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语文一轮文档:现代文阅读第1章第2节专题.doc_第1页
2015高考语文一轮文档:现代文阅读第1章第2节专题.doc_第2页
2015高考语文一轮文档:现代文阅读第1章第2节专题.doc_第3页
2015高考语文一轮文档:现代文阅读第1章第2节专题.doc_第4页
2015高考语文一轮文档:现代文阅读第1章第2节专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要求同第一节散文阅读专题二“考点要求”。一、(2008江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侯银匠汪曾祺侯银匠店特别处是附带出租花轿。银匠店出租花轿,不知是什么道理。侯银匠中年丧妻,身边只有一个女儿侯菊。在同年的女孩子还只知道抓子儿、踢毽子的时候,她已经把家务全撑了起来。开门扫地、掸土抹桌、烧茶煮饭、浆洗缝补。事事都做得很精到。一家有女百家求,头几年就不断有媒人来给侯菊提亲。侯银匠千挑万选,看定了开粮行陆家的老三。侯银匠问菊子的意见,菊子说:“爹做主!”侯银匠拿出一张小照片,让菊子看,菊子噗嗤一声笑了。“笑什么?”“这个人我认得!”从菊子的神态上,银匠知道女儿是中意的。定亲后,陆家不断派媒人来催婚。三天一催,五天一催。侯菊有点不耐烦:“总得给人家一点时间准备准备。”侯银匠顺着女儿的意思,搜罗了点金子打了一对耳坠、一条金链子、一个戒指。侯菊说:“不是我稀罕金东西。大嫂子、二嫂子家里陪嫁的金首饰戴不完。我嫁过去,有个人来客往的,戴两件金的,也显得不过于寒碜。”侯银匠知道这也是给当爹的做脸,于是加工细做,心里有点甜,又有点苦。爹问菊子还要什么,菊子指指花轿,说:“我要这顶花轿。”“这是顶旧花轿,你要它干什么?”“我看了看,骨架都还是好的,我会把它变成一顶新的!”侯菊动手改装花轿,买了大红缎子、各色丝绒,飞针走线,一天忙到晚。她又请爹打了两串小银铃,作为飘带的坠脚。轿子一动,银铃碎响。轿子完工,很多人都来看。转过年来,春暖花开,侯菊就坐了这顶手制的花轿出门。临上轿时,菊子说了声:“爹!您多保重。”鞭炮一响,老银匠的眼泪就下来了。花轿没有再抬回来,侯菊把轿子留下了。大嫂、二嫂家里都有钱。侯菊有什么呢?她有这顶花轿。全城的花轿,都不如侯菊的花轿鲜亮,接亲的人家都愿意租侯菊的。这样她每月都有进项。她把钱放在抽屉里,对丈夫说:“以后你要买书订杂志,要用钱,就从这抽屉里拿。”陆家一天三顿饭都归侯菊管。陆家人多,众口难调。老大爱吃硬饭,老二爱吃烂饭,公公婆婆爱吃焖饭。侯菊竟能在一口锅里煮出三样饭。公公婆婆都喜欢三儿媳妇。婆婆把米柜的钥匙交给了她,公公连粮行账簿都交给了她,她实际上成了陆家的当家媳妇。她才十七岁。侯银匠有时以为女儿还在身边。他的灯盏里油快干了,就大声喊:“菊子!给我拿点油来!”及至无人应声,才一个人笑了:“老了!糊涂了!”女儿有时提了两瓶酒回来看他,椅子还没有坐热就匆匆忙忙走了,陆家一刻也离不开她。侯银匠不会打牌,也不会下棋,他能喝一点酒,也不多,而且喝的是慢酒。两块茶干,二两酒,就够他消磨一晚上。侯银匠忽然想起两句唐诗,那是他錾在银簪子上的。想起这两句诗,有点文不对题: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选自汪曾祺全集,有删改)整体把握1 请概括小说的线索安排和情节安排。答:_答案小说以侯菊出嫁为中心事件,以侯银匠的女儿出嫁前后的生活状态为线索,依次安排了以下情节:与侯银匠相依为命、侯菊精明能干、侯银匠选定佳婿、侯菊改装和出租花轿、成为当家媳妇、女儿出嫁后侯银匠的孤独。2 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谁?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小说还写了哪个人物?又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答:_答案主要人物是侯银匠,他是一位生活在中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城镇的勤劳善良、精明能干的手艺人,更是一位具有朴实、深沉父爱和传统奉献精神的普通父亲。还写到了侯菊。她是一位精明能干、心灵手巧、自尊自强、心思细腻的普通百姓家的女儿。3 请概括小说的主旨。答:_答案小说通过对侯银匠嫁女儿这一中心事件的叙写,塑造了一位勤劳善良、精明能干、具有深沉父爱的普通父亲形象,真实反映了处于生活底层的小人物的生存境遇和生活态度,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人生况味及人性美。问题研读1 小说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到”),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答:_答案(1)从父女相依为命着眼:为下文选女婿,打陪嫁首饰,女儿出嫁后父亲的孤独这些情节提供依据。(2)从突出侯菊的精细能干着眼:为写侯菊改装花轿,出租花轿,成为当家媳妇等情节提供依据。