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历史高三摸底试题.doc_第1页
2011届历史高三摸底试题.doc_第2页
2011届历史高三摸底试题.doc_第3页
2011届历史高三摸底试题.doc_第4页
2011届历史高三摸底试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1届历史高三摸底试题 一、选择题(都是四选一的单项选择题。每题 2分,共 20 题,满分40分。)1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皇太子李建成,逼父皇李渊退位,李世民违反了 孔子的“礼”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 宗法制 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 A B C D 2、客家民谣: “龙田墟,二五八(注:农历,即当地赶集的口子)。”这里的“墟”在宋代应属于 A 晓市 B 村落 C 草市 D 夜市3、,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针对教师提出的“对比宋明理学和文艺复兴的不同之处”,某学习小组得出下列四个结论 前者以儒家道德压制个人欲求,后者提倡思想自由 前者以农耕经济为基础,后者以工业经济为基础、 前者服务于官僚政治,后者服务于新兴的资产阶级) 前者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后者遭到封建专制王权的压制。上述观点正确的是 A B C D 4、从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民国时“天下兴亡,匹妇有责”表明 民国提倡女权 提倡男女平等 提倡妇女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 歧视女性现象消失A B C D 5、1997 年江泽民同志亲笔为某地纪念馆题词“军旗升起的地方”,该地指 A 南昌 B 延安 C 西柏坡 D 北京6、 某历史兴趣小组研究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特点,这一课题,收集了以下史实 太平天国运动 国民大革命运动。 抗日战争 维新变法运动 星星之火,可以燎燃 辛亥革命你认为符合该课题研究的有 A B C D 7、根据下表分析, 1953 年至今,我国土地所有制和经营方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土地改革 对农业进行改造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 B C D 7、据华商报消息,贵州省锦屏县平秋镇圭叶村,最近因一枚山本村村民发明刻制的“公章”而闻名全国。他们将刻有“平秋镇圭叶村民主理财小组审核”字样的印章分为五瓣,(见右图)分别由四名村民代表和一名党支部委员保管,村里的开销须经他们中至少三人同意后,才可将其合并起来盖章,盖了章的发票刁可入账报销。对此现象理解正确的有做好农村民主理财,是保证村民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基础性工作此现象体现了分权制衡理念五合章”能成功使用是民主理财小组认真负责行使自身监督权力的结果五合章”现象违背了民主集中制原则A B C D 8、法国的启蒙运动反映了一个历史时代的特征,主要是因为启蒙思想A 迎合了新兴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 B 是当时世界上最进步的思想,影响了全世界 C 适应了宗教改革运动的要求 D 是资产阶级实施天赋人权、自山平等的实践9、代议制又称议会制,是指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主权的制度,这种代表民意的机关就是议会。下列有关议会的正确叙述是 A 英国“光荣革命”确立议会制 B、“美国宪法规定总统向国会负责C、法国参众两院联合组成的国民议会选举总统 D 德意志帝国议会掌握完整立法权10、下图为美国劳动力构成变化造成美国劳动力构成变化的原因是A 互联网时代,非体力劳动人员急剧增加,体力劳动人员急剧减少 B 经济危机导致大量体力劳动者失业 C 出于冷战的需要,美国大力发展科技,非体力劳动者人员急剧增加 D 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得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11、司汤达说:“历史学家的第一先决条件就是没有发明能力。”他强调的是历史学家A、在进行历史研究时所作的推论应是对历史的发现而非发明B、在研究历史时不能有自己的观点C、研究的历史素材都应该是真实可信的 D、研究历史不可借助假设推论12、东汉光武帝刘秀的舅父占有田地面积达300余顷,东晋宰相谢安占有水陆地265顷,含带两山,明皇庄土地面积达37000多顷。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A、土地兼并 B、豪强地主拥有强权 C、国家授田 D、土地私有13、宋代人口有1亿,耕地面积5.6亿亩。鸦片战争前,人口达到4亿,耕地面积1112亿亩。相对于宋代,清代养活这么多人口主要依靠 土地增多 精耕细作 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扩大海外贸易 A、 B、 C、 D、14、“如何织纨素,自着蓝缕衣”,“舞罢复裁新,宅恩劳者苦”。对比这两句诗,说明 A、丝织业不够发达,产量较少 B、当时的丝织品主要供上层社会消费C、丝织品主要出口地中海等地区 D、丝织品为织者自己使用15、“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这一著名诗句描绘的是 A、白瓷 B、粉彩瓷 C、青瓷 D、青花瓷16、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反映这一结论的史实是A、马可菠罗游记中采集香料的记载 B、印第安人吃木薯粉面包C、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D、出现了驶往美洲的汽轮17、1718世纪的殖民扩张活动在资本主义发展早期的主要作用是A、抢占了广大海外市场 B、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C、削弱封建贵族势力 D、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条件18、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世界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对这一“整体”本质的理解是A、世界各地联系密切,经济政治都已融为一体B、世界各国以全球作为活动的舞台C、资本主义国家控制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命脉D、这是一种很不公平,很不正常的现象19“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这一思想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 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过分强调个人主观的感受 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20近代中国思想界的“西学东渐”经历了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由照抄照搬到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发展历程。