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文翻译(译文).doc

基于UG的笔记本壳注塑模具设计【3张图纸/19900字】【优秀机械毕业设计论文】

收藏

资源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基于UG的笔记本壳注塑模具设计【】【优秀机械毕业设计论文】.rar
说明书.doc---(点击预览)
任务书及开题报告.doc---(点击预览)
PPT答辩稿.ppt---(点击预览)
Moldflow
m_study.sdy
m_study_1.sdy
m_study_2.sdy
m_study_2~1.crc
m_study_2~1.die
m_study_2~1.err
m_study_2~1.fpo
m_study_2~1.log
m_study_2~1.of1
m_study_2~1.of2
m_study_2~1.out
m_study_2~1.ppc
m_study_2~1.rbc
m_study_2~1.rfn
m_study_2~1.rsp
m_study_2~2Check.crc
m_study_2~2Check.err
m_study_2~2Check.log
m_study_2~2Check.of1
m_study_2~2Check.out
m_study_2~2Check.rbc
m_study_2~2Check.rfn
m_study_2~3User.rfn
m_study_2~4Mesh.crc
m_study_2~4Mesh.log
m_study_2~4Mesh.of1
m_study_2~4Mesh.out
m_study_2~4Mesh.rfn
m_study_3.sdy
m_study_3~1.crc
m_study_3~1.die
m_study_3~1.err
m_study_3~1.fpo
m_study_3~1.log
m_study_3~1.of1
m_study_3~1.of2
m_study_3~1.out
m_study_3~1.ppc
m_study_3~1.rbc
m_study_3~1.rfn
m_study_3~1.rsp
m_study_3~2Check.crc
m_study_3~2Check.err
m_study_3~2Check.log
m_study_3~2Check.of1
m_study_3~2Check.out
m_study_3~2Check.rbc
m_study_3~2Check.rfn
m_study_3~3User.rfn
m_study_3~4Mesh.crc
m_study_3~4Mesh.log
m_study_3~4Mesh.of1
m_study_3~4Mesh.out
m_study_3~4Mesh.rfn
m_study~1.crc
m_study~1.die
m_study~1.err
m_study~1.fpo
m_study~1.log
m_study~1.of1
m_study~1.of2
m_study~1.out
m_study~1.ppc
m_study~1.rbc
m_study~1.rfn
m_study~1.rsp
m_study~2Check.crc
m_study~2Check.err
m_study~2Check.log
m_study~2Check.of1
m_study~2Check.out
m_study~2Check.rbc
m_study~2Check.rfn
m_study~3User.rfn
m_study~4Mesh.crc
m_study~4Mesh.log
m_study~4Mesh.of1
m_study~4Mesh.out
m_study~4Mesh.rfn
w_study.sdy
w_study~1.crc
w_study~1.die
w_study~1.err
w_study~1.fpo
w_study~1.log
w_study~1.of1
w_study~1.of2
w_study~1.out
w_study~1.ppc
w_study~1.rbc
w_study~1.rfn
w_study~1.rsp
w_study~2Check.crc
w_study~2Check.err
w_study~2Check.log
w_study~2Check.of1
w_study~2Check.out
w_study~2Check.rbc
w_study~2Check.rfn
w_study~3User.rfn
w_study~4Mesh.crc
w_study~4Mesh.log
w_study~4Mesh.of1
w_study~4Mesh.out
w_study~4Mesh.rfn
xz.mpi
xz.mpi.lck
UG
.prt
bijibenwaike.prt
bjb_bdy_001.prt
bjb_bdy_007.prt
bjb_cavity_002.prt
bjb_cm_004.prt
bjb_cm_010.prt
bjb_comb-cavity_024.prt
bjb_comb-core_016.prt
bjb_comb-wp_015.prt
bjb_combined_013.prt
bjb_cool_001.prt
bjb_cool_side_a_017.prt
bjb_cool_side_b_018.prt
bjb_core_006.prt
bjb_dowel_002.prt
bjb_eb_1_109.prt
bjb_eb_2_110.prt
bjb_ej_pin_005.prt
bjb_ej_pin_006.prt
bjb_ep_2_107.prt
bjb_ep_3_108.prt
bjb_f6m2_127.prt
bjb_f6_116.prt
bjb_fhcs_003.prt
bjb_fill_014.prt
bjb_fx_1_103.prt
bjb_gate_rect_000.prt
bjb_gate_rect_001.prt
bjb_gate_rect_002.prt
bjb_gate_rect_003.prt
bjb_gate_rect_004.prt
bjb_gb_l_002.prt
bjb_gb_l_008.prt
bjb_gb_r_003.prt
bjb_gb_r_009.prt
bjb_in_1_106.prt
bjb_layout_022.prt
bjb_locating_ring_004.prt
bjb_locating_ring_assy_002.prt
bjb_loc_ring_pln_001.prt
bjb_m2_125.prt
bjb_misc_005.prt
bjb_misc_side_a_019.prt
bjb_misc_side_b_020.prt
bjb_molding_025.prt
bjb_mv_1_111.prt
bjb_mv_2_112.prt
bjb_parting-set_021.prt
bjb_parting_023.prt
bjb_prod_003.prt
bjb_prod_side_a_007.prt
bjb_prod_side_b_008.prt
bjb_shcs_001.prt
bjb_shcs_003.prt
bjb_shrink_004.prt
bjb_sld_006.prt
bjb_sld_012.prt
bjb_sprue_004.prt
bjb_stops_104.prt
bjb_tcp_119.prt
bjb_top_010.prt
bjb_trim_012.prt
bjb_var_011.prt
bjb_workpiece_009.prt
bjb_wp_005.prt
bjb_wp_011.prt
bjb_z00_f_105.prt
bjb_z00_f_off_123.prt
bjb_z00_f_s_118.prt
bjb_z10_m_121.prt
bjb_z10_m_off_129.prt
bjb_z10_m_s_122.prt
bjb_z20_f_098.prt
bjb_z20_f_s_096.prt
bjb_z20_m_102.prt
bjb_z20_m_s_128.prt
bjb_z31a_113.prt
bjb_z31a_s_097.prt
bjb_z31b_114.prt
bjb_z31b_s_117.prt
bjb_z31c_115.prt
bjb_z31c_s_126.prt
bjb_z33_124.prt
bjb_z55_120.prt
bjb_z691_a_099.prt
bjb_z691_b_100.prt
bjb_z691_c_101.prt
外文翻译
A0-装配图.dwg
A2-凹模零件.dwg
A2-笔记本工件.dwg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编号:598170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30.73M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16-02-25 上传人:木*** IP属地:江苏
50
积分
关 键 词:
基于 ug 笔记本 注塑 模具设计 优秀 优良 机械 毕业设计 论文
资源描述:

