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海燕课堂实录一、选用海燕原文,讲解“郑振铎”名字的意思,“振铎” 就是摇铃铛。引导学生说说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二、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思考:写了怎样的燕子?这是一种怎样的乡愁?重点指导学生理解“伶俐、凑”等词语的意思,并通过与海燕中的原句比较等体会语句的情意及节奏特点。三、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故乡的小燕子,作者把它放在什么背景下来写的?重点抓住“烂漫、千万条柔柳”体会春天的美丽;理解、体味“唧、闲散、痕”等词语的涵义,并指导朗读,体会语句的节奏之美。【片段回放】师:伶俐什么意思?我给你们注好了。生:聪明、灵活的意思。师:对,伶:聪明,俐:灵活。伶俐:聪明灵活的意思。还有吗?生:活泼、可爱的。师:这是怎样的一个小燕子?生:尾巴似剪刀的燕子。师:读,书上是哪一句话?生:“加上一双剪刀似的的尾巴”。师:(手势摆出剪刀形)“加上一双剪刀似的的尾巴”,看过吗?所以我们就叫这样的形状为燕尾。还有吗?生: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师:这句话写得多棒啊!语文书上怎么写的?生: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师:“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比较一下原文,“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哪句好?生: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师:这句话好,为什么?生:这句话写出了燕子的美丽。师:(再读两句话,引导学生比较。)有节奏吧?你们喜欢扯着嗓子“呜”地一下子?(做上扬的手势)还是喜欢有起伏、有节奏的歌?(做波浪高低起伏样)生:喜欢有节奏的。师:我们要体现出这样的节奏来,把这句话再读一下。(师示范读)生:(齐读。)师:后面还有个词叫什么?生:(齐声)积伶积俐。师:“积伶积俐”,读这两个词,节奏怎样啊?(师做手势,高低起伏)我们再来读,要像听音乐读一样。(着重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节奏。)师:读文章一定要读出文章这样的起伏节奏!故乡的小燕子,在作者如此起伏的描写中显得更加活泼,显得更加可爱,这就是故乡的小燕子。作者放在什么背景下写的?用作者的话说。生:海面上。生:二月、三月。师:二月、三月是春天的开始?还是结束的时候?生:(齐声)开始。师:开始的时候,叫什么春?生:初春。生:早春。师:春间二、三月间就是初春、早春的时候,这是一个怎样的时候呢?看看作者写了什么?注意下面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告诉我,体会一下作者的节奏,自己读。大声读。生:(自读第一段中相关句子。)师:读后告诉我,这是一个怎样的春天?生:烂漫无比。师:烂漫无比什么意思?生:颜色鲜艳,明亮而美丽。师:颜色鲜艳,明亮而美丽,烂漫无比。无比什么意思?生:没有什么可比的。师:没有什么可比,如此的春天更加颜色艳丽,明亮而美丽。这是怎样的春天?生:美丽。师:怎样美丽的春天?有什么?生:有花,有草。师:作者怎么写的?读一读。生:红的白的黄的花,绿的草,绿的树叶。师:作者为什么不写“红的白的黄的花,各色的花,各色的草”,写在一起,不是更简洁吗?为什么这样写啊?生:这样写体现出春天的美丽。师:哦,体现出春天的美丽。你有什么感觉?春天好像在哪里?(师用手在眼前晃一圈。)生:春天好像就在眼前。师:这个春天还有什么?看,作者还写了什么?生:千条万条的柔柳,齐舒了它们的黄绿的眼。师:(示范读这句话。)齐舒什么意思?生:一齐舒展。师:一齐舒展是什么意思?(师做舒展动作。)师:是很紧张地展开?还是很轻松地展开?生:轻松地展开。师:轻松地、放松地展开,一齐展开了。咦?柳树有眼睛吗?生:(齐声)没有。师:作者怎么说它有眼睛呢?生:这是它的嫩芽。师:哦,这是它的嫩芽,太棒了。作者把嫩芽比作?生:(齐声)眼睛。师:齐舒了,就像人睁开眼睛,这又是什么手法?生:(齐声)拟人句。师:既用了比喻,又用了拟人。千条万条的柔柳,为什么不说千万条柳?多简洁啊!为什么不这么说?你们听,千万条柳丝,千万条柳条,千条万条柔柳,感受到了什么?生:因为这样写说出了柳树的美丽。师:怎样美丽?生:非常地柔软。师:非常地柔软,对,非常地柔美。