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白璧镇一中课时教案 执笔教师 所教班级 总第 课时课题 别云间 第 1课时日期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全文并能理解诗歌的大意。可以通过反复朗诵和小组讨论的方法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能够赏析这首诗歌,品味诗歌语言的妙处。3能够正确赏析古诗,领会文中的内涵,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教具准备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全文并能理解诗歌的大意。可以通过反复朗诵和小组讨论的方法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教学难点能够赏析这两首诗歌,品味诗歌语言的妙处。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教师启发引导点拨来突破这一难点。教学方法情感体验法、学生自读法,点拨法环节教 学 过 程批注导入新课【背景简介】 别云间是作者于秋季作者在故乡被清兵逮捕时,在解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上海松江县,古称云间,即作者的家乡。是一首悲壮慷慨的绝命诗。作者在此诗中一方面抱着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一方面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一、知识预习1、【作者简介】夏完淳,原名复,字存古,别号灵胥,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西部)人。生于公元1631年(明思宗崇祯四年),卒于公元1647年(清世祖顺治四年)。明末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诗人。九岁善词赋古文,才思敏捷,有神童之称。其诗词或慷慨悲壮,或凄怆哀婉,“如猿唳,如鹃啼”(谢枚如语),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意识。著有夏内史集及玉樊堂词。2、解释下列词语。【羁(j)旅】长久漂泊外地。【云间】即今上海松江西部,是作者家乡。顺治四年(1647),他在这里被逮捕。在对故乡的依恋外,诗着重地写他抗清失败的悲愤与至死不变的决心。 “三年”句:作者自顺治二年(1645)起,参加抗清斗争,出入于太湖及其周围地区,至顺治四年(1647),共三年。 【南冠】古代南方楚人戴的帽子,后用为囚犯的代称。语出左传。楚人钟仪被俘,晋侯见他带着楚国的帽子,问左右的人“南冠而絷(栓,梱)者,谁也?”官吏回答:郑人所献楚囚也。”此处指被清兵逮捕。“毅魄”二句:是说死后,仍将抗清。 屈原九歌.国殇:“身既死兮神已灵,魂魄亦兮为鬼雄”【灵旗】古代出征时所用的一种战旗。这里指后继者的队伍。【泉路】黄泉路,死路。泉,黄泉,置人死后埋葬的地穴。【毅魄】坚毅的魂魄。二、说出这首诗的大意。三年中都是长久漂泊在外地的游子,现在又变成了俘虏。大好山河却使我流下无限之泪,谁说过天地是宽阔无边的呢!已经深知为国牺牲的日子临近了, 但是想要和家乡告别却难而又难。 在我不屈的魂灵回来的日子里,好似已经看见招引亡魂的旗帜。 三、课堂探究 1.“今日又南冠”句中的“又”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明确:表现了诗人无限伤痛与遗憾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2“无限江河泪,谁言天地宽”一句描写了怎样的内容?明确:山河破碎,感伤的泪水流不断,国土已沦丧,还怎能说天地宽!一个“泪”字,一个“言”字,表达诗人的爱国情怀以及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悲愤之情。3.是因为面对死神而流泪吗?明确:不是,是因为祖国沦亡,山河破碎,民族多难,壮志难酬。4.“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矛盾心情?明确:必死的决心与难舍故乡亲人的情怀。5.品读“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两句,赏析诗句中所表达出的英雄气节和豪迈情怀。明确:诗人将满腹哀怨化为一腔怒火,即使成了鬼魂,还要归来从空中看后继者率领部队起义。这是一种生命已止、战斗不息的精神,是个人立场的鲜明表白!表现诗人至死不渝的抗清精神,和对抗清事业后继有人的坚定信念。6. 别云间中哪些词语表达了作者为抗清而死的决心和意志?明确:有“泉路”“毅魄”“灵旗”几个词语。其意义都与死后”有关,不过没有丝毫的畏惧,更没有对自己所从事的抗清事业的悔恨,而是充满了战斗的豪情、英雄的气概。7别云间中哪两句用奇特的想象抒发了革命到底的豪情。明确: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8别云间一诗的题目有何深刻含义? 明确:从字面上看是别故乡,而诗人内心是把自己比作天上的一条龙,从此将要从云间消失了。9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明确:亡国之痛,壮志难酬的悲愤,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炽热的爱国之情。