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设计 陈晓虎 2014.9.6教学目标1. 领会“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这个主题; 2.学习揣摩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3. 学习本文是如何精心选材的; 4.联系现实,树立自强意识,防止悲剧重演。教学重难点重点:本文是如何精心选材的 难点:体会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教学方法 情境描绘法、矛盾分析法、合作研讨法。课时: 2教学内容及流程:第一课时一1.新课导入:有谁知道“六一儿童节”的由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2年6月,德国法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并把妇女和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村里的房舍、建筑物均被烧毁,好端端的一个村庄就这样被德国法西斯给毁了。 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贩子虐杀和毒害儿童,保障儿童权利,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召开执委会,正式决定每年6月1日为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即国际儿童节。 同样,在二次大战中,在南斯拉夫,在克拉库耶伐次,1941年10月21日这一天之内,7000多个无辜生命遭到德国纳粹的杀戮,其中包括300多个孩子。这是怎样一个血淋淋的事实啊。47年来,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这段沉重的历史,每年10月21日都要在这里举行悼念活动,控诉纳粹暴行。“亲爱的爸爸妈妈”就是孩子们最后一声呼唤。孩子们本来有金色的童年,每个人都以为自己将在阳光下奔跑,而法西斯强盗为了灭种,竟把他们斩尽杀绝,由此告诉我们,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我们要认识战争的罪恶,懂得和平的珍贵。 作者记述自己参加悼念活动的所见所闻,着重通过再现被残杀者的生命活动,反衬出法西斯强盗的灭绝人性。2、关于字词。谬mi(荒谬) 戮l(杀戮) 幢zhung(一幢) 缭lio(缭绕) 潦lio(潦草) 泻xi(倾泻) 泄xi(泄气) 悼do(悼念) 绰chu(绰号) 粹cu(纳粹) 猝c(猝死) 肃穆mu 荒谬 miu 稚嫩zhi 呵护 he 发泄xie 屹立 yi 盟誓meng 憧憬chongjing 韵律 yun 反驳bo 放逐 zhu 赤裸裸 luo 血腥xing肃穆:严肃安静。 荒谬: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 健忘:容易忘事。 杀戮:杀害多指大量的。 憧憬:向往。 赤裸裸:形容毫无遮盖掩饰。 缭绕:回环旋转。 血腥:血液的腥味。比喻屠杀的残酷。 木然:一时痴呆不知所措的样子。3.作家聂华苓,女,美国华裔作家。小说集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流长、台湾轶事;散文集三十年后、梦谷集。二整体感知 听课文录音,引导思考下列问题: 1、阅读课文,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提示:1) 在纪念地的所见所闻;2)观看纪念演出;3).参加座谈会;4)参观纪念馆 从这四个片断可见全文以“参加纪念活动”为线索的) 2、(1)法西斯的残酷体现在哪里? 提示:一天之内,杀司七千多人。 (2)日本人是如何狡辩的? 提示:“南京大屠杀是事实。但是,请不要忘记:我们也有广岛原子弹,也有一片沉寂。” (3)塞尔维亚民族的英勇表现在哪里? 提示:有一位老师,纳粹要他合作,他说:“开枪吧!我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塞尔维亚被残杀的人留下的片言只字,表现出他们从容面对死亡,不向敌人屈服的英雄气概。” (4)塞尔维亚人是如何表达他们的历史感的? 提示:没有仇恨,没有愤怒;只有悲哀,只有记忆,只有警告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3. 本文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4.综观全文,你认为作者参加纪念活动中感受到怎样的“沉重”和“美丽”?提示:感受到的沉重:历史上法西斯对人民的残酷;现实中还依然存在仇恨和侵略的种子。感受到的美丽:塞尔维亚人表现出的英勇;南斯拉夫成千上万的人们来到这里纪念死者,他们没有忘记历史,他们永远表现着对暴力的反抗和对自由的执著。三、引导学生抓住一组组矛盾统一的事物进行简要分析。 人性的呼唤罪恶的枪声 历史现实 沉重美丽 (德)忏悔狡辩(日)问题探究: 凄风。苦雨。天昏。地暗。这些短语并用作为句子的作用? 提示:【明确】A.使阅读速度放慢,读两个字就停顿一下,想象一个画面,从而达到一个词就产生一个画面;B.不仅写天气,而且一词一顿,极力渲染无限悲哀的气氛。 “他们杀孩子、老师、工人、工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 此句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提示:包含了作者对被残杀者的深切同情,对屠杀无辜平民的法西斯强盗的愤怒控诉。 .作者在本片段及另一片段反复地写“雨”,作用是什么? 提示:天地与人同哀。 用“雨”来表达对南斯拉夫这个小城被残杀的7000多人的哀悼。 .演员和音乐家很多,怀念的方式也多样,为什么单独提到女演员朗诵迪桑卡的诗? 提示:突出被杀的是一群求知欲旺盛,充满幻想的孩子,表现了女演员对他们的怀念和哀悼。 . “世世代代人的声音”中的“人”字为什么加引号? 提示:起强调作用,强调人的价值,生命的价值。 .作者为什么会不由地想起南京大屠杀? .结尾段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我们可以不记仇,但是不能忘记惨痛的历史事实,不能忘记非正义战争的罪恶,不能忘记死于非命的孩子,不能忘记起来反抗的民族的英勇。要记住历史,珍惜和平。 7、文中说到:“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 - 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这句话如何理解? 提示:孩子们从课堂里被抓走,老师和学生惨遭屠杀,这是沉重的;有一位老师,纳粹要他合作,面对敌人的枪口,他说:“开枪吧!我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表现出大义凛然的精神,这是美丽的。历史的印迹(包括两位生还者),在这凄风苦雨中,与现实融为一体。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的人来到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此时,历史与现实都在雨中融合了。 当初纳粹竟然以为种族有优劣,竟然以优等种族自居,要消灭劣等种族,这又是何等荒谬。8文中西德作家明赫白的发言和日本人的讲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提示:作者通过将西德作家的忏悔和那个日本人的狡辩进行对比,告诉人们要正确认识历史,深刻反省历史,危害和平的势力还存在,要提高警惕。9写出文中对西德作家明赫白的敢于反省持赞赏态度的语句。 提示:我和安格尔走过去和他握手。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10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发生于_1937年_12月,我遇难同胞达_30多万_人。11、为什么着重再现孩子们被屠杀的历史? 提示:孩子们天真无邪,一直在父母亲人的关爱下幸福地生活,他们也思想单纯,力量弱小,不可能做出对纳粹“不利”的事来,灭绝人性的纳粹分子却把屠刀举向孩子,这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屠杀的野蛮残酷,使我们对法西斯强盗的本质有更深刻的认识。12.西德作家明赫白为什么会得到人们的谅解? 提示:明赫白反省本国的侵略罪行,认识深刻,真诚地进行忏悔。半个世纪前的罪行是纳粹犯下的,明赫白没有责任,但他却代上一代受过,所以人们宽恕他,尊敬他。 13、作者为什么要写西德作家与日本作家在参加纪念活动时的不同表现?作者对那位日本作家的表现持什么态度?说说理由。 提示:不同处:【明确】西德作家:真诚的忏悔,充满罪恶感 “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 意在告诉人们,至今还有人不愿正视历史,还在为侵略辩护,这潜伏着新的危险。 日本人:自私的狡辩,企图开脱罪责 安格尔的反驳 鄙弃 称其“日本人”,而非“作家” 多年后,日本作家还在为日军的罪行进行狡辩,这是沉重的;西德作家却在死难者面前沉重地忏悔,深刻地反省,代上辈人受过,这是美丽的。 充满了鄙弃的感情色彩。作者不称之为作家,而称之为日本人,用安格尔的话对他进行驳斥;写许多人与明赫白握手,表示理解。却对日本人的冷落表明了各国作家对日本作家发言的否定。 14、如何理解以下语句:“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人就那样年年不间断地表达他们的历史感:没有仇恨,没有愤怒;只有悲哀,只有记忆,只有警告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提示:一天之内,七千人惨遭法西斯强盗的屠杀,这个记忆是“沉重”的;但是每年的10月21日这一天,成千上万的人都到这来纪念死难的人们,各种艺术家用各种艺术作品来纪念他们,这是美丽的。15、课文开头,萨特为什么说他的记忆既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 提示:一天之内,七千人惨遭法西斯强盗的屠杀,这个记忆是“沉重”的;但是,面对法西斯的屠杀,南斯拉夫人民毫不畏惧,大义凛然,不论是那位面对枪口的威胁仍然坚持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的老师,还是那些在生命即将被残酷剥夺之际仍不忘表达对亲人的爱的人们,都表现了“整个民族的英勇”,这是令人崇敬的,着是美的,所以说“这是个美丽的记忆 16.