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doc

WG400桅杆起重机设计【7张图/14300字】【优秀机械毕业设计论文】

收藏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预览前20页/共53页)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编号:607896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3.21M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16-02-28 上传人:木*** IP属地:江苏
50
积分
关 键 词:
wg400 桅杆 起重机 设计 石油 优秀 优良 机械 毕业设计 论文
资源描述:

文档包括:
说明书一份,53页,14300字左右.
摘要.doc
目录.doc
翻译汉语.doc
翻译英语.doc
论文.doc

图纸共7张,如下所示
A0-9.8m标准节.dwg
A0-制动器.dwg
A0-卷扬机.dwg
A0-拖拉绳座.dwg
A0-桅杆.dwg
A2-球铰.dwg
A2-起吊轴.dwg

摘 要
自有人类文明以来,物料搬运便成了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作为物质搬运重要设备的起重机在现代化生产过程中应用越来越广,作用越来越大,对起重机的要求越高.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推动了现代设计和制造能力的提高.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也越来越依赖于技术的竞争,这些都捉使起重机的技术性能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 本文根据国内外起重机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动向介绍了新型预应力桅杆的设计.
首先介绍了起重机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其次说明了采用预应力结构的优点.再次对工作装置,动力装置的结构,连接方式,运动方式和受力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计算。并对该机械的动力和起升变幅机构进行详细的设计验算,最后验算整机的稳定性。

关键词:桅杆起重机; 预应力钢结构; 液压卷扬机; 稳定性

Abstract
The thing material is carried just becoming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mankind's activities, apart from of today having had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more than 5000 years from having mankind's civilization. Along with the enlargement of production scop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hoist as the matter to carry important equipment in the modernize production course is more and more wider to the raise of automaticity, and acting on more and more greatly, the development at full speed of hig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got over in the requirement to the hoist, and pushing forward modern(ly) to design and makes the competition of intense international market of the raise of ability also more and more relying on the competition in the technology, present situation as well as development trend that the design of new prestressing force mast firstly introduced the hoist were introduced to this text, article, etc. that the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that these are all caught the hoist making enters brand-new(ly) the development stage new theory, new technology and new trend according to the hoist in home and abroad, next explains adopts the merit of prestressing force structure to the work device, the structure of dynamic devices links the method once more, mode of motion and receives energetically the circumstances to have carried on detailed analysis and calculation. Become an organization and carries on the detailed design checking computations, stability of final checking computations whole sets with a liter to the motive force of this machinery.
Key words:Mast derrick;Prestressing force steel structure;Hydraulic pressure 
hoist;Stability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我国起重机新技术的进展与国外发展动向――――――――――――――― 1