解析解答此题要通读全文,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看情节的发展如何为塑造人物服务。试题评点该题考查的是对小说情节的把握。能否把握全文情节的内在关联,是能否读懂小说的重要考量之一。答好这一题,关键有二:一是准确把握该段的两层意思,二是看这两层内容与下文的哪些情节有关联。该题考查重在要求考生学会抓住小说情节间的因果链,表明了江苏卷情节命题的一个重要特点。2 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侯银匠什么样的情感?答:_答案(1)甜:因为女儿终于长大成人了,嫁了个好人家(女儿有了个好归宿),可以为自己女儿打首饰了。苦:女儿出嫁后自己会很孤独,女儿出嫁也只能给这点首饰。(2)深沉的思念,难言的孤独,自我安慰。解析结合上下文,从深层次理解,为何“苦”,为何“甜”;叫人无应,为何“一个人”笑了,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思考这些问题,不难得出答案。试题评点该题重在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从另一角度说也是对局部文字中人物情感内涵的把握。答题的关键是结合上下文对句子进行分析。答案要求分析精准、全面。值得注意的是两处句子各有特点。第一处是心理描写,人物的情感已点明(“甜”“苦”)。考生重在原因分析。第二处是人物独白(语言描写),情感并不明显,需要抓住“老”“糊涂”“笑”这些关键词,挖出其表达的情感。立足于局部文字,要求考生精读、细读,是江苏卷对考生提出的较高阅读要求。3 小说中的花轿与刻画侯菊的形象有密切关系,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1)要花轿早有打算;(2)改装花轿心灵手巧;(3)出租花轿善于经营,贤惠体贴。解析小说中的花轿在文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从中发现作者表现人物的艺术匠心。文中侯菊出嫁前要顶旧花轿,继而又把它变成新的,到后来出嫁后接亲的人都愿意租侯菊的花轿,都说明了侯菊有经营意识等。试题评点该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命题巧妙的是不要求直接分析,而是从小说中重要物象对表现人物作用角度切入。不过也增加了难度,让考生一时无法下手。其实,把该题稍微变通一下就很好答了:侯菊对花轿的处置有哪三个阶段?三个阶段分别表现了侯菊怎样的性格特征?小说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物象,以物象写人物形象,是小说的匠心所在,也是命题者的匠心所在。如果联系2010年卷溜索第2题,就不难发现命题一以贯之的风格了。4 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答:_答案(1)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2)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3)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4)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5)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解析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从整篇小说看,题为“侯银匠”,但多写侯菊,这是作者的巧妙安排,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借侯菊来表现侯银匠。故事情节围绕嫁前嫁后的侯菊而写,更能体现小说主旨。试题评点这是江苏卷实施课改后第一次出探究题,要求探究的是小说艺术构思的写作意图,综合性强,难度较大。探究的角度可从情节安排、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人物描写手法及主旨四个角度展开。评分时并没有要求面面俱到,只要求抓住一个角度深入分析即可,但为以后探究题的多角度切入要求埋下了伏笔。拓展练习1 小说为写侯菊成为陆家当家媳妇,在前文做了哪些情节铺垫?答:_答案前文铺垫的情节有:早早持家,出嫁前要花轿并改造花轿,出嫁后出租花轿,饮食上善调“众口”。2 小说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描写侯银匠?请作具体说明。答:_答案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侯银匠是主人公,全文有三分之一的篇幅是对他的直接描写,如女婿人选的选定、陪嫁首饰的加工、送女上轿的眼泪、消磨长夜的孤独等情节中人物的言行描写,使这个质朴、善良、精明、父爱深沉的老父形象跃然纸上。