文章写的是血腥的屠杀,可作者却以亲爱的爸爸妈妈为题,有什么用意? 提示:孩子们被残杀,是沉重的;他们临死前留下的片纸只字表达了他们对生活强烈的爱,这是美丽的。 17.总结:萨特的一段话里说记忆是“沉重”的,这容易理解,为什么又说“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呢? “美丽的记忆”后面一句就说明了为什么“美丽”,要注意“整个民族的英勇”一句,这是说,面对法西斯屠刀,南斯拉夫人宁死不屈。有一位老师,“纳粹要他合作,他说:开枪吧!我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所谓“合作”就是要他做民族的叛徒,这位老师是有民族气节的,他毫不畏惧,大义凛然。课文第四部分摘录的遗言,表现了无辜的平民面临死亡的威胁时,仍然怀着强烈的爱向生者倾吐心声和愿望,没有人向刽子手乞怜。还有一位工人要“孩子们为父报仇”。他们表现了“整个民族的英勇”,这是美的,令人崇敬的,所以说“这是个美丽的记忆”。 这确实是一个沉重而美丽的记忆。我们崇敬塞尔维亚人的英勇,认同他们的历史观,让我们用良知、用正义和着作家的心声一同呼吁:永远不要再有战争和屠杀了!18、齐读课文第四部分,请同学们谈谈自己最强烈的感受。 提示:一方面,是罪恶的枪声,是血腥的屠杀,另一方面,是孩子们“亲爱的爸爸妈妈”的亲切呼唤,正是罪恶的战争,破坏了一切美好的生活和情感。深入剖析.寻读,析一析“历史”与“现实” (1)分别寻找文中写“历史”和写“现实”的内容,并联系起来析其作用。 提示:第一部分中作者参加的南斯拉夫人民集会,悼念二战中被纳粹杀死的3000个孩子,眼中所看到的情景为现实。而莫马迪密为作者作的回顾和解释基本展现了几十年前的历史。作者以凄风、苦雨、静默的人群、白色的石雕、老人木然的眼神来烘托集会的沉重,让人感受到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是多么地悲惨,同时借莫马迪密之口引出那段令人发指的历史,二者的交错出现使那些悲惨、沉痛之感相互烘托,同时让人体味现实,反思历史,形成了立体交融的效果,如同影视镜头的来回切换,把历史与现实沟通、融合,深化了事件的作品和意义。 (2)为什么说“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提示:成千上万的人来纪念当年被残杀的人,特别是两位生还者来到这里,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呈现在人们眼前,在凄风苦雨的悲哀气氛中,历史和现实融合了。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的人来到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47年前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竟然以优等种族自居,要消灭劣等种族,这又是何等荒谬。、听读,析一析“沉重”与“美丽” 提示:一天之内,七千人惨遭法西斯强盗的屠杀,这个记忆是“沉重”的,但是面对法西斯的屠刀,南斯拉夫人民毫不畏惧,大义凛然,这又是“美丽”的。、圈读,析一析“引文”与“正文” (1)文中引用迪桑卡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提示:这些诗句歌唱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他们还年幼,还在小学念书,他们的生命才起步,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梦想。他们正努力学习,向往将来“在阳光下奔跑”,创造人生的业绩。他们在爱的阳光下成长,丝毫没有意识到近在眼前的死亡威胁。歌唱孩子的可爱和希望,正是对罪恶的纳粹强盗的控诉。 .第四层,为什么用这么一大块的篇幅摘抄遗言?结尾引述死者的遗言有什么作用? 提示:“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鲁迅. 最后摘录的被残杀者留下的只言片纸,就是拾取人性中最为闪光的几个瞬间,死者遗言,是人性中最美丽的体现,让人据此想像被残杀者生前的情形,目的是通过再现被残杀者有血有肉的生命活动,反衬出法西斯的残酷,控诉了泯灭人性的战争,并向全人类提出警示:永远不要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3)引文和正文有什么关系? 提示:“引文”是纯客观的记录,是正文得出观点、进行议论的依据。、学生根据课文,练习历史和国际社会现状就“沉重的美丽的”这一问题自由讨论。提示:文中:一天之内,七千人惨遭法西斯强盗的屠杀,这个记忆是“沉重”的,但是面对法西斯的屠刀,南斯拉夫人民毫不畏惧,大义凛然,这又是“美丽”的。(问题补充引导):其实,在我们中国,也有沉重而美丽的记忆。明年是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纪念我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同学们能够说说哪些是“沉重而美丽的记忆”吗?面对历史,我们应该持怎样的态度?(引导明确):我国在抗日期间,同样遭受了苦难,日本侵略者肆意践踏中国的大好河山,屠杀我国人民,使中华民族蒙受了巨大损失。