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认知的角度看翻译过程摘要通过翻译后文本来研究翻译是一个很重要的渠道,但通过研究翻译过程来研究翻译也是一个不错的方式。而这个方式只能通过认知来实现。从认知的角度来看,译者首先要在大脑中形成对原文语言的概念,这是翻译的第一个阶段;然后,根据原文的情境,译者会对这些概念形成认知意义,从而构建自己的译文 关键词:认知 翻译过程 概念 认知意义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一 研究翻译过程的必要性 罗杰贝尔(RogerT.Bell)认为翻译的概念有三层非常明显的意思:一、翻译意味着atranslation,就是说翻译可以指翻译这个行为的结果,也就是翻译后的文本;二、翻译意味着translating,即翻译在这里被看成是一种行为,是指译者是如何开展自己的行动来进行翻译这个动作,以形成翻译后文本的;翻译的第三层意思才指translation,亦即翻译是包括翻译过程和翻译后文本的抽象性概念。在罗杰贝尔看来,完整的翻译必须是既研究翻译后文本,又要研究翻译过程本身的。但目前惯常的情况却是,研究者将更多的精力放到了对翻译后文本的研究,或只是在研究翻译后文本的过程中顺便提到了只言片语的翻译过程的话语,而翻译做为一个过程的研究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有的人认为这种忽略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翻译过程虽然极其复杂,但其实在译者的大脑中只是一个转瞬即逝的过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造成这种忽略的原因是,人类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能力掌握人的大脑,更不用说大脑中所发生的翻译过程了。本文认为,一味地对翻译后文本进行研究是有误导性的,因为原文在经过译者的再造后或多或少的会有一些东西失去,而对翻译过程的研究虽然受到人类认识的局限,但它的主要针对对象是原文如何经过译者大脑的加工形成翻译后文本的。因此,对翻译过程的研究还是有必要和有价值的 二 翻译过程和认知 翻译过程做为人大脑的一种活动是和认知分不开的。奈达认为翻译就是翻译意义。而用一种语言表达的意义在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意义的时候,如何做到意义不丢失,或者如果意义丢失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是光对翻译后文本进行研究就能解决得了的,而是要深入到译者的经历和思维中去。而认知正是探求将一种意义转化成另一种意义时人的认知心理的。实际上,对翻译进行认知方面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学者的注意。周红民就认为,可以通过对译者的被原文激活的心理状态进行认知原则的研究。吴义诚则更直截了当地认为,翻译在本质上就是认知,因为翻译和人的感受、知识、理解、记忆、思维等有极大的关系 广义上的认知是指人类感觉事物、获得知识的能力,它是在人类的感觉和记忆基础上建立的,然后又对感觉和记忆施加影响。在认知语言学的范畴,认知被认为是人类自身对客观世界的经验概念化、结构化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认知其实就是概念的形成和应用。那么,认知翻译就可以理解为译者对一种语言表达的概念如何理解,随之形成其本国语的概念,然后形成本国语言的过程 概念实际上是表现一个物体所有特点的思维。概念被认为是思维的起点,只有在大脑中储存各种各样的概念,人们才能够进行演绎和推理。不同的人群对一个物体和一项活动的概念实际上是没有差别的。有差别的是不同的人群用不同的语言去表达物体和活动。而这个没有差别的概念,恰恰使得将一种语言的原文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译文成为了可能 三 认知角度下的翻译过程对原文的理解 在作者写作原文的时候,他大脑中的各种已知概念被激活,代表概念的语言随之被手里的笔赋之于纸上,形成原文。而译者在翻译的时候,第一步需要感知原文的语言,随后语言所代表的概念被激活,然后该概念所对应的译者语言被调动出来,形成译文。可以看出,作者写作原文的时候,是作者的思维激活大脑中的概念(概念一);而在译者翻译的时候,是原文的语言激活译者大脑中的概念(概念二)。现在的问题是,概念被思维激活和概念被语言所激活是不是有所差别,而所激活的概念在作者和译者大脑中是不是同一的。