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多元史观解题.doc_第1页
高考多元史观解题.doc_第2页
高考多元史观解题.doc_第3页
高考多元史观解题.doc_第4页
高考多元史观解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多元史观解题1、近(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即现代化的历史。现代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现代化。经济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法治化,思想的理性化科学化。2、整体史观(全球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进入整体发展阶段。19世纪中后期,世界初步成为一个整体。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当代世界整体化全球化趋势加强。人类的交往加强了世界的横向联系,促进了整体化的发展。3、文明史观认为,从本质上说,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创造、积累文明成果以及人的自身文明化的过程。人类文明史可分解为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社会文明史。各国各地区的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不同的文明之间不断交流和融合。4、社会史观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5、生态史观认为,历史演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旨。6、革命史观的要点革命史观是阶级斗争史观的一种具体形态。革命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在隆重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复习中国近代史一定要运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去剖析这两大历史事件。高考热点:历史“全球史观”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的内涵:全球史观的基本观点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依据这一史观,世界历史绝不是所有国家、地区及民族和文化的总和,它所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和全球整体,即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这一史学理念,打破了以往“西欧中心论”和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查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全球史观关注的是历史的横向发展,认为在近代以前,世界上各民族各国家处于封闭发展状态,亚非欧三大洲存在地区性局部交流,而美洲几乎处于隔绝状态。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人类历史从分散发展向整体发展转变。现代化浪潮从英法美等西方国家逐步向世界其他地方扩展,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是人类历史横向发展的动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到19、20世纪之交,世界终于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实现了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转变。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使世界变成一个密切联系的“地球村”,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世界整体化进程加快。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人类交往推动了历史的横向发展,要重视人类交往的历史:包括交通工具、国际会议、国际组织、国际战争、思想文化交流与人类交往的发展;国家间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领域多层次地发展着,整个人类社会正在形成一个相互感应、相互制约的整体,整个人类面临着共同的命运和考验。要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全局认识中国历史。“全球史观”构建中的正确态度:(一)树立一种全球意识。面对共同的全球性问题,有着共同的利益。这是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何以可能和必要的根据。(二)承认人类文明统一性的同时充分肯定其多样性。一切文明都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都同样对人类文明作出了贡献,并无高下、优劣之分,都有平等的权利和平等的地位参加文明间的对话。(三)要有各方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不同文明(四)提倡宽容精神,承认和容许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应做到“求同存异”,努力去寻求彼此间的共同点,把分歧暂时搁置,耐心地通过对话去缩小和解决分歧,即使一时不能达成一致,也应有善于等待和相互容忍的精神,不使矛盾激化而导致冲突。附表1 世界市场形成示意图20世纪初 最终形成从属于开始形成19世 纪中后初步 形成工业革命世界市场二次工业革命西欧国家殖民扩张亚非拉成为列强的经济附庸新航路开辟附表2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知识结构时间表现原因认识开始形成地理大发现后早期殖民扩张积累原始资本;商业革命后市场扩大、商业组织和信贷方式变化;世界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形成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是历史的进步;但欧美列强居主导,亚非拉殖民地是附庸地位,发展严重不平衡;列强之间争夺激烈,引发局部战争和世界大战。初步形成工业革命后国际贸易迅速发展;人口资本大规模流通;便捷的交通通讯方式;军事武力扩张;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亚非拉成为列强经济附庸最终形成二次工业革命后深化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市场的国际化、贸易的国际化、生产的国际化、金融国际化、投资国际化、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日益加强等。科技进步与生产力发展;新交通通讯方式;两极格局结束;各国建立市场体制;跨国公司、区域集团发展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的新一轮资本扩张;趋势无法改变;有利于世界和各国经济发展;要建立国际新秩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全球性问题只有共同协商才能解决。二、现代化(近代化)的含义及其内容:通常情况下,现代化和近代化意思相同,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近代化(现代化)以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上的工业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或合理化)、大众化(或世俗化)进程;社会生活和风俗的演进,即城市化。现代化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原发型,指的是西欧和北美(德国例外),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一种是传导型,大多数国家都是,主要不是内部因素,是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从社会制度来说,有多种模式,主要有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苏联(斯大林)模式、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走什么道路是历史的选择,由国情决定。按中国多数学者的观点,把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划分为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两个阶段:第一次现代化是指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第二次现代化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崛起而开始启动的新型现代化。现代化与近代化的关系。