好,我们再来读,读出作者那种温柔的感觉来。生:(齐读)“千条万条的柔柳,齐舒了它们的黄绿的眼,红的白的黄的花,绿的草,绿的树叶,皆如赶赴市集者似的奔聚而来,形成了烂熳无比的春天。”师:在这样的春天,这样的燕子,这样的故乡的可爱的、活泼的燕子,它们怎样呢?把春天中故乡的小燕子的样子那些句子找出来,自己读,然后用自己的话说给我听,行吗?生:(自读课文。)师:读好了,想好了,就举手,我就知道哪些同学想好了。春天里的小燕子怎么样?它们都在干什么?生:小燕子在飞来飞去。师:飞来飞去,在哪儿?生:在天空中飞。师:它是怎么飞的?在哪儿飞的?读出来。生:小燕子带了它的双剪似的尾,在微风细雨中,或在阳光满地时,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之上,卿的一声,已由这里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之下了。师:你们满意她这样读吗?能不能读得更好些呢?把小燕子这样轻快地、飞来飞去的感觉读出来,每个字啊,它都有节奏。生:(重读一遍。)师:满意吗?有点意思了哦!是吗?生:(齐声)是。师:阳光满地什么意思?生:阳光照在大地上。师:大地到处都是阳光,晴朗的春。好,微风中的细雨是什么意思?生:天空中吹着微风,下着毛毛雨。师:哦,那是春天吹着微风,不是刮风;下着毛毛雨,不是暴雨。明白了吗?生:(齐声)明白了。师:在这个时候,它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之上,旷亮什么意思?生:宽阔,明亮。师:无比呢?生:没有再比这个宽阔了。师:哦,没有再比这个宽阔了,没有再比这个明亮了,在这样的天空中,作者用了一个什么字来写它的飞?生:唧的一声。师:唧的一声,写出了小燕子的什么?生:小燕子的叫声。师:飞的速度怎样?生:(齐声)很快。师:然后又停在了?生:(齐声)停在了高柳下了。师:对了,所以第一句话写得特别短,后面这句话写得特别长。前一句话,我们读的时候,要读得快一些。后一句话我们读的时候,要读得舒展一些,慢一些。读读看。生:(齐声)“唧的一声,已由这里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之下了”。师(示范读。做手势,飞出去了):飞出去了,这种声音飞出去了。再读一遍。【教者感言】这次之所以这样来上燕子缘于我四五年前对另一篇课文珍珠鸟的印象,读了冯骥才珍珠鸟原文才知道冰心的评论是多么的妥贴,这从做过修改的课文珍珠鸟中是无法获得的感受。因此我便开始以一种审慎的目光看待经过改编的课文了,这些年比较对读的结果是最好(说话还是留有余地些,)使用原文教学,经过改编的课文往往会让语文老师身处尴尬。尽量使用原文进行教学,这是我近年来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种认识。我以为小学语文教育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教材问题,教材改编原文之后的不忍卒读绝非一篇两篇的问题,在教材编写中,用糟糕的语言改写了优美的语言,翻译文本病句连连,不恰当的斩头去尾,莫名其妙的应景时文,这些都成为现在小学语文教育非常突出的障碍。小学生的母语学习不同于外语学习,过分的担心小学生的理解力实在大可不必,因此我以为用原文进行教学是一种重要的尝试,同时也应该是一种语文教学的趋向。其实这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前用作语文(小学生的国语或是中学生的国文)教材的课文基本未做过修改,上世纪之前的传统语文教育就更没有过修改的课文了。就课文燕子而言,如果打个未必恰当的比喻,经过修改后的课文燕子几乎是生物课老师讲鸟类“燕子”时的一幅挂图,没有背景没有情感的生物课教具图。当然原文很长,似乎不适宜小学课堂教学,但是否一定要在课堂上将一篇文章每个字都交给学生呢,这似乎是我们的一个误区,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应该教什么,这应是个重要问题,似乎在这短短千字中无法阐释清楚。所以我尝试选择原文,提前一天让学生预习。为了帮助学生读通原文,我为原文海燕作了34个注释,有这样一些的注释,学生读通这篇文章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当然在注释时我非常仔细地核对原文,比如后来选这篇文章一直出错的一个字“ (xn)”,就连郑振铎全集也弄错了,我查了康熙字典予以纠正。用了原文,学生有了整体感知,燕子,海上的燕子,故乡的燕子,带着乡愁的燕子,学生的情感才能被调动起来。