这段历史是沉重的;我国人民不忘记历史,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并不是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这也是美丽的。补充:在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中出演还珠格格的赵微,是同学们最喜欢的影视名星之一,可她曾因穿着了一件用日本太阳旗做的服装拍照,结果引起了社会强烈的谴责,你知道这个事件吗?这个事件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震动呢?、学生展示“血腥的亲爱的”问题探究结果:提示:教师预设学生探究结果如下:一天之内残杀了7000余人,300个孩子面对刽子手,发出了“亲爱的爸爸妈妈”的呼唤,回应他们的却是冰冷的枪声。这是血腥的。但在这次血腥的屠杀中,被残杀的无辜的人们留下了片纸只字,表达了他们对生命的强烈的热爱和对和平的渴望,这正是“亲爱的”所蕴含的深刻含义。、齐读课文第四部分,请同学们谈谈自己最强烈的感受。 提示:一方面,是罪恶的枪声,是血腥的屠杀,另一方面,是孩子们“亲爱的爸爸妈妈”的亲切呼唤,正是罪恶的战争,破坏了一切美好的生活和情感。七、课堂结束语:这篇文章通过一些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语句敲击人们的心灵,让读者受到震动,与作者产生共鸣,深切体会到战争的罪恶。虽然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但世界上仍然还有很多的地方销烟弥漫,母亲们痛苦的眼泪,孩子们惊恐的哭叫,那一双双流露着悲痛和渴望的眼睛似乎在向我们呼喊:不要战争,保卫和平。同学们,希望我们都是和平的维护者,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珍惜我们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幸福。对照德国,我们的邻国日本忤逆民心,一意孤行,肆意推卸蓄谋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责任、美化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东北地区的殖民统治、掩盖南京大屠杀历史事实、攻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的正义审判,拒绝修改歪曲历史、美化侵略的教科书。种种卑劣行径,告诉一切爱好和平的人们,要时刻提高警惕呀! 八、六、布置课后作业: 请以“历史告诉我们”为题作文,说说你学完本文后的感想。九、迁移阅读,拓展探究。阅读致命的母爱,归纳主要内容。 致命的母爱 刘墉 敌兵冲进民宅,以枪口对准男主人的胸膛,命令女主人拿出仅存的食物,并占据了他们唯一的房间。 夜深了,精疲力尽的敌兵纷纷睡去,月光洒进窗口,照在浑身泥沙、满脸倦容的敌兵身上。 “都是人子啊!才十七八岁,还不全懂事呢!在家恐怕还要母亲提醒他多穿衣服的孩子,只为了别人争权夺利,被强迫远离家乡,多么可怜。”瑟缩在墙角的女主人突然想起自己离家的孩子,一股母爱和同情油然从心底升起,“夜里多冷,那孩子的军毯居然滑落了!” 女主人缓缓站起,轻步走到敌兵身边,惟恐自己的脚步会惊醒那年轻人的故乡梦。 “你的梦里或许正有着疼爱你的母亲呢!”女主人弯下身,拾起军毯为年轻人盖上。 突然,那敌兵张开双眼,吃惊地浑身震动,如同野兽般怒吼,明晃晃的刺刀穿透了女主人的胸膛,滴血的刀尖在月色下闪着寒光。 接着又一声枪响,冲过去援救的男主人也倒在了血泊中。 “这女人居然想暗算我!”年轻的敌兵喃喃地抽出刺刀,“妈啊!幸亏我被惊醒,也幸亏您在梦中保护,否则我就再也看不见您了!” (感慨:文章将伟大的母爱放在战争面前,让罪恶的战争撕碎了温馨的人间至情,读后令人惊心动魄。世间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2、请学生思考:这篇文章最震动你的情景是什么?为什么?预设学生思考结果:一个母亲深夜为一个敌兵盖上军毯,表现出强烈的母爱,却招致杀身之祸。这让读者最为震撼,正如鲁迅所诠释的:“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战争撕毁的是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使人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了战争的罪恶、和平的可贵。(2005台州中考) 个人与集体 有人提出这样一种人生哲学,叫做“人人为自己,也就是人人为大家”。 这种主张说: 像那种损人利己,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人,是很卑鄙的,我也痛恨那种人。但我又想,一方面大家都不剥削人,谁也不占谁的便宜,另一方面也不必为别人牺牲自己的利益,各人付出足以换来自己生活需要的劳动就可以了。这样,我们都为集体做了事,也就取得了自己应得的一份,从表面上看,是人人为自己,实际上确实是人人为大家,这不是也很好吗? 这就是说: 个人主义十个人主义十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你瞧,这公式多妙! 