文档包括:
说明书一份。46页。19900字左右。
任务书一份。
开题报告一份。
PPT答辩稿一份。
外文翻译一份。
UG图一份。

图纸共3张,如下所示
A0-装配图.dwg
A2-凹模零件.dwg
A2-笔记本工件.dwg

摘 要

模具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五大支柱产业之一,塑料模具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整个模具产业中。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塑料模具的设计制造改变了传统的仅靠模具技术人员的经验进行塑料的模具设计、分析和制造的状况。在过去,模具设计的合理与否,及制品是否有缺陷只有试模之后才能知道,使模具的制造成本高,周期也长。在现代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中,采用CAD/CAE/CAM一体化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塑料模具设计、制造的水平和塑件制品的质量。
本文采用计算机辅助软件UG和有限元分析软件Moldflow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笔记本外壳的注塑模具设计,创建了笔记本外壳的三维实体模型和模流分析有限元模型,通过对注射过程中流动分析结果、冷却分析结果的仿真,调整了笔记本外壳注塑模具的冷却系统结构,最后采用UG软件创建了经过优化和调整的注塑模具实体模型。
关键词:塑料;注塑模;UG;CAD;侧抽芯

Abstract

Mold industry is one of our national economy five major pillar enterprise. Plastic mould in the whole mold industry is also an important position.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mold designing and manufacturing of plastics changes the traditional state only by the experiences of mold technical personnel for plastic die design, analysis and manufacturing. In the past few decads,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reasonable die design depends upon the final products only by trying, which may cause high mold manufacturing cost and long cycles. In the modern plastics mold designing and manufacturing, the use of CAD/CAE/CAE integration technology has been dramatically improved plastic die design,manufacturing and plastic products quality.
Design of the injection mould with a combined method of computer aided software UG and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software Moldflow for laptop case, the three-dimensional entity model and the model created notebook case flow analysis of the finite element model, based on the analysis results, the simulation results of the cooling flow injection process, the cooling system structure of notebook shell injection mold. Adjustment, finally use UG software to create the injection mold for the optimization and adjustment of model entity.
Keywords:plastic;injection mould;UG;CAD;Adjacent pumping cor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第1章 绪 论 1
1.1 模具行业概况 1
1.2 笔记本产品发展的历史及现状 2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与内容 2
第2章 塑件分析 3
2.1 塑件的外形分析 3
2.2 塑件的结构分析 3
2.3 塑件的材料性能分析 4
2.3.1 PC/ABS成型性能 4
2.3.2 PC/ABS主要技术指标: 5
2.3.3 PC/ABS成型塑件的主要缺陷及消除措施: 6
2.3.4 注射工艺过程 6
2.3.5 PC/ABS的注射成型工艺参数 6
2.4 塑件模流分析 7
2.4.1 模型的网格划分 7
2.4.2 网格缺陷的诊断和修复 8
2.4.3 填充时间的分析 8
2.4.4 注射压力的分析 8
2.4.5 流动前沿温度分析 9
2.5 注射机的选择 10
2.5.1 注射机类型的选择 10
2.5.2 注射机型号的确定 11
2.5.3 所选注射机部分参数的校核 11
第3章 注塑模具总体结构设计 14
3.1 型腔结构确定 14
3.1.1 型腔数目的确定 14
3.1.2 型腔数目的校核 14
3.2 分型面的选择 14
3.3 成型零件的设计 15

3.3.1 凹模镶块结构 16
3.3.2 凸模镶块结构 17
3.3.3 凹模壁厚的计算 18
3.3.4 成型工件尺寸计算 19
3.3.5 成型工件脱模斜度的确定 22
3.4 模架的选用 22
3.5 浇注系统设计 24
3.5.1 主流道设计 25
3.5.2 分流道设计 26
3.5.3 浇口设计 27
3.6 顶出机构设计 28
3.6.1 模具的动作过程 28
3.6.2 斜顶出抽芯机构设计 29
3.6.3 推杆顶出机构设计 30
3.7 温度调节系统设计 33
3.7.1 冷却系统的设计要点 34
3.7.2 冷却装置的理论计算 34
3.8 排溢、引气系统设计 37
3.9 模具装配 37
3.10注塑成型工艺循环 38
结 论 40

参考文献 41
致 谢 42

任务要求(课题目标、主要内容、技术参数、基本要求等)
课题目标:应用UG软件和所学的塑料模具设计,完成对笔记本壳的注塑模具设计。
主要内容:1、塑件的分析;
2、注塑机的选择;
3、注塑模具总体结构设计;
4、模具装配。
技术参数:
1、塑料的选择ABS+PC;
2、制品的各尺寸精度:精度等级为IT4,孔类尺寸采用基孔制,轴类尺寸采用基轴制,中心距尺寸采用对称制;
3、制品可视表面的粗糙度:Ra0.4μm;
基本要求:模具结构合理无干涉、加工方便,经济性好。