另外三分之二的文字是对其独女侯菊的刻画,如要花轿、改花轿等情节,直接表现了她精明能干、自尊心强的特质,也间接表现了侯银匠的言传身教之功,折射出他的为人。3 小说最后说“想起这两句诗,有点文不对题: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请探究这样安排的用意。答:_答案(1)借古人诗词较凄清的意境表现侯银匠的落寞(或“放达”)。(2)正是这两句诗背后的文化背景养就了侯银匠父女质朴、勤劳的传统美德。(3)正是这文化的精深滋养了他们的精神世界,让主人公在失落时不迷茫,不以得失改变自己的生活态度。二、(2010江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溜索阿城一个钟头之前就听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纵贯滇西的怒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得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驮队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领队瞟一眼汉子们,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谷。一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在风中抖。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一抖地长出去。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不一刻,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抖了几抖。三条汉子站起来,拍拍屁股,一个一个小过去。领队哑声问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不消。”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牛早卧在地上,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这边的牛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边的汉子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倒抓得紧。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猛然耳边有人笑:“莫抓住不撒手,看脚底板!”方才觉出已到索头。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猛听得空中一声唿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牛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似是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顺风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选自阿城精选集,有删改)整体把握1 小说写作的线索是什么?请根据线索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答:_答案小说题目“溜索”即线索。以溜索为线索,按时间顺序,依次可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13段):写溜索前怒江峡谷的险恶及领队的坦然。第二层(48段):写驮队溜索经过,依次写了汉子溜索、驮队与牛溜索、“我”溜索、领队溜索。第三层(第9段):写溜索后“我”的感受。2 小说写了哪些形象?谁是主要人物形象?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答:_答案小说写的人物形象有领队、驮队队员、“我”,物象有鹰、骏马、牛。领队是主要人物,其形象特征可参见“问题研读”第3题。3 请概括小说的主题。答:_答案小说通过西南地区具有冒险精神的驮队穿越怒江峡谷的故事,表现了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的精神,表达了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问题研读1 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答:_答案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解析画线文字主要运用了描写的手法,定点(壁顶上)换景,描绘了怒江绝壁的“形”“万丈绝壁垂直而下”,“深远似涓涓细流”;怒江的“色”“亮亮”;怒江的“声”“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人俯望怒江的“感受”“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由近及远再到近,变换视角,分别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写所处环境,极具感染力。