(注:画横线部分是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精神 ” ) 四、拓展训练 1你还知道哪能些大义凛然的正气之诗?自己也试着写一首看看能写出什么韵味来。 例: 大江歌罢掉头东 周总理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2比较阅读别云间和梅岭三章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课题上都有表示地方的名词。梅岭三章写于梅山;别云间是作者诀别故乡(云间是松江的古称)之作。作者与背景有相似之处梅岭三章是作者陈毅被国名党军队包围,“虑不得脱”,写下的三首绝命诗;别云间是明末抗清英雄夏完淳被捕之后,押解离乡之前所作。用词有相似之处。梅岭三章中用“泉台”、“旌旗”分别表示“死亡”、“军队”;而别云间中用“泉路”、“灵旗”来表示。两者都使用了典故。梅岭三章用了“头悬南门”、“取义成仁”两个典故;别云间使用了“南冠”和“毅魄”这两个典故。体现的人物精神同中有异梅岭三章表现了陈毅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体现他“刚”的一面;而别云间不但表现了夏完淳视死如归的精神,还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永别故乡的悲苦之情,真是亦刚亦柔。两者在写作上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把现实与理想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 五、作业背诵、默写课堂反馈活动探究课后反思别云间课堂教学实录师:上课之前我有一点小小的要求,这节课大家能做的事自已做,行不行?生:(响亮地)行!师:现在大家听一段录音(播放梅岭三章录音范读之一)。师:这首诗我们都很熟悉,谁来简介绍一下?生:这是陈毅元帅因伤病被围梅山,生命危在旦夕时写下的梅岭三章中的第一章。师:回答完全正确。我们听了一章,第二章由男同学随音乐背诵,第三章由女同学来背,好不好?注意要有感情。男、女生:(配乐背诵)师:在生死关头,陈毅元帅仍愿意献身革命事业,并坚信革命事业必将胜利,那我们的古人,尤其是古代的少年,他们在生死关头的表现又是如何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夏完淳的别云间,看看能不能从中找出答案(板书课题)。既然是学诗,那么,谁来说说,对一首诗,通常我们应该怎么学?生:能够说出作者及有关的历史背景。师(插话):能不能到黑板上写给大家看看?(学生到黑板上写)生:有感情的朗读,体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学生上前说并板书所说内容)。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歌大意,了解全诗的内容(学生上前说并板书所说内容)。生:可以通过写作,发挥联想和想象,进一步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上前说并板书所说内容)。生: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得到情感上的陶冶。生:师:回答得非常好,真让老师刮目相看。大家总结的这些学习方法,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说、读、译、写”四步学习法(在学生的板书中画出说、读、译、写五个字)。师:那么,谁来说一说你所了解的作者?生:夏完淳,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南明诗人,抗清将领。清顺治二年(),清兵南下,江南一带抗清义士蜂起,夏完淳随父亲起兵抗清。顺治四年()在故乡被捕,后解往南京,因拒绝清政府诱降,英勇就义。师:说得很好。大家注意到他的生卒年代没有?算一算,他多大?生:十七岁(四下一片惊叹之声)。师:夏完淳十四岁随父亲及老师陈子龙起兵抗清,父亲死难,他只身流亡江汉,继续进行抗清活动,后在故乡云间被俘,年在南京被害,年仅十七岁(虚岁)。师:(稍停片刻)夏完淳是我国文学史上最年青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往往是他战斗和生活的记录,是他内心思想感情的体现。我朗诵一遍,大家注意节奏和停顿,注意语气、语调,听不清、听不准的地方作好标记(配乐进行朗读)。师:大家试着读几遍,然后互相讨论一下,看看能不能把遇到的问题解决,解决不了的再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学生模仿范读进行试读,然后展开讨论,教师巡视指导)生:老师,刚才您把“灵旗空际看”中的“看(kn)”读成“kn”了。生:这个字应该读“kn”,我们以前学石壕吏时,“老妇出门看”中的“看”也是读第一声的,而且,本诗是一首五言律诗,这个字又是韵脚,所以肯定是第一声。师:回答得太好了,可见你的知识掌握不仅有广度而且有深度。律诗的韵脚一般是平声字,即一、二声的字,所以应该读“kn”,这和我们现在的读音有所不同。我们掌声鼓励,感谢他为我们作了如此精彩的回答!(师生鼓掌)师:谁来试着读一读这首诗?生:(读诗)师:同桌或前后桌之间互相再读几遍,注意体会每一句表达的感情。生:(读诗,互相矫正,教师巡视指导)师:诗大家读过了,肯定也有了自己的感受,那么,你觉得诗句都应以怎样的感情来读呢?