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九上第三单元《孤独之旅》教学案例.doc_第1页
人教九上第三单元《孤独之旅》教学案例.doc_第2页
人教九上第三单元《孤独之旅》教学案例.doc_第3页
人教九上第三单元《孤独之旅》教学案例.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孤独之旅教学案例安达市第六中学 徐凤 孤独之旅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它曾获“宋庆龄文学奖金奖”它可以说是中国当代一部比较有代表性的“成长小说”。此文被编辑在人教版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文虽是节选,但叙事简练,情节完整,完全可以作为一个短篇小说来引导学生学习。这个单元的四篇课文均是小说,是初中阶段学生接触的第一个小说单元,选编的课文有故乡、孤独之旅、我的叔叔于勒、心声四篇。孤独之旅写少年杜小康因家景败落,被迫与父亲离家去遥远的地方牧鸭生活的故事。课文描绘了柔弱、幼稚、恋家的少年杜小康,历经牧鸭生活最初的孤独和恐惧,终于战胜自我,变得坚强的一段生活历程。小说语言平实,通俗易懂,于平白中饱含真情课标要求,七-九年级学生,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和评价,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学习本单元时,要紧密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引导学生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小说的艺术特色也是本单元的教学要求。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我所带的两个教学班思维及情感活动大异其趣,一个班对“孤独”的认识是很积极的,另一个班消极因素较多。对消极的班,我深感同情,更多的是积极引导。帮助他们认识成长犹如“蚕蛹蜕变为蝶”,“凤凰涅槃”,要经受住痛苦的磨炼之后才能见到彩虹。基于此我把本课的目标作了如下的设定:【教学目标】1、 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3、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 1、环境描写的作用。 2、标题的含义。 【教学难点】: 品味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小说的语言平白、朴实,没有过多的文采修饰,符合少年主人公单纯、简单的生活。文中出色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起重要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进入作品情境,理解课文内容。 2、点拨法:教学中通过设置疑点,引导学生质疑思索,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究,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对文题“孤独”含义的深层领悟。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个环节:五、寻读课文美点,深入鉴赏 【情景回放】曹文轩的作品不仅给我们精神的力量,还给与我们战胜自我的勇气,他是一位下定决心要用从前少年的故事来感动今天孩子的作家,的确文中有许多令人怦然心动的片断,请找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令你感动?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你所找出的语句用心体会环境描写的精彩之处及作用。 生:如第21段“傍晚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这种环境给人极大的压力,一个“涌”字、一个“围”字足以烘托杜小康胆怯的心理。 生:如33段“面对天空的一片浮云,面对,再面对这一缕炊烟。”景物不再那样显得死气沉沉、陌生,有了些灵性的东西。所以,杜小康的心“就不再忽然的恐慌起来”。 生:还有第47段“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这样的景物当然会使杜小康心情轻松、愉悦,加上鸭又找到了,他欣慰,他显得自己长大了、坚强了 生:还有描写暴风雨到来时的环境描写那一段,渲染了暴风雨来临时的紧张气氛。能烘托杜小康找鸭的艰难,为下文杜小康的长大成熟作铺垫。 师:对!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大声流利地齐读一遍。 师:同学们读到这儿感觉怎样? 生43:很害怕,很紧张。 生44:还很担心杜小康的鸭会遭遇危险。 师:这种环境还能为杜小康提供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使他变得勇敢、坚强。 谁能找出杜小康发现鸭下蛋后的反应。请读出来。 生:“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师:要读出什么感情? 激动、惊喜、兴奋! 师:请其他同学再读一遍。 (生读)师:你感受到了什么? 能感受到杜小康历经苦难后终有收获时的激动心情。 师: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生:历经风雨的鸭子成熟了,杜小康也长成熟了。 