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全册教案.doc_第1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全册教案.doc_第2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全册教案.doc_第3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全册教案.doc_第4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全册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案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十二)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挂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明白“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道理,逐步养成深入社会学习语文、投身自然增长知识的学习习惯。2、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挂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懂得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道理,逐步养成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习惯。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明白“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和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道理,在今后学习中进行实践,逐步养成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学习习惯。教学预备:1、学生预习课文,复习巩固以前学习过的良好学习习惯。2、课前搜集的资料、图片等。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一、导入新课二、指导看图 学习该怎样“行万里路,读万卷书”1、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指导观察第1页的三幅插图。观察第一幅图。图上的同学看到这些古代的天文仪,会想些什么?教师小结。观察第二幅图。指名学生说说图片上的内容。讨论:同学们应怎样才能揭开宇宙的奥秘呢?教师小结。观察第三幅图。说说图上画了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图上的同学这时会怎么想,会说些什么呢?你欣赏过哪些碑刻?学到了哪些知识?2、指导学生观察第2页的插图。逐幅观察第一行的四幅图。说说图上画了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有什么感受?同学们会什么收获?组织讨论,汇报交流。观察第二行插图。说说图上海面是什么景象。并指导说话。讨论:同学们游览了这些名胜会说些什么?组织讨论、交流。观察第三行的插图。结合课外的积累,引导学生说话。教师小结,引导学生说说感受。三、总结、通过观察图片,你知道了什么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吗?该怎样“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谈谈预备怎样“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四、作业、进行课外阅读。、深入大自然和社会,写观察日记。第二教时一、导入新课二、指导看图,教学生学会运用语文。、观察第、页第一行的两幅插图。讨论:图上的几位小朋友是怎样工作的?指名学生说一说。相互评价。、观察第二行插图。讨论:图上的同学在干什么,写字的同学是用什么姿势写字的?他们是怎样握笔的,字写得怎样?别的同学的表情怎样?讨论:说说图上画的是一次什么活动,参赛的同学什么样,神态怎样?交流并小结。、观察第三行的插图。讨论:图上的同学正在开展什么活动,大家分别在干什么?讨论:古诗文课外活动形式很多,还可以安排哪些?交流、汇报。、观察第页上的插图。讨论:图是有谁在干什么,小报的质量怎样?同学们对出好小报有什么建议?交流、汇报。、观察第页的插图。教师介绍:这是一个学校的学生在表演课本剧母亲的恩情,图中的两个同学分别扮演孟效和他的母亲。图上的同学表演得怎么样?小结:参加课本剧演出,可以锻炼自己运用语文的能力,陶冶艺术情操,培养自己各方面的情感。三、总结、交流同学们在课前搜集的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例子。、课堂小结。四、作业、分组编辑出版小报。 、练习排演课本剧。 、参加语文课外活动。第一单元 本单元共有四篇课文,为“壮丽山河”篇,分别是长江之歌、三亚落日、烟台的海、记金华的双龙洞等课文和一篇习作以及一个练习。 长江之歌这首诗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主题歌歌词。作者以雄浑的气势,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观,以真切的情感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 三亚落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短文。作者运用活泼、清新的语言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象,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烟台的海凭借课文语言材料,了解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记金华的双龙洞按照“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描述了作者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的过程,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路上明艳的景色,听到了溪流的欢唱,看到外洞的宽敞,体验了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更让我们欣赏到内洞的“黑、奇、大”,我们不禁发出感叹。在游览的同时,泉水始终伴随着我们。“泉水流经的路线”:从深黑的石洞流进内洞,再经过外洞流出洞口,然后随着山势流下山去。使学生感受作者构思的严谨与巧妙。是训练学生练笔的好范文。1、长江之歌一、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通过理解诗歌的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二、教材说明: 这首诗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主题歌歌词。作者以雄浑的气势,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观,以真切的情感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全诗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小节,写长江的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第二部分即第二小节,写长江的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 本课的教学重点在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反复吟诵,联系上下文细细玩味,尤其是领悟文中两次出现的诗句“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的深刻含义。三、教学时间:两课时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赞美长江的诗歌。(板书:长江之歌) 2、出示地图,指出长江的位置和所流经的地方。 3、你们对长江有什么了解呢?请同学们汇报搜集到的资料。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2、检查教学效果。 (1)出示词语:乳汁 哺育 挽起 荡涤 尘埃 灌溉 奔去 各奔东西(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丰采 依恋 荡涤 尘埃 磅礴 灌溉 3、各自轻声试读课文。 讨论:哪些地方读懂了?互相交流。 三、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 二、指名朗读课文。 三、精读训练。 1、观看系列片话说长江片断,听长江之歌。 话说长江这部系列片让我们感受到了长江那宏伟、壮观的气势,作者说 2、出示: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3、自由读。说说读了这句诗想了解什么。 