生:我觉得第一联应重读“又”字,读出诗人的遗憾与怨恨。生:第二联应重读“谁”字,读出作者深沉的怨愤之情。生:我认为第三联应读出作者对生之留恋,对故乡之不舍,作者并非特殊材料制成的,作者也是人,是有感情的,他更珍惜生命!生:最后两句应读出他对抗清事业成功的坚定信念。生:师:说得很好,听了一遍,读了几遍,就把朗读的要点抓住了,很好!现在就按大家说的,我们听着音乐(配以古筝曲或琴曲)一起来诵读,看看能不能读出这种感觉。师、生:(一齐诵读)师:看来大家已经入境了,这一遍比刚才试读时进了一大步。现在,我们来个小小的比赛,男生读前四句,女生读后四句,我呢,和女生一组,壮大她们的实力,好不好?生:好!师:别云间一、二!生:(齐读)师:不错,同学们读得有声有色有味,听着你们读,我仿佛置身于悲壮的气氛之中,感受到了诗人的浩然正气。课后再读再品,力争达到更高的水平。现在我们应该具体了解一下诗的内容了。师:课前,我们已经按“四字经”(指四字预习法)预习过了,现在请大家参照注解、字典,还有你的“秘密武器”(参考资料),互相研究一下,弄清全诗的大意。(学生讨论、研究,教师巡回指导并参与讨论)师:谁想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生:我用诗的形式来译这首诗为抗清奔走在外已三年,叹如今身陷牢狱成囚犯。山河破碎怎不叫人落泪,天地虽大我无力挽狂澜。早知死期将近来日无多,想要告别故乡实在很难。待到魂魄归来再看故乡,抗清的战旗啊迎风招展。师:一首古诗,经过他用诗的形式一译,内容一目了然,作者的意图也显现于字里行间,大家应该向他学习。谁愿意再试试?生:十四岁随父亲、老师一起抗清,如今已过去了三年,父亲已经为国捐躯,刚回到故乡,却又成了阶下之囚,看着这破碎的山河,怎不伤心?怎不落泪?天地如此之广大,竟无我夏完淳容身之地!就要走到生命的终点,虽然死并不可怕,可谁又能无情?谁能不念故土?这里有儿时的记忆,有慈母的身影,有曾朝夕相处的父老乡亲如今就要永远离开,怎不叫人难分难舍呢?取义成仁已是今日之事,有朝一日,等我的魂魄再回到故乡,我相信,征伐清兵战旗一定会高高地飘扬!师:(鼓掌)多优美的一篇小文章!大家觉得怎样?生:他把诗的大意用散文的形式表现出来了,而且还化用了梅岭三章中“取义成仁今日事”一句,很有创意!生:他没有局限于诗的本身,而是加入了适当的联想,我觉得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生:师:他说得很好,大家评得也不错。译诗不一定要拘泥于形式,这和我们平时的作文一样,应该有创新意识。师:年仅十七岁,才华横溢的诗人不肯苟且偷生,就这样慷慨赴死,他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成仁取义的志愿!让我们再次朗诵这首诗生:(有感情地朗读)师:我们说了、读了,也译了,大家表现得非常好。想想看,夏完淳决别故乡时有此绝唱,我们所知道的古代诗人中还有谁在生死关头以诗明志的?生:(迫不及待地)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生:夏明翰不是古代诗人。生: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师:对。那么,大家体会、比较一下,看看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否一样?生: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为了理想和信念而视死如归的精神。生:文天祥只想到要名留史册,而夏完淳坚信抗清斗争必将胜利,他死后的灵魂也会看到河山收复,我觉得这种精神更值得敬佩!生:我同意他们的看法,但我还是认为陈毅元帅最值得我们敬重,因为在生死关头他所想的不是自己如何留名“汗青”,而是要以个人的牺牲,让人间处处开遍自由之花!(学生鼓掌)师:以前我们觉得文天祥的诗就够好了,现在一比才发现还有更好的,真是不比不知道(学生抢接:一比吓一跳)。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中的思想感情,认识到作者的人格与精神。所以,我们的四步学习法可以再加上一个生:(齐)比!(教师板书:比)师:类似的诗作还有很多,课后大家可以收集一下,既可作一番比较,又可以积累写作材料,一举两得。师:夏完淳用自己年青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战斗的诗篇,这样一首气壮山河的诗篇,不背下来就是我们的损失!用两分钟时间,我们比赛,看谁最先背下来,而且音准、停顿准、感情浓。生:(背诵)师:谁主动来背诵一下?生:(背诵,可采用齐背、男女生分组背、组内个别背等形式)师:这首诗我们已经学得差不多了生:老师,我们还没“写”呢!生:(焦急地)我们写什么呢?师:对,是应该写一写。对我们来说,学了这一课,应该写的很多,例如:假若夏完淳决别故乡时还给家人写了一封信,那么,这封的内容能是什么呢?请大家联系诗作及有关背景,展开联想和想象,替我们的诗人写一封家书。大家可以几个人一组,选一名同学执笔,然后边讨论边写。生:(分组讨论、写作,教师巡视,参与讨论并适当点拨)师:同学们表现得很好,各抒已见,取长补短,所写的文章中佳句层出不穷,我都不知该欣赏谁的了。你们想欣赏谁的?生:某某。生:(到前面读作文)母亲大人膝下:儿完淳此次被捕,料想生日无多了,未能尽孝于母亲膝下,儿有愧于养育之恩。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儿矢志抗清,既是不负母亲平日之教导,亦是完成父亲遗愿,母亲定能原谅儿之不孝!