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3课时教案.doc_第1页
离骚3课时教案.doc_第2页
离骚3课时教案.doc_第3页
离骚3课时教案.doc_第4页
离骚3课时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课题离 骚课 时3课时主 备 人张丽丽授课时间10月30日教学目标1、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3、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1、积累掌握课文中相关的生字词知识,疏通全文。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教 学 过 程备 注第一课时一、导语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二、文学常识简介1、 简介屈原: (约前339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楚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改革政治,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其政治理想的内容是“美政”。后遭谗去职,两次被流放,因无力挽救楚国灭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投汨罗江而死。其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其作品2、 简介“楚辞”: 诗体名。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骚”体。 总集名。西汉刘向所辑,收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诗歌作品,主要是屈原的作品。 特色:“楚辞”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鲜明形象;以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3、 解题: 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 “离”,通“罹”,“遭遇”义;“骚”,“忧愁”义。“离骚”,即“遭遇忧愁”的意思。司马迁解释“离骚”为“离忧”;班固解释为“遭遇忧患”;王逸解释为“离别的愁思”;也有人解释为“牢骚”。现多采用班固的解释。 离骚前半部分,作者反复倾诉其对于楚国命运的关怀,表达了他要求革新政治、与权贵集团斗争的强烈意志;后半部分又通过神游天上、追求理想的实现和失败后欲以身殉的叙述,反映出他热爱楚国的思想感情。作品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的精神,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全诗372句,93节,2464字,课文是节选。三诵读1、请大家朗读这段用血泪写成的文字,注意在形式上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如何。楚辞体或叫骚体,兮就是一个标志,如去掉兮后再读一遍(生读)。“兮”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兮”字具有特别强烈的咏叹表情色彩、构成诗歌节奏的能力,同时,“兮”字句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反映了荆楚民族的自由浪漫精神和屈原的悲怨愤激情绪。“兮”在句中起了其他虚词所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从而构成一种独特的意味。闻一多认为“兮确乎是诗歌的核心与原动力”。项羽是楚国的贵族,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是女性中的偶像,同样是楚国的贵族离骚中屈原是怎样的形象呢?2、放录音: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ku zhu ch ch j gou min 修姱 谣诼 侘 傺 岌岌 攘诟 偭规矩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3、指名学生朗读,指正生字的读音及句子的节奏把握诗的节奏,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在反复诵读中进一步理解 4、请同学们集体读一遍课文,要读出语气。四、总结、扩展课文节选比较集中地表现出屈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要善于“移情”,学习屈原追求理想、保持节操、九死未悔、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喜爱表现爱国情怀的诗句,并产生共鸣。课外阅读离骚的其他部分以及读本中的涉江、国殇,你会情不自禁地受他感染。五、布置作业 1诗人讴歌、追求的是怎样的理想?(找出诗句,并稍加阐述) 2你最喜爱哪些诗句?在这些诗句中,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对你有什么启示?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二、整体把握课文1、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课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1)补充注释 民生:游国恩离骚纂义:“民生即人生。”人生是泛指,应包括屈原自己。 浩荡:原形容水大貌,引申为放纵自恣,反复无常,不知深思熟虑。 民心:人心。楚辞中“民”多指“人”,此处的意思是“别人心情”,也即是诗人屈原的心情。 糅:这里指性质相反的两个事物揉合在一起。 (2)必须掌握的实词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 替:废弃。(王朝兴替) 申:申斥、申述,加上罪名。(三令五申) 嫉j:忌妒。(嫉贤妒能) 溘k:突然,忽然。(溘然长逝) 不群:卓尔不群。 方圆:方枘圆凿,也说圆凿方枘。 相安:相处,相容。(相安无事) 尤yu:罪过,过失。(以儆效尤);责难,怨恨(怨天尤人) 岌岌j:山势高耸的样子。(岌岌可危) 陆离:修长的样子,也形容色彩繁杂的样子。(光怪陆离) 昭zho:明白(明洁),(以己昏昏,岂能使人昭昭) 游目:放眼远眺。