1.2预应力技术――――――――――――――――――――――――――――――――――― 6
1.3相关工作-――――――――――――――――――――――――――――――――――――7
1.4主要研究内容――――――――――――――――――――――――――――――――― 7
第二章 WG400桅杆起重机设计计算――――――――――――――――――― 8
2.1符号意义―――――――――――――――――――――――――――――――――――― 8
2.2计算原则―――――――――――――――――――――――――――――――――――― 9
2.3 62m、72m典型结构计算―――――――――――――――――――――――――― 11
2.4桅杆总体计算――――――――――――――――――――――――――――――――― 32
第三章 液压卷扬机设计――――――――――――――――――――――――――― 47
3.1液压卷扬机主要技术参数――――――――――――――――――――――――― 47
3.2液压卷扬机的总体方案设计――――――――――――――――――――――――47
第四章 结语――――――――――――――――――――――――――――――――――――51
参考文献―――――――――――――――――――――――――――――――――――――――52 
谢辞――――――――――――――――――――――――――――――――――――――――――53
附录――――――――――――――――――――――――――――――――――――――――――54


WG400桅杆起重机设计

WG400桅杆起重机设计









内容简介:
大庆石油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I 摘 要 自有人类文明以来 ,物料搬 运便成了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 ,自 动化程 度的提高 ,作为物质 搬运重要设备的起重机在现代化生产过程中 应用越来越广 ,作用越 来越大 ,对起重机的要 求越高 速发展 , 推动了现代设计和制造能力的提高 激烈的国际 市场竞争也越来越依赖于技术的竞争 ,这些都捉使起重 机的技术性能进入 崭新的发展阶段 . 本文 根据国内外起重机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动向 介绍了新型预应力桅杆的设计 . 首先介绍了起重机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其次说明了采用预应力结构的优点 力装置的结构,连接方式,运动方式和受力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计算。并对该机械的动力和起升变幅机构进行详细的设计验算,最后验算整机的稳定性。 关键词 : 桅杆起重机; 预应力钢结构; 液压卷扬机 ; 稳定性 大庆石油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he is of s of of 000 s of of as to in is to of on at of is in to to of of of on in as as of to to in of to of of to on an on of a to of 庆石油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3 大庆石油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 国起重机新技术的进展与国外发展动向 1 应力 技术 6 关工作 7 要研究内容 7 第二章 杆起重机设计计算 8 号意义 8 算原则 9 2m、 72m 典型结构计算 11 杆总体计算 32 第三章 液压卷扬机设计 47 压卷扬机主要技术参数 47 压卷扬机的总体方案设计 47 第四章 结语 51 参考文献 52 谢辞 53 附录 54 1)大型化、高效率化、无保养化、节能化、自动化、智能化、集成化和信息化将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相结合,将先进的微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光缆技术、液压技术和模糊控制技术等应用到机械的驱动和控制系统,实现自动化、高效率化和智能化,以适应多批次少批量的柔性生产模式。 2)成套化、综合化和规模化将各种起重机械的单机组合为成套系统,加强生产设备与物料搬运机械的有机结合,提高自动化程度,改善人机系统,通过计算机模拟和仿真寻求参数与机种的最佳匹配与组合,发挥最佳效用。 3)模块化 、组合化、系列化和通用化为了降低制造成本、提高通用化程度,可采用模块组合的方式,用较少规格的零部件和各种模块组成多品种、多规格和多用途的系列产品,充分满足各类用户的需要 ;也可使单件小批量生产的方式改换成具有相当批量和规模的模块生产,实现高效率的专业化生产。 4)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手段进一步应用计算机技术,不断提高产品的设计水平与精度 ;开展对 轮式起重机 载荷变化规律、动态特性和疲劳特性等的研究,全面采用极限状态设计法、概率设计法、优化设计和可靠性设计等,利用 与计算机辅助 制造系统相衔接,实现产品设计与制造一体化。 5)小型化、轻型化、简易化和多样化采用新结构、新部件、新材料和新工艺提高产品性能,如结构方面采用薄壁型材和异型钢,减少结构的拼接焊缝 ;采用各种高强度低合金钢新材料,提高承载能力,改善受力条件,减轻自重并增加外形美观 ;在机构方面开发新型传动零部件,简化机构,以焊代铸,采用机电仪一体化技术,提高使用性能和可靠性 ;在电控方面开发性能好、成本低、可靠性高的调速系统和电控系统。 速化、耐久化和专用化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浮游起重机起 重量 6500t,最大的履带起重机起重量 3000t,最大的桥式起重机起重量 1200t,自动化立体仓库堆垛起重机最大运行速度达 240m /m 。 工业生产方式和用户需求的多样性,使专用起重机的市场不断扩大,品种也不断更新,以特有的功能满足特殊的需要,发挥出最佳的效用。冶金专用起重机,防爆、防腐、绝缘起重机和铁路、船舶、车辆专用起重机的功能不断增加,性能不断提高,适应性比以往更强。德国德马格公司研制出一种飞机维修保养专用起重机,在国际市场上打开了销路。这种起重机跨度大,起升高度大,停准精度高。在起重小车 下面安装有可伸缩回转的维修平台,可到达飞机任一部位。随着世界核电站的迅速发展,核电站专用起重机也得到相应发展,如反应堆室内的环形桥式起重机在放射性环境中工作,用于起吊压力容器顶盖及堆内构件等危险载荷,要求可靠性高,安全性好,能自动精确定位和缓慢下放物品等,并有多种保护装置和特殊安全装置。 