注:任务书必须由指导教师本人填写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一、选题的依据、意义和理论或实际应用方面的价值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新的技术革命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技术的飞跃发展已经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促使工业产品越来越向多品种、小批量、高质量、低成本的方向发展,为了保持和加强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产品的开发周期、生产周期越来越短,于是促使了制造各种产品的关键工艺装备——模具的飞速发展。
针对传统注塑模具设计方法存在设计周期长、成本高且质量难以保证的不足,采用计算机辅助软件UG和有限元软件MoldFlow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笔记本壳的注塑模具设计,创建了笔记本壳的三维实体模型和模流分析有限元模型,通过对注塑过程中流动分析结果、冷却分析结果的仿真,调整笔记本壳注塑模具的冷却系统结构,最后采用UG模块创建了经过优化和调整的注塑模具实体模型,利用CAD来完成其装配图和零件图。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我国塑料模具在手机外壳、汽车内外饰件、光盘、聚酯瓶坯、大型家电的成型方面的应用不断扩大。据介绍该结构不仅具有高精度、高可靠性的优点,而且装卸、安装和维护都很方便。目前我国塑料模工业已能生产122cm 大屏幕彩电塑壳注射模具、6.5kg 大容量洗衣机全套塑料模具、整体仪表板、照相机塑料件模具、多型腔小模数齿轮模具及塑封等塑料模具。在成型工艺方面,多材质塑料成型模、高效多色注射模、镶件互换结构和抽芯脱模机构的创新设计方面也取得较大进展。
二十多年来,国外的注塑模CAD技术发展相当迅速。70年代已开始应用计算机对熔融塑料在圆形腔内的流动情况进行分析。在国外,其塑料模的设计与制造起步较早,技术方面比较成熟。特别是计算机的运用和发展,使一些发达国家成功地使用了CAD/CAM技术来进行塑料模的设计和制造,目前,美国PSP公司的IMES专家系统,能帮助模具设计人员用专家知识解决注射模的设计问题。德国IKV研究的CADMOULD系统,可用于注塑模的流动、冷却分析和力学性能校核。澳大利亚MOULDFLOW公司的注塑模CAE软件MF,具有流动模拟冷却分析、翘曲分析和应力分析功能。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拟采取的方法
研究内容:通过对笔记本外壳塑件的分析,确定注塑机的型号,进而对整个笔记本外壳的塑料模具的设计,计算凸模、凹模和冷却装置等参数。
拟采取的方法:
1.根据对塑件的分析,明确设计要求、塑件质量和塑件的生产批量。
2.根据塑件的质量和体积选择合适的注塑机,确定注塑机的型号、公称注射量、注射压力和注塑机的锁模力。
3.根据塑件的精度和形状确定模具的型腔数,根据模具的结构确定分型面计算凸模、凹模的壁厚。

四、课题研究中的主要难点以及解决的方法
研究中的主要难点:
1、笔记本外壳的尺寸面积较大,浇注系统不易设计。
2、塑件的结构复杂,有很多筋位和侧面USB孔,这些结构的成型直接影响塑料件的安装功能。
解决的方法:
1、浇注系统设计是否合理,对注射成型过程和塑料件的质量有直接影响。浇注系统设计的关键在于其类型、浇口形式、浇口位置及浇口尺寸的确定。对于壳形塑料件,为保证塑件的外表面平整不变形,浇口的位置一般选择在顶部或侧边。由于笔记本电脑外壳的外表面不允许有任何痕迹,浇口开设在顶部,采用模具倒装结构。
2、塑料件内部的筋位成型较为简单,可采用局部镶件型芯形式成型。对于侧面USB孔,由于有侧向的凹凸结构,不能直接成型,必须设计侧向成型与抽芯机构。由于塑料件为浅壳体塑料件,外侧的框体直接影响侧向型芯的移动,只能在塑料件壳体的内部进行内侧抽芯机构设计。