虽然学生未必理解这样乡愁的燕子是故乡的燕子和海上的燕子“凑成”的,但学生知道这样的燕子不是一个没有感情的被说明的对象,于是这篇文章也就不是一篇单纯的说明性文字了,而是一篇饱含感情的散文了。用了原文,我当然没有放过经过修改的课文,我让学生比较“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和“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积伶积俐”这两句话,显然原文的节奏感是多么的强烈生动而改变后的课文则很是平直,“乌黑的一身羽毛”,节奏缓缓一起,“光滑漂亮”,节奏略略一顿,“积伶积俐”,节奏又是一伏一顿,这是多么美丽的句子啊!汉语文学文本很重要的特点是声音美,这样的音律美就是应该在母语教育的开始阶段就潜移默化的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用原文,在课堂上我试图领着学生通过语言文本靠近作者,通过文学审美理解作者的感情,其中我最为用心地去让孩子体会文中“凑成”的意味,甚至让学生去想象作者在写下这样一个得意的词的时候脸上露出的浅浅的笑容。在这一环节上我花了很多的时间,虽然结果没有达到我所期望的那样完美,但我至少让孩子有了一个自己去文学地体味文章中一些关键词语的意识,不是简单的记住一个词的字典上的意思,而是让这个词在阅读中有了活力和温度。通过原文,我试图让学生去靠近那位被迫远离家乡在茫茫大海上看到一群极像家乡春燕的海燕时生出惊喜和愁思的作者,为什么把春天写得如此的烂漫无比,为什么把燕子写得如此的伶俐可爱,不靠近作者这样的一种特定的环境是无法理解的。理解了作者当时的情绪才能读“活”文章中的那种轻松的笔调和浪漫的气息及温馨的情味,学生才能理解那个“唧”字的速度和轻盈,才能理解“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的荡漾了开去”的舒缓而优雅的节奏。最后说说我之所以这样呈现海燕的初衷:用原文文学作品作为文学的文本进行文学教育。我以为语言教学和文学教育“分家”是语文教育将来的方向,是语文教育的回归和必然!语文教育走到今天这样一个境地(也不能一概地说“坏到极点”的地步)根本不是什么“工具性”“人文性”的相悖问题,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悖论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归因错误的假命题!这是一个漫天迷障!语言和文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姑且把它就叫做“人文性”,将有另文详论)本身就是不言自明的客观现实,两者在不同语文教育的阶段当然会显现出有所偏重的状态。张志公曾提出过两种分开:写字和识字分开;语言和文学分开。这是一种睿智的构想!此问题非本篇主旨,不赘。我在课堂上基本采用的是文学赏析贯讲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生产管理部门岗位职责及流程
- 农业新技术推广方案及应用效果评估
- 宁波市中考英语作文万能模板分享
- 2025年无人驾驶技术应用研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区域性智慧农业发展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在线健康咨询服务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电池回收利用产业链整合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现代农业科技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中国航空器材集团有限公司招聘集团战略发展部(深改办)副总经理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综合办公楼智能照明系统设计方案
- 心内科冠心病一病一品汇报
- 项目部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4篇)
- 《柳钢项目》课件
- 消防安全例会制度与流程
- 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英语试题(无答案)
- 窗帘安装安全规范及服务方案
- 租地合同书样本电子版
- 亚马逊公司合同模板
- 水工监测个人总结
- (新版)高级考评员职业技能鉴定考试题库(含答案)
- 北京版小学英语单词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