如果两种激活是无差别的,而激活的概念也是同一的话,那么译文就和原文就实现了对等。当然这只能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这种状态是不可能实现的 在作者的思维激活了他大脑中的某些概念的过程中,是直接的事物(抽象的和实体的)转化为概念模式,即事物概念的模式;而作者的语言激活译者大脑中的某些概念,是语言转化为事物,又转化为概念模式,即语言事物概念的模式。可以看出,译者的概念被激活过程中增加了一个由原文语言到事物的阶段,这个阶段虽然非常短暂,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却是非常重要的。它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原文语言所代表的事物,是不是可以完全地丝毫不差地出现在译者的大脑中。但是译者对原文语言的知识并非完备,做不到和作者的原文中的知识完全一致。这样,概念一和概念二就出现了不对等的情况。其实概念一和概念二的事物都应该是一个,但由于译者的知识,他大脑中的概念二却出现了偏差。而翻译中最关键的问题就在这里出现了,即译者如何在概念二和概念一出现偏差时做到能忠实于原文意义的表达。由于这个问题非常复杂,留待以后继续探讨。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译者大脑中的概念二和原文语言的概念一出现了偏差呢?笔者认为这和译者的认知心理有很大的关系 认知科学告诉我们,认识新事物都是从一定的认知环境开始的。人们在已知的认知环境基础上累加新信息,当新信息不断累积,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阶段时,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结束。同时,人们也会尽量地改变认知环境,为下一个认知活动创造条件。而交际实际上就是一种语言形式进行的认知活动,而语言交际中最重要的就是交际参与者的认识心理,或者叫认知能力,包括交际者的智力、知识、文化等等。人们在交际过程中的理解取决于交际一方所用的词或句子在交际另一方激起什么样的心理 这里有一个例子: Peter:Do you want some coffee? Mary:Coffee would keep me awake. 彼得问:“你要喝点咖啡吗?”玛丽并没有直接回答。那么彼得要想知道玛丽是不是想喝咖啡,就必须将有关玛丽和咖啡的所有相关因素掌握。这段对话的交际环境大致应该是这样的:1、对话发生的时间可能是在晚上;2、人们在晚上不想喝很多咖啡,以免影响睡眠。在这样的认知环境基础上,彼得得出的结论就会是玛丽不想晚上睡不着,所以她不想喝咖啡。在这种理解中,对话双方的认知心理达到了一致,所以对话才能进行,彼得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3、玛丽喜欢喝咖啡;4、玛丽经常工作到深夜。这时,彼得所得出的结论就会和上面的结论完全相反,而是玛丽希望工作到很晚,所以为了保持清醒,她想喝点咖啡。从这个例子中,我们看到我们对同一概念的理解取决于交际者已有信息知识(已知认知环境)在交际另一方所激起的认知心理(认知能力) 同样,翻译做为一种译者和原文的交际的特殊交际活动也是如此。译者在翻译原文时,原文所给予译者的刺激激起了他的某种认知心理,而他对原文的理解就取决于这种心理 四 认知角度下的翻译过程原文转化为译文 谈到这里其实我们还只是停留在对原文的理解上,也就是译者通过阅读原文,在自己的大脑中已经有了对原文的理解,这就是概念二。这个阶段是翻译的最重要阶段。但不要忘记,译者还需要将这个概念转化成目的语,这就是翻译过程中另一个重要的阶段。在前一个阶段中,译者只是在大脑中形成了对原文的某种概念,在后一个阶段中,译者所要做的就是将这些概念转化成目的语。 费尔默曾经说过,理解一个意思有它自己的过程。1、一个词或者一个语法结构和人们记忆中的某些结构,也就是某些经验或概念有关;2、读者(译者)在读到一个词或看到一个语法结构后,他大脑中的和这个词或语法结构相关的结构被激活;3、这个相关的结构一旦被激活,其他和这个结构相关的材料就会出现。所有的这些材料就会构成一张复杂的网,供读者(译者)去寻找符合原文情境的那个词或语法结构的意思。为了更好的理解费尔默所说的这三步,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Elmer Gantry was drunk.He was eloquently drunk,lovingly and pugnaciously drunk. 在人们看来,一个醉汉通常是思维模糊,行为丑陋的,又怎么会是“eloquently”、“lovingly”呢?在翻译第一个阶段中,译者大脑中和这两个词相关的概念已经被激活,同时和这个概念相关的材料同样被调动了起来,译者就会在这些材料中选择。