五、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度计划
4.7—4.13:查阅文献资料,整理毕业实习记录及实习报告,撰写开题报告草稿。
4.14—4.20:完成外文翻译,准备开题答辩,确定论文总体方案。
4.21—5.1:塑件分析、注塑机的选择,完成模具的总体结构设计。
5.2—5.15:完成主要成型零件的尺寸计算和校核。
5.16—6.1:中期检查,完成装配图绘制,模具其它辅助机构的设计。
6.2—6.10:撰写说明书,绘制工程图。
6.11—6.20:论文修改,说明书定稿,准备答辩。
6.21--:毕业设计答辩阶段。
六、主要参考文献(或资料)
[1]徐炜炯. 模具结构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2]王永平. 注塑模具设计经验点评.[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陈嘉真. 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张国强. 注塑模设计与生产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5] 李建军,李德群主编 .模具设计基础及模具CAD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6]邓明等编著.现代模具制造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7]任长春等.浇口偏置笔记本电脑外壳注塑模具设计[J].工程塑料应用 第40卷,第8期 2012
[8]邓小梅. UG在模具方面的应用[J].机械与电气学报, 2007,10(6):46-48
[9] Nease, A.D.; Alexander, E.F, Air Force construction automation/robotics. In Proc. 10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utomation and Robotics in Construction (ISARC); Houston, May 1993.
[10] Z.L.Wang,H.Konietzky .Modelling of blast-inducedfracturesinjointedrock masses[J].Engineering Fracture Mechanics,2009.