4、交流:(1)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2)“情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5、精读第1节: (1)自由读,四人小组讨论: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2)交流。出示: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指导朗读:这两个分句我们该怎样读?哪些词提示了你? (3)默读第1节,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4)交流:出示: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这里又把长江拟人化了,长江很长,它就像母亲伸长那健美的臂膀,从西至东,把祖国的高山大海拉在手里,让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永不分离。) 指导学生看地图,并联系实际想象体会“哺育、挽起”的意义。 (5)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要读出“赞美”“依恋”的感情。 (6)齐读第1节。指导背诵第1节。 6、精读第2节。 (1)听录音,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它有母亲的情怀? (2)交流: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远古”是指很遥远的古代,长江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时间跨度很大,长江永远不会停息,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推动新的时代”:长江能推动时代的发展,力量是无穷的。)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具有母亲的情怀? (“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母爱是纯洁的、神圣的,长江像母亲一样滋润着祖国的每寸土地。 “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母亲的力量是巨大的,长江就像母亲一样,对新时代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师引读:“我们赞美长江”(4)指导朗读第2节。(5)指导背诵第2节。 四、练习朗读全诗。 1、同学们,作者从空间和时间上歌颂了长江,学完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想呢? 五、学唱歌曲、作业布置:P6 3、4两题 六、板书设计: 1、 长江之歌 豪迈 雄壮2、三亚落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体会课文的意境。 2、 感情朗读课文,初步感悟抓景物的形状、颜色来描写景物及景物变化的方法。 3、 能在读熟、读懂课文基础上创造性的练习说话,写导游词提纲。 教学准备 水彩笔、纸教学过程(一) 谈话导入。 1 师:同学们,在以前我们学过了巴金爷爷的海上日出,知道日出非常的美、壮观。其实日落也很富有诗意的,它一点也不比日出逊色,夕阳滑落的景观可谓美妙绝伦!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日落的文章。 2 板书课题 (二)教师配乐范读全文。 (三)学生自由朗读全文。要求: 1、不添字、不漏字。 2、喜欢的句子、段落多读几遍。 (四)生字抄写练习。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画出作者描写的三亚景物有那些?。 2、用简单的线条画出蓝天、海水、白鸥、椰树、细沙。 3学生根据有关段落作画。(要求学生用简笔画作图)4、评画。 (注意是否能画出“蓝蓝的天”、“蓝蓝的海”、“低翔的白鸥”、“碧玉般的树冠”、“玉屑银末般的细沙”。) 4、感情朗读有关反映画面内容的句子。(六)学习第四自然段。 1、学生感情朗读。 2、出示本节的自学目标。 感情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边读边想象夕阳滑落的过程,画出描写夕阳滑落动作的词。 教师出示一组动词。 悬、入水、颤动、停住、下沉、蹦跳、收敛。 3教师演示有关夕阳下滑的动画(课件),边演示边出现相关的动词。 4按照词在文中的顺序,让学生讲讲落日的过程。 (七)做小导游。 1、编写提纲,分小组互相讨论,准备提纲。(教师简要指导) 2、学生试演。(要求用上课文中学到的你认为优美的词语或句子) 3、套入导游词的有关格式,让上来演示的学生带上“导游证” (八)课外延伸。 向提供学生关于海南三亚的一个网址、一本课外书。让学生进一步去学习,去探究。 (九)课外作业。 回去向父母介绍三亚落日。要求用上美妙绝伦、风情、逊色、惊讶等词。 3、烟台的海教学要求: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掌握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能联系课文理解文中打比方的句子的意思,并能仿造打比方的句子。 4、 凭借课文语言材料,了解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同时感悟课文中一些关键词句的意思,感受烟台的海绮丽壮观,烟台的人勤劳、能干,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揭题: 1、 同学们,你们看过或游览过大海吗?谈谈自己所了解或体验过的海边生活情景。 2、 看中国地图,沿海城市很多,有没有北面面临着大海的城市呢?(烟台) 3、 揭题。从地图上了解一下烟台、渤海湾、胶东半岛、西伯利亚、南太平洋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过渡:这里的海有什么独特的景观?作者想向我们介绍些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 、看画面,听配乐朗诵,说说自己的感受。 2 、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特点各不相同,景色太美了!请同学们自由轻读课文要求读正确。 3 、检查自学情况:生字读文 4、 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5、 分清段落层次。 三、学习第一段:齐读后,让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概括介绍烟台北面临海,有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 四、写字指导1 、说说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什么。2、 用钢笔描红、临写。 五、作业:1 、抄词。 2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 1、说说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过渡: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景观有什么独特之处呢?谁能把文中那句概括烟台海的四季特点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作者是怎样具体为我们介绍烟台海的四季特点的呢?细读课文。 二、学习第2自然段,感受“独特” 1、 朗读想想这一段除了写海,还写了什么,分层。(海,人) 2 、各自读介绍“海”的部分,看看题头的照片,体会一下该如何读好这段话。 3 、人们在冬天的海边又是如何的?读第二层。 4、 通过读,你欣赏到了烟台的海冬天的风光了吗?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的海是怎样的?你又是怎样享受这冬海风光的? 5 、你觉得冬天的海美吗?愿意记住它吗?先自己读读,再在小组内试背,最后有感情地背诵。 6 、小结第2自然段的学习方法:整体读分层朗读用自己的话说背诵。三、用上面的方法自学介绍春夏的两个自然段 1 、学生自学(读、说、背) 2、 分四人小组讨论、汇报。 3、 各小组成员分工读、说、背向全班汇报,评议结果。 (第3自然段:抓住“嬉笑着追逐着奔向、触摸到、退了回去、扑了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等词句,体会冬去春来,烟台的海“微波泛起”的景象。通过“脱去、驾船驶过、播下希望的种苗,期待着收获的季节”词句领悟烟台人不误春时、勤劳繁忙的情景和生气蓬勃、充满希望的幸福生活。) 四、布置作业 1、 朗读课文。2、 背诵第14自然段。3、 造句。 第三课时一、复习 1 在冬、春、夏三季中,烟台的海各有什么特点? 2 能通过你的读表现出来吗?指名读2-4自然段。二、继续学习第二段 1 自渎第5自然段,整体感知。 2 找出句子,朗读并体会海的特点。 3 “秋天的海平添了几分充实与忙碌”这又表现在哪里呢? 4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5 把25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将冬天的海放到一开始来介绍呢? 一般的地方,冬天是萧条、冷落的,而冬天烟台的海却是一道壮丽的风景线,又显的那么凝重。(理解凝重)冬天烟台的海景象尤为独特,所以一开始就介绍它。三、细读第三段: 1 齐读第6自然段。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