试题评点该题考查的是对小说表达技巧的赏析,审题时须注意题眼“描写”,表明“分析其表现特色”首先(或只有)是从“描写”角度切入的。值得注意的是答案给得很笼统,缺少分析。可以对答案作如下完善:(1)作者描写怒江峡谷的险峻时非常注意立足点及变换观察角度:以壁顶为观察点,将“我”的远眺、俯瞰与听觉相结合,多角度表现峡谷壁顶孤悬、高峻、险恶的特点。(2)作者运用了烘托的手法,通过“我”的心理感受及细节描写,充分表现了“我”初次直面峡谷时的震颤、惊恐之情,烘托出峡谷的险峻气势,让读者如临其境。分析语段的描写特色,是江苏卷表达技巧赏析题的一大特色。2 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答:_答案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1)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2)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解析先找到写牛的相关文字,联系上下文体会其在文中的位置及作用。第一处“牛死也不肯再走”是牛面对峡谷时的表现,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第二处写牛“两眼哀哀地慢慢眨”“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是牛在溜索前的表现,与“我”的害怕恐惧相互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试题评点该题考查的是小说中物象的表达作用,与2008年卷侯银匠第3题一脉相承。该题难度不大,但答题要求严谨、全面。如先筛选出文中描写牛的文字,看这些文字写出了牛的什么特点,再看这些特点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有什么作用,写牛对人物描写的作用,考生最容易丢掉对“我”的正衬作用。3 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答:_答案(1)“懒懒”地说话、“稳稳”地坐在马上:表现他在怒江天险前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2)敲一敲溜索,“吼”我过江:表现他认真负责,关爱部下。(3)瞟一眼,问一声:表现他受人尊敬,与手下配合默契。(4)一声唿哨、最后一个过溜索:表现他的英雄气概,粗犷豪迈。解析分析人物形象要抓住直接或间接描写人物的文字。本文写领队的文字虽不多且较分散,但每一处都能体现出其性格特征,结合人物所处的险峻环境及其表现的从容、认真、豪迈等的句子就能概括出来。试题评点该题考查的是人物形象分析,而且不是局部分析,而是全文分析。难度并不大,问题是找足找全描写领队的文字,并作出准确的概括。所给答案较规范,先分析后概括,也可先概括后分析。4 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答:_答案深刻意蕴:(1)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2)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3)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4)“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炼中成长。情感取向:(1)骏马、雄鹰、高山峡谷: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2)领队、精瘦汉子: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3)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的厌弃。(4)本文所写生存画面: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解析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要结合文中所写的人、景、物及其相互关系,写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要言之成理。试题评点该探究题要求探究的是小说的主旨意蕴,考生在审题中可能会被“深刻意蕴”“情感取向”两个词语难住,故答题前先要把握这两个关键词语的内涵。前者是答出“思想性”,后者答出“情感性”。