合化、标准化和实用化 许多起重机是成系列成批量的产品,采用系统多目标整体优化方法进行起重机系列设计已成为发展重点,通过全面考虑性能、成本、工艺、生产管理、制造批量和使用维护等多种因素对系列主参 数进行合理匹配,以达到改善整机性能,降低制造成本,提高通用化程度,用较少规格数的零部件组成多品种、多规格的系列产品,充分满足用户需求。 用模块化设计代替传统的整机设计方法,将起重机上功能基本相同的构件、部件和零件制成有多种用途,有相同联接要素和可互换的标准模块,通过不同模块的组合,形成不同类型和规格的起重机。对起重机进行改进,只需针对某几个模块。设计新型起重机,只需选用不同模块重新进行组合。由于提高了通用化程度,可使单件小批生产的产品改换成具有相当批量的模块生产,实现高效率的专业化生产,降低制造成本。能以较 少的模块形式,组合成多品种多规格的起重机,满足市场需求,增加竞争能力。 型化、简易化和多样化 有相当批量的起重机是在一般的车间仓库使用,要求并不很高,工作并不十分繁重。如何提高这些起重机的适用性,降低益,要求起重机尽量降低外形高度,简化结构,减制造成本,是市场竞争能否获胜的关键。考虑综合效小自重和轮压,也可使整个建筑物高度下降,建筑结构轻型化,降低造价和使用维护费用。因此电动葫芦桥式起重机和轻型梁式起重机会有更快的发展,并将大部分取代中小吨位一般用途桥式起重机。 用户 的需求性促进了起重机的多样性。起重机的系列参数范围进一步扩大,功能选择进一步增加, 一机多用 产品进一步得到发展,以增强应变能力。在一般使用场合采用 无线遥控操作的比例也将逐步增多。 能化、集成化和高效化 起重机的更新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气传动与控制的改进。将自动化技术和机械传动技术相结合,将先进的微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光缆通讯技术、液压技术、模糊控制技术应用到机械的驱动和控制系统,实现自动化和半自动化。使起重机组成的物料搬运系统具有更高的柔性,以适应未来多批次少批量的柔性 生产模式。 大型高效起重机的新一代电气控制装置已发展为全电子数字化控制系统。主要由全数字化控制驱动装置、可编程序控制器 障诊断及数据管理系统、数字化操纵给定检测等设备组成。它赋于起重机以信息功能,可进行信息传递、处理及动力控制,大大提高了综合自动化水平。目前控制方面重点发展吊具防偏防摇技术,取物装置自动取、卸物技术,位置检测及自动位置控制技术,故障自诊断监控技术等。 电气传动方面重点开发以微处理机为核心的高性能电气传动装置,使起重机具有优良的调速和静动特性,可进行操作的自动控制、自动 显示与记录,起重机运行的自动保护与自动检测,复杂条件下的远距离遥控等,以适应自动化生产的需要。 德国的起重机,采用激光装置查找起吊物的重心位置,依靠超声波传感器引导取物装置抓取货物。大车和小车运行采用编码轨系统测定路径,起升高度采用恒定张紧的测量索和角度发生器测定。起重机采用磁场变换器或激光达到高精度定位。英国的起重机上安装了近场感应系统,可避免起重机之间的互相碰撞。采用无线遥控时载重称量也能在远控发射机上显示。起重机上还装有微机自诊断监控系统,该系统能提供大部分常规维护检查内容,如钢丝绳状况,减速 器油温油位,车轮轴承温度,起重机载荷、应力和振动情况,制动器摩擦衬片的寿命及温度状况等。德国近年为解决起重机吊具的防摇控制,开发了模糊逻辑电路的控制技术。用神经信息技术和模糊技术来寻找开始加速的最佳时刻,将有经验司机防摇实际操作的数据输入系统,实现最优控制。模糊控制方式能确定实施自动工作的控制指令,将人们主观上的模糊量通过模糊集合进行数字化定量,再利用微处理机实现像熟练司机一样的自如操作,取得了更高的效率和安全性。最近国外的起重机专家们估计,将有 20%一 30%的起重机需要安装自动化系统。 统化、复合化和信息化 在起重机单机自动化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把各种起重运输机械组成一个物料搬运集成系统,通过中央控制室的控制,能与生产设备有机结合,能与生产系统协调配合。这类起重机自动化程度较高,具有信息处理功能,可将传感器检测出来的各种信息实施存贮、运算、逻辑判断、变换等处理加工,进而向执行机构发出控制指令。这类起重机还具有较好的信息输入输出接口,实现信息全部、准确、可靠地在整个物料搬运系统中的传输。 起重机通过系统集成,能形成不同机种的最佳匹配和组合,取长补短,发挥最佳 效用。目前重点发展的有工厂生产搬运自动化系统,商业货物配送集散系统,集装箱装卸搬运系统,交通运输和邮电部门行包货物的自动分拣与搬运系统等。 生产工程机械的美国卡特皮勒公司金属结构厂购置了一条以桥式起重机为主的物料自动搬运系统,用以钢板喷丸处理、自动切割和出入库的自动装卸运输作业,比原先采用单机操作工作效率提高 65%。日本东芝洪川崎工厂采用由全自动桥式起重机组成的物料输送系统来搬运柔性加工线上的夹具和工件,为机床运送毛坯或将加工好的零件送到下一工序或仓库。这些在空间移动的搬运起重机代替了过去通常在地面 行驶的自动导向搬运车,使车间地面面积得到充分利用。 确化、快速化和全面化 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系统工程、优化工程、价值工程、可靠性工程、创造工程和人机工程等现代设计理论的不断发展,促使许多跨学科的现代设计方法出现,使起重机的设计进入创新、高质量、高效率的新阶段。目前,计算机辅助设计 (逐步深入到设计的各个阶段和设计工作所涉及的各个领域。不仅能利用计算机运算速度快、计算精度高、存储信息量大和逻辑推理能力强等优点代替人工进行方案选择、计算分析与绘图,而且还能通过人 机交互,最大限度地发挥设计人员的创造力和经验。美国、德国、日本等一些起重机公司都广泛应用 底抛弃了传统的图板。并且还与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 (计算机辅助制造 (衔接,做到了无图化生产。 起重机是在复杂工况下工作的大型结构系统,其动态性能受多种因素影响,运动参数与载荷不能用一个简单的数学模型描述。以往多以静态设计为主,局限性很大。国内外近年来在起重机设计中采用了动态仿真设计新方法,用计算机对机构与结构在各种工况下承受载荷进行运动状态及随时间变化过程的仿真模拟,得到仿真输出参数和 结果,以此来估计和推断实际运行的各种数据。 人机工程学把起重机、人和作业环境作为整个系统来研究,创造一种人与起重机最佳相 互作用状态。人机工程学在起重机上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司机室的设计,包括司机室的合理布 置,减轻司机疲劳和提高工作效率的措施,加强环境保护,减少灰尘和废气污染,减少司机室的振动和噪声等。 随着起重机的高速化和大型化,还需进一步深入开展对起重机载荷变化规律、动态特性和疲劳特性的研究。