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知内容,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3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教学难点】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观沧海。)一、导入今天我们要接触的这五首古代诗歌,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幅图景,将唤起我们美好的情怀。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曹操的观沧海,一起领略诗人博大的胸怀。二、吟读读出情味1先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2试读,扫清字词障碍。沧(cng) 碣(ji) 澹(dn) 峙(zh) 萧(xio)瑟(s)3初读,定下感情基调:苍凉、大气;同时注意读出层次。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洪波涌起。/明月之行,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三、译读理解内容1读注释。2分小组把古诗译成现代文,尽量押韵。3师作示范,分组译读,评出最好的一组。4对比朗读古诗和现代文。译诗示范:策马东来,登在碣石上。 我饱览这大海的壮观! 百草丰美。水波澹澹,突兀耸立的山岛呀,最先跃入眼帘。山岛上百草丰美,树木繁茂。虽然已到秋天,它们仍生意盎然。 看大海在萧瑟秋风中,汹涌起伏着太阳和月亮,昼夜不停运转,都是大海吐纳的小小弹丸;天上的银河啊,星光璀璨。它们都出生于大海广阔的胸间啊!今日我观赏大海。真是幸运到了极点。且让我引吭高歌,倾吐宏伟的心愿。四、说读飞扬神思1重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东临碣石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歌以咏志2诗题为“观沧海”,但为什么真正写海的句子并不多?明确:作者在描写大海时,又插以山岛草木来点染,有了山岛草木的点染烘托,就把大海写得生机勃勃,欣欣向荣,使人感觉到,大海不仅浩瀚壮阔,而且美丽多姿。3“日月之行”四句并不是作者“观”到的,这样写有何用意?明确:这四句是作者想象夸张之至,紧紧抓住了大海气势磅礴这个特征,同时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达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4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如:“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以大海的壮阔和山岛的雄伟,表达出诗人豪迈的气概。五、有感情地反复诵读至背诵六、预习另外四首诗,自读注释,理解内容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学习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一、王湾次北固山下 1.自由朗读,感知内容。(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1)首联:诗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2)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2.研读与赏析。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讨论明确:“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3.反复诵读至背诵。二、白居易钱塘湖春行1.导入。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2.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思考下列问题。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2)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学生自己合作探究,明确:(1)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2)“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3.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讨论明确: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大自然从深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象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4.作业 。背诵、默写这二首诗。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学习西江月,天净沙秋思。) 一、辛弃疾西江月 1复习旧课:齐背前三首诗。2导入新课:我们读了“建安风骨”的代表作观沧海,品味了王湾诗中淡淡的思乡愁绪,领略到了白居易诗中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今天,我们再随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去领略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3作者及创作背景简介。辛弃疾,自号稼轩居士,长期的农村闲居生活,更使他接近了农村,和农民建立了较深的感情。他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同情民间疾苦,因而才写出了这样轻快活泼的词。了解这些,我们才能深刻体会到这首词的妙处。 4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1)这首词分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2)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1)上片:写景。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笑谈着今年的丰收。 下片:避雨。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边。