(游目骋怀) 弥彰:更加明显。(欲盖弥彰) 惩chng:挫败。(惩恶扬善)2、要求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思路。明确:离骚集中反映了屈原的爱国思想感情,表达了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以统一中国的进步政治思想,以及献身祖国的爱国感情,体现了决不苟且偷安、同流合污的光辉峻洁的伟大人格。全诗共93节,课文节选的是第20节至第32节,共13节,52句。课文内容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7节)自述遭贬原因,表示决不跟那些小人同流合污的精神,这就是司马迁所称道的“正道直行”。 第二部分(813节)表现诗人保持美好品质的愿望。这六节从反省、检查自己的行为,反省明志,以退为进、斗志弥坚,更表现出诗人追求美政、美德而九死未悔的精神和品德。三、鉴赏第一段1、两个学生朗诵。2、重点字词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众女,喻指许多小人。 蛾眉,喻指高尚德行。偭规矩而改错 错,通“措”。 忳郁邑侘傺兮 忳,忧闷。 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 侘傺,失意的样子。 何方圜之能周兮 圜,通“圆”。3、找出本段中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诗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内心苦闷,忧国忧民。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追求美德,至死不改。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刚正不阿,愿献身正道。4、小结:述怀,揭示“朝谇而夕替”原因(洁身自好,小人诽谤,君王昏庸),表现“九死未悔”的坚定节操。四、鉴赏第二段1、齐诵2、字词 步余马于兰皋兮 步,缓行。使动用法。 进不入以离尤兮 离,通“罹”,遭受。 不吾知其亦已兮 宾语前置 “不知吾” 高余冠长余佩 高、长,用作动词。 唯昭质其犹未亏 “ 唯犹”,唯独(只有)还 芳菲菲其弥章 章,通“彰”。3、找出本段中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诗句。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修身洁行,不管别人怎么看。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以“好修”为乐,至死不变。4、小结 反省。检查自己的行为,表现追求美德,体解不悔的高尚品格五、总结六、作业: 1、背诵全文 2、翻译全文在笔记本上 第三课时一、导入 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它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不愧为我国最早的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典范。课文比较集中地表现屈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主要表现在:追求、讴歌理想,九死未悔,直抒胸臆;发挥想象,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及对偶,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塑造自己美好的形象。 离骚是因“忧愁幽思”(司马迁语)而作。故以抒情为主,但也不乏生动的叙事,展示了一种“心事浩茫连广宇”的境界,即使单就课文所节选的章节而言,它的意境也是极其开阔而明朗的。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探究 讨论题1: 离骚虽以抒情为主,也不乏生动的比喻及对偶,从文中找出一二处并谈谈这些诗句对营造意境的作用。 应该说,本文所用比喻及对偶较多。 如:“既替余以蕙镶兮,又申之以揽茝”,运用了对偶及比喻,通过这组对偶句描述了政敌对他的诽滂、诬陷,不仅揭示了政敌的卑劣,也表现了自己的坚贞;任凭他们“既替”“又申”;作者还将自己的品德这一抽象的概念具体物化为可见的“蕙、茝”这样香气四溢的植物,让读者了解他的美德,使诗人的形象生动具体,营造了一种耐人寻味的意境。 又如“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这些比喻及对偶的诗句,意境多么明净、馨香,跟现实的黑暗、污浊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它使我们看到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和追求。正是这样的喜爱和追求,使他终生保持了“泥而不滓”的品质,世世代代为人民所景仰。 本题答案不拘一格,言之成理即可。 讨论题2,有人认为直接抒情的诗句,只有“意”而无“境”,你是怎么认为的?请找出一二句直接抒情的诗句,谈谈你的看法。应该说这种认为是不够正确的,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吾不忍为此态也”等,这些诗句决非有“意”无“境”,因为诗人的情意是在楚国当时的特殊背景下产生出来的,透过它们可以返照出楚国朝政昏暗、群小盘踞要津和人民生活艰难的情状,同时诗人保持高尚节操,献身理想的崇高形象凸现纸面,栩栩如生。意境深邃,撼人心魄。三、问题探究:1、节选的这部分里第一节先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第二节接着却又说“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其未远”,前后是否有矛盾?(讨论)第一节写的是诗人因正道直行,不同流合污,而遭小人诬陷,君王是非不分,疏远了他。虽遭多方沉重打击,但他心志弥坚,毫不退缩。第二节里写诗人打算全身而退,高洁自守,不再在政治活动中积极进取,谋求变革。远离政坛,并不意味着放弃操守,因此并不矛盾。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手段来增强韵律感、音乐性? 在句中普遍使用“兮”字。“兮”字是语助词,没有实在意义。用在上下句中间,增加了停顿,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大量使用对偶句。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多用双声叠韵联绵词及叠音词。