进一步开展对起重机整机及零部件的可靠性试验研究,提供起重机新的 设计方法和数据。极限状态设计、优化 设计、可靠性设计、有限元法、模块化设计、反求工程设计、疲劳设计和健壮设计会更深入全面地得到应用。 观化、宜人化和综合化 结构方面采用薄壁型材和异型钢,减少结构的拼接焊缝,提高抗疲劳性能。采用各种高强度低合金钢新材料,提高承载能力,改善受力条件,减轻自重和增加外形美观。桥式类型起重机桥架大多采用箱形四梁结构,主梁与端梁采用高强度螺栓联接,便于加工、运输与安装。 在机构方面进一步开发新型传动零部件,简化机构。“三合一运行机构由于结构紧凑、拆装方便、调整简单并运行平稳,将成为 起重机运行机构的主流,减速器壳体、卷筒及滑轮等的制造都以焊代铸,能减轻自重、增加承载能力和改善加工制造条件。减速器齿轮采用硬齿面,以减小体积,提高承载能力,增加使用寿命。 在电控方面开发性能好、成本低、可靠性高的调速系统和电控系统,发展半自动和全自动操纵。采用机、电、仪、液一体化技术,提高使用性能和可靠性,增加起重机的功能。有专家指出,未来的起重机驱动技术,由于变频调速系统越来越多地得到应用,交流鼠笼电动机将会重新受到重视并被广泛采用。今后会更加注重起重机的安全性,研制新型安全保护装置和故障自动显示 装置,并重视司机工作条件的改善。 捷化、精益化和规模化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要提高起重机的市场占有率,确保起重机的高性能高质量,并不断推出新产品,生产企业必须具备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包括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和保持产品质量的一致性,降低生产成本,缩短生产周期,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等。生产制造的柔性化是使工艺装备与工艺路线能适用于生产各种产品的需要,从适应当前单品种大批量生产方式向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方式的转变。生产制造的灵捷化是使产品生产与推向市场的准备时间缩为最短,使 企业机制能灵活转向。生产制造的精益化是使生产过程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保持产品质量稳定,强调企业各部门相互密切合作。良好的生产机制和管理机制是企业发展的前提。 起重机制造时广泛采用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 (计算机辅助制造 (柔性制 造系统 ()。采用挤压成型、冲压成型、精密铸造等少、无切削工艺,采用光电跟踪切割技术、焊接机器人技术。充分利用加工中心和全自动数控机床,提高加工制造的自动化水平。制造手段的现代化是保持质量稳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前提。 美国、德国和日本的起重机大公 司生产自动化程度都很高,广泛全面采用了 对制造质量严格控制。如德国德马格公司生产桥式起重机主梁时,钢板都先经过预处理,并采用光电跟踪激光切割。吊运钢板采用真空吸盘,确保板材不变形。腹板和盖板焊接时采用液压装置对盖板加压,确保腹板与盖板能充分贴紧,提高主梁的承载能力和刚度。为保证质量,每条焊缝都打上焊工的工号,责任到人。由于提高了制造的自动化程度,德马格公司制造一根起重量 5t 的主梁只需约 20 个工时,端梁为 14 个工时,整台起重机 100 多个工时便可完成,大大缩短了交货周期。 ) is it to to of to so as to of 2 ) in a of of in to a of to 3) in to is it to up of of of of of of to in to 4) of of of to of to to in an AD to up 5 ) to of if of of of of in to of of of of in 1 at a A up 500t , 000t in at up 200t, 40m / m of of s of in in so as to to of of of is is in of a of in is it is it to be to to of in of of of of if in in as to be up is a of 2 of up of to of go on of of of is it to go on to in an in to of up of of s s it to of of of of To to of to up of of to up a of in in of 3 in to is in is is of to s to of is to is of is So of of of of of is is to be a in to to 4 of of of on of to a of to up so as to of to of a of of is it up to It in on is to of at of is it to by of as in be in to in to of on to to is it to is it of to or to a of of on to in of on to of as of of of of of in of Is it to to is it of to to go on of to 20% 0% of to 5 be in a n of of up of a of of be of of is of of to of of in in in of s to s to at of is to of of of in a of on is in of to to 5%. of to on or or on on in of s of 6 of of as a of to of At to It is in to to of as to go on to s to . , AD of up of to is is by of t be a on is in to in in to on of of so as to of is as to a of on of in of of s to of is at a to of to of to is to to it to be to in an 7 of he of of of of of to to of in of by of of to of is in to of of in it is to of of be to to of in to of s of大庆石油学院本科生 毕 业设计(论文) 1 第 1 章 绪 论 国起重机新技术的进展与国外发展动向 起重机作为一种古老的机械,时至今日,在其承载结构、驱动机构、取物装置、控制系统及安全装置等各方而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其设计理论、制造工艺、 检测手段等都逐渐趋于完善和规范化,并己经成为一种较完善的机械。