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导学案初稿.doc_第1页
故都的秋导学案初稿.doc_第2页
故都的秋导学案初稿.doc_第3页
故都的秋导学案初稿.doc_第4页
故都的秋导学案初稿.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故都的秋导学案【学习目标】1、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主观感情,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2、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3、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学习重点、难点:1、加强朗读,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2、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学时 【预习案】一、 教材助读1、 走近读者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诗宋词和小说杂剧。曾赴日本留学,与郭沫若等发起创造社。1921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的影响。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岛坚持抗战。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 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2、背景简介 从1921年到1933年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二、 预习自测1、读课文,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混混沌沌()潭柘寺()槐树()扫帚()落蕊()一椽破屋()廿四桥()蟋蟀()嘶叫()房檩()平平仄仄()普陀寺()譬如()颓废()鲈鱼()2、熟读课文,填出横线上的词语,并且解释意思。(1)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意思:(2)古人所说的梧桐-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意思:(3)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的正好。意思:3、熟读课文,并填空。(1)更待菊黄家酿熟,-。(白居易)(2)-,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3)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4、写出预习中存在的疑惑:-【探究案】一、学始于疑1、本文的结构层次是如何安排的?2、文章题目有何深意?二、质疑与探究1、文题有何深意?提示:“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题目明确而又深沉。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在把握本文主旨时,要注意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时代性。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2、 理清思路,划分层次:3、 速读311段,说说作者共描绘了几幅“故都秋景图”?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图画内容。(四字短语)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段。第二课时【预习案】1、 给个自然段加注序号。2、 画出文中描写的景物表现色彩、声音的词语。3、 在作者的笔下,“故都的秋”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在文章中勾划出文眼,并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探究案】一、学始于疑1、 开头与结尾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2、 文章写景部分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呢?二、质疑与探究1、读第1、2自然段,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点。运用什么样的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 朗读课文3-11段思考:这些描写各有怎样的特点?作者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的呢?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呢?提示:从景物描写角度、特点、所抒发的情感及景物描写的手法等角度谈,重点探讨2-3个写景片段。第一片段:举例:这里写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景物写得非常细致,如“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也写了观景、赏景的心态、动作,如“细数”“静对”,透露出悠闲、惬意。总起来说,表现了作者热爱故都之秋的情怀。第二片段:第三片段:第四片段:第五片段:3、 文章结尾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4、 如何看待结尾部分插入对写秋诗文的议论?提示:作者似乎要创造一种文化氛围,于自然气息之外再添一重文化气息,与“故都”题旨暗合。从行文章法上看,这里宕开文笔,纵横议论,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阔的思路。5、 划出文章的排比句子,体会它的作用。6、故都的秋天不仅是这么肃杀的景物,还有“万山红遍”的热情豪迈啊!为什么作者对那些景物视而不见呢? 实际上这“清、静、悲凉”是郁达夫先生的内心情感,他不过是借这肃杀之景表现内心罢了!那么作者的内心为什么这么清,这么静,这么悲凉呢? 提示:a、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满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课文第十二段)郁达夫也感染上了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结。b、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