(学生自己表述上述内容,不必一致,大致合情即可。) (2)这首词描写了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 5研读与赏析。 指名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1)词人为什么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不长?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2)“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3)上、下片之间有何联系?由此探究这首词的意趣。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1)“蝉鸣”可见天酷热,所以夜行;从“明月”至“七八个星天外”的天气变化,可见夜行时间之长。 (2)夜行遇雨,要寻找避雨之处,而避雨之处“忽见”,真是想什么就有什么,能不高兴? “忽见”一词可见喜出望外之情。 (3)上片写景色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 6齐声朗读。二、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1导入新课。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天净沙秋思 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2朗读,感知内容,体会意境。 (1)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2)学生闭目,随着老师的描绘想象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3)学生交流自己想象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浓重的思乡情。(4)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简笔画,加深思考。 3研读与赏析。(1)曲中前三句在写景抒情上有何独特之处?说说你的发现。(2)在这幅绝妙的晚秋思乡图中,出现了“小桥流水人家”的幽静美景,这与“断肠人”的“愁”情一致吗?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1)作品中前三行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紧紧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经路;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2)“小桥流水人家”用意:旅人看见“小桥流水人家”,想到“夕阳西下”之时,自己却“人在天涯”飘泊,不禁心碎肠断!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便跃然纸上!4学生配乐朗读。 5 延伸作业。(1)将搜集的诗歌抄写下来,增加积累。 (2)展开想象,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下节课交流。【资料宝藏】1. 曹操观沧海(1)作品背景。当作者建安十二年(207)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东汉末年,正当军阀逐鹿中原之时,居住在辽西一带的乌桓强盛起来,他们南下攻城掠地,成为河北一带的严重边患。建安十年(205),曹操摧毁了袁绍在河北的统治根基,袁绍呕血而死,其子袁谭、袁尚逃到乌桓,勾结乌桓贵族多次入塞为害。当时,曹操处于南北夹逼的不利境地:南有盘踞荆襄的刘表、刘备,北有袁氏兄弟和乌桓。为了摆脱被动局面,曹操采用谋士郭嘉的意见,于建安十二年夏率师北征,五月至无终,秋七月遇大水,傍海大道不通,后接受田畴建议,断然改道,经徐无山,出庐龙塞,直指柳城,一战告捷。九月,胜利回师,途经碣石等地,借乐府步出夏门行旧题,写了这一有名的组诗。诗中描写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2)关于碣石山。关于碣石山位于现今何处,目前学术界尚有争议,或以为此山已沉入现今河北省乐亭县境的大海中,或以为就是现今河北省昌黎县北的碣石山。不管怎样,在曹操登临时,它应是傍海一带较高的石山。(3)作品赏析。“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何其,今言“多么”,是叹美之词。“澹澹”而加叹美,那沧海的辽阔苍茫气象便可想而知了。 在 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 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在我国文学史上,由于作家的世界观和处境等种种原因,自宋玉九辩开悲秋文学的先声之后,多少骚人墨客因秋风而临风洒泪,见落叶而触景伤情!然而,曹操却能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参见古诗归卷七钟惺评语)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霸气”当然是讥评,但如果将“霸气”理解为统一中国的雄心,那么,这种艺术鉴赏的眼光还是可取的。“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就不必细说了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值得指出的是:客观自然景物反映到诗人头脑中,必然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理解、融会、取舍、强调,然后形成艺术的产品。这种产品,既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也是诗人主观精神的凝结。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因此,即使是纯属写景之作,也不可能是纯客观的照相式制作。另外,曹操现存二十余首诗,虽然用的都是乐府旧题,但内容却是全新的。沈德潜指出:“借古乐府写时事,始于曹公。”(古诗源卷五)这在我国文学史上,也是一个大胆的突破。这种重视反映现实生活,不受旧曲古辞束缚的新作风,大大推进了我国文学现实主义精神的发扬。曹操这个功绩,也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 2.王湾次北固山下(1)作者简介。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曾任洛阳尉。其诗流传不多,早年有“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名句。(2)题解。这首诗写冬末春初,旅行江中,即景生情,而起乡愁。