下面体现这两个步骤的标志性事件分别是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B、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D、洋务运动、井冈山根据地建立二、非选择题(共4 题,满分 60分。)38、( 15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口述史是记录历史的古老形式,唐德刚给口述史注入了新的因素,树立了活的范例,如唐德刚的成名作(李宗仁回忆录 中,李宗仁本人口述占 15 % ,其它的 85 % 是从报纸、图书馆到处搜求资料补充、考证而成,这本书至今是现代口述史的代表著述; 设定了具体的标准,让人们知道,现代口述史学不是一种辅助性的秘书工作,而是以史学工作者为主体的历史研究; 相比较而言,从以细节见长的口述史学中,可以更多地感受历史的丰富性, 这也是他对现代口述史学的一大贡献。材料二唐德刚在 晚清七十年 中提出“历史三峡说”,认为中国全部文明史可分为三个阶段,中间经过两次转型。第一次转型发生在二千多年前,从战国时期到秦帝国,大概经过二三百年,转型完成即创建了农业大帝国的定型。近代的大动乱是从中华帝国到现代国家的第二次转型,“这第二次大转型是被迫的,也是死人如麻,极其痛苦的。”(注:上述材料均根据凤凰网及维基百科等整理)问题: ( l )根据材料,概括唐德刚口述史的研究对现代史学的主要贡献? ( 2 )结合有关史实,试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概括 2000 多年前中国的第一次转型是如何实现的。 ( 3 )为什么中国“第二次大转型是被迫的”?这次大转型有哪些主要表现? 39、 ( 20 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学者法里德 扎卡里亚的文章称: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后美国时代,我们正在经历着现代历史上第三次重大的力量转变。第一次是巧世纪前后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世界崛起 , 第三次是最近二十年开始的美国之外的世界崛起。材料二最近在各地上演的好莱坞大片 2012 中,可以看到中国人抗震救灾的情节,展示了中国形象,打破了好莱坞大片中美国人一直被塑造为拯救世界英雄的惯例。问题; ( l )结合巧世纪前后的欧洲历史扼要阐述“西方世界的崛起” ? ( 2 )概括指出“最近二十年开始的美国之外的世界崛起”的主要表现。(并指出“后美国时代”世界格局的主要特点。( 3 )谈谈你对材料二中“中国形象”的认识? 40阅读下列材料:(15)材料一:黄宗羲指出,封建赋税制度有“三害田土无等第之害,所税非所出之害,积重难返之害。”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不分土地好坏都统一征税;农民种粮食却要等生产的产品卖了之后用货币交税,中间受商人的一层剥削;历代税赋改革,每改革一次,税就加重一次,而且一次比一次重。从夏商周到民国时期,中国田赋制度的演变经历了8次。每一次改革的基本做法,都是把附加税、杂税、贡纳等并入主税,形成越来越大的税收负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叶青材料二:温家宝说:“历史上税费改革进行过不只一次。每次税费改革后,由于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局限性,农民负担在下降一段时间后会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走向了原先改革目的的反面。明清时期的思想家黄宗羲称之为积重莫返之害,这就是所谓的历史上有名的黄宗羲定律。”“共产党人是彻底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我们一定能够把乡镇机构精简下来,一定能够把过多供养的人减下来,一定能够走出黄宗羲定律的怪圈。”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列举中国封建社会的6次赋税改革名称。(2)中国封建社会历次赋税改革的相同目的是什么?(3)简述中国主要封建王朝所实施的赋税制度的共同点。(4)分析中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演变规律。41中外教育史表明,教育内容变革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材料一 论语曰:“学而优则仕”。宋真宗在劝学诗中说:“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据明史记载,明代科举制“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1) 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及特点。(2)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稍变其试士之法”的表现及产生的影响。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起,我国出现一批新式学堂,开设了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军械、行军面阵等课程。(3) 材料二中新式学堂由何者创办?从课程内容说明新式学堂在当时所起的作用。材料三 1904年清政府学部颁行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中学堂课程,课时如下:课程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语历史地理几何代数植物动物理化图画法制理财体操合计课时5451936111120884310180(4) 与材料一相比,清末中学堂课程内容有哪些特点?你怎样评价?材料四 德国莱比锡大学建于14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