但由于生产发展提出新的使用要求,起重机的种类、形式也需要相应地发展和创新,性能参数也需要不断变化与完善。由于现代化设计方法的建立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现代设计手段的应用,使起重机设计思维观念和方法有了进一步的更新,其它技术领域和相邻工业部门不断 取得 的新科技成果在起重机上的渗透、推广应用等,更使起重机的各方面 不断地 丰 富更新。因此,起重机将向现代化、智能化、更安全可靠方便的方向发展。 国起重机新技术的应用进展 H 型钢在大型起重机钢结构中的应用 钢在偏轨箱型主梁起重机上的应用 型尼龙材料在起重机钢丝绳滑轮、伸缩臂导轨等部件中的应用 钢桶耳柱及大型装卸桥俯仰臂架回转铰处的应用等等 机结构的改进和机械零部件的发展降低了制造成本 ,改善了使用性能。 2 新装置的研制和新零部件的采用 起重机新型硬齿面和中硬齿面减速器、立式减速器、二合一减速器、二环式减速器 ;起重机新型径向棒销联轴器和轴向棒销联轴器 ;起重机用新型电力液压块式制动器、电磁块式制动器 ;起重机用臂钳式制动器、钳式制动器 ;起重机新标准吊钩、车轮、滑轮 ;起重机用电线滑车、滑接输电装置、安全滑触线 ;起重机用液力偶合器、自动防风别轨器 ;型尼龙滑轮、齿轮、导向板等等的采用,都为起重机产品的更新和系列改进提供了切实的基础。 1. 品设计的系列化 在 3 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起重机的工作级别划分 都和 际标准完全一致。其基本依据是 M 性累积损伤理论 应力 )与受载 (工作 )次数某种相关的关系为基础决定疲劳设计 据这种理论 载荷利用率 )和不同工作次数 (利用等级 )的组合中 便可采用同样的结构或同样的机械部件 同起重量、不同工作级别的起重机提供了理论基础。 20 世纪 70 年代德国曼内斯曼德马克公司在标准钢丝绳驱动类型起重机和通用起重机中己有了具体采用 0年代我国起重机设计规范在对整机及部件设计的计算上明确大庆石油学院本科生 毕 业设计(论文) 2 地做出了规定 大大地推广和强化了此设计思想。 4 柔性部件的使用 电力驱动起重机各机构的驱动 多年来欧洲、前苏联和我国在起重机设计中都采用这种启动理论。自从在起重机的大车、小车运行和旋转等机构中加入了柔性部件 (如液力偶合器 )仅避免了电动机和机构的过载、反向变向的冲击 启动一也极为平稳了。近几年来 制动时间计算、相应的偶合器的参数设计 油量的选择、联合工作特性的建立 动过程的动态设计等 基础上 起重机设计理论 系是一个重要的补充。 5 传动和控制系统设计的标准化 为贯彻新的通用桥式起重机国家标准,对于工作级别在 上的起重机起升机构,货物在下降制动前进行电气调速的设计己进入系列贯标设计中 ;为改善电动起重机运行性能,在集装箱起重机中采用地而无线遥控或地而与司机室两处控制的方式 ;此外,采用激光防碰撞装置和非接触感应式行程开关,装设故障诊断及故障自动显示等装置的通用及专用起重机都相继出现。 1. 构优化设计手段的应用 近几年,一些高等院校在起重机优化设计和推广现代设计方法方而 做了许多有成效的工作,如对门式起重机进行了按静强度、静刚度、动刚度等多项控制指标的综合分析优化设计,从单机优化到系列优化设计理论方而的开拓和探索都己进入实用阶段。 我国起重机新技术应用很多,取得的成绩也相当大,但仍需做大量的推广工作,特别是与国外发展水平的差距还很大,我们必须了解世界起重机的发展趋势,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高我国起重机的质量。 外起重机的发展动向 国外发展趋势 1)大型化、高效率化、无保养化、节能化、自动化、智能化、集成化和信息化将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相结合,将先进的微电子技 术、电力电子技术、光缆技术、液压技术和模糊控制技术等应用到机械的驱动和控制系统,实现自动化、高效率化和智能化,以适应多批次少批量的柔性生产模式。 2)成套化、综合化和规模化将各种起重机械的单机组合为成套系统,加强生产设备与物料搬运机械的有机结合,提高自动化程度,改善人机系统,通过计算机模拟和仿真寻求参数与机种的最佳匹配与组合,发挥最佳效用。 3)模块化、组合化、系列化和通用化为了降低制造成本、提高通用化程度,可采用模块组合的方式,用较少规格的零部件和各种模块组成多品种、多规格和大庆石油学院本科生 毕 业设计(论文) 3 多用途的系列产 品,充分满足各类用户的需要 ;也可使单件小批量生产的方式改换成具有相当批量和规模的模块生产,实现高效率的专业化生产。 4)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手段进一步应用计算机技术,不断提高产品的设计水平与精度 ;开展对 轮式起重机 载荷变化规律、动态特性和疲劳特性等的研究,全面采用极限状态设计法、概率设计法、优化设计和可靠性设计等,利用高设计效率与质量 ;与计算机辅助制造系统相衔接,实现产品设计与制造一体化。 5)小型化、轻型化、简易化和多样化采用新结构、新部件、新材料和新工艺提高产品性能,如结构方 面采用薄壁型材和异型钢,减少结构的拼接焊缝 ;采用各种高强度低合金钢新材料,提高承载能力,改善受力条件,减轻自重并增加外形美观 ;在机构方面开发新型传动零部件,简化机构,以焊代铸,采用机电仪一体化技术,提高使用性能和可靠性 ;在电控方面开发性能好、成本低、可靠性高的调速系统和电控系统。 速化、耐久化和专用化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浮游起重机起重量 6500t,最大的履带起重机起重量3000t,最大的桥式起重机起重量 1200t,自动化立体仓库堆垛起重机最大运行速度达 240m /m 。 工业生产方式和用户需求的多样性,使专用起重机的市场不断扩大,品种也不断更新,以特有的功能满足特殊的需要,发挥出最佳的效用。冶金专用起重机,防爆、防腐、绝缘起重机和铁路、船舶、车辆专用起重机的功能不断增加,性能不断提高,适应性比以往更强。德国德马格公司研制出一种飞机维修保养专用起重机,在国际市场上打开了销路。这种起重机跨度大,起升高度大,停准精度高。在起重小车下面安装有可伸缩回转的维修平台,可到达飞机任一部位。随着世界核电站的迅速发展,核电站专用起重机也得到相应发展,如反应堆室内的环形桥式起重机在放射性环境 中工作,用于起吊压力容器顶盖及堆内构件等危险载荷,要求可靠性高,安全性好,能自动精确定位和缓慢下放物品等,并有多种保护装置和特殊安全装置。 