基于UG的笔记本壳注塑模具设计【UG】



内容简介:
齐 齐 哈 尔 大 学 外文翻译( 译文 ) 学 院 机电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 机械 096 班 学生姓名 王 亮 指导教师 成 绩 年 月 日 齐齐哈尔大学毕业论文外文翻译 1 注射模具中热量控制评估 B. A. P. S. . R. 要 : 注射模具的热量控制和管理对于获得最佳的生产工艺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条件。本文介绍的是一个关于传统的模具冷却和一个称为“间歇冷却技术”的新技术的对比调查报告。间歇冷却技术的原则是:是在注射成型周期中利用冷却介质流量的间歇性来精确控制模具型腔表面的温度。 一个测量型腔压力,型腔表面温度和模具背面温度测量的仪表是用来 对本课题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传统的冷却方法和“间歇冷却技术”的对比中,聚丙烯( 聚碳酸酯以及填充的铝粉的滑石粉起着重要作用。当使用“间歇冷却技术”而未填充聚丙烯( 比传统的冷却技术多 22%的时间。 关键词 :注塑 成型 、模具冷却、脉冲冷却、模具温度控制 引言: 注射模具温度控制系统的目的是使型腔表面温度循环保持一致,而这在注射模具中是必须的。型腔表面温度的周期变化可以导致性能的变化,如:收缩、内应力、变形和表面质量的保证。 冷却系统的效率是主要因素将影响整个周期时间,因为模具从注射温度冷却的可以开 模的温度是成型周期中时间最长的。模具材料的热性能、冷却通道的设计 ,铸件壁厚 ,冷却介质的属性都将影响成型效率。众多的产品设计采用热塑性材料来提高冷却效率。比如:( 1)具有高导热系数的铍铜已用于制造模具镶件。( 2)正形的冷却通道已用来实现复杂模具零件的均匀散热。( 3)冷却探头以及一些特殊的设计用来在冷却介质中创造湍流。 所有的这些特点都对模具的冷却的重要的作用,但他们在模具中没有特定的热管理。在工业行业中传统的冷却方法是在一副模具中利用冷却液来冷却。用于控制温度的传感器可以设在模具中或控制单元中。这种冷却方法的 特点是冷却液不断流动,通常只有一个传感器用于模具。 在过去 15 年来,在模具传热中热管理已经得到发展。“脉冲冷却技术”利用脉冲在模具中公开不同的冷却区域。它还可以利用注射熔体的热量来控制模具的温度,因此只有从来源处的多余的热量被提取了。“间歇冷却技术”的简单操作如下:( 1)模具最先得到的热量来源于设计过程中的聚合物。此外该工具可以初步使用辅助加热系统。( 2)当模具到达设定温度将由脉冲冷却控温接管。在模具各处的表面温度将决定冷却液的需求。( 3)只有当传感器发出需要冷却液的指令时“间歇冷却技术”控制系统才会提供冷 却液。( 4)当模具表面温度在冷却循环中达到一致的步调时,这个过程将有率地运行。 齐齐哈尔大学毕业论文外文翻译 2 “间歇冷却技术”的特点是型腔表面的温度来决定冷却液的供给。“间歇冷却技术”要做是,去除由聚合物提供的多余的热量以及在整个周期中精密地控制模具表面的温度。“间歇冷却技术”的一个显著的特点 是利用受控的脉冲来控制冷却液以降温而传统的冷却方法是不能这样的。 正如前面所说“间歇冷却技术”已经存在于这个行业 15 年,但是在那个时候整个过程还没有制定一个详细的评估。这个研究的目的是评估“间歇冷却技术”以及将它和传统的冷却技术对比。