探究该题,使用的是“对象及其关系探究法”,即看小说写了哪些形象(对象),这些形象间有怎样的关系,如驮队(对象一)与峡谷(对象二)间的关系,领队(对象三)与队员(对象四)间的关系,鹰、马(对象五)与牛(对象六)间的关系,领队与“我”(对象七)间的关系。把这些对象(形象)间的关系梳理出来,就找到了探究的角度。值得注意的是答案所给的只是探究结论,实际回答应写出探究的依据(或分析过程)。如“深刻意蕴”第(1)点,更规范的答法应为:驮队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了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的精神。(观点)怒江峡谷高峻、险恶,驮队却在领队的带领下从容不迫地溜索飞渡深不可测的大峡谷。面对大自然创造的这一无比凶险的峡谷,他们用沉着、冷静、从容的姿态战胜了它。(文本依据分析)所以,这不是一次简单的飞越,而是人类勇于接受大自然挑战的见证。(总结,也可以不“总结”)拓展练习1 请分析小说第1、3段描写领队的艺术手法。答:_答案(1)衬托。用马正面烘托他的沉稳,用牛反衬他的勇敢。(2)神态描写。他“懒懒说”“稳稳坐”“笑一笑”,这些神态描写,写出了他的沉着与冷静。2 小说写“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答:_答案(1)用“我”的视觉来观察,用第一人称来叙述,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感。(2)写“我”从另一角度揭示了小说的主旨:人会在艰苦磨炼中成长。(3)写“我”更好地衬托了领队冷静、从容不迫的形象。三、(2011江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这是你的战争!”宗璞昆明下着雪。红土地、灰校舍和那不落叶的树木,都蒙上了一层白色。几个学生从明仑大学校门走出,不顾雪花飘扬,停下来看着墙上的标语:“这是你的战争!This is your war!”前几天,学校举行了征调动员大会。盟军为中国抗战提供了大批新式武器和作战人员,由于言语不通,急需译员。教育部决定征调四年级男生入伍,其他年级的也可以志愿参加。历史系教授孟弗之从校门走出,他刚上完课。无论时局怎么紧张,教学必须坚持到最后一刻。一起走的几个学生问:“做志愿者有条件吗?”弗之微笑答道:“首先是爱国热情。英语也要有一定水平,我想一个大学生的英语水平足够对付了。”他看着周围的年轻人。谁将是志愿者?他不知道。可是他知道那些挺直的身躯里跳动着年轻的火热的心。弗之走了一段路,迎面走来几个学生,恭敬地鞠躬。“孟先生,我们是工学院三年级的,愿意参加翻译工作。”弗之想说几句嘉奖的话,却觉得话语都很一般,只亲切地看着他们年轻而带几分稚气的脸庞,乱蓬蓬的黑发上撒着雪花,雪水沿着鬓角流下来,便递过一块叠得方整的手帕。一个学生接过,擦了雪水,又递给另一个,还给弗之时已是一块湿布了。雪越下越大了。弗之把那块湿布顶在头上,快步往回走。这时,一个年轻人快步跟上来,绕到前面,唤了一声:“孟先生。”弗之认得这人,中文系的,似乎姓蒋。他小有才名,文章写得不错,能诗能酒,也能书能画。“孟先生。”那学生嗫嚅着又唤了一声。弗之站住,温和地问:“有什么事?”蒋姓学生口齿不清地说:“现在四年级学生全部征调做翻译,我我”弗之猜道:“你是四年级?”“我的英文不好,不能胜任翻译。并且我还有很多创作计划”“无一例外。”弗之冷冷地说,并不看他,大步走了。蒋姓学生看着弗之的背影,忽然大声说:“你们先生自己不去,让别人的子弟去送死!”弗之站住了,一股怒气在胸中涨开,他回头看那学生。学生上前一步:“只说孟先生是最识才的,叫人失望。”弗之转身,尽量平静地说:“你,你无论怎样多才,做人是不能打折扣的,一切照规定办。”弗之走得很慢,自觉脚步沉重,回到住处时,只见院子里腊梅林一片雪白。此刻,弗之的外甥、生物系学生澹台玮正在萧子蔚老师的房间里。玮是三年级,但学分已够四年级。师生两人对坐在小木桌旁,讨论着生物学的问题。子蔚感到玮有些心不在焉,已有点猜到他的心思。待讨论告一段落,玮说:“萧先生,我要做的事是要和您说的。”子蔚微笑道:“不是商量,是通知?”玮道:“也是商量。”他停顿了一下,说:“我只觉得战场和敌人越来越近,科学变得远了,要安心念书似乎很难。”“可是你并不在征调之列。生物化学是新学科,需要人开拓,要知道得到一个好学生是多么不容易。我也很矛盾。”子蔚站起身,走到窗前。雪已停了,腊梅林上的雪已消了大半。玮也走到窗前,默默地望着窗外。过了一会儿,玮转身向着子蔚:“我会回来的。”“那是当然。”子蔚说。玮向子蔚鞠了一躬。子蔚向前一步,拉着他的手郑重地说:“我尊重你的决定。”玮再鞠一躬,走出房间,回头说:“萧先生,我去了。”子蔚默默地看着他下楼,又到窗前,看他出了楼门,沿小路往腊梅林中去了。(节选自长篇小说西征记,有删改,标题为选者所拟)整体把握1 从文中你能读出小说发生的背景吗?答:_答案小说故事的大背景发生在抗日战争期间,当时盟军为中国抗战提供了大批新式武器和作战人员,需要征调大学生入伍;小背景发生在昆明的冬天,明仑大学举行了征调动员大会。2 小说共六段,分为三个层次,请划分层次、概括层意,并说明各层次间的内在联系。答:_答案第一层(第段):介绍背景征调动员大会。第二层(第段):孟教授下班途中碰到不同的学生,他们有不同的表现。