合化、标准化和实用化 许多起重机是成系列成批量的产品,采用系统多目标整体优化方法进行起重机系列设计已成为发展重点,通过全面考虑性能、成本、工艺、生产管理、制造批量和使用维护等多种因素对系列主参数进行合理匹配,以达到改善整机性能,降低制造成本,提高通用化程度,用较少规格数的零部件组成多品种、多规格的系列产品,充分满足用户需求。 用模块化设计代 替传统的整机设计方法,将起重机上功能基本相同的构件、部件和零件制成有多种用途,有相同联接要素和可互换的标准模块,通过不同模块的组合,形成不同类型和规格的起重机。对起重机进行改进,只需针对某几个模块。设计新型起重机,只需选用不同模块重新进行组合。由于提高了通用化程度,可使单件小批生产的产品改换成具有相当批量的模块生产,实现高效率的专业化生产,降低制造成本。能以较少的模块形式,组合成多品种多规格的起重机,满足市场需求,增加竞争能力。 型化、简易化和多样化 有相当批量的起重机是在一般 的车间仓库使用,要求并不很高,工作并不十分繁重。如何提高这些起重机的适用性,降低益,要求起重机尽量降低外形高度,简化结构,减制造成本,是市场竞争能否获胜的关键。考虑综合效小自重和轮压,大庆石油学院本科生 毕 业设计(论文) 4 也可使整个建筑物高度下降,建筑结构轻型化,降低造价和使用维护费用。因此电动葫芦桥式起重机和轻型梁式起重机会有更快的发展,并将大部分取代中小吨位一般用途桥式起重机。 用户的需求性促进了起重机的多样性。起重机的系列参数范围进一步扩大,功能选择进一步增加, 一机多用 产品进一步得到发展,以增强应变能力。在一般使用场合采用 无线遥控 操作的比例也将逐步增多。 能化、集成化和高效化 起重机的更新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气传动与控制的改进。将自动化技术和机械传动技术相结合,将先进的微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光缆通讯技术、液压技术、模糊控制技术应用到机械的驱动和控制系统,实现自动化和半自动化。使起重机组成的物料搬运系统具有更高的柔性,以适应未来多批次少批量的柔性生产模式。 大型高效起重机的新一代电气控制装置已发展为全电子数字化控制系统。主要由全数字化控制驱动装置、可编程序控制器 障诊断及数据管理 系统、数字化操纵给定检测等设备组成。它赋于起重机以信息功能,可进行信息传递、处理及动力控制,大大提高了综合自动化水平。目前控制方面重点发展吊具防偏防摇技术,取物装置自动取、卸物技术,位置检测及自动位置控制技术,故障自诊断监控技术等。 电气传动方面重点开发以微处理机为核心的高性能电气传动装置,使起重机具有优良的调速和静动特性,可进行操作的自动控制、自动显示与记录,起重机运行的自动保护与自动检测,复杂条件下的远距离遥控等,以适应自动化生产的需要。 德国的起重机,采用激光装置查找起吊物的重心位置, 依靠超声波传感器引导取物装置抓取货物。大车和小车运行采用编码轨系统测定路径,起升高度采用恒定张紧的测量索和角度发生器测定。起重机采用磁场变换器或激光达到高精度定位。英国的起重机上安装了近场感应系统,可避免起重机之间的互相碰撞。采用无线遥控时载重称量也能在远控发射机上显示。起重机上还装有微机自诊断监控系统,该系统能提供大部分常规维护检查内容,如钢丝绳状况,减速器油温油位,车轮轴承温度,起重机载荷、应力和振动情况,制动器摩擦衬片的寿命及温度状况等。德国近年为解决起重机吊具的防摇控制,开发了模糊逻辑电路的控制技术 。用神经信息技术和模糊技术来寻找开始加速的最佳时刻,将有经验司机防摇实际操作的数据输入系统,实现最优控制。模糊控制方式能确定实施自动工作的控制指令,将人们主观上的模糊量通过模糊集合进行数字化定量,再利用微处理机实现像熟练司机一样的自如操作,取得了更高的效率和安全性。最近国外的起重机专家们估计,将有 20%一 30%的起重机需要安装自动化系统。 统化、复合化和信息化 在起重机单机自动化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把各种起重运输机械组成一个物料搬运集成系统,通过中央控制室的控制,能与生产设备有 机结合,能与生产系统协调配合。这类起重机自动化程度较高,具有信息处理功能,可将传感器检测出来的各种信息实施存贮、运算、逻辑判断、变换等处理加工,进而向执行机构发出控制指令。这类起重机还具有较好的信息输入输出接口,实现信息全部、准确、可靠地在整个物料搬运系统中的传输。 起重机通过系统集成,能形成不同机种的最佳匹配和组合,取长补短,发挥最佳效用。目前重点发展的有工厂生产搬运自动化系统,商业货物配送集散系统,大庆石油学院本科生 毕 业设计(论文) 5 集装箱装卸搬运系统,交通运输和邮电部门行包货物的自动分拣与搬运系统等。 生产工程机械的美国 卡特皮勒公司金属结构厂购置了一条以桥式起重机为主的物料自动搬运系统,用以钢板喷丸处理、自动切割和出入库的自动装卸运输作业,比原先采用单机操作工作效率提高 65%。日本东芝洪川崎工厂采用由全自动桥式起重机组成的物料输送系统来搬运柔性加工线上的夹具和工件,为机床运送毛坯或将加工好的零件送到下一工序或仓库。这些在空间移动的搬运起重机代替了过去通常在地面行驶的自动导向搬运车,使车间地面面积得到充分利用。 确化、快速化和全面化 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系统工程、优化工程、价值工程、可 靠性工程、创造工程和人机工程等现代设计理论的不断发展,促使许多跨学科的现代设计方法出现,使起重机的设计进入创新、高质量、高效率的新阶段。目前,计算机辅助设计 (逐步深入到设计的各个阶段和设计工作所涉及的各个领域。不仅能利用计算机运算速度快、计算精度高、存储信息量大和逻辑推理能力强等优点代替人工进行方案选择、计算分析与绘图,而且还能通过人机交互,最大限度地发挥设计人员的创造力和经验。美国、德国、日本等一些起重机公司都广泛应用 底抛弃了传统的图板。并且还与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 (计算机辅 助制造 (衔接,做到了无图化生产。 起重机是在复杂工况下工作的大型结构系统,其动态性能受多种因素影响,运动参数与载荷不能用一个简单的数学模型描述。以往多以静态设计为主,局限性很大。国内外近年来在起重机设计中采用了动态仿真设计新方法,用计算机对机构与结构在各种工况下承受载荷进行运动状态及随时间变化过程的仿真模拟,得到仿真输出参数和结果,以此来估计和推断实际运行的各种数据。 人机工程学把起重机、人和作业环境作为整个系统来研究,创造一种人与起重机最佳相 互作用状态。人机工程学在起重机上的应 用主要体现在司机室的设计,包括司机室的合理布 置,减轻司机疲劳和提高工作效率的措施,加强环境保护,减少灰尘和废气污染,减少司机室的振动和噪声等。 随着起重机的高速化和大型化,还需进一步深入开展对起重机载荷变化规律、动态特性和疲劳特性的研究。进一步开展对起重机整机及零部件的可靠性试验研究,提供起重机新的 设计方法和数据。极限状态设计、优化设计、可靠性设计、有限元法、模块化设计、反求工程设计、疲劳设计和健壮设计会更深入全面地得到应用。 