为了实现这个 目的,我们设计一副注射模具用来提供给传统的冷却技术和“间歇冷却技术”。本文给出了两种冷却方法的评价和关于它们的周期,冷却的一致性和设置运行的简单化。 实验 模具工具 本副试验模具既有广泛应用于聚合物加工行业中的直接冷却方法,又有英国可再生能源推广有限公司的“间歇冷却技术” 图 1 模具原理图,图中央显示了模塑组件。图中插入了一个聚丙烯( 照片。 这个模塑组件包括三个部分:一个 2 毫米厚的中空箱,一个两毫米厚的中空管,两个 学测试机。 齐齐哈尔大学毕业论文外文翻译 3 图 2 流道, 浇口,四个型腔压力传感器的位置 如图 2 所示,该塑件从三个地方浇注,而且三个浇口设计成从任何一个浇口都可以浇注。该型腔仪器包括四个 6190A 型压力温度传感器, 6190A 是由 5049型压力是由相反的浇口处记录到的。该模具需要三个独立温度控制区域:固定板,推板,核心部分。图 3A 和图 3B 三个热敏电阻是三个温度的区域的位置。 图 3A 是常规操作的冷却水道图。为了直接比较“ 传统冷却系统,传统的有三个加热 冷却系统,每一个都控制一个温度区间。传统的冷却包括主要加强板中的水道。每个区域温度的 监测由三个探针传导。 图 3B 显示的是“ 安排。这表明:标记为“未使用”的水道可以在成齐齐哈尔大学毕业论文外文翻译 4 型前加快预热。当开始成型和“ 开关标记为开是这些水道是不工作的。三个区域的温度是由冷却液脉冲的闭环控制利用三个传感器连接到“ 制器中来控制。该控制器只有在探头温度高于设定温度时才会供给冷却液。 图 3 A 为传统冷却技术的管道 B 为脉冲冷却技术的管道:在图 3A 中所有的通道采用典型的安装。必须指出在冷却区 1 等 3 都是活跃的。图 3B 中标有“不使用”的通道作为初始加热用,但他们在成型过程中并不使用。 所 有的温度和压力传感器都连接到 一个采集分析数据的电脑中。 注塑 该实验的评估来源于一个带有以下树脂化合物的注射模具( 50 ( 1) 聚碳酸酯,未填充 (2) 聚丙烯 ,未填充 (M 6100 (3) 聚丙烯 ,添加了 10%, 20%, 30%的滑石粉 ( 4)基于导电化合物的聚丙烯,添加 44%的导电材料 填充的 合材料的滑石粉是由 末制成的。该模具为传统冷却技术及“脉冲冷却技术”而设计(图 2)。当一次成型中基本成型条件已经达到,由于齐齐哈尔大学毕业论文外文翻译 5 压力传感器将开关置于保压而得到优化。这套注射成型机被设置成全自动的,而且在读数从数据采集系统中记录之前可以强化。当注 射条件被设置成需要特定的树脂化合物,相同的条件也被用于传统冷却技术及“脉冲冷却技术”。这意味着,这两套模具在成型周期中的任何差异都将影响到模具冷却方法的选用。典型的模具型腔压力和温度如图 4A 所示。模具的冷却时间从型腔充满开始,(即从注射压力到保压压力的变化)到型腔压力降低到大气压。周期时间由温度传感器建立,如图 B 所示。这套模具可以用于不同温度下直接冷却和脉冲冷却。对于脉冲冷却技术,冷却液的温度设置在 11 度。建立这套模具的原则是间歇冷却,如下程序: ( 1) 模具所需的温度是由间歇冷却技术控制的。 ( 2) 当温度超过设定的温度 时这个工具开始加热。 ( 3) 继续成型,间歇冷却技术控制器可以使型腔表面温度从开始成型一直保持稳定。 在直接(传统)实验中有三个水加热器,设定的温度的达到方法是由水加热器单独控制直到达到三个传感器的温度。但是应该指出,这些传感器用于正常的工业实践中。收集了不同温度下的由数据采集系统收集到的温度的十套模具。 