第三层(第段):孟教授的外甥、生物系大三学生澹台玮要求征调入伍。第段与段是因果关系,第段与第段是对比关系。3 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答:_答案澹台玮(答“积极要求入伍的爱国学生”也对)。他是一位明仑大学生物系大三学生,成绩优秀,很有研究才能,在国家危难之际,主动要求入伍,是一位具有高度责任感和爱国热情的优秀大学生。4 请概括小说的主旨。答:_答案小说通过对在学校开完征调大会后大学生们不同表现的叙写,高度赞扬了国难当头,大学生投笔从戎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责任心,批判了那种逃避责任的卑劣行为,表达了保家卫国需要人人参与的爱国主题。问题研读1 文中第节师生问答的内容,与上下文的人、事叙写有何关联?答:_答案(1)补充交代上文征调动员大会的内容。(2)为下文具体描写不同的学生形象做铺垫。(不同的学生形象指充满爱国热情的工学院学生、逃避征调的蒋姓学生、主动要求入伍的澹台玮)解析这一节通过师生问答,目的在于补充上文内容并表现出孟弗之对征调大学生入伍的积极支持态度,与第节叙写孟弗之对志愿入伍的工学院三年级学生的支持、爱护形成映衬,与第节反对四年级蒋姓学生不应征入伍作对比或为第节埋设伏笔,为第节他的外甥主动应征做铺垫。试题评点该题仍然是考查对情节结构的把握,不过角度与要求较2008年卷侯银匠第1题有了变化,所给文字不是一段内容,而是一段中对话内容;要求不是说明“对全文情节展开的作用”,而是说明“与上下文的人、事叙写的关联”。“关联”是题眼,即“联系”,实质上是说明对话内容与上下文情节的内在关联性,即情节间的因果链。这样,答法应有所变化,怎么问怎么答,答出“关联”即可。2 文中的手帕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请具体说明。答:_答案(1)面对洋溢着爱国热情、要求做志愿者的学生,递手帕的行动表现了孟弗之作为老师的嘉许和关爱。(2)学生间的递、接,表现了志同道合的同学间的默契。(3)师生间的递、接、还,表现了彬彬有礼的师生在民族大任的召唤下情感的水乳交融。解析孟弗之先生将叠得方整的手帕递给志愿应征的大学生擦脸上的雪水,而后又将已是湿布的手帕顶在自己的头上,这些细节都表明孟先生对应征学生的欣赏、爱护、支持、赞扬,并且由衷地高兴。试题评点该题考查的是细节描写(动作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或者说是对局部文字人物情感内涵的把握。与2008年卷侯银匠第2题命题一脉相承。试题对阅读与思考的要求较高。先要找足找全细节描写文字,对细节描写的层次要把握住,再全面体会人物的情感内涵。答案有分(师、生两个角度)有合(师生双方),而从师生整体来思考这一点最易被考生忽略。要求考生对局部文字细读深读,思考问题严谨全面,该题再一次体现了江苏卷这一命题特色。3 孟弗之与蒋姓学生、萧子蔚与澹台玮的对话场景,对比鲜明,请从学生形象和对话情境两个方面加以分析。答:_答案(1)学生形象:同是高才生,四年级的蒋姓学生处心积虑逃避责任,灵魂丑恶;三年级的澹台玮毅然要求入伍,人格高尚。(2)对话情境:前者先平和交流而后尖锐冲突,一波三折,富于戏剧性;后者对话含蓄内敛,互通衷曲,非常融洽。解析此题涉及多个知识点。两个对话场景,两个不同的学生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生形象:本在应征之列却为了个人的创作计划不去应征的蒋姓学生与不在应征之列但放弃开拓新学科、主动应征的澹台玮形成了鲜明对比一个自私,一个无私;一个胆小,一个勇敢;一个忧己,一个忧国,二人形象跃然纸上。对话情境:孟弗之对蒋姓学生不去应征持反对态度,蒋姓学生却反唇相讥,师生关系很不融洽;萧子蔚对澹台玮放弃学业感到惋惜,而对他志愿应征又持支持态度,师生相互尊重,师生关系和谐,对比也很鲜明。试题评点该题是一道将艺术手法与人物形象结合起来考查的新题。审题至关重要:“对比鲜明”是题眼,“从学生形象和对话情境两个方面加以分析”是答题要求,而“场景”“情境”这两个陌生的字眼需细细体会。同为师生关系,两组师生围绕“征调入伍”话题展开情境不同的对话,对比鲜明。命题的不明确,给学生带来了困惑。当年该题得分并不高。不过该题给考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去应付这种新活题。4 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答:_答案(1)深刻寓意:雪昆明很少下雪,用下雪天寒渲染气氛,暗示战事紧急,形势严峻;腊梅林用傲雪的腊梅,象征爱国知识分子的高洁品格。(2)表现人物:孟弗之见到雪白的腊梅林,暗喻他路遇蒋姓学生后的沉重心情;萧子蔚、澹台玮面对雪已消失了大半的腊梅林,暗示他们消解了内心的淡淡纠结,彼此之间理解更深了;澹台玮走入腊梅林,人与梅相映,隐喻其坚贞人格。解析自然景物往往有烘托人物心情或性格、营造人物活动氛围、暗示作品主题或人物品性等作用。尤其要注意传统意象(景物)的象征暗示性。文中的自然景物主要是雪与腊梅林。雪:一是自然界的雪,二是象征笼罩着的越来越近的外敌入侵的战火。腊梅林:象征青年们志愿献身保卫祖国的纯洁无瑕、迎难而上的爱国情。