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儿愿以一死明志,不苟活于清贼脚下。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古人尚能如此,何况后人呢?只可惜大业未成,父亲的遗愿未能实现,实在憾甚!恨甚!家中诸事只能偏劳母亲了,儿媳秦篆(钱秦篆)年轻,可使择人而嫁,莫为我孤独一生;遗腹之子,望母亲抚之成人,待其成年,可告之曰:汝父为抗清而死,无愧于天地师:谁来品评一下他的作文?生:他写得很好,例如开头的称呼,符合古人书信用法。生:我认为他在文中引用了文天祥的诗和孟子的话,更有助于表达夏完淳舍生取义的精神。生:他写作时大量采用半文半白的词句,使文章有古色古香的味道。生:我有一个问题,夏完淳才十七岁,文中却提到他的妻子和孩子,这可不大对劲儿。(学生大笑)师:是啊,这是怎么回事?我们请作者自己来为大家解释一下。生:我以前看过夏完淳的狱中上母书,里面提到他有妻有子。师:(插话)就这些吗?生:不,还有。古人结婚的年龄都比较早,老师您在讲江城子密州出猎时曾说过王弗十六岁就嫁给了苏轼,所以夏完淳有妻子和孩子也不奇怪。师:好哇,你用老师的矛攻老师的盾(学生笑)。他刚才解释得基本正确,这是古今风俗的差异,我们不要强迫古人也来遵守我们现代的婚姻法(学生又笑)。(继续请学生读作文、评作文,教师点拨、总结)师:我们通过说一说、读一读、译一译、比一比、写一写,充分了解了夏完淳别云间的思想内容,深深体会了他那种成仁取义的精神,那么,你现在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生:我想起了孟子另外一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我觉得夏完淳年纪虽小,但却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生:夏完淳在生死关头经受住了考验,坚守自己的信仰,成就了千载美名。我们与他当时的年纪相仿,作为跨世纪的少年,我们在学习生活中更应该经得住考验,做一个学习和生活中的强者!生:生:老师,对这首诗我有个问题,可不可以提出来“议一议”?师:你还发现了问题!太好了!快说说看生:中国有句话叫“识时务者为俊杰”,夏完淳尽忠的是没落的南明王朝,这是不是有点不识时务?师:大家都同意他的观点吗?(学生互相讨论)生:是呀,我们历史书上说过,清朝取代明朝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次进步,从这一点上看,夏完淳确实看不清历史发展的方向。生:我不同意这种说法。我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人也一样,完美的人是不存在的,我们要从当时的实际出发,要看他身上积极的一面。生:我补充几句。夏完淳的言行虽然有局限性,但他不苟且偷生,能够舍生取义的精神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不能因为太阳有黑子就否定太阳的光辉,我认为夏完淳是“不识时务”的“俊杰”!师:大家说得实在太好了!夏完淳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舍生取义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我们不仅要继承,而且还有责任将之发扬光大,尤其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让我们随着音乐再朗诵一遍全诗,再次感受诗中的浩然正气!生:(随音乐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师:这节课我们说了、读了、译了、比了、写了,同学们又加上了一个议,今后学习类似文章时,别忘了试试这种“六步学习法”(板书)。大家的表现我十分满意,大家对自己满意吗?生:满意(一部分说不满意)。师:有的同学说满意,也有的同学说不满意,那肯定是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没机会发表,没关系,课后,大家以别云间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写你所想写的,文体不限,字数不限,我期待着欣赏你们的大作。下课!诵读欣赏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这两首古诗,2、过程与方法:能够正确赏析古诗,领会文中的内涵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二、学情分析: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全文并能理解诗歌的大意。可以通过反复朗诵和小组讨论的方法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教学难点:能够赏析这两首诗歌,品味诗歌语言的妙处。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教师启发引导点拨来突破这一难点。四、教学方法:教法:情感体验法、学生自读法,点拨法学法:诵读法、小组讨论法、查阅资料法五、教学准备: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能够正确朗读这两首古诗,了解作者,并且写出自己的疑问以便课上共同讨论解决。教师准备:准备好课文朗读的录音,准备好相关习题并制作成幻灯片,留待课上学生当堂完成作业。