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级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失诗苑奇葩,艳丽千秋。(3)翻译。游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更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年底就春风拂面。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请问归雁几时飞到洛阳边。3.白居易钱塘湖春行(1)作者与作品。白居易是在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的七月被任命为杭州刺史的,而在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刺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应当写于长庆三、四年间的春天。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中国历史上,在天堂杭州当刺史的可以说是不乏名人,不过,最有名的要算是唐朝和宋朝的两位大文豪白居易和苏东坡了。他们不但在杭州任上留下了叫后人缅怀的政绩,而且也流传下来许多描写杭州及其西湖美景的诗词文章与传闻轶事,所以又有人们称他们为“风流太守”。白居易的七律钱塘湖春行就是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这首诗不但描绘了西湖旖旎骀荡的春光,以及世间万物在春色的沐浴下的勃勃生机,而且将诗人本身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中的心态合盘托出,使人在欣赏了西湖的醉人风光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深深地被作者那对春天、对生命的满腔热情所感染和打动。(2)作品赏析。从孤山北面到现在的平湖秋月、白堤,诗人一路走来一路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湖面春水新生、树上春莺争鸣、空中春燕衔泥、堤岸春花渐开、春草刚绿,诗人敏锐细腻的笔触,让人们从中体会到西湖正在舒展地着上春装。诗人赞美西湖的春色,并且指出他最爱在白沙堤上行走。白堤的两边是水,堤两旁种满了柳树、桃树。春天走在白堤上,澹澹的湖水就在你的脚边,你仿佛走在水面上;初春的柳枝如烟如雾,如丝如缕,飘拂在你的脸上,使你心中涌生无限温柔无限爱,你像在梦境、在仙境。当春天走在白堤上时,你就更能体味到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感觉和心情了。4.辛弃疾西江月(1)作者简介。辛弃疾 (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一生以恢复为志。工于词,为豪放派词人代表,风格沉郁顿挫,悲壮激烈,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并称“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抄存。全宋词存词六百二十余首。(2)作品赏析。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朱光潜藏锋不露,到最后才一针见血,收尾便有画龙点睛之妙。西江月原题是夜行黄沙道中,记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读前半片,须体会到寂静中的热闹。“明月别枝惊鹊”句的“别”字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这句话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只有在深夜里见过这种景象的人才懂得这句诗的妙处。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极灵敏的,日蚀时它们就惊动起来,乱飞乱啼,月落时也是这样。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月落乌啼”(唐张继枫桥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乌啼”说得更生动,关键全在“别”字,它暗示鹊和枝对明月有依依不舍的意味。鹊惊时常啼,这里不说啼而啼自见,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与“鸣蝉”造成堆砌呆板的结果。“稻花”二句说明季节是在夏天。在全首词中这两句产生的印象最为鲜明深刻,它把农村夏夜里热闹气氛和欢乐心情都写活了。这可以说就是典型环境。这四句里每句都有声音(鹊声、蝉声、人声、蛙声),却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静。这两种风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觉里,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下半片的局面有些变动了。天外稀星表示时间已有进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山前疏雨对夜行人却是一个威胁,这是一个平地波澜,可想见夜行人的焦急。有这一波澜,便把收尾两句衬托得更有力。“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是个倒装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智能宠物玩具互动企业制定与实施新质生产力战略研究报告
- 智能烘炒环保设备企业制定与实施新质生产力战略研究报告
- 智能洗衣机控企业制定与实施新质生产力战略研究报告
- 灵活配置的机器人工作站行业跨境出海战略研究报告
- 智能电烤箱大容量行业跨境出海战略研究报告
- 牧草加工设备自动化升级企业制定与实施新质生产力战略研究报告
- 玛卡精力提升胶囊企业制定与实施新质生产力战略研究报告
- 垂体(前叶)或类似激素企业ESG实践与创新战略研究报告
- 2025年高精度数字测温仪表合作协议书
- 2025年轻质高强复合材料项目发展计划
- 颈椎病课件完整版
- 《松材线虫病》课件
- 《中小学校岗位安全工作指导手册》
-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编制说明
- 养老机构入住潜在风险告知书1-3-5
- 北京四中2025届高一物理第一学期期中经典试题含解析
- 《剪映专业版:短视频创作案例教程(全彩慕课版)》 课件 第5章 创作城市宣传片
- 企业名称:个人防护用品(PPE)管理规定
- 深圳市业主共有资金监督管理办法
- 接力版六年级下册小学英语全册同步练习(一课一练)
- 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共识(2024版)解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