那么译者会看到,这些材料中和原文情境一致的只能是,这两个词在这里是一种讽刺的用法。这就是译者最终形成的对“eloquently”、“lovingly”的认知意义。所以,译者的译文很可能会是: 埃尔默甘特利喝醉了,醉得唠叨不停,醉得想跟人吵架, 那副醉相真让人好笑 如果译者的译文是这样的: 埃尔默甘特利喝醉了,醉得能言善辩,醉得活泼可爱, 醉得像一头牛 这就说明,译者已经对“eloquently”、“lovingly”形成了概念,但没有最终形成对它们的适合的认知意义,所以这种翻译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 在译者形成认知意义过程中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是,原文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会加入许多像习俗、历史、生活方式、宗教和价值观这些东西,形成原文中的附带意义。实际上,这些附带的意义对译者来说是认知的空白点,因为译者不能够对附带意义形成概念,也不能够对它们的认知意义做出判断。所以这些隐含的附带意义也是翻译中最困难的部分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Ihadaletter from Wilfred yesterday.Would you like him? Heisstill out there,but I could holdsponge for him. 乍一读到“holdsponge”,译者首先在大脑中形成的概念也许是“手里拿着块海绵”。但是这很显然和这句话的情境不相符。而且译者也找不到它的认知意义。在这种情况下,有的译者将这句话翻译成: 我昨天收到了威尔弗雷德的一封信,你愿意他做吗? 他仍然在国外,不过我可以在教堂里代他拿海绵的 在这个翻译中,译者只是取了“holdsponge”的表面意思。因为“holdsponge”在译者大脑里形成的概念就是这样的。这就说明“holdsponge”在译者大脑中处于认知空白点中,也就是说“holdsponge”肯定有它的附带的或习俗、或历史、或宗教方面的意义。如果译者对这个意义没有任何的经验,只能对它感到很陌生。这就需要译者去查阅相关材料,或向操有原文语言的人询问了 原来,在英语中“holdsponge”有“成为孩子教父”的意思。这个意义对没有原文语言背景的译者来说是非常困难的。而对上文比较好的翻译应该是: 我昨天收到了威尔弗雷德的信,你说他好吗?只是他 仍然在那边,不过我可以到教堂去代替他为孩子做教父之职 翻译是不同语言间沟通的桥梁。而翻译又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文字间的转换过程,它更要求译者考虑到不同的认知角度、原作概念及相关文化背景下等等方面的因素。翻译研究者只有辩证地看待翻译活动及所涉及各方面的问题,才能更好地认识翻译的本质,从而形成正确的理论,以指导翻译实践 参考文献: 1RogerT.Bell: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Theoryand Practice,Foreig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桥梁工程预应力混凝土施工技术支持服务协议
- 文物博物馆IP授权与文化旅游项目投资合作合同
- 小红书店铺运营策略分析与效果评估合同
- 线上线下票务代理合作协议及补充条款
- 美容美发连锁品牌全国代理权授权合同
- 环保技术入股分红比例及绿色产业合作协议
- 微信视频号电商直播带货培训与执行合同
- 高寒地带混凝土冬季施工技术交流合同
- 小学生演讲课件制作指南
- 美味饮料创意美术课件
- 天津港横道图-绘制
-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十九章 一次函数数学活动(课件)
- 病理学大体标本课件
- 皮肤科护士对皮肤科疾病突发事件的护理与处理
- 2023年4月浙江省自考06093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试题及答案含解析
- 企业员工安全教育管理制度
- 聚酯生产技术 聚酯现状与发展趋势
- 2023-2024学年小学语文作文归类指导-想象类一(课件)统编版
- 社会调查方法问卷设计
- 银行情况说明
- 安徽国星生物化学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吡啶碱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