如“郁邑”“ 侘 傺”“陆离”是双声词,“岌岌”“菲菲”是叠音词。3、比兴手法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灵修”本意是神仙,此指君王。“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蛾眉”比拟自己的美德。以“众女”肆意造谣中伤比拟朝臣对自己的造谣中伤。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鸷”比拟诗人,“鸟”比拟周围群小。“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以衣服佩饰比拟诗人的美德。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比拟诗人品德高洁。4、你是如何看待屈原的爱国情感的?有人说他这是一种“宗国”思想,你同意吗?明确:观点一:同意。屈原的爱国思想其实是一种“爱君”思想。战国后期的“合纵”“连横”之争,是中国内部的矛盾斗争,因为它们都是周王朝的诸侯国,随着诸侯国势力的强大,他们都取代周天子而王天下,屈原力主联齐抗秦的“合纵”策略,一是为保卫楚的独立,二是进而实现楚“王”天下的企图,这只能说是为争夺全中国领导权而进行的内部斗争,并非是抵御外国的侵略,像他在作品中所说的“帝高阳之苗裔兮”就带有明显的血统夸耀。“来吾道夫先路”“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则是一种出于“家天下”感情和宗国观念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屈原的种种努力,客观地说,这的是楚王的统治,我们不必人为地拔高理解他。观点二:不同意否认屈原的爱国意识。上种观点是站在我们今天的角度去看待的。我们现在之于屈原的时代,相距上千年,我们不能苛求那个时代的屈原像我们今天这样考虑问题。施行政策,具有和我们一样的思维、观点以及胸怀世界的气度,那个时代的屈原,为了国家的前途,为了人民的生活,忧心哪焚,奔走呼号,这不就是爱国的表现还能是什么?在他的心中,楚国就是他的祖国,楚国的人民就是他的同胞,我们能非议他的爱国精神吗?对屈原的评价应该分两个方面:作为一位诗人,屈原是成功的;但是,作为一位政治家,他是失败的。屈原的失败就在于他把自己的命运与楚国的国运紧密的联结起来。他爱楚国,是爱的那么的深沉和执着。他深深地爱着楚国的文化,这一点造就了他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他深深地迷恋着楚国的腐朽的、没落的政坛,这一点铸成了他只能是一位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从而他的国家的毁灭,连带了他政治信仰上也彻底的毁灭。5、讨论:屈原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最后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观点: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观点: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6、读这篇文章,你有哪些启发?明确: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崇高远大的理想而奋斗,决不能动摇和悔改。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但为了追求真理,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即使在污浊的环境中,也应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要热爱祖国。 四、课堂演练:1、“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句中“悔”字应怎样理解更贴切?它与“虽九死其犹未悔”中的“未悔”是否矛盾?为什么?它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解析:此题考查炼字。注意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其效果。 答案:悔:追悔(反省),前一个“悔”是反悔;不矛盾,因为二者意义有差别,前者是表对自己的选择的坚定,后者是对自己走过的路的反省;它是下文的开启之词。2、赏析“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1)“芰荷”“芙蓉”喻指什么?(2)诗人为何还要“高余冠”“长余佩”,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3)这两个诗句描绘了诗人什么样的自我形象?解析:此题考查对关键句的理解。其中有修辞、形象、情感的考查,考查点多,注意比较。 答案:(1)高洁的德行。(或:崇高的品德。)(2)在反省自己走过的路后,诗人没有畏惧邪恶,而是更坚定了走自己路的决心。“高余冠”“长余佩”更是明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无悔选择。(3)德行高洁的君子形象。3、“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中“忽”字在诗中有何作用?解析:此题考查炼字。注意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其效果。 答案:转折;从反省到进一步坚定意志。4、“虽体解吾犹未变兮”中“未变”的是什么?解析:此题考查指代意义,注意从上下文筛选信息。答案:追求“美政”及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五、总结、扩展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开创了诗人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屈原以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贵品格,以他创作的光辉灿烂的诗篇,对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对我国文学优秀传统的形成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我国文学史的发展上有着崇高的地位。 屈原首先是作为一个爱国者、爱国的诗人为后世所景仰的。汉初,遭遇与屈原相似的贾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