师:这篇文章的环境描写和孤独有什么联系? 生:这篇文章的环境描写就表现了主人公杜小康孤独的心理。 师:同学们能找出表现了主人公杜小康孤独的句子来吗? 生:“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 “从未见过的面孔” “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 “寂寞”“已无一户人家”“惟一的炊烟” “想听到声音,然而,这不可能” 师:还有那些同学能读一读景物描写的句子,并谈谈自己的感受。生1:我想读读这一段:“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就是我家。但它竟在一天早上,忽然一落千丈,跌落到了另一番境地里。我,家里的独生女居然失学了。从前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我,在同龄人中有着无比优越感的我,只好跟着父亲去放鸭。”读到这里,我感受到了杜小康对突如其来的变故的恐惧和背井离乡的孤独和害怕!(这是一位平时大大咧咧的女生,此时眼眶居然湿润了。)大家可能不知道,我家的遭遇也和杜小康家的遭遇一样,我父亲毫无预兆地在一夜之间破产了,家里几乎每天都有人来要债!于是父母带着我来到了杭州!虽然我没有失学,没有去放鸭子,但我完全能够感同身受。在这里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人生充满了变数,但只要有一颗坚强的心,没有什么可以把你打倒! (同学们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 (这位同学的发言让我很是吃惊,她在朗读时不仅改换了人称,而且还加入了自己的人生体验。我隐隐觉得好戏要开演了。) 生:读这段文字让我深有感触:“我已不可能再去想油麻地了。现在,占据我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我的心思。我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这段文字让我感受到了杜小康心灵的孤独。这时的他已经克服想家的念头,开始展望未来。但他对未来是渺茫的,未知的,但又是向往的。这种感觉就像我现在面对中考这一人生的十字路口的感觉是一样的。我想我只有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学习,才能走好我的人生路。 (有许多同学不住地点头,显然这位同学的发言得到了不少同学的共鸣。) 生:“我想听到声音,牛叫或者狗吠。然而这不可能。”读到这里我似乎看到了一个荒无人烟的世界。身处如此孤寂、冷清的环境,杜小康内心的孤独更是可想而知。 生:我和刚才那位同学有相同的感受。文中写道“四周只是草滩或凹地,已无一户人家。飘起第一缕炊烟,它是这里唯一的炊烟。此时,热气与炊烟,就再也无法分得清楚了。”大自然营造了无边无际的孤独,在这样的环境中,即使是处在顺境中的人也会被感染,更何况是当时突遭变故,离乡背井的杜小康呢?记得有一次我跟父亲到外地出差,住在一个很小的招待所里,周围都是山,荒凉得很。父亲出去办事,我就百无聊赖,听着那狼吼似的山风,渐渐西落的夕阳,寂寞、孤独、害怕各种莫明的情绪就涌上了心头。 生:在芦苇荡中放鸭的孤独感强烈地压迫着杜小康。“我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直至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将父亲惊醒,“我要回家”这是小说第二次写到他的想家。跟第一次相比,显得更加深刻。第一次是刚离开家,便产生的一种失去依托的感觉;而第二次则是在感受到芦苇荡放鸭生活的艰辛和孤独后在梦境中表现出来,这才是刻骨铭心地想家,想母亲。 生: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因为我也有类似的经历。初一时从没离开过父母的我,开始了住校生活。住进来的第一天还对住校生活充满了新奇,到了第二天就不行了。我很想家,真的很想,想爸爸,想妈妈,想爷爷,想奶奶,想小学的同学,想家里的一切一切,真恨不得能马上回家。和杜小康一样,我也经常在做梦,梦见自己回家,梦见妈妈,梦见爸爸!记得那时的随笔几乎每篇都在书写自己的这种强烈的思家情结。 【课后反思】 课后,反观这堂课我得到了以下启示: 创造性的课堂设计可以为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提供契机。孤独之旅这篇小说以第三人称的形式出现,再加上小说中人物所处的年代和生存环境与如今身处繁华大都市的学生有着天壤之别,学生在朗读时自然不易引起共鸣。而这些都为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设置了一定的障碍。当我问“杜小康究竟遭遇了哪些孤独”这个问题时,大多数学生只知道杜小康肯定很孤独,但究竟孤独在哪里却感到难以回答。课上到这里我知道学生需要的是进一步和文本对话,于是就要求学生朗读。自由读、齐读或是指名读,让其自由选择。而学生的“老师,能换一种方法读吗?”可谓一语惊醒梦中人。既然“对话”有“障碍”,为人师者就应该为他们创造契机,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我灵机一动让大家创造性地朗读课文,即用“我”来替换“杜小康”,把自己当作杜小康进入角色朗读。原本很客观的叙述,经教者这一创造性的设计,将文本内容“变式化”、“虚拟化”,从而激活了文本内容,给朗读者创设了一个朗读体验的情境。这样的朗读就好像让学生和杜小康进行了心贴心的沟通和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