图 4 A 为 模具温度为 50 度时采用直接冷却时型腔压力。 B 为为 模具温度为 50 度时采用直接冷却时浇口 1 和 3(图 2 中)附近的型腔表面温度 机械测试 准的拉伸样本建立在所有实验拉伸速度都为交差的速度。图 5 显示的最大拉伸压力( A)和拉伸模量的结果。从结果中可以看出,间歇冷却和传统冷却拉伸模量的性能的差异不大。通常间歇冷却技术中拉伸模量和最大应力值比传统的要低。间歇冷却和传统冷却的冷却时间保持一致。 齐齐哈尔大学毕业论文外文翻译 6 图 5 温度从 20 度到 50 度的 具采用传统冷却和脉冲冷却时最大拉伸应力( a)和拉伸模量( b) 结果与讨论 聚丙烯树脂 具温度与冷却时间变化的比较 如表( 1),图形形式如( 6)所示。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达到这个值,直接冷却实验的冷却液温度比所需模具温度低。在成型过程中冷却液温度 根据反应区温度记录而设置的,这种做法在工厂是不正常的。然而,在直接冷却和 这些成型实验所记录的冷却时间明显证明脉冲冷却比直接冷却更有效率。其主要原因是 此,模腔冷却液和直接冷却最佳温度比较,证实 图 6 采用传统冷却和脉冲冷却时的冷却时间及模具温度 图 7显示的是模具浇口对面温度传感器的接收的平面图。这些曲线给出确切的成型测量周期,并显示型腔温度为 50度的 7 传统的成型周期缩短 22%。 图 6证明在温度变化范围, 当模具温度超过 55度是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当模具温度升高时,由于对流、辐射和传导,模具中热量损失比例可能会增高。因此大量的热供到树脂成型模具传导给周围环境热量比低温模具来的多。所以采用具温度最终将不变当树脂成型模具热供给与成型过程环境热量损失相持平。图 6表示这个研究中在温度为 60度时, 它也预计 1度但模具温度却 降低。其原因是直接冷却方法中冷却液的温度和 而导致在 们应该可以恢复 而这个冷却设备可能伴随着凝结问题。 图 7 模具表 面温度被设置成 50 度时传统冷却等脉冲冷却成型周期的比较 聚丙烯复合导热 聚丙烯导热的结果都显示的图 8 和图 显示在 50 度时稀释的比纯的 0%。 齐齐哈尔大学毕业论文外文翻译 8 图 8 在模具温度为 50 度时 用直接冷却和脉冲冷却的冷却时 间图 9 在模具温度为 50 度时填充有铝的 直接冷却等脉冲冷却的冷却时间的不同点 图 9 显示的是稀释的结果,其表明直接冷却和间歇冷却的差异随着热导率的增加而降低。 事实上在整个过程中传统冷却技术和间歇冷却技术在稀释过时的冷却时间变化很小。这一结果意味着随着热导率的增加,冷却液在冷却系统中的冷却作用变成了一个不太重要的因素。为了进一步解释 铝(最主要的添加剂)的导热能力。从中表明,纯的聚丙烯的热量比稀释过的多 8%。现重要的是稀释过的导热系数约为纯聚丙烯的 。所有的结果表明如预期,稀释过的散热速度会明显比 纯的聚丙烯快(约 )。从成型试验结果表明,稀释过的冷却时间比纯的聚丙烯约少 4 倍(图 8 所示)。图 9 表明在 50 度时, 导电填料(铝)的体积分数对传统冷却技术和间歇冷却技术的影响。因此人们相信,随着导电填料的增加热量的散发增加最终将变得太快而使得间歇冷却无法有效地做出反应。这在图 10 中进一步表明从其他实验模具中得到结果。