雪由大到停到消融的变化过程,喻示人物关系的和缓,更喻示着救国有望的情结。试题评点该题沿用了2010年卷溜索第4题的探究要求:一题两个探究点。不过,该题不再是探究文本的深刻意蕴、情感取向,而是探究自然景物描写的“寓意”和表达作用,答案必须分开,不可杂糅。考生首先需弄清小说写了哪些自然景物(雪和腊梅林),然后分别思考不同景物的寓意和表现人物的作用。第一个探究点可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与人物关系两个方面进行;第二个探究点是从自然景物与人的关系这个方面切入的,抓住景与人的一致性即可。小说的环境描写作用是个重要鉴赏评价考点,该题却以探究的形式考查,大大提高了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深度和精准度。拓展练习小说以“这是你的战争”为题,有什么意蕴?答:_答案显性意蕴:它是文中动员大会上的一个口号。隐性意蕴:(1)这是你的战争,也是我的战争,更是大家的战争,任何人都不能逃避掉这每个中国人都应承担起的救亡图存的民族责任。(2)题目号召所有的中国人都应积极行动起来投身到这场保卫民族、国家的战争中去。(3)表达了作者“为新一代共赴国难、为国捐躯的青春学子立言”的志向以及对爱国精神的颂扬。四、(2012江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邮差先生师陀邮差先生走到街上来,手里拿着一大把信。在这小城里,他兼任邮务员、售票员,仍有许多剩余时间,就戴上老花眼镜,埋头在公案上剪裁花样。当邮件来到的时候,他站起来,念着将它们拣好,小心地扎成一束。“这一封真远!”碰巧瞥见从云南或甘肃寄来的信,他便忍不住在心里叹息。他从来没有想到过比这更远的地方。其实他自己也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谁教它们处在那么远,远到使人一生也不想去吃它们的小米饭或大头菜呢?现在,邮差先生手里拿着各种各样的信,从甘肃和云南来的邮件毕竟很少,最多的还是学生写给家长们的。“又来催饷了,”他心里说,“足够老头子忙三四天!”他在空旷少人的街上走着,如果碰见母猪带领着小猪,便从旁边绕过去。小城的阳光晒着他花白了的头,晒着他穿皂布马褂的背,尘土从脚下飞起,落到他的白布袜子上,他的扎腿带上。在小城里,他用不着穿号衣。一个学生的家长又将向他诉苦:“毕业,毕我的业!”他将听到他听过无数次的,一个老人对于他的爱子所发的充满善意的怨言,他于是笑了。这些写信的人自然并不全认识他,甚至没有一个会想起他,但这没有关系,他知道他们,他们每换一回地址他都知道。邮差先生敲门。门要是虚掩着,他走进去。“家里有人吗?”他在过道里大声喊。他有时候要等好久。最后从里头走出一位老太太,她的女婿在外地做生意,再不然,她的儿子在外边当兵。她出来得很仓促,两只手湿淋淋的,分明刚才还在做事。“干什么的?”老太太问。邮差先生告诉她:“有一封信,挂号信,得盖图章。”老太太没有图章。“那你打个铺保,晚半天到局子里来领。这里头也许有钱。”“有多少?”“我说也许有,不一定有。”你能怎么办呢?对于这个好老太太。邮差先生费了半天唇舌,终于又走到街上来了。小城的阳光照在他的花白头顶上,他的模样既尊贵又从容,并有一种特别风韵,看见他你会当他是趁便出来散步的。说实话,他又何必紧张,手里的信反正总有时间送到,又没有另外的什么事等候着他。虽然有时候他是这样抱歉,因他为小城送来不,这种事是很少有的,但愿它不常有。“送信的,有我的信吗?”正走间,一个爱开玩笑的小子忽然拦住他的去路。“你的信吗?”邮差先生笑了,“你的信还没有来,这会儿正在路上睡觉呢。”邮差先生拿着信,顺着街道走下去,没有一辆车子阻碍他,没有一种声音教他分心。阳光充足地照到街道上、屋脊上和墙壁上,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他身上要出汗,他心里假使不为尊重自己的一把年纪跟好胡子,他真想大声哼唱小曲。为此,他深深赞叹: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一九四二年二月整体把握1 结合文中语句,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答:_答案小说主要写了小城一位老邮差先生某一天在街上送信的经历和其悠然自得的心态。(能交代内容的句子有:邮差先生走到街上来,手里拿着一大把信;他在空旷少人的街上走着;邮差先生敲门;邮差先生拿着信,顺着街道走下去。)2 邮差先生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答:_答案邮差先生是一位年纪大、头发花白的小城邮递员,他善良友好,亲切温和,认真敬业。3 请概括小说的主旨。答:_答案小说通过对小城邮差先生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送信的经历描写,展现了在日本侵华战争历史大背景下的没有硝烟,只有祥和宁静的画面,表达了对小城安逸、祥和、淳朴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的喜爱,以及对和平安宁的生活的向往之情和不愿看到这种生活被打破的意愿。