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实践的有效性.doc_第1页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实践的有效性.doc_第2页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实践的有效性.doc_第3页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实践的有效性.doc_第4页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实践的有效性.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实践的有效性作者姓名:柴美芳工作单位:玉溪聂耳小学地 址:玉溪市红塔区玉溪聂耳小学邮 编:653100联系电话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实践的有效性玉溪聂耳小学 柴美芳 摘要: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数学是做出来的。学生只有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才能理解和掌握。纵观现在的数学教学,课堂上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实践活动已成为目前小学数学教师首选的教学手段。然而,目前只是一味的提出这些活动的优越性,实际上在众多的动手实践活动中存在很多的问题,使动手实践仅仅是走过场。 关键词 :实践活动 动手操作 有效性正文: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数学是做出来的。学生只有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动手实践”是儿童非常重要的活动形式,所谓“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纵观现在的数学教学,课堂上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实践活动已成为目前小学数学教师首选的教学手段。然而,目前只是一味的提出这些活动的优越性,实际上在众多的动手实践活动中存在很多的问题,使动手实践仅仅是走过场:1、动手实践活动乱而杂,拖堂的现象时有发生。2、教师充当“指挥官”,一味要求学生按自己的演示步骤去模仿,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3、操作的内容脱离现实生活或缺乏合作性,学生兴致不高。4、动手操作、实践活动的形式机械单一,范围不够广泛。那么,怎样提高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意见,愿与同行交流讨论。一、明确活动目的,提高操作的实效性。有效的学习活动都应当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动手实践与一般的操作活动最大的区别也就在于它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但有些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认为只要自己清楚活动的意图及要达到的效果就行了,学生无需了解此次活动的任务和目标,这样往往就会使学生的动手实践变得盲目无序。例如在教学“可能性”这一课时,有位教师刚开始就组织了一个“摸球”游戏:每个小组都准备了装有黄、白两种颜色袋子,其中白球多,要求学生每次摸出一个球(摸完放回),并对结果加以记录和比较:一共摸了多少次?其中摸到白球多少次?摸到黄球多少次?最后得出了结论: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大,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小。整个过程,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指令按部就班地完成操作任务,充当了一次学具操作工。其实我们可以由一个问题情境引入:“同学们,袋子里黄、白两种颜色的球共5个,如果不倒出来看,你们有办法知道哪种颜色的球多吗?”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明确活动的任务,然后再组织动手实践,这样全体学生就有了同一个关注点,活动也有了明确的指向性,让每个小组在同一个目标和任务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从而避免了被动低效的操作。二、丰富操作素材,拓展操作的深度和广度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实践材料的设计与呈现要体现多样化和开放性,为学生创设选择、处理、组合,分析的机会,拓展主动探究的空间。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实践材料过于完备,而完备的材料具有一定的程式化和封闭性,不利于信息处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思维品质的形成。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时,我让学生准备多组三角形:有完全相同的,有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的,有底相等高不等的,有高不等底相等的那么在实践和探究的过程中,他们必然就要感知、分析、处理材料,然后尝试选择、拼搭、调整,最后认识到只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三角形才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加深和拓展了动手实践的深度和广度。三、 精心选择动手操作的时机和内容,优化课堂教学。有很多老师精心设计动手操作活动,意外的是,学生往往被活动本身所吸引,很难把注意力拉回问题思考中来,这种得不偿失的预设不但不能发挥动手操作的作用,而且还会破坏学生思维的完整性。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应找准切入点,用在思维困境处,才能有效发挥动手操作的作用,使数学课堂呈现柳暗花明的精彩。(一)、认知开始时,实施动手操作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大都是有具体到抽象,如概念的形成,规则的发现大都要依赖具体的感知和丰富的表象。为此在学习之初要开展动手操作活动。如我在教学“倍”的概念时,先让学生自由摆几何图形,再观察、交流。摆一个这样的图形用了几根小棒,你摆了几个这样的图形?再让学生摆三角形或正方形,第一行自由摆几个,第二行根据自己的意愿摆几个几,然后再互相说一说自己摆的是几个几。在大量丰富的感知基础上引出“倍”的概念。由于“倍”的概念是建立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有丰富的感知和表象做基础,概念的形成水到渠成。又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先计算三角板的内角和是180度,引发学生猜想“其他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度吗?”学生的求知欲被充分调动起来,再通过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一系列的方法进行验证,得出结论。让学生不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经历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发展了数学思维。(二)、在理解过程中,实施动手操作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学生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任何教师包办代替不了的。学生通过动手实际操作,很容易对数学上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有直观的认识,同时也能提升自己的探究能力。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先让学生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有的学生可能猜想面积与底和相应的高有关;有的学生可能猜想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们的面积都和邻边有关,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和邻边有关。当学生出现两种不同的意见时,不要忙于正确答案,而是让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根据自己的猜测动手做实验验证。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起着引导和启发学生思维的角色,真正的学习主体学生通过思维猜想、动手实践、归纳总结等一系列活动,实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转化过程,从而自主获得了新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遇到困难,也需要不失时机的动手操作来解决。如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怎样让学生理解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是这节课的难点。教师要求学生“拿出12根小棒,并想一想怎样摆,能让人一眼看出是12根”。学生动手操作,有摆2个五,2个一的,也有摆出1个十,2个一的,教师引导学生选出第二种方法。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直观的感受到1个十是多少,更加深了对12的组成的理解和认识,亲历了知识的形成,顺利突破了难点,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即获得了知识,有发展了思维。(三)、在发散思维促进时,实施动手操作在学生的记忆深处,印象最深的并不是书本上看到的,也不是别人告诉的,而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思考创造的。所以在教学中要设计操作活动,促进学生思维个性的充分张扬,挖掘潜能。如在教学完三角形的面积后,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出面积是18平方米的图形,学生边思考边操作,围出的图形也多种多样,有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通过操作,不仅得出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有一定的规律,而且知道了不同的图形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内在关系。这时,进一步追问能围成正方形吗?如果要围成正方形题目应怎么换?看似简单的问题,又把课堂推向另一个高潮。所以,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善于运用各种机会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更高的发展与提升,从而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爱迪生说过:“我从来没有做过一次偶然发明,我的一切发明都是经过精思熟虑、严格实验的结果。”总之,实践是创新的基础,让学生动手操作,强化了感知,在头脑中形成表象,有助于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