检验一下: 假定: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们国土的那些年月里,大家抱定“人人为自己”的各顾各的态度,请问,还有没有我们民族的独立与生存? 假定:我们的人民在四大家族的压榨下,挣扎呻吟在死亡线上,人人都为自己,请问,还有没有人民的解放?有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 大事如此,小事也如此。 假定:在向秀丽的工厂里,即将爆炸的那一危急时刻,如果”人人为自己“,能不能避免许多生命财产的毁灭? 人人为自己,实际上是人人为大家吗? 必须改几个字:“人人为自己,就是害大家。”这才真正符合实际,这个“公式”才能成立。 (魏巍小驳论两则)1作者所批驳的观点是什么? 提示:人人为自己,也就是人人为大家。2作者认为这种观点的错误实质是什么? 提示:人人为自己,就是害大家。3加点句“大事如此,小事也如此”在文章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提示:承上启下。请仿照画线句式“假定:在时刻,如果人人为自己,能不能”,再拟写一个事实论据。 示例:“假定:在董存瑞用手托起炸药包的一霎间,如果人人为自己,能不能取得这次战斗的胜利呢?”十课外资料补讲:古今战争知多少据瑞典、印度学者统计,从公元前3200年到公元1964年这5164年中,世界上发生战争14513次,只有329年是和平的。这些战争给人类造成严重灾难,使36.4亿人丧生。损失的财富折合成黄金可以铺一条宽150公里、厚10米、环绕地球一周的金带。从1740年到1974年的234年中,共发生过366次,平均每年1.6次。中国古今著名战争:先秦时期:阴晋之战 吴起 5万50万 大败秦军 鄗(ho四声)代之战 廉颇、乐(yu)乘 20万60万 大败燕军秦汉时期: 巨鹿之战 项羽 2万40万 歼灭 彭城之战 项羽 3万56万 歼20万 井陉(xng二声)之战 韩信 3万20万 灭赵,俘赵王歇 昆阳之战 刘秀 不足2万42万 王邑仅率数千人逃回洛阳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合肥之战 张辽 7千10万 大败吴军 宋辽金夏蒙元时期: 护步达冈之战 完颜阿骨打 2万70万 大败辽军主力 鄂州之战 伯颜 20万60万 大败宋军 陈家岛海战 李宝 3千10万 海战,全歼金军 鄱阳湖之战 朱元璋 20万60万 水战,全歼 明清时期: 浑河之战 努尔哈赤 4人800 奇迹 清征达瓦齐之战 阿五锡、巴图济尔噶勒 222千余人 奇迹 近代、现代时期: 第三次反围剿 毛泽东、朱德 3万余人30万 歼3万 淮海战役 粟裕、刘伯承 60万80万 歼敌555570人 以上这些战役,还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像伊阙(qu)之战(白起 12万24万)、巨鹿之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演出经纪人之《演出经纪实务》试卷及参考答案详解ab卷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强化训练高能附答案详解(满分必刷)
- 2025内蒙古呼伦贝尔林业集团有限公司招聘工作人员5人考试备考及答案详解(必刷)
- 押题宝典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通关考试题库附参考答案详解【黄金题型】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能力检测试卷及参考答案详解(满分必刷)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考前冲刺训练试卷【夺分金卷】附答案详解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模拟试题含答案详解(研优卷)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试题一附参考答案详解(研优卷)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能力提升试题打印及完整答案详解1套
- 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考试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详解【夺分金卷】
- 网络文明培训课件
- 2025年党史党建知识测试题库100题(含标准答案)
- 【MOOC】研究生英语科技论文写作-北京科技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航天禁(限)用工艺目录(2021版)-发文稿(公开)
- 《水工监测工》习题集最新测试题含答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第1课《学习伴我成长》课件
- 组合式塔吊基础施工专项方案(117页)
- 1、《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标准解析
- 现场临电方案改
- 生活百科常识试题及答案1
- 《建筑材料》 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