(小说所表现出来的“慢”生活,某种程度上给今天被快节奏裹挟着生活的人们吹来了一股清新的风。)问题研读1 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小城生活的特点。答:_答案平静、恬淡,人际关系友善,生活节奏舒缓。解析本题通过概括小城生活的特点来考查对作品结构及主题的把握。小说写了如下内容:邮差先生平静的工作状态,邮差先生对远方来信的感叹,邮差先生与学生家长的友好关系,邮差先生给一位老太太送信时费劲而亲切的对话,邮差先生对递送坏消息的歉意及忌讳,邮差先生跟一个小子的友好玩笑,邮差先生对小城生活的满意及其恬淡的心境。邮差先生工作的闲暇、与老太太的对话及其心理活动,字里行间透露出舒缓的节奏。试题评点该题考查对小说社会环境特点的把握。“小城生活”是题眼,它包括生活的自然环境或氛围,居民的生活特征、人际关系及生活节奏等。小说描写这方面的文字较分散,需要努力捕捉字里行间的信息。2011年卷“这是你的战争!”考查的是对自然环境特点和作用的把握,以探究题形式出现,今年却从社会环境角度切入考查,又以概括题形式出现,较好地体现了命题点的“承”与“变”的关系。2 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写出了邮差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看见学生给家长写的信,他就能大致猜测到内容,并体谅到家长的辛劳;邮差不免要送递坏消息,他为此感到遗憾,并衷心希望没有坏消息。这两句写出了他善良仁厚的性格。解析本题考查通过分析文中重要句子分析人物性格。分析时要结合上下文深入理解人物的心理,抓住画线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如:句中的“足够老头子忙”,句中的“抱歉”“但愿”。试题评点该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特点的分析,依然是不作整体考查,而是分析局部文字,分析的不是人物情感活动,而是人物性格。从题干要求看,要求采用分别分析、一并概括的答题思路。3 “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请分析小说结尾处这句话的含意和作用。答:_答案这句话借说天气,表达了邮差对小城生活的满意心情;写“这个小城”的天气好,说明是对生活通常状态的感受。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即对于小城生存状态的礼赞。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重要句子的丰富含意和作用。邮差先生从一出场就表现得随和、与世无争,对人友好,对事耐心,关爱他人,充满仁心。正因为是这样的一个人物形象,他眼里及心里的小城自然是美好的。作者正是通过这样一个人物来揭示主旨,礼赞小城的。试题评点该题是一题两考,分别考查重要句子的含意和作用。句子含意有表层含意和深层含意,邮差先生的心里话表面上说小城天气好,深层意思是说自己的心情好,在这个小城生活真好。句子的作用既要结合其所在的位置,又要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所给答案似乎只写出内容(主旨)作用,而对这句话结构上与上文两处阳光描写的照应作用未提及。江苏卷阅读爱挑句子考,既注意从开头段中选句子,又注意从结尾段中选句子,变中有不变,不变中又有变。4 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答:_答案有助于刻画邮差这一形象的特征:经历平常,性格平和,行事从容。也有助于表现小城惯常的生活状态。淡化了情节,有助于形成作品的抒情风格。解析本题考查表达技巧对表现小说内容的作用。要注意形式与内容的和谐这一关键点。内容包括人物、事件、主题等。试题评点探究该题,要求探究的是作品叙事风格的作用,侧重于小说的艺术特点的探究,体现了对2008年卷侯银匠探究题的继承和发展。题干中“小说的内容”暗示了探究的角度。它无非是指环境、情节、形象、主旨以及语言、叙述方式等。该题探究主要从情节、人物、主旨三个角度展开。拓展练习1 请说明下列两个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1)“这一封真远!”碰巧瞥见从云南或甘肃寄来的信,他便忍不住在心里叹息。答:_(2)门要是虚掩着,他走进去。答:_答案(1)心理描写。表明了邮差先生不是在叹息信寄来的路途遥远,而是叹息在战乱之中人的漂泊之远,可见邮差先生完全把小城人当成自己的情感牵挂,写出了他的善良、厚道。(2)细节描写。体现了小城的民风古朴,人与人之间充满信任。2 小说三次描写阳光,有什么作用?答:_答案(1)给小城笼上了一层温暖的色调,写出了小城生活的温暖、静谧、祥和。(2)烘托了邮差先生心情好,形象既尊贵又从容。(3)暗示了小说的主题:作者对小城这种温暖、祥和的生活方式的喜爱。命题探究及备考启示1 江苏卷在选文上有何特点?答案(1)从体裁上看,侯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