园心(4)君子不齿(5)蓝田日暖玉生烟(6)濯清涟而不妖(7)清风徐来(8)舞榭歌台11一三处的“太阳”含义相同,是比喻义,喻指生活的信念、理想、目标等等;第二处指自然界的太阳。12.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暗淡的日子,我的生活也曾失去方向和目标,也曾彷徨无助过。13.中心句:我们的当务之急不仅仅是要追赶眼前的太阳,更重要的是要高高地举起自己生命内部的太阳。14.两处问候都有向自然界太阳致意的意思。不过,结尾处有双关义,同时也问候生命,希望生命的太阳闪光。15. C 解析:A. 津津有味jn;B.烘焙机bi;D.帛画b。16. D 解析:A乖张:怪僻,不讲情理;不顺。B.侧目:不敢从正面看,斜着眼睛看,形容畏惧而又愤恨。C.过意不去:心中不安,多含抱歉。D.大而化之:现多指做事情疏忽大意,马马虎虎。17. C 解析:A句式杂糅 ,应为“国内一位铁矿石贸易公司的经理”或“国内一位从事铁矿石贸易工作的经理”。 B不合逻辑,高空作业安全系数应该是“小”。D.搭配不当,应为“各类救灾工作”。答案:18答案:当我看见有人捕杀珍稀动物,有人肆意砍伐森林,我心中便燃起了熊熊怒火;看见有人损坏花草树木,有些工厂污染河流湖泊,我的心里就像灌了铅一样的沉重。解析:首先要展开相关联想,联想现实生活中耳闻目睹的污染或破坏环境的现象;其次确定你内心的感受,或气愤、或忧虑,或沉重,或叹惋,然后围绕这种感受选择一个恰当的喻体,最后用语句按要求表述出来 19【语言准确、生动、得体】 (6分) 言外之意:你不适合本单位的工作,我们不能聘用你。(2分) 应对:示例一(希望留下):单纯也是一种美德,如果我有幸加盟贵公司,我将会很快成为社会经验丰富的人。我希望自己有这样一段经历。(4分,肯定自我1分,巧妙转化“缺点”2分,得体1分) 示例二(巧化尴尬):感谢你对我的肯定和善意的提醒,我坚信直率单纯是一种美德。 将来与你们打交道的形形色色的人中或许就会有我。(坚信自我1分,体面解除尴尬2分, 得体1分)20. 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缤纷华丽,绚烂耀眼。 五、作文参照2011年安徽高考作文评分标准。21. 写作提示:要写好此题,全面理解热词“撑腰体”是关键,这里包括这个热词产生的背景、具体内容、社会意义以及相关评论等等。材料中的“小悦悦”、“撑腰体”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很多新闻媒体及网友都对此事件发表评论,其实质是如果说“小悦悦事件”反应的是一种人性的冷漠,那么“撑腰体”的流行,就代表着一种呼唤人性与良知的强烈愿望,是“与人为善”、“好人有好报”等善良观念的一次集体苏醒。其次,我们要分析这个题目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文体和写作方法。社会生活评论属于议论文,不能写成了记叙文,更不能写成散文。选择议论文,便要依据文体的特点安排结构,比如,我们可以按照“撑腰体相关事件撑腰体产生的原因撑腰体给我们度启示”的结构模式推进,切忌写成了“四不像”的文章;也要注意议论方法,比如,摆事实、讲道理,正反对比,比喻说理,辩证论理等等。此外,写评论文不可就事论事,需要由点到面,联系个人实际,谨防总是围绕别人观点打转。具体写作时,我们也可以选取一个角度来写,比如舆论的力量、政府的公信力、社会道德的完善等,但无论怎样,中心要明确,和话题联系要紧密。参考译文:张昭,字潜夫。自己说是汉朝常山王张耳的后代,世代居住在濮州范县。祖父张楚平,是寿张县令。张楚平生下张直,就是张昭的父亲。起初,张楚平赴任长安,正值黄巢发动叛乱,结果张楚平不知去向,从此杳无音信。张直年幼的时候避难移居到河朔,天下大乱之后,因为不知道父亲的去向而去寻找,而当时盗贼横行,荆棘满路,他竟然从秦地走到蜀地,一路上徒步而行,靠乞讨为生,寻找父亲可能会待的地方,一共找了十年没有能找到。于是为父亲办丧事穿上孝服,在海滨从事耕作。青州王师范开学馆,邀请儒士,两次用书信和礼物来邀请张直,让他担任宾职。王师范归降梁,张直从灾难中逃脱回到北方,用周易春秋来教授弟子,求学的人从远方而来,当时人称逍遥先生。张昭刚满十岁,就能够背诵古乐府、咏史诗一百多篇;尚未成年,就通读了九经,融会贯通它的要义。处身同辈人中,和缓地迈步、高远地顾看,认为像马、郑这样的人才也比不上自己。后来到了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鹰潭市烟草公司2025秋招笔试公基题专练及答案
- 三亚吉阳区中烟工业2025秋招安全工程师岗位面试模拟题及答案
- 硫酸厂防腐施工方案
- 砖砌围栏施工方案
- 中国邮政2025新疆省秋招平台产品经理岗位面试模拟题及答案
- 振动桩锤施工方案
- 外墙装修安全施工方案
- 白酒行业品牌升级路径探索:2025年高端消费者饮酒场景深度报告
- 中国邮政2025淮南市秋招大堂经理岗位高频笔试题库含答案
- 中国邮政2025周口市秋招软件开发岗位面试模拟题及答案
- 2025年市场运营专员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老年病康复护理技巧应用考核试卷答案及解析
- 2025年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 2025年广西环保集团第三次公开招聘12人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输液反应应急预案课件
- 2025年德惠市公开招聘社区工作者(194人)备考练习题库及答案解析
- 三同时培训课件
- 2025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 预算评审课件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宗教理论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2025年8月31日湖南省市直遴选笔试真题及答案解析(B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