一般来说,近代化就是现代化,二者只是在时间上的差别而已。准确理解现代化现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正确的心态是既要保留民族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现代化是一种历史进程,是动态的。只要在工业经济时代,现代化就在进行、就在变化。现代化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现代化并不等同于社会进步。作为一种历史进程,它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类在探索中纠正失误。建立民族独立国家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民族独立是现代化的产物表3 近现代科学家、文艺家及其贡献人物历史地位理由伽利略近代科学之父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依据的、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牛顿经典力学奠基人确立万有引力定律和力学三定律,以严格的数学方法和逻辑体系把宇宙间的运动统一起来,实现了物理学史的第一次大飞跃。达尔文进化论的奠基人1859年物种起源建立起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理论,从根本上改变了19世纪多数人对生物和人类在生物界中的位置的看法爱因斯坦现代物理学奠基人提出的相对论是物理学领域最伟大的革命,打破了经典物理学的绝对时空观,创立了一个全新的物理学世界,极大地扩展了物理学应用的领域,为人们提供了辨证地看待世界的途径。普郎克量子理论奠基人提出辐射像物质一样是由具有能量的基本单位量子来实现的,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有了革命性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看世界的角度和方式,不仅对物理学和自然科学,而且对人类的思维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爱迪生发明大王发明和改进了电灯、电话、电报、电影等1000多项电器,把人类带进了万家灯火、通讯便捷的新世界,人类生活从此更加丰富多彩。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培育出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丰富了作物遗传育种的理论和技术,在20个国家和地区推广,被誉为“东方魔稻”、“第二次绿色革命”雪莱天才的预言家(恩格斯赞美)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将人类未来寄托于普遍的爱,诗中充满幻想和憧憬,相信丑的现实总会转瞬即逝,真善美则会永存,体现出真正的乐观主义精神。西风颂预言: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贝多芬乐圣集古典主义音乐之大成,为古典主义音乐向浪漫主义音乐过渡架起桥梁,发展创新了交响曲,将声乐与器乐相结合,赋予器乐反映社会题材的使命,创作出洋溢着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传世经典九部交响曲格里菲斯现代电影之父在默片时代对电影制作和摄影技术进行过重大改革塞尚现代绘画之父后现代派绘画代表人物,对运用色彩、造型有新的创造。附表4 世界经典文艺作品及地位地位作品作者理由“讽刺现代社会积弊”的百科全书浪漫主义长诗唐璜英国的雪莱1822内容丰富,气势宏伟,对现实批判的锋芒犀利无比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人间喜剧法国的巴尔扎克1830由91部小说组成,刻画了2400多个人物,展示了19世纪前期的法国社会,在揭露资本主义金钱罪恶方面入木三分。人民战争的英雄史诗;近代的伊利亚特(罗兰)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俄国的托尔斯泰1869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描写了俄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场景,赞扬了俄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展现了俄国农奴制改革后的社会画面。荒诞派戏剧的开山之作戏剧等待戈多法国的贝克特1952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反传统的,没有鲜明的人物刻画、台词对话、情节结构、完整的主题等,表现了现代资本主义文明中人们的失望、苦闷和迷茫印象派绘画代表作油画日出印象法国的莫奈1874直接描绘阳光下的物象;追求光与色结合的艺术效果印象派音乐代表作牧神午后前奏曲法国的德彪西1892用声音的响度和色彩取代传统音乐的调式和和声体系,不以旋律为中心;三、文明史观与相关考点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人类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过程。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物质文明就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物质生产方式和物质生活的进步,包括物质生产文明史、物质交流文明史、物质生活文明史等;政治文明就是人们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进步,包括政治观念文明史、政治制度文明史、政治组织文明史、政治行为文明史和政治技术文明史等;精神文明就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社会精神产品和精神生活的进步,包括科技文明史、学术思想文明史、文学意识文明史和宗教文明史等。 文明史观 现代化史观 全球史观的关系 文明史观更具有宏观性,着眼于人类的整个发展过程,而现代化和全球史观主要着眼于近现代史,强调的是1500年以来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兴起和工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扩散的历史,是文明史观的一个特定阶段 运用方法或正确态度文明史观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依据. 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 坚持以是否有利于人类文明的进步为标准评价历史 承认文明多元性各种文明虽有强度之分和大小之别,但没有优劣高低之分,都有不容忽视的历史价值 重视文明的交流与融合附表5 古今不同的政治文明与贡献在人类政治文明中的创新与贡献古希腊民主制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上任期制、议会制、差额选举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的运作方式; 古罗马创造出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罗马法成为近代许多欧洲国家的法律基础,陪审团制度、律师制度和某些诉讼法原则也直接源于罗马法 。古代中国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权力集中,皇权至上,中央机构职责分明、权利制衡、相互补充,中央有效节制地方。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农耕经济的稳定与发展;有利于文化的繁荣。近代英国君主立宪、议会主权、责任内阁、政党政治近代美国联邦制、总统共和制、分权制衡、民主制、政党政治新中国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附表6古希腊与古罗马政治文明比较古希腊古罗马国家形式分散的城邦制,邦国林立,小国寡民,长期独立自治罗马是庞大的军事帝国;政治体制与统治方式经历了君主专制、贵族集体统治、全民集体统治的演变,建立了人民主权、轮番而治的民主制度罗马经历了君主专制、共和国贵族集体统治、帝国君主专制的演变,同时制定法律进行法制建设四 社会史观一、基本内涵: 指从社会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社会史观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 社会问题核心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相关问题; 特点: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 研究领域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本质是大众化、生活化,是“所有人的历史”或称为“社会习俗的历史”。五 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认为历史的主体是现实的人,他们的性质和活动受制于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的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历史学习时,当我们分析历史事件的根本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