事实上传统的冷却技术和间歇冷却技术在稀释过的冷却时间在整个成型温度范围变化很小 齐齐哈尔大学毕业论文外文翻译 9 图 10 合材料的冷却时间及模具温度:对纯净的 以看出采用直接冷却和脉冲冷却的冷却时间几乎没有变化 结论是: 型中间歇冷却将有时间比传统的冷却技术更加有效地散热,但是稀释过的散热率太快以至这种优势不能成为优势。 必须指出,控制传感器的位置在模腔表面下 21 毫米。如果这个距离可以减小使间歇冷却控制器 的反应时间减小而且间歇冷却的反应也将变得比这个实验的记录更加明显。 填充滑石粉的聚丙烯 图 11 和图 12 表明了填充有滑石粉的聚丙烯的实验结果。冷却时间的趋势和合物的趋势相似。虽然上一节中所说的填充的导电化合物的金属的效果没有如预期那样,但是填充物的增加还是使得冷却时间减短。填充了 30%的质量的滑石粉的 冷却时间比纯 减少 40%。图 11 结果表明,填充了了 10%的滑石粉的 用间歇冷却技术时不顺应这一趋势。所有的实验的结果都是相同的。对于这种情况在本项目中是无法给出解释的。然而同时证明 ,关于导热系数滑石片具有较高的各向异性。然而依然很难解释填充了滑石粉颗粒的各向异性的结果。 齐齐哈尔大学毕业论文外文翻译 10 图 11 填充有滑石粉的 在模具温度为 40 度时直接冷却和脉冲冷却的冷却时间 图 12 填充有滑石粉的 冷却时间及模具温度 聚碳酸酯 图 13 显示了聚碳酸酯的结果。它显示出随着模具温度的增加冷却时间也相应地变长。对于 话,间歇冷却和传统冷却之间的比较差异比较小。对于 个事实可以证明熔体提供给模具的温度在高温时比在低温时散发到周围的热量比例更高。跟传统冷却技术相比,在 80 度时对于树脂化合物间歇冷却技术在整个循环时间没有明显的优势。但也有其他的好处,间歇冷却技术将提供给所有的冷却液更好的条件,这将在下一节中讨论。 齐齐哈尔大学毕业论文外文翻译 11 图 13 在不同温度时 聚碳酸酯采用直接冷却和脉冲冷却的比较 间歇冷却技术的其他好处 传统冷却中没有的间歇冷却技术提供的其他好处跟模具的生产和整个系统的效率有关。据指出传统的方法在本文中不能作为一个系统但是在工业行业中却是十分正常的。这个安排使用的是三个独立的温度控制单元。为了有效地运行控制器控制的传感器必须在这个位置安装有间歇冷却的单元。随着模具中温度区域的增加传统冷却的独立冷却单元将变得更加不切实际。然而间歇冷却控制器对于大量的温度区域也可以变得很紧凑。 间歇冷却也被期待成比传统冷却更加有效率。这个的基础是基于传统冷却一直不变的冷却液而间歇冷却仅仅工作于间歇性的冷却液的这个原则。另外一个 关于间歇冷却技术“增强聚合物加工程序”表明用间歇冷却技术将比传统冷却技术节省 23%的能量。 结论 从上面的研究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间歇冷却技术可以比传统冷却技术减短成型周期。在模具 50 时, 2%的时间。 2. 间歇冷却技术可以缩短时间的原因是间歇冷却技术的冷却液的温度可以明显地低于传统冷却技术。 3. 间歇冷却技术可以提供比传统冷却技术更加紧凑的设备。用间歇冷却控制器时,一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基于UG的笔记本壳注塑模具设计【3张图纸/19900字】【优秀机械毕业设计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598170.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