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雁门太守行的朗读录音,让大家在欣赏录音中感情朗读的同时体会诗歌中的意境。二、作者简介由学生给大家介绍,教师作适当的补充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少有诗名,曾受到韩愈的赏识。27岁病逝。今存诗240余首,艺术上,他熔铸了前代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李长吉歌诗传世。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夏完淳,抗清英雄,这首诗是他被捕之后,押解离乡之前所作。云间,松江的古称。三、检查预习工作1、请学生齐读课文2、请一个同学再范读一遍,注意指点他的句读,情感。四、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弄请文章的大体含义,找出不理解的地方记录下来,等会共同商榷。五、诗歌赏析: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小组讨论,能够回答的放手给学生解答,不能解答的教师引导点拨:问题1、诗歌的中心主题是什么:明确:雁门太守行描写了边城危急的战斗形势,歌颂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悲壮!2、首联颔联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请学生学会从赏析的角度回答。明确: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黑云压城,暴雨欲来,坚固的城墙似乎要被摧垮。“黑云”,象征敌情,“甲光”,写我方军情。诗人以象征的手法,夸张的手段,描绘了平藩将士们出征的景象,渲染了一幅悲壮雄浑的背景场面。颔联“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写的是平藩队伍进军途中的景象。这两句的意思是一派肃杀的秋色,悲壮的军号响彻原野,边塞上胭脂般的晚霞,逐渐凝成了紫色。夜色降临,将士们还在角声中奋勇前进,表现了出征将士们的同仇敌忾和不畏艰险的战斗精神。3、颈联写出了战士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明确: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诗人抓住“红旗”“半卷”这一军中特有的标志描写进军的速度快。抓住战鼓“声不起”写寒冷至极,进而写出了将士们不畏寒冷,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精神,再现了作战的地点和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情景。4、尾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明确: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是全篇的点睛之笔,是平藩将士们爱国情怀的正面直接抒发。这两句诗运用典故,意思是说为了报答皇帝的恩德,将士们愿意手提宝剑效死疆场。在这里,诗人交代了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原因。正所谓“身首离兮心不惩”,“鬼魂魄兮为鬼雄”,为全篇做了一个有力的收束,同时升华了主题。5、请以个同学尝试着总结一下这首诗的写作特点:诗人运用了独特的艺术手法表现了独特的艺术想象,运用了象征、夸张、暗示、烘托、以部分代全体等方法,抓住特征描写事物,使战斗场面有声有色,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6、让学生模仿这一课,自己品味赏析第二首诗歌别云间:本诗通过被捕离乡时情怀的抒发,表现了作者对即将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口服药品管圈管理体系
- 《层级概览排序》课件
- 《康复评估技术》课件
- 财务管理能力实验
- C++实现LeetCode(38.计数和读法)
- 保密法颁布0周年宣传活动情况总结模版
- 幼儿园小班糖果课件
- 2025关于办公室租赁合同模板
- 2025商业大厦装修工程设计与施工承包合同-confidential
- 2025太阳能供暖系统安装合同
- 2025年全国高压电工证(复审)理论考试试题(1000题)附答案
- 2025西安数字城市科技运营有限公司招聘(9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北京2025年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上半年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试题第18章平行四边形综合测试卷(含详解)
- 2025智慧病区建设及评价规范
- 湖南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5
- 渣浆泵培训课件
- 智能座舱试题解析及答案
- 2025春季学期国开电大本科《人文英语3》一平台在线形考综合测试(形考任务)试题及答案
- 中等职业学校物理教学大纲
- 静脉输血法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