观化、宜人化和综合化 结构方面采用薄壁 型材和异型钢,减少结构的拼接焊缝,提高抗疲劳性能。采用各种高强度低合金钢新材料,提高承载能力,改善受力条件,减轻自重和增加外形美观。桥式类型起重机桥架大多采用箱形四梁结构,主梁与端梁采用高强度螺栓联接,便于加工、运输与安装。 在机构方面进一步开发新型传动零部件,简化机构。“三合一运行机构由于结构紧凑、拆装方便、调整简单并运行平稳,将成为起重机运行机构的主流,减速器壳体、卷筒及滑轮等的制造都以焊代铸,能减轻自重、增加承载能力和改善加工制造条件。减速器齿轮采用硬齿面,以减小体积,提高承载能力,增加使用寿 命。 在电控方面开发性能好、成本低、可靠性高的调速系统和电控系统,发展半大庆石油学院本科生 毕 业设计(论文) 6 自动和全自动操纵。采用机、电、仪、液一体化技术,提高使用性能和可靠性,增加起重机的功能。有专家指出,未来的起重机驱动技术,由于变频调速系统越来越多地得到应用,交流鼠笼电动机将会重新受到重视并被广泛采用。今后会更加注重起重机的安全性,研制新型安全保护装置和故障自动显示装置,并重视司机工作条件的改善。 捷化、精益化和规模化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要提高起重机的市场占有率,确保起重机的高性能高质量,并不 断推出新产品,生产企业必须具备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包括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和保持产品质量的一致性,降低生产成本,缩短生产周期,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等。生产制造的柔性化是使工艺装备与工艺路线能适用于生产各种产品的需要,从适应当前单品种大批量生产方式向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方式的转变。生产制造的灵捷化是使产品生产与推向市场的准备时间缩为最短,使企业机制能灵活转向。生产制造的精益化是使生产过程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保持产品质量稳定,强调企业各部门相互密切合作。良好的生产机制和管理机制是企业发展的前提。 起重机制造时广泛采用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 (计算机辅助制造 (柔性制造系统 (采用挤压成型、冲压成型、精密铸造等少、无切削工艺,采用光电跟踪切割技术、焊接机器人技术。充分利用加工中心和全自动数控机床,提高加工制造的自动化水平。制造手段的现代化是保持质量稳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前提。 美国、德国和日本的起重机大公司生产自动化程度都很高,广泛全面采用了对制造质量严格控制。如德国德马格公司生产桥式起重机主梁时,钢板都先经过预处理,并采用光电跟踪激光切割。吊运钢板采用真空吸盘 ,确保板材不变形。腹板和盖板焊接时采用液压装置对盖板加压,确保腹板与盖板能充分贴紧,提高主梁的承载能力和刚度。为保证质量,每条焊缝都打上焊工的工号,责任到人。由于提高了制造的自动化程度,德马格公司制造一根起重量 5t 的主梁只需约 20个工时,端梁为 14个工时,整台起重机 100多个工时便可完成,大大缩短了交货周期。 应力技术 预应力技术最早应用于实腹钢梁中,对它的研究也较深人与广泛。前苏联中央建筑结构科研院在 50 年代就对预应力梁在弹性阶段受力过程与计算进行研究与模型试验。以后, 授又对梁在塑性阶段的受力与计算方法进行了理论与试验探讨,而 教授则对预应力阶段梁的塑性受力及整体稳定进行了研究。 1948 年美国爱握华大学对 7 根同一截面的预应力实腹梁进行试验研究。梁由张拉变形 7%一 10%的 T 型截面与张拉 0 一 7%的翼缘板两部分按不同组合在张拉态下焊接而成。由于弹性变形产生的预应力效应使预应力梁的承载力与非预应力梁相比最大的可提高 78%。 50年代我国西安冶金学院陈叔陶教授等对 12出撑杆式实腹梁在用钢量及制造加工量都是最经济的结 论。同期哈尔滨工业大学的钟善桐教授也对装配式预应力钢梁进行过计算及试验研究。 根据研究成果,不少预应力实腹梁应用于各种工程。比较大型的是前苏联库茨涅斯克的托密河公路桥及罗斯托夫的顿河公路桥 跨连续实腹钢梁桥,最大跨度达 147 m,节约钢材分别为 9%及 德国蒙塔堡的 3 跨连续公大庆石油学院本科生 毕 业设计(论文) 7 路桥中跨为 50.4 m,节约钢材 33%。我国也在太原钢铁厂试用了少量预应力实腹吊车梁,可惜有的研究项目未能付诸工程实践。 关工作 由于该机械为处于研究阶段,国内还没有该施工机械,所以利用国内的分析资料,查找相关 的国外资料,对 桅杆起重机以及预应力技术 进行进一步的了解。 参照一些相关的书籍和手册进行设计计算。 最后用计算机绘图,进行论文的整理。 要研究内容 构的优 点 进行分析计算并对整机的稳定性进行了详细计算。 5吨液压卷扬机的设计计算 大庆石油学院本科生 毕 业设计(论文) 8 第 2 章 杆起重机设计计算 号意义 : G 自重 Q 吊重 剪力 0P 作用力 N 轴向力 M 力 矩 弯矩 x x 轴弯矩 y y 轴弯矩 0S 钢丝绳牵引力 G 索具重量 风q 均布载荷 F 面积 0W 截面模量 D、 d 直径 L、 l 长度 H、 h 高度 1k 动载荷系数 k 偏载增重系数 n 安全系数 拉 、压弯曲应力计算应力 许用应力 压 许用压应力 弯 许用弯曲应力 许用剪应力 弯曲产生的应力 剪应力 拖拉绳与地面的理论夹角 030 滑轮组与桅杆中心的夹角 010 f 摩擦系数 m 以上符号是常用意义的,如有特殊意义的,在计算公式中另加说明 大庆石油学院本科生 毕 业设计(论文) 9 算原则 ( 1) 设计主要参数 1、 起重量 400t/250t 2、 桅杆高度 62m / 72m 3、 桅杆分节数 : 9节 ( 节 ; 6m 1 节 ; 4m 1节 ; 节 (顶节); 底节) ) 4、 中间最大断面 2000 2100 ( 5、 两端断面 顶节: 1800 1900 (底节: 1800 1900 (6、 滑轮组悬挂偏心距 1: 2e 865、 滑轮组悬挂偏心距 2: 2e 835小轴 起吊小重量用) 8、 拖拉绳系点偏心距 1e 830、 直立桅杆时滑轮组最大张角 12度 10、 盘上均匀分布 m 8根拖拉绳,每根拖拉绳预拉力0T 拖拉绳与地面夹角 030 11、桅杆自重 (62m)、 72m) 12、 索具重 20t (包括跑绳、定、动滑轮组 ) 13、每节预应力 7t 14、卷扬机牵引力是选用 2台 25吨液压 卷扬机配套使用( 11 12)滑轮组,跑绳为双抽头 15、吊装时风力最大不得超过五级 ( 2) 风载荷 计算 参照建筑结构设计载荷 , 吊装过程中风力大于五级停止吊装,故基本风压值按五级风计算。对于蒲式五级风基本风压值: 0w 11.4 2取0w 10 2( 3) 材料许用应力 A、整体稳定安全系数: n=庆石油学院本科生 毕 业设计(论文) 10 2100 2206B、局部稳定安全系数 2n ( n 、板的安全系数 3n 4 20 2100 2206当 20 40 1866 2183D、轴的安全系数 4n 2 2500 2245(d 100300) 大庆石油学院本科生 毕 业设计(论文) 11 62m、 72m 典型结构计算 (一) 62m 典型结构计算 结构图 1、计算荷重 P=(Q+g) k =( 400+20) 506 t 式中: 1k 动载荷系数 ; k 偏载增量系数 ; g 索具总量 ; Q 起吊重量 对桅杆的压力 1N = 7 =506 7 =t 2、滑轮组跑绳受力 大庆石油学院本科生 毕 业设计(论文) 12 跑S= = 1 1 3125 0 6 1 . 0 4 1 1 . 0 4 1 . 0 22 1 . 0 4 1 =27.5 t 式中: f滑动摩擦系数 f= 滚f滚动摩擦 系数; 滚f= 两根跑绳的拉力: S=2 27.5 t=55 t 对桅杆的压力 2N =S =55 t 3、拖拉绳受力 1T = H 2T =P 21 式中:风缆绳每米长的重力 ; =m; 动摩擦系数 T 单根风缆绳的重量; 2T 风缆绳受负载张力 c o ss o s = 6 1 . 4 2 1 c o s 1 2 5 . 4 7 9 5 0 6 s i n 1 28s i n 3 0 1 0 0 0 c o s 4 0 =t 对桅杆的压力 3N= 7 =1 3 7 s 07 =t 4、桅杆自重 通过实体精确建模( 算得到桅杆自重: 62G t 重心位置: 距下铰点 33m 5、风载计算 (参考建筑结 构设计载荷) 桅杆高度 62m,排子和道木高度共 1m,沿桅杆每米高度的风压 q( kg/m): xz 1式中 : n风载系数 取 n=k 体形系数 取 1k =1.5 风压高度系数 大庆石油学院本科生 毕 业设计(论文) 13 B风振系数 取 B=w基本风压值对于蒲式五级风为 桅杆断面宽度取高度系数 风压 计算结果 离地高度 m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q(N/m) 590 750 870 910 970 1020 1060 1100 5、 力学模型 6、 强度 计算结果 (理论 ) 大庆石油学院本科生 毕 业设计(论文) 14 1) 通过对 铰点)取力矩平衡可以求得:风绳拉力 113 t 2) X、 25t 3) 弯矩与剪力计算: 模型: 弯矩图: 单位( NM) 剪力图 :单位 (N) 大庆石油学院本科生 毕 业设计(论文) 15 7、有限元计算结果 (应力分析) 90N/060N/m 形图 :最大前倾 庆石油学院本科生 毕 业设计(论文) 16 包括局部 ): 大庆石油学院本科生 毕 业设计(论文) 17 大庆石油学院本科生 毕 业设计(论文) 18 立轴等效应力云图 主调轴的核算(最大应力 250 托拉绳轴核算(最大应力 360 顶盘结构核算(最大应力 360 大庆石油学院本科生 毕 业设计(论文) 19 3 3 04 5 0P = 1 1 3 绳轴计算(最大应力 150 大庆石油学院本科生 毕 业设计(论文) 20 危险段)等效应力( 大庆石油学院本科生 毕 业设计(论文) 21 8、有限元整体稳定分析 在有限元分析中,采用几何非线性分析,在所有载荷的作用下,计算在 3步内收敛,说明整个结构不会发生失稳 。 9、总结 1) 理论 计算结果与有限元计算结果相近, 但 有限元分析更好地考虑了自重和外载荷 等边界条件 。 2) 结果发现,在吊载 处 的弯矩和剪力最大,即最危险截面在顶节和第一节。 3) 通过有限元的应力分析得到 最危险截面处的等效应力图。 4) 在最危险截面上的最大应力 160m 形图 :最大前倾 庆石油学院本科生 毕 业设计(论文) 27 桅杆变形图 危险段)等效应力( 大庆石油学院本科生 毕 业设计(论文) 28 6 米 调整节:最大 应力 191庆石油学院本科生 毕 业设计(论文) 29 6 米 调整节与其下的第一节应力图:最大 191应力 ) 计算载荷 500t 风载 59 考虑自重 大庆石油学院本科生 毕 业设计(论文) 30 72 米 弯矩图 最大弯矩: 庆石油学院本科生 毕 业设计(论文) 31 轴力图:最大 577t 8、有限元整体稳定分析 在有限元分析中,采用几何非线性分析,在所有载荷的作用下,计算在 3 步内收敛,说明整个结构不会发生失稳。 9、总结 1) 理论计算结果与有限元计算结果相近,但有限元分析更好地考虑了自重和外载荷等边界条件。 2) 结果发现,在吊载处的弯矩和剪力最大,即最危险截面在 6 米调整节与其下的第一 节。 3) 通过有限元的应力分析得到最危险截面处的等效应力图。 4) 在最危险截面上的最大应力 19106用应力。 5) 通过理论和有限元进行稳定分析后证明,整体结构满足稳定要求。 大庆石油学院本科生 毕 业设计(论文) 32 杆总体计算 吊装计算简图 1e 拖拉绳系点偏心距 1e e 滑轮组系点偏心距 2e 86535) 1h 拖拉绳系点至滑轮组系点垂直距离 1h h 桅杆顶部至拖拉绳系点距离 h H 滑轮组系点至截面距离 庆石油学院本科生 毕 业设计(论文) 33 3H滑轮组系点至截面距离 H 滑轮组系点至截面距离 H滑轮组系点至截面距离 H滑轮组系点至截面距离 滑轮组系点至桅杆底部铰的高度 2H 拖拉绳系点至截面距离 3H 拖拉绳系点至截面距离 4H 拖拉绳系点至桅杆高度 2 3截面 距离 187215H 拖拉绳系点至桅杆高度 1 2截面距离 6H 拖拉绳系点至截面距离 H 拖拉绳系点至桅杆底部铰的高度 拖拉绳与地面的理论夹角 030 滑轮组与桅杆中心线的夹角 012 拖拉绳与桅杆垂直截面的理论夹角 = + 042 桅杆底部截面以上自重 底G=66.8 t 对桅杆的压力 底4N= G=66.8 2 =65.8 t 桅杆中部截面以上自重 中G 桅杆的压力 中4N= G=3 5 c o s 1 2 =t 桅杆 2/3高度截面以上计算自重 大庆石油学院本科生 毕 业设计(论文) 34 3/2G t 对桅杆的压力 3/2 4N= G=2 3 c o s 1 2 =t 桅杆 ()截面以上计算自重 G t 对桅杆的压力 4N= G=2 =t 桅杆()截面以上计算自重 G t 对桅杆的压力 4N= G=2 =t 桅杆()截面以上计算自重 G 桅杆的压力 4N= G=2 =t 6、 桅杆底部截面() 的正压力及弯矩 底N=底4321 = =t 底M= )( c o ss i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WG